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身
一、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养生之道
低温养生也适合脑力工作者 2004-11-25 14:41:42 环球时报 低温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一大特色。
东方人重视低温养生,早在中医巨著《黄帝内经》就已提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就是说:高处气温低,所以住在那里的人寿命长;而低处气温偏高,所以生活在那里的人的寿命偏短。
我们也发现,高寒地区多寿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寒冷能使人的体温降低,体温低则细胞分裂慢,代谢也慢,所以衰老来得晚,寿命自然长。
按中医理论,阴虚的人最需要低温养生。因为阴虚的人怕热,常常表现为五心(手心、足心、心口)发热,低温养生可以使人体体温降低,阴经得以涵养,所以低温有助于养阴。
还有,低温养生适合脑力工作者。大脑最怕热,冬天的夜晚阴气重、温度低,这种偏低温状态最有利于大脑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烦热的夏天,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 秋冬季节阴长阳消,养阴的效果最佳。
冬天室温一般不超过24摄氏度,以可穿一件毛衣为宜;冬天要多吃养阴之品,包括水生植物如水稻、藕等;越冬植物如大白菜、萝卜;背阴处生的植物,如冬菇、蘑菇;冬季成熟的食物,如冬梨、冬枣。 冬天要多喝井水、地下水养阴;吃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等等。
---------------------------------------------------------------- 节食养生 文章来源:北京777健康网 更新时间:2005-7-17 “长寿之道 ,在于养生 ;养生之本 ,在于饮食 ;饮食之要 ,在于节食。 ”这是古训。
曹雪芹就深谙此道 ,他于《红楼梦》第四十回 ,借刘佬佬之口 ,对李纨、凤姐和鸳鸯说道 :“我看你们这些人都只吃这一点儿就完了 ,亏你们也不饿。”又于第五十三回 ,以“画外音”的手笔指出 :“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 ,无论上下 ,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 ,总以净饿为主 ,次则服药调养。
” 节食养生 ,道理何在 ?李豫亨《推篷寐语》一语道破 :“淡餐少食 ,常使胃肠清虚 ,则神气周流 ,阴阳得位 ,此最养生之大要。” 是这样吗 ?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学家克·麦卡教授 ,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将小白鼠分作甲、乙两组 ,均保证必要的营养供应 ,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对甲组小白鼠限制热量摄取 ,而对乙组则不加限制 ,任其自由取食 ,每天都敞开肚皮吃。结果乙组小白鼠 175天后骨骼就停止生长 ,不到两年半全部死亡 ;而甲组小白鼠则 300天、500天 ,乃至 1 000天 ,骨骼仍在缓慢生长着 ,活了 3~ 4年 ,且患病率也低得多。
这个实验 ,后人誉之“麦卡效应”。 在麦卡实验的基础上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用 2000只猴子进行实验。
也是分成甲、乙两组 ,每组都保证必要的营养 ,区别的是让甲组猴子敞开肚皮吃 ,乙组则减少 30%的热量。结果 ,乙组猴子衰老的速度明显放慢。
它们的体温较低 ,新陈代谢缓慢 ,标志衰老的生化指标均有所减少。这就充分地说明 ,在小白鼠身上证明了的道理 ,不仅同样适用于灵长目动物 ,而且对人类的养生与保健亦将提供理论的和实践的启迪。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在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必要营养的前提下 ,采用低热量饮食 ,能够预防多种疾病 ,保障健康 ,促进长寿。 这种低热量饮食 ,特别是低脂肪── 1克脂肪放出的热量超过 2克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产生的热量 ,能有效地降低血脂 ,降低血压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这就有效地预防了很多心脑血管疾病 ,如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脑出血等 ,还能预防肥胖病、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 ,并能减少一些癌症的发病率 ,如大肠癌、胆囊癌、胰腺癌、卵巢癌等等。 还有 ,日本九洲大学大村裕教授 ,从事老年医学研究 ,他的研究报告指出 :在一顿饱餐之后 ,大脑中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 ,比进食前增加数万倍。
这种物质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增殖 ,促进脑动脉硬化 ,造成大脑早衰 ,使记忆力减退 ,甚至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大村裕教授指出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来控制饱腹时“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增加 ,唯一的办法是通过限制饮食量 ,减少这种物质在大脑中的生成 ,推迟脑动脉硬化和大脑衰老。
限制饮食量 ,如何限制 ?一句话 :不饥不食 ,食无求饱 ;八分饱 ,却病方。 ---------------------------------------------------------------- 健康新概念 :心理养生 文章来源:北京777健康网 更新时间:2005-7-1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 ,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
就人类自身来说 ,最大的挑战就是心理危机 ,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理障碍与疾病。 最新科学研究发现 ,现代社会中 60%的人都处于一种奇怪的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
现代人更多的共同体验是 :我们没有疾病 ,但似乎又不健康。焦虑感、罪恶感、烦倦感、无聊感、无助感、无用感 ,这些感受是现代人陷于第三状态时的求救信号。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 ,心理疲劳是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影响逐渐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 ,天长日久 ,会导致心理障碍、心理失控 ,甚至精神失常 ,从而引发多种心身疾病。
本世纪关于健康的概念是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
二、我想知道养生的概念是什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整个中医学说就是广义的养生学。《吕氏春秋》中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提高”,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规律。
养生就是人类提高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3] 保养生命 消除疾病的学问——因此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
《黄帝内经》中黄帝与老师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谈到瘟疫时,黄帝问老师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为什么说整个中医学就是大养生学。
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医学是指中华原创医学,而不是“一代明君”康熙阉割华夏文明后已经面目全非的“现代中医”。 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我康复能力的学问。
公元前五十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 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4] 养生的宗旨是身体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养生的主意观点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人则健康,有神;阴阳失衡就会患病,早衰,甚则死亡,当身体阴阳失衡时,应选择药疗、食疗、体疗、针灸疗法,使身体阴阳恢复平衡,病自然就好了。 [5]。
三、中医养生是指什么
中医养生书籍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
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四、怎么养身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 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14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15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
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16 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一是通过这里所介绍的补充气血的方法,二是通过静坐打通气机),病情才会显现出来。
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7 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8 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
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19 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21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
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
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22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24 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25 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
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
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26 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