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涧底松

    一、涧底松 白居易 赏析 ,在线等~·

    诗共十六句。

    前六句咏涧底松,后十句紧扣涧底松抒写感慨。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首句点明所咏之物及其特征。“百尺”,虚写、极言其高;“ 十围”,以夸张渲染其粗,说明松材之良可用。

    次句写松的生长环境:“寒且卑”。气候寒而地势低。

    两句虽十四字,却起得简洁明快,紧紧扣住了“涧底松”三字。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写因涧深山险人迹罕至,涧底松老死也不遇良工为之量材而用。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帝王的高堂缺少栋梁之材,这里需要那里期待却互不相知。 首句已经点明良木,这里用“彼有”一词,自然意脉贯通。

    以上为第一层,咏叹涧底松的不遇。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有谁能理解苍天造物的用意,生此良材却生非其他。这两句承前写来,无论从诗意还是结构来看,都是由“缘物”到“寄慨”的既承且转的过渡。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金张”,指汉宣帝时的高官金日磾和张安世。

    二人奢华无度,后用来代指贵族。“原宪”,字子思,孔子门徒,为人贤能(见《史记·仲尼弟子传》)。

    “牛衣”,指牛御寒的东西,以麻或草编成。《汉书·王章传》载:王章患病,贫困没有被盖,卧于牛衣之中。

    “貂蝉”,古代王公显官冠上之饰物,始自汉代武官。两句的意思是:金张因世禄而贵,绳枢瓮牖的原宪却是大贤者;寒贱的牛衣怎能与华贵的貂蝉相比。

    这两句从左思诗“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二句中浑化典实,又自铸新词,更觉生动形象,对比鲜明而强烈。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这几句承前生发,最为警策。尤其是后两句,以对句出之,其中“未必”一词,出语活脱,阐明事理未加绝对化,颇具一种深刻的哲理和朴素的辩证观点,是对儒家一贯鼓吹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大胆否定。

    诗人当时身为朝廷命官,竟然发此宏论,实在难能可贵。 结句:“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珊瑚”,热带海生物,骨骼相连,形如树枝,故又名珊瑚树。“历历”句:古乐府有“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的诗句。

    “历历”,形象分明可数。古乐府中的“白榆”原指星星,这里借星指榆树。

    平凡的榆树又岂能与珍贵的珊瑚树相比。但是榆树却高植上天,珊瑚却沉生海底。

    足见高者不一定贤,下者不一定愚。结尾两句以比喻兼对比的修辞方式,对“高者未必贤”二句作进一步的形象补叙。

    有了这两句,诗意更加隽永,耐人回味。 以上为第二层,诗意又宕开一步,从涧底松不幸遭际的特指进而转入对某种现象的泛指,使题旨更加显豁和深化。

    思想感情:白居易的这首《涧底松》意蕴丰富。诗人原附有题注云:“念寒亻隽也”。

    “亻隽”,通俊。寒俊,指的是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

    可见,本诗是诗人为寒俊鸣不平之作。唐时虽以科举取士,较之西晋时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的用人制度有所改进,但真正有卓越才识的读书人,若无达官显宦荐引,也往往被委弃不用,默默无闻。

    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相当普遍。于是诗人“缘事而发”,“比拟恰合”(《唐宋诗醇》评语)地抓住了涧底松既寒且卑和“ 老死不逢工度之”,讽喻和针砭这种不平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后来,白居易又在和元稹《松树》诗中表明了他的意愿。他希望涧底松都能成为“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

    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同时他为才士呼吁“尚可以斧斤,伐之为栋梁”;更替忠贞的“松树”道出了平生之志:“杀身获其所,为君构明堂。” 一片怜才惜才之意,忧国忧民之心,毕见于纸上。

    从诗题来看,本诗虽是咏物,但与一般咏物诗的写法又有所不同。一般咏物诗往往在状物之形的基础上摄物之神,做到形神兼各,并有所寓意和寄托,其寓意和寄托要受到所咏之物的制约,要透过物象求得表现,令人思而得之。

    而本诗并没有在状物摄神方面大施笔墨,而是以涧底松作为引线,借题发挥,题外生意,不将感慨渗透在物象之中,正如《唐宋诗醇》评论本诗所说:“松是喻意,金、张、原宪是正意”。从而收到寄情遥深的艺术效果。

    本诗的语言形式,除具有白诗浅显易懂的一贯风格外,还体现了乐府诗的特点。从句式看,全诗以七言为主,间或杂以五言和十言;就用韵看,前六句用平声,中间四句则转仄声,后六句再改押平声。

    这种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句式结构与平仄交用、灵活自由的叶韵方式,形成了富于变化的节奏感和音调铿锵的诗韵美,从而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题旨。

    二、白居易《涧底松》解释

    有棵大松树啊高百尺啊粗十围是好材料,却生长在低洼寒冷的涧底啊。

    涧好深啊山好险啊没人来啊,到老死它都不会遇见大匠给它削削啊。

    空叫皇帝哥哥修房子找不到好材料啊,皇帝哥哥要的它有啊但是他们又不认识啊。

    哎呀谁明白老天爷造物的意思啊,你干吗叫它长这么厉害却把它扔这?

    金日磾和张安世俩小子能发达啊,原宪却穷得叮当响。

    破衣服寒碜啊漂亮衣服高贵。破衣与漂亮衣服啊,虽然不相同。

    但是在上面的不一定是神童啊,垫底的也不一定是小白。

    哎呀呀你想想宝贝珊瑚住在海底啊,丑榆树却吃饱喝足长上了我的那个天呀。

    三、涧底松前四句的意思

    1、前两句是有松百尺大十围,坐在涧底寒且卑。

    意思是:

    有棵大松树高百尺,粗十围,生长在低洼寒冷的涧底。

    2、原文

    【原文】

    涧底松

    有松百尺大十围,坐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四、涧底松的鉴赏

    白居易的《涧底松》作于元和四年(809)。

    元和三年诗人由翰林学士转任左拾遗,位虽不高,职在谏言。他也的确做到了“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初授拾遗献书》)。

    不仅与宪宗当面论执强鲠,还创作了大量讽谕诗,道民疾苦,补察时政。正如他自己所说:“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涧底松》就是这一时期所作的讽谕诗中五十首新乐府中的一篇。《涧底松》一诗的命名及寓意,显然由西晋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而来。

    他对左思此诗感触颇深,几次为“涧底松”鸣不平。此前曾作《续古诗十首》(其四)敷衍铺陈诗意云: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

    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

    “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何等沉痛!与左思诗相比,虽含蓄不及左而愤慨切直实有过之。然而白居易仍觉不尽意,又直以《涧底松》为题,写了这首政治讽刺诗。

    诗共十六句。前六句咏涧底松,后十句紧扣涧底松抒写感慨。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首句点明所咏之物及其特征。

    “百尺”,虚写、极言其高;“十围”,以夸张渲染其粗,说明松材之良可用。次句写松的生长环境:“寒且卑”。

    气候寒而地势低。两句虽十四字,却起得简洁明快,紧紧扣住了“涧底松”三字。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写因涧深山险人迹罕至,涧底松老死也不遇良工为之量材而用。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帝王的高堂缺少栋梁之材,这里需要那里期待却互不相知。

    首句已经点明良木,这里用“彼有”一词,自然意脉贯通。以上为第一层,咏叹涧底松的不遇。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有谁能理解苍天造物的用意,生此良材却生非其他。

    这两句承前写来,无论从诗意还是结构来看,都是由“缘物”到“寄慨”的既承且转的过渡。“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

    “金张”,指汉宣帝时的高官金日磾和张安世。二人奢华无度,后用来代指贵族。

    “原宪”,字子思,孔子门徒,为人贤能(见《史记·仲尼弟子传》)。“牛衣”,指牛御寒的东西,以麻或草编成。

    《汉书·王章传》载:王章患病,贫困没有被盖,卧于牛衣之中。“貂蝉”,古代王公显官冠上之饰物,始自汉代武官。

    两句的意思是:金张因世禄而贵,绳枢瓮牖的原宪却是大贤者;寒贱的牛衣怎能与华贵的貂蝉相比。这两句从左思诗“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二句中浑化典实,又自铸新词,更觉生动形象,对比鲜明而强烈。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这几句承前生发,最为警策。

    尤其是后两句,以对句出之,其中“未必”一词,出语活脱,阐明事理未加绝对化,颇具一种深刻的哲理和朴素的辩证观点,是对儒家一贯鼓吹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大胆否定。诗人当时身为朝廷命官,竟然发此宏论,实在难能可贵。

    结句:“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珊瑚”,热带海生物,骨骼相连,形如树枝,故又名珊瑚树。

    “历历”句:古乐府有“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的诗句。“历历”,形象分明可数。

    古乐府中的“白榆”原指星星,这里借星指榆树。平凡的榆树又岂能与珍贵的珊瑚树相比。

    但是榆树却高植上天,珊瑚却沉生海底。足见高者不一定贤,下者不一定愚。

    结尾两句以比喻兼对比的修辞方式,对“高者未必贤”二句作进一步的形象补叙。有了这两句,诗意更加隽永,耐人回味。

    以上为第二层,诗意又宕开一步,从涧底松不幸遭际的特指进而转入对某种现象的泛指,使题旨更加显豁和深化。白居易的这首《涧底松》意蕴丰富。

    诗人原附有题注云:“念寒亻隽也”。“亻隽”,通俊。

    寒俊,指的是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可见,本诗是诗人为寒俊鸣不平之作。

    唐时虽以科举取士,较之西晋时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的用人制度有所改进,但真正有卓越才识的读书人,若无达官显宦荐引,也往往被委弃不用,默默无闻。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相当普遍。

    于是诗人“缘事而发”,“比拟恰合”(《唐宋诗醇》评语)地抓住了涧底松既寒且卑和“ 老死不逢工度之”,讽喻和针砭这种不平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后来,白居易又在和元稹《松树》诗中表明了他的意愿。

    他希望涧底松都能成为“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同时他为才士呼吁“尚可以斧斤,伐之为栋梁”;更替忠贞的“松树”道出了平生之志:“杀身获其所,为君构明堂。”

    一片怜才惜才之意,忧国忧民之心,毕见于纸上。从诗题来看,本诗虽是咏物,但与一般咏物诗的写法又有所不同。

    一般咏物诗往往在状物之形的基础上摄物之神,做到形神兼各,并有所寓意和寄托,其寓意和寄托要受到所咏之物的制约,要透过物象求得表现,令人思而得之。而本诗并没有在状物摄神方面大施笔墨,而是以涧底松作为引线,借题发挥,题外生意,不将感慨渗透在物象之中,正如《唐宋诗醇》评论本诗所说:“松是喻意,金、张、原宪是正意”。

    从而收到寄情遥。

    五、李商隐的《房中曲》中“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要怎么理解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这两句是说:我常年奔波于幕府之间,就像那 山涧下面的青松,始终无法伸展远大的志向;如今,你又离我远去,让我的明天 就像山头的黄蘖一样,心中变得更苦。

    涧底松:以苍松生于涧底,喻不得志。 晋•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 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蘖 :黄蘖,亦作黄柏,落叶乔木,树皮 可人药,有清热解毒等功能,味苦。《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十》: “黄蘖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比喻从此将含悲行役。

    六、郁郁涧底松

    松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晋太康·左思)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唐·白居易)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陈毅)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唐·寒山子)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

    (唐·皇甫曾) 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唐·许浑) 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犹溪水声急。

    (唐·陆龟蒙) 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宋·夏竦) 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

    (宋·苏轼) 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宋·洪适) 应有山神长守护。

    松风时为扫埃尘。(宋·史太章) 微吟海月生岩桂,长笑无风起涧松。

    (宋·何孙) 栽松二首 【唐】白居易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

    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

    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涧底松 【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松树 【唐】白居易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庭松 【唐】白居易 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

    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

    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

    去年买此宅,多为人所咳。一家二十口,移转就松来。

    移来有何得,但得烦襟开。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

    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松 【唐】成彦雄 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四松 【唐】杜甫 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

    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

    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

    终然掁拨损,得吝千叶黄。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

    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

    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足以送老姿,聊待偃盖张。

    我生无根带,配尔亦茫茫。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松 【唐】韩溉 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

    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紫府云。

    莫向东园竞桃李,春光还是不容君。古松感兴 【唐】皇甫松 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

    贵贱不我均,若为天地情。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

    家集四百卷,独立天地经。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

    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南轩松 【唐】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扶风歌》(汉乐府)刘琨 南山石嵬嵬。

    松柏何离离。上枝拂青云。

    中心十数围。洛阳发中梁。

    松树窃自悲。斧锯截是松。

    松树东西摧。特作四轮车。

    载至洛阳宫。观者莫不叹。

    问是何山材。谁能刻镂此。

    公输与鲁班。被之用丹漆。

    熏用苏合香。本自南山松。

    今为宫殿梁。《赠从弟》(三国)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咏史·其二》(东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五十》阮籍 步游三衢旁。

    惆怅念所思。岂为今朝见。

    恍惚诚有之。泽中生乔松。

    万世未可期。高鸟摩天飞。

    凌云共游嬉。岂有孤行士。

    垂涕悲故时。《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十三》阮籍 登高临四野。

    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冈岑。

    飞鸟鸣相过。感慨怀辛酸。

    怨毒常苦多。李公悲东门。

    苏子狭三河。求仁自得仁。

    岂复叹咨嗟。《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六十五》阮籍 朝出上东门。

    遥望首阳基。松柏郁森沈。

    鹂黄相与嬉。逍遥九曲间。

    徘徊欲何之。念我平居时。

    郁然思妖姬。《拟嵇中散咏松诗》(晋)谢道蕴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咏寒松诗》(南朝)范云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松柏篇并序》(南北朝)鲍照 余患脚上气四十余日,知旧先借傅玄集,以余病剧,遂见还。开袠,适见乐府诗龟鹤篇,于危病中见长逝词。

    恻然酸怀抱。如此重病,弥时不差,呼吸乏喘,举目悲矣,火药间阙而拟之。

    松柏受命独,历代长不衰。人生浮且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