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抱朴子外篇

    抱朴子外篇

    一、抱朴子外篇和内篇全部内容

    《抱朴子内篇》是对战国以来、直至汉代的神仙思想和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

    作者是晋代葛洪,书成于公元三百一十七年。 《隋书·经籍世》道家著录《内篇》二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记载《内篇》二十卷,《抱朴子·外篇·自序》中说“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由此可见,《内篇》原为二十卷,今本二十卷,单独印行,与《外篇》分开,每卷一篇,略有残缺。现存《抱朴子内篇》版本计有: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刊本,明正统道藏本,罗振玉敦煌石室本,宝颜堂秘笈本,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等。

    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的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列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为目前注释最详备的通行本。 内容简介概况 《内篇》共有二十卷,每卷的大致内容如下:《畅玄卷第一》论宇宙本体“玄”,倡导玄道;《论仙卷第二》论证神实有,驳斥所谓俗人因亲眼见不到而不信神仙;《对俗倦第三》以动物长寿为例,论证神仙不假;《金丹卷第四》述金丹神功妙用及制造方法;《至理卷第五》论形神相离,讲述服药、行气、禁咒诸法,倡导弃世求仙;《微旨卷第六》驳斥不信神仙的所谓各种“浅见”,讲述九丹金液、宝精爱■诸法;《塞难卷第七》论成仙有命;《释滞卷第八》说孔子等圣人不学仙,不等于无仙,佐时和轻举可兼修;《道意卷第九》论道为宇宙本体,其本无名;《明本卷第十》论道本儒末;《仙药卷第十一》述丹砂、金银、芝玉、草药;《辨问卷第十二》论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极言卷第十三》劝人积功学仙;《勤求卷第十四》劝人求真学师、勤修炼;《杂应卷第十五》阐述辟谷、服药、吞气、隐沦、变化、导引、召神、乘■、存思、符?箸术;《黄白卷第十六》讲述黄白术;《登涉卷第十七》讲述入山远游中诸术;《地真卷第十八》论述金丹与守真一;《遐览卷第十九》介绍道经书目;《社惑卷第二十》讲述如何辨别真假仙。

    纵观《内篇》二十卷,重点是围绕成仙长生这一问题,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成仙长生思想 一是关于成仙长生思想的哲学体系。

    葛洪试图站在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神仙长生的思想,以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道教哲学。他吸取汉代杨雄《太玄》的思想,在《抱朴子内篇·畅玄卷第一》中便提出概念“玄”,认为它是宇宙的本原,世上一切都是“玄”产生的,即“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并对“玄”进行描述,是一个极其微妙、极其深邃、至高而又至广、至刚而又至柔、亦方亦圆、忽有忽无、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飘渺无际而又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东西。且宇宙的形成、事物的变化,都是“玄”造成的,它先于一切事物而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操纵者。

    这个超自然的神秘主义的宇宙本体“玄”,构成了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玄”相联系的,《内篇》还提出“道”与“一”这两个概念。

    “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

    “道”也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道”又起于“一”,与“一”密不可分。

    “一”的作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所以,“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

    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 甚至他把神仙之道,概括为“玄道”或“玄一之道”。

    在阐述“玄”之性能以后,葛洪指出:世俗声色享乐只会损人寿命,世间的荣华富贵也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只有“玄之所在”,才会“其乐无穷”。

    故人们要想永享自由自在、快乐惬意的神仙式的生活,就必须修玄道。“得之者贵,不待黄钺之威。

    体之者富,不须难得之货。”而且得了玄道,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徊徉于人间天上,无忧无虑,怡然自得。

    怎样才能修得“玄道”呢?《内篇》认为要靠思守一,这样将道教哲学的本体论与具体的修炼方法结合起来。“人能守一,一亦守人。

    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并将抽象的“一”人格化为神,居在体内,这样,“守一”就是“思见身中诸神”,或意守三丹田,成为一种仙道长生的内修方法。

    后来上清派汲取这种方法并加以发展,使之成为该派最主要的修炼方法。葛洪还将守一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两种。

    守真一,就是存思真神,遵行口诀。守真一的作用在于守形却恶,“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

    “玄一”与“真一”相通同效,而且“守玄一”还可以得到分形术和内视法,天地神灵都可以接见,山川河岳之神可以驱使,甚是神妙。 具体方法 二是关于成仙长生的具体方法。

    神仙道教的主要目的是成仙长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针对当时有人对此道的怀疑,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以古今种种神仙传说,并运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来极力论证神仙的存在和成仙的可能,认为神仙与凡人不同,是超出一般之外的个别,是脱离普遍的特殊,凡人是有生有死的,而神仙是长生不死的。

    在论述了神仙的存在和成仙的可能之后,他详细地介绍了各种长生之道,大体可分为外修与内养两个方面,内养主要是行气保精,外修主要是服用丹药。此外,还须积善立功。

    二、《庄子》《抱朴子》等有外篇吗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抱朴子》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自称“属道家”;“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属儒家”。“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区别在于两者的内容思想上有差别。

    就相当于一个归类。例如《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病,属于道家。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

    三、抱朴子外篇讲什么

    外篇》的基本内容

    《外篇》言人事,以儒家为宗,反映了葛洪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

    《弭讼》等9篇论述时政得失,讥刺世俗,言治民之法。

    《臣节》等7篇评人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

    《君道》等14篇谏君主任贤举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

    《勖学》、《崇教》两篇论超俗出世。

    《交际》等5篇论修身。

    《钧世》等7篇论文言著书之贵。

    《诘鲍》篇主张有君。

    《博喻》、《广譬》两篇皆替喻,重复诸篇思想。

    《自叙》一篇殿后,乃自传体,亦为全书之序。

    《外篇》论时政得失,托古刺今,讥评世俗,述治民之道,主张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饶有名理。”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

    《外篇》还阐述了进步的文学观,强调要注重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教化,同时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认为文学是发展的,今胜于古,既要反对唯古是尊,又要反对厚今薄古。强调文学批评要注意作者的风格、个性,要广录博收,反对偏嗜和浅尝。

    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之中,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神学与道学纳为一体,将方术与金丹纳为一体,将丹鼎与符炁纳为一体,将儒学与仙学纳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四、【说说你对《世说新语伤逝》的认识】

    “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海中的水绝尽,江河消散干涸.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旧约·约伯记》,第十四章)死亡是人的必然归宿.中古士人对于死亡的关注集中表现在《世说新语》第十七门《伤逝》中.“伤逝”的意思是指感伤逝者、哀念亡人.《伤逝》一篇在中古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那就是从一个侧面集中地表现了中古文人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珍爱和对死亡的忧伤. (一)“伤逝”情结的时代背景 中古时代,战火遍地,灾难重重.上层统治者互相倾轧,残酷斗争,人命危浅,朝不保夕.在这动荡多事之秋,许多著名的文人常常由于政治上的牵累惨遭荼毒,死于非命,《晋书·阮籍传》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其实人生命运之惨烈,何止魏晋!据我观察,中古士人的死亡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寿终正寝,二是死于他杀,而极少有死于自杀的.在这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岁月里,许多慷慨悲壮、才华横溢之士,都成了上层社会尔虞我诈的牺牲品,人们普遍产生了大化流衍、一息不停的感慨,人生无常、乐少悲多的喟叹,这正是魏晋时代人生哲学的典型音调.据日本学者高桥清编纂的《世说新语索引》,我们可以发现在《世说新语》中,“哭”字出现二十七次,“泣”字出现十八次,“哀”字出现二十四次,“亡”字出现四十一次,“死”字出现三十四次,可见这四个字均属于《世说新语》动词中的高频字.而据冉昭德先生统计,在《文选》中,被砍头的作家有三十四位,占其全体作家(130人)四分之一有强(《中惨死的作家》).这些情况也足以说明,在中古时代,人生的悲剧太多了,死亡太普遍了.葛洪说:“永惟富贵可以渐得,而不可顿合,其间屑屑,亦足以劳人.且荣位势利,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也.”(《抱朴子》外篇《自序》)葛稚川道出了中古文人的普遍心态.在中国人的生活史中,中古时代确是悲和美交相辉映的一页. (二)“伤逝”情结例析 《世说新语·伤逝》忠实地记录了魏晋士人悼亡伤逝的言语,它包括十九篇小品.这些小品笔精墨练,文辞悲怆,一往情深,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比之潘岳的《悼亡诗》和元稹的《遣悲怀》亦毫无愧色.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部惊风泣鬼,如怨如慕的安魂曲,读来令人黯然神伤.我们看这段文字: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本门二) “近”,是实际的距离;“邈”,是主观的感觉.惟其身经酒垆,咫尺相隔,故曰“近”;惟其故人已逝,不得复见,故曰“邈”.“近”与“邈”,相反相成,相映相衬,矛盾的情结在这里达到有机的统一.寥寥八个字,真不知蕴涵了多少深情厚意,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卷上《古诗》,《诗品注》,页17).本门五:有人哭和长舆曰:“峨峨若千丈松崩.” 死者气概之峻伟,风神之超逸,令人敬意倍增.本门九: 庾文康亡,何扬州临葬,云:“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 死者内质的美好,品格的高尚,宛然如见.本门一一: 支道林丧法虔之后,精神霣丧,风味转坠.常谓人曰:“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外求,良不虚也.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却后一年,支遂殒. 据本条刘孝标注所引《支遁传》,法虔是支道林的同学,“俊朗有理义,遁甚重之”.支道林借《庄子·徐无鬼》所述郢人与匠石以及《韩诗外传》卷九所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深切表达了对知音好友的热爱、怀念与悲悼.本门一八: 羊孚年三十一卒,桓玄与羊欣书曰:“贤从情所信寄,暴疾而殒,祝予之叹,如何可言!” 本条刘孝标注引《公羊传》曰:“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亡,子曰:‘噫,天祝予!’”又引何休注曰:“祝者,断也;天将亡夫子耳.”桓玄借用这个典故,也深切表达了对亡友的如海深情和一腔哀思. 其实,在动乱的时代,无论是病死,还是被人杀死,在人们心理上都不是不能承受的.就死亡而言,最重要的是对正常的死亡顺序的遵守,直白地讲,那就是祖死于父前,父死于子前.然而,中古时代偏偏有很多生命的倒序,真是让人无法忍受.顾雍之悲悼顾邵(《雅量》一),王戎之痛哭万子(《伤逝》四),庾亮之感念亡儿(同上,八),都足以催人泪下.《世说·德行》二九: 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则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本条刘孝标注引《中兴书》:“王悦字长豫,丞相导长子也.仕至中书侍郎.”再如《伤逝》一二: 郗嘉宾丧,左右白郗公:“郎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

    五、葛洪《抱朴子内篇》多少卷

    抱朴子,道家典籍,作者为晋代的葛洪。抱朴是道教术语,源于《老子》的语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朴子内外篇共有8卷,内篇20篇论述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

    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抱朴子》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