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吕氏春秋

    一、吕氏春秋是什么时期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2]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

    二、《吕氏春秋》的目录

    目录[ 隐藏 ]

    吕氏春秋·01卷 孟春纪【孟春】【本生】【重己】【贵公】【去私】

    吕氏春秋·02卷 仲春纪【仲春】【贵生】【情欲】【当染】【功名】

    吕氏春秋·03卷 季春纪【季春】【尽数】【先己】【论人】【圜道】

    吕氏春秋·04卷 孟夏纪【孟夏】【劝学】【尊师】【诬徒】【用众】

    吕氏春秋·05卷 仲夏纪【仲夏】【大乐】【侈乐】【适音】【古乐】

    吕氏春秋·06卷 季夏纪【季夏】【音律】【音初】【制乐】【明理】

    吕氏春秋·07卷 孟秋纪【孟秋】【荡兵】【振乱】【禁塞】【怀宠】

    吕氏春秋·08卷 仲秋纪【仲秋】【论威】【简选】【决胜】【爱士】

    吕氏春秋·09卷 季秋纪【季秋】【顺民】【知士】【审己】【精通】

    吕氏春秋·10卷 孟冬纪【孟冬】【节丧】【安死】【异宝】【异用】

    吕氏春秋·11卷 仲冬纪【仲冬】【至忠】【忠廉】【当务】【长见】

    吕氏春秋·12卷 季冬纪【季冬】【士节】【介立】【诚廉】【不侵】【序意】

    吕氏春秋·13卷 有始览【有始】【应同】【去尤】【听言】【谨听】【务本】【谕大】

    吕氏春秋·14卷 孝行览【孝行】【本味】【首时】【义赏】【长攻】【慎人】【遇合】【必己】

    吕氏春秋·15卷 慎大览【慎大】【权勋】【下贤】【报更】【顺说】【不广】【贵因】【察今】

    吕氏春秋·16卷 先识览【先识】【观世】【知接】【悔过】【乐成】【察微】【去宥】【正名】

    吕氏春秋·17卷 审分览【审分】【君守】【任数】【勿躬】【知度】【慎势】【不二】【执一】

    吕氏春秋·18卷 审应览【审应】【重言】【精谕】【离谓】【淫辞】【不屈】【应言】【具备】

    吕氏春秋·19卷 离俗览【离俗】【高义】【上德】【用民】【适威】【为欲】【贵信】【举难】

    吕氏春秋·20卷 恃君览【恃君】【长利】【知分】【召类】【达郁】【行论】【骄恣】【观表】

    吕氏春秋·21卷 开春论【开春】【察贤】【期贤】【审为】【爱类】【贵卒】

    吕氏春秋·22卷 慎行论【慎行】【无义】【疑似】【一行】【求人】【察传】

    吕氏春秋·23卷 贵直论【贵直】【直谏】【知化】【过理】【壅塞】【原乱】

    吕氏春秋·24卷 不苟论【不苟】【赞能】【自知】【当赏】【博志】【贵当】

    吕氏春秋·25卷 似顺论【似顺】【别类】【有度】【分职】【处方】【慎小】

    吕氏春秋·26卷 士容论【士容】【务大】【上农】【任地】【辩土】【审时】

    三、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相。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世纪的论述也可见一斑:“凡十二世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百度百科里

    四、《春秋》和《吕氏春秋》有什么区别

    《吕氏春秋》作者: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 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当战国之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 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吕不韦时为秦相,觉得以秦国之强 而自己不如四公子是一种羞耻,就大招门客厚待之,养士至三千人。当时诸侯多 辩士,如荀卿等人著书名闻天下,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 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 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并把它公布于咸阳市门,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 损一字者即赏给千金。吕不韦在此书《序意》中也颇有信心地宣称:“凡十二纪 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 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由此看来,《吕氏春秋》的写作,乃是吕不韦 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 一天下而进行理论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五、吕氏春秋全文

    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 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 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 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 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

    以 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 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王布农事,命田舍东 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 以躬亲之。

    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犠牲无用牝,禁止伐 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 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 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 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本生 二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 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

    今世之惑 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

    今修兵而反 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

    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 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

    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 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

    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今有声於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

    有色於此,目视之必 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 食。

    是故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 世之贵富者,其於声色滋味也,多惑者。

    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 得不伤?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 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

    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 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 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 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

    此之谓全德之人。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 不如贫贱。

    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 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靡曼皓齿, 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

    故古之人 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重己 三曰: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

    人不爱 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 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 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有慎之而反 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 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

    夫弗知慎 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 尝非。

    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

    以此治 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

    寿长 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

    此论不可不熟。 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

    使五尺竖子引其棬, 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 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故圣人必先适欲。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

    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 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

    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 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 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 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 其为声色音乐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