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方广岩

    方广岩

    一、青云山方广岩为何有“一片瓦”之称

    距永泰县城17公里的东葛岭山腰,在层峦叠嶂、林荫蔽日 之中,有一片岩体形如片瓦,凌空舒展,覆盖成一个高约20米、深约30米、宽约50米的天然洞穴,为盛夏避暑胜地。

    底部悬挂 着数十个钟乳石,形成独特的岩景,主要有蛟龙入水、猛虎出 山、鲤鱼腾跃、巨牛练角、黄鹤凌空、百鸟朝凤、猿猴探首等,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有“广寒洞天”、“一片瓦”之称。

    北宋庆历年间,在岩下建佛亭。明中叶,扩建为寺,巨石当 瓦,构筑奇异。

    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年),增建天泉阁5间, 用百余根杉木纵横交错地支架于悬崖峭壁前沿,背依千仞巉岩, 面临百丈深谷,形若空中楼阁。 阁后是大雄宝殿,供有南宋时的樟木雕僧人像,并有清末海 军宿将萨镇冰所题“方广岩”三个大字和“闽山第一”、“万古 奇观”、“慈云广荫”的匾额。

    殿后洞壁上有一“观音窟”。中秋之夜,月光斜照岩壁之 上,便现出“童子拜观音”的幻影。

    旁边的梦亭、僧寮、香积 堂,均不用片瓦,蔽于复岩之下。 天泉阁旁有深洞,如在洞内放鞭炮,声震四周山头,回音持 续数十分钟,人称“炮洞”。

    寺内大雄宝殿前有股清泉,叫“龙 尾泉”,亦称“龙乳”。 方广岩顶部还有一股清泉由右侧随风飘 洒而下,像珠帘一样悬挂在洞口,构成“水帘观瀑”的胜景。

    方广岩有10处胜景:玉泉洞、瑞松坞、钟声石、听泉石、瀑布泉、龙树岩、灵羊谷、龙尾泉、望仙台、清音洞等,其中玉 泉洞是方广岩的天然门户,两石相依,上合下开,左刻“天 关”,右刻“吞门”(俗称天门),别有气势。 旁边还有宋、明、清的摩崖题刻“天关”、“石门”、“方广洞天”、“闽山福地” 等,行笔苍劲雄浑。

    二、张圣君的文化起源

    方壶岩,离盘谷仅不到三公里处,因山顶有双狮之象,人称双狮峰,或称双峰。

    是永泰邑中著名的名胜奇景之一。该山自然景观极其幽美,有一池(一千二百米高峰上之天池)、三台(仙游台、承天台、望亭台)、七洞(雷洞、禅洞、天师洞、观音洞、蝙蝠洞、弥勒洞、斗鬼洞),还有三峰二十一岩之各种奇岩怪石景观,以及世间罕见的红腹四脚鱼、绿蝙蝠、岩茶、方竹等珍稀植物。

    是古代文人雅士绝妙之去处,今遗宋元明清名人石刻多处可证其景观之胜。但是,最重要的是方壶岩又是蕴育张圣君信仰的发祥地。

    张圣君少年时因饲牛及砍锄柄之人生劳作及嘻耍玩游主要活动地点均与方壶岩有关。许多景点、地名均与张的圣迹有联系。

    如张圣君放牛的“饲牛石”、“牛眠石”,磨刀砍锄柄的“磨刀石”,观看仙人下棋的“棋盘石”以及仙人给其青桃吃的“仙桃坪”,张从江西龙虎山供回张天师神位的“天师洞”,张炼“雷法”之“雷洞”,张炼丹之“炼丹井”,张与五通鬼斗法之“斗法石钉”,张为民治疾以剑击石而汩汩涓滴之“甘露水”、“龙泉井”等等。可以说整个方壶岩景区都是蕴育张圣君成人、成神的摇篮与温床。

    许多张圣君的传说故事首先均传自此处,其后由于张的活动地区的扩大,这些传说故事也随之流行各地,并被不断地改造、加工、完善及本地化,以至在德化、尤溪、闽清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相关及类似的传说。这里主要捡几则简述如次:其一、红泥鳅传说。

    传说张圣君少年时,为继父家做田式时,其母用红糟煮泥鳅当菜供其下饭,张生性戒荤,便用筷子将煮熟的泥鳅放到田里去,口中念念有词,这些泥鳅竟然活了起来,一枚枚摇头摆尾在田里游动。至今方壶岩下田垅中仍然有红尾泥鳅或全红的泥鳅,人们都说是张圣君以法术化活的。

    然而,红泥鳅不但在方壶岩,而且在永泰本县之月洲村、嵩口等地都有红泥鳅的传说,但其送泥鳅的人已不是其母,而是他为人做长年(即长工)之家郑姓好心的东家婆,个别地方甚至演变其送泥鳅的含意为一个恶妇人有意识的让张圣君破斋的行为。其后,不但永泰本邑,凡张圣君足迹所至之闽清、德化等地都有张圣君造化红泥鳅鱼的故事,而在各地有所变异罢了。

    张圣君青年修道后,寻居永泰七都葛岭方广岩洞。一天,人称“长眉大佛”的蔡道者到该岩求歇息,张允之,并托其照看岩洞而往他处游行。

    不久回岩洞时,蔡道者竟有意占其岩洞,不肯离去,张圣君愤然,决意与之斗法,竟以法术化方壶岩之石臼、石磨、石头为羊群向方广岩驱动,欲填平方广岩洞。途经河边,遇一女子以黑炭磨洗白衫,张不禁好奇地问:“小女子,你用黑炭洗白衫,如何洗得白?”那女子竟道:“你用石头变羊又如何走得动?”蓦然,张驱动的羊群却一只也不动,都成为石头了。

    原来那以炭洗衣的女子是观音所化,由于她的点破,使石头恢复本相,至今这些石头还匍伏于一个叫仙寄岩的地方。张圣君无奈,退而思之,自己的行为确有过失,如一旦斗法成功,他驱石填方广岩,不但方广岩被填没,而将使大樟溪水湮没全县多少土地与村庄,自己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于是只好让方广岩给蔡道者。蔡道者也婉言劝之曰:“你不去方壶岩,还争方广岩何来?“张恍然大悟,方壶岩正是自己成长炼法的地方,又何必舍近求远与人争之,于是便返回方壶岩安身。

    不料,方壶岩已成为兴妖作怪危害人民的五通鬼五兄弟所占,于是张圣君又与五通鬼展开斗法。经过三番五次的斗智斗勇,五通鬼终于被降伏。

    其中有一次是张圣君一时失误,被五通鬼禁于岩洞中,五通鬼以谷壳、粗糠在洞口炼火,企图薰死张圣君。一连烧了七天七夜,张圣君匍伏洞底,饥饿难捱,于是机智地想出一个哄鬼的办法,他自言自语道:“不怕炼糠火,就怕油烙倮。

    (福州方言‘倮’与鬼同音)。五通鬼一听大喜,就用油蒸白倮从洞口不断地扔进去,张圣君得以保全生命。

    后想起与结拜兄弟临别时有“遇有灾难滴血相召”之约,于是咬破指头伸出洞口滴血以召其义弟萧、连圣者。二位圣者见天边起血云,闻讯赶来打破岩洞救出张圣君,发现张圣君的脸被糠火薰黑,从此张圣君成了“黑脸神。

    张圣君决意为民除害收五通鬼,就于方壶岩壁上钉上石钉(如古栈道石梁,今犹在),与之斗法,五通鬼的第一个跌下岩洞,跌断了一条腿成为“独脚五通”,其他四个在与张圣君比称体重时,被张圣君用麻袋装之,坐镇岩下。从此,仅余独脚五通偶尔四处游荡外,四个五通鬼被永镇方壶岩中,后之方壶张圣君坐像下还有被缚于麻袋内之五通鬼像呢。

    然而,张圣君斗五通的传说不胫而走,传扬于四邻八县,到处都流传张圣君斗五通的故事。无论永泰县各乡,以及德化、闽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都有张圣君降五通的传说,并各有圣迹。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德化石牛山上石壶洞之张圣君斗五通鬼的传说,其故事内容略有不同,如《德化县志》所说:张自观,闽清人。炼性于蕉溪山石鼓岩。

    见石牛山夜火晶荧,知有魈魅,因往其处。魅悉现形。

    乃幻为女妆,坐舆中,群魅舁之入石壶洞。与之斗,悬崖上下,趾踵入石,辗转数十处,发尻鞭剑之迹如刻画。

    竟夺其洞,坐化镇之,至今英灵如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