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蔡元培

    蔡元培

    一、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仲申,又字鹤卿、民友、孑民,号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馀,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

    蔡元培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扩展资料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前身),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厉麟似、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此外,蔡元培还与厉麟似等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校长、教授联合发表长篇声明,揭露日军蓄意毁灭中国教育机关的罪恶暴行,并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蔡元培逝世后,国内各主要党派和团体以及要人名流纷纷致电吊唁。

    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元培对近代与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一、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蔡元培。

    二、【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评价】

    由主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基础,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完全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他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目的在于为教育争自由. 蔡元培制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给林琴南的复信中,蔡元培阐明了他的两大主张.首先,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其次,“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学,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循此方针,蔡元培理想的大学应该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正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由此可见,蔡元培的“自由”思想还包含着容忍的精神,这种容忍不是调和折中,而是让不同的学术观点都有发言的权利,在辩论与争鸣中决定各自的命运和价值. 他认为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和超轶于政治两部分,“ 蔡元培认为,教育要独立,首先要独立于政党和教会.因为相对于教育而言,政党和教会都是作为外在的权威而存在的,它们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去规范限制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是不自由的.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群性和个性和谐发展的人,──此处的群性乃是指建立在个性发达的基础上的群性.而政党则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蔡元培指出,政党“鼓励人民亲善某国,仇视某国;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此等政策,若参入教育,便是大害”,而且,“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而政党又不能常握政权,若把教育权也交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 以价值中立的美育代替信仰专一的宗教,也反映了蔡元培追求自由的教育理想. 可以说,蔡元培的教育生涯,就是为了自由的教育和为了教育的自由而奋斗不息的历程.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自由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蔡元培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等思想和实践,就是为教育争自由.这些都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三、关于蔡元培的介绍有什么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

    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四、【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关于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军国民教育 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他认为"军国民教育者与社会主义背驰",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但他认为当时"强邻交通,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即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必须用武力自卫,这就要实行军国民教育.就国内而言,为了打破当时国内封建军阀拥兵妄为的局面,就要"行举国皆兵之制","以平均其势力",也要进行军国民教育.后来,他把军事体育发展成为普通体育.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重要环节,他说:"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如果 一个人的身体不健康,精神上也必感痛苦.他要求学生"各就所好,多多运动",以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 2、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实利主义教育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进行实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强国家的财力,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认为"今之世界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且武力之半,亦由财力而孳乳."同时,他还指出"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甚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他把实利主义教育,当成富国强民、发展国家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他认为实利主义教育,不仅可以使人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还可以便人的思维"臻于细密",例如学习算学,既可以增加知识,又可以便脑力反复运用,使人的思维日趋细密. 3、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还必须有公民道德教育. "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日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皆尽于是矣."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观念.他提倡这种道德观念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相对抗,并企图通过这种公民道德教育使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改变被封建道德束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倡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意义 . 4、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属于实体世界,是"超轶乎政治的".他认为世界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乎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其现象世界间所以为实体世界之障碍者,不外二种意识,一,人我之差别,二,幸福之营求是也."通过世界观教育,就可以使人破"人我之差别”,泯"幸福之营求",人也就达于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也就变得更有价值.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并认为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这点是值得重视的.当然,他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教育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观的基础上的.然而,他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这表示了他对当时封建传统教育的否定,具有重大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5、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亦称美育.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培首创.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的津梁.他指出,引导人们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不能用"旦旦而聒之"的方式,也不是"枯槁单简之言说"就能实现的."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 他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美育可以陶养憾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 关于 "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他说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就象农家对待植物那样,"千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为此,他极力反对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教育.他指责旧教育"是教育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间其性质之动静,资束之锐钝,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 为了能"尚自然、展个性",在教学方法上,他重视启发式教学,提倡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他说教书并不象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自动的求学.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功课时,再去帮助他.他说"在学校不能单*教科书和教习,讲堂功课固然要紧;自动自习,随时注意自己发见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他的"展个性、尚自然"的思想是一贯的,他任南洋公学教习时,就提倡"学生自己读书"以展个性.他任北大校长时提出"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两个计划.提出讲义只列大纲,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教师口授,或自己参考,以期学有心得.。

    五、【蔡元培的贡献】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1]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