秋阴不散霜飞晚
一、竹坞无尘水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 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却在无意中陷入朋党争斗的旋涡中。
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这些不幸让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他的一生经历,颇多难言之痛,至闷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
实在可谓“为情而造文”。因此,他的诗总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高情远意”,于一种假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种深远的意韵。
《宿驼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就是这样一首很有情韵的诗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以极为简练的笔调,勾画了驼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这里一片的清幽雅洁。
然而,也正是这幽静清廖的,远离了尘嚣的境地,牵引出诗人绵绵的相思。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清幽环境中诗人的孤寂;“相思迢递隔重城”,而地域的距离又是这样无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
诗人眼下所宿的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借助于风、于云,将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飘向远方长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间隔中的契合了。 读李商隐的诗,常常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隔”字。
而这个“隔”字,孕育其中的则是无尽的“怨”和“恨”。“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是友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怨;“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情人之间天涯阻隔的恨;就是他写给妻子的那首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也暗含着“隔”,那是情真意笃的夫妻之间无以剪烛夜话的惆怅和凄苦。
这一个“隔”字,无疑还是诗人枯立于人世的写照,又正是这“隔”字,造成的太多的距离,成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大痛。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
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
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这样看来,晚唐的那雨声,便也一直滴到今天,滴在我们的心上了。
二、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意思: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
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
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这首诗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隐应试不中,投奔时任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调任兖州观察使,没想刚到兖州就病故了。
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崔衮和李商隐也是情深义重。
这首诗当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当时李商隐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崔雍、崔衮两位从表兄弟,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含义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 ,希望能帮到楼主;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李商隐的名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枯荷听雨声”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首七绝和李商隐别的一些诗不同,它不用典,构思臻密,素洁含蓄,所写只是眼前的一些极其普通的景物:竹坞、亭槛、水流、枯荷。但诗人毕竟是大家,这些司空见惯的景物经诗人的巧手一缀,便构成了清幽绝妙的意境,并且把作者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和相思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深深打入读者的心中,勾起无限丰富的想象,引起对这位孤独悲凉却高傲执着灵魂的深切同情与共鸣,艺术感染力是异乎寻常之强,对人心的震撼也不是一般诗作可以比拟的。
首句写骆氏亭的环境。亭在水边,亭槛临水而清幽,围绕水亭的是一片地势较高且可泊船的竹坞,流水清洌,翠竹碧绿,一尘不染。
特别强调“无尘”,是相对“尘土飞扬”的,暗示虽在驿路边,却因“竹坞”遮掩,水气氲氤而“无尘”,如系花园中亭榭,无须特说“无尘”。这里同时隐喻崔氏兄弟之父崔戎人品的高洁。
二句写在此清幽的环境中引发对崔氏父子的思念。崔雍崔衮是李商隐的从表兄弟,是李的恩师、知己崔戎之二子。
李商隐入崔戎幕,与雍、衮交好。但不到一年,崔戎病逝,李商隐失去依傍,又二次应试不第,前途渺茫,孑然一身,辗转于郑州及洛阳、怀州(今沁阳)、孟州、济源间。
诗题直写崔氏兄弟之名,显系崔氏兄弟尚未入仕。“迢递”“隔重城”,皆言与崔氏兄弟相去之远。
崔戎病故在兖州,回京后,李商隐又曾去长安吊祭(1)。可知崔氏兄弟或在兖州、或在长安,与怀州皆“迢递隔重城”也。
“重城”相当于千山万水阻隔之意,不必去考究城墙有几重,犹不必去考究是几重山也。“秋阴”二句,上句写秋日的天气,下句写一夜的秋声。
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而又别出心裁。
“留得枯荷听雨声”七个字,已足千古,把彻夜不眠思念友人咬噬着心灵的痛苦,表现到了极至。但李商隐并非单纯写景。
诗中透出其时崔戎已病逝,但“秋阴不散”,他仍活在李商隐、崔氏兄弟及兖州人心中;“留得”崔氏兄弟,“留得”诗人自己在凄风苦雨中深深地思念,长夜难眠。然而,荷叶虽然凋残了,却还要在深秋的寒夜听雨声哩!这里反过来又隐含着诗人人生信念的执着和孤傲,及对崔氏兄弟的激励。
此诗不用典,诗意索解较易。但题中“骆氏亭”在何处?多少年来也没有确切的结论,只好以“骆氏亭非当时名胜,无足深考”(2)作罢。
清人朱鹤龄所提及的两地:长安骆氏池馆和王庭凑骆氏亭,因“一善事权相之胥徒,一引诱乱臣之相士”(3)轻易被否定。因人论史、先入为主,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
长安的骆氏池馆,《唐语林》云:“骆浚者,度支司书手,李吉甫擢用之。后典名郡,有令名。
于春明门外筑台榭,食客皆名人。卢申州题诗云:‘地甃如拳石,溪横心叶舟。
’即骆氏池馆也。”论者以为骆氏池馆必有亭,且诗中的“隔重城”,指长安城墙重重(4)必须指出,骆氏亭是专用地名,没有任何资料显示骆氏池馆内有亭名骆氏亭的,专用地名,岂可臆造?按“亭”者,系盖于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是无法“宿”的。
如果“二崔方官于朝,义山闲游宿此(5),则只可住在池馆的别处,题目应写成“宿骆氏池馆”,不会写成“宿骆氏亭”。事实上,其时二崔、商隐皆未入仕进朝,商隐潦倒蹇滞,来往于郑、洛、怀、孟、济间,不久即入玉阳山学道,无由进京住骆氏池馆。
至于“隔重城”,是一般的修辞手法,像“山重重”、“水重重”一样,不必拘泥于到底有几重山,几条河。 关于王庭凑在河内构筑的骆氏亭,《唐年补录》记载颇详焉。
文曰:“长庆元年三月,王庭凑使河阳回,及沇水,酒困于道。有济源骆山人熟视之曰:‘贵当列士,在今年秋。
’既归,遇田弘正之难,军士拥为留候。访骆山人,待以函丈之礼。
乃别构一亭,去则悬榻,号骆氏亭。” 这里叙述的是唐成德兵马使王庭凑由河北省的正定,出使河阳(今孟州)回,到了济水(据《汉书、地理志》:沇水即济水)河边,因酒困醉卧,路遇济源相士骆山人的故事。
由河阳至正定,唐时有两条驿路:一条由河阳驿经由怀州至万善驿,(按《怀庆府志》:覃怀二驿:河阳、万善)北上太行,经泽潞再北,出娘子关,至正定;一条由河阳驿经由怀州向东,经卫辉北折,经安阳至正安。这两条驿路,都要经怀州,过济水,渡沁河。
古时的沁河桥、沁河渡大抵在今沁阳市马坡村至王曲村一带。驿路奔沁河渡与济水交会的地方当在今沁阳市蔡湾、王占、南鲁村附近。
因此,王庭凑“使河阳回,及沇水,酒困于道”的地方也当在此,即使酒困马游也不会太远。至于骆山人,不必考究是“骆山”人,还是姓骆的“山人”,总之,他是相士,走江湖的,四海为家,极有可能在这一带交通要冲居止谋生。
王庭凑确实在这一带构建一个亭子,号骆氏亭。此亭较大,因为可。
四、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
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
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五、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什么意思
“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