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乃依
一、高乃依为什么是“雄伟的天才”
“雄伟的天才” ——高乃依 生平 彼埃尔·高乃依 (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创始者。
1606年6月6日,高乃依出生于诺曼底省卢昂城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卢昂水泽森林特别管理。九岁时,高乃依在耶稣会举办的中学读书。
受到天主教的深刻影响,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使他以后的创作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学毕业后,他攻读法律,而且得到了律师的职位,1628年担任卢昂王家水泽森林事务律师和法国海军驻卢昂律师等职务。这些职务使他过着宽裕的生活,为他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条件。
但这段律师生涯,正如著名的芳丹奈利所说:“既无乐趣,又无成就”。 高乃依年轻时期,卢昂的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是当时法国戏剧的中心,在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作为律师的高乃依,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开始从事戏剧写作,1629年,高乃依发表了第一个喜剧《梅丽特》。
剧本是根据作者中学时代初恋失意的亲身体验写成的。从这以后一直到1636年,他共写了四部喜剧、三部悲喜剧和一部悲剧。
喜剧有《克利丹大》、《寡妇》、《法院的回廊》、《皇家广场》。一部悲剧是《梅苔》(1635)。
虽然这几部作品不是高乃依的成名作,而基本上是一些附庸风雅的作品。没能显示出高乃依的戏剧天才,但是剧本风格简洁朴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730年,在纪念《梅丽特》公演一百周年时,芳丹奈利写道:“评价某部作品的美,只要了解这个作品的本身就够了;可是,评价作者的成就,便需要把他和时代互相比较。高乃依最早的几个剧本,正如我谈过的,并非佳作。
可是其他的作家,除了杰出的天才外。并不见得比他写得好。
如果读过早出版几天的哈尔第的那些剧本以后再读《梅丽特》。那么,后者便是杰作了。
无疑的,在这个剧本里戏剧的特征更容易被人理解。对白安排得更巧妙,剧情更能使人信服,个别的场景更使人喜爱,而更重要的是,剧本里充满了庄严的气氛,这是哈尔第的剧本里根本没有的。
正面人物的语言写得并不差。以前人们只看到俗不可耐的滑稽剧和十分平庸的悲剧,一听到崭新的语言,便感到惊讶。”
于是高乃依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引起了当权的红衣主教黎塞留的注意和兴趣,他被吸收到主教指定的创作班子写喜剧,这使高乃依开始涉足上流社会。但不久,高乃依与黎塞留发生矛盾,退出了写作班子,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的新阶段。
1635年,高乃依根据古罗马剧作家兼哲学家塞涅卡的同名悲剧的主要情节写出悲剧《美狄亚》,从此转向了悲剧创作。但是高乃依清楚地认识到,以古代神话为题材,与他所追求的真实原则是不适合的,所以他就由神话题材转向了历史题材,特别是古罗马时代的英雄故事。
1636年,而立之年的高乃依完成了开辟法兰西民族戏剧的光荣历史、构成法国人民真正民族尊严的悲剧——《熙德》。这是他全部创作中最优秀的一部作品,也是法国第一部重要的古典主义悲剧。
当时法国流行着一句俗语: “象熙德一样美。”《熙德》所获得的巨大声誉,由此可看一斑。
剧作给作者带来了人民热情的赞扬,同时也招来了一些平庸的剧作家们的嫉妒,激怒了红衣主教黎塞留。黎塞留是一个不高明的诗人,忍受不了高乃依的成功, 《熙德》演出的成功刺伤了黎塞留的自尊心。
在他的鼓动下,一大群平庸的诗人,也群起攻之。黎塞留指示刚成立的学院对《熙德》百般挑剔,指责高乃依选才不当,诗句平庸,违背“三一律”。
高乃依在这种情况下暂时保持沉默,在卢昂的寓所隐居起来。这以后,高乃依改变了自己的创作倾向,向贵族阶级右翼靠拢。
1640年,高乃依发表了新的、出色的,以古罗马为题材的悲剧《贺拉斯》。同年,他完成了具有明显政治性的悲剧《西拿》。
1643年,他完成了悲剧《波里厄特》,1652年,高乃依在刨作上遭到重大挫折,他的新作《佩尔塔里特》彻底失败了,他在该剧出版前言中说:“我自己主动告退,比等待别人把我彻底撵走要好些,经过二十年奋斗,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暮气重重,以致无法适应潮流。”尽管当时他才四十五岁,却想到了结束自己的创作生涯。
这之后高乃依在困惑中沉默了七年,直到1659年才又发表了悲剧《俄狄浦斯》。 宗教色彩在高乃依的思想中有较深的痕迹。
由于在教会中学受到宗教教育的影响,高乃依始终信奉上帝,他的作品更是打上了鲜明的宗教的烙印。在被迫中止创作的年代里,他致力于宗教著作的翻译,曾把《圣经》译为诗文,在此其间,他还写了三篇理论文章:《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论悲剧》和《论三一律——行动、时间和地点的一致》。
这些论著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悲剧的学说,探讨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美学原则,在戏剧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662年,失落中的高乃依从卢昂迁居巴黎,虽然他仍然继续写作,但他的名声低落了,诗的魅力也减弱了。
面对自己创作的衰颓,高乃依已经无能为力。浮夸矫饰,装腔作势的风格代替了伟大、崇高精神和朴素的风格。
当时的法国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高乃依却发现不了法国所发生的变化,时光的流转使高乃依的光荣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起的是。
二、高乃依的严守三一律作品
高乃依在这种压力之下沉默了几年,终于改变了创作倾向。他随后发表的3部悲剧,严守三一律的原则。《贺拉斯》描绘了一个宽容大量的君主。《西拿》 是一部宗教悲剧,颂扬为基督教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波利耶克特》刻画了理想公民的典型,主人公以民族利益为重,大义灭亲。《熙德》和以上这几部作品标志着高乃依戏剧创作的高峰。不久,高乃依又写出《庞贝之死》,这是表现他前期创作风格的最后一部剧本。此后,高乃依开始追求情节上的复杂离奇,布景上的光怪陆离,越来越忽视人物性格的塑造。《罗多古娜》、《妮科梅德》等是他每况愈下的剧作 ,1647年 ,高乃依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1652年他回到卢昂,整整7年放弃戏剧创作,此后也没什么成就,1674年写出最后一个剧本《苏雷纳》后退出了戏剧界,晚境凄凉。
三、高乃依的介绍
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
与当时充斥舞台的一些杂乱无章的作品相比,他的剧本风格较为简朴,时代气息较强,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第一部喜剧《梅里特》于1629年上演,获得成功,便专心创作,到1836年共写了4部喜剧、3部悲喜剧和1部 悲剧《梅黛》,引起红衣主教黎塞留的注意,被主教吸收进5人写作班子,开始领取年金,不久因意见不合而退出。1636年他的5幕韵文剧《熙德》公演,轰动巴黎,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该剧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 》,将男女主人公投入到责任与爱情的剧烈冲突之中。剧中人都表现出刚毅的美德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完成自己的义务,不惜牺牲一切。
《熙德》演出后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但由于这个悲喜剧违背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在评论界引起了一场论战。黎塞留授意法兰西学院组织力量抨击此剧,发表《对〈熙德〉的意见书》,高乃依在这种压力之下沉默了几年,终于改变了创作倾向。
他随后发表的3部悲剧,严守三一律的原则。《贺拉斯》描绘了一个宽容大量的君主。
《西拿》 是一部宗教悲剧,颂扬为基督教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波利耶克特》刻画了理想公民的典型,主人公以民族利益为重,大义灭亲。
《熙德》和以上这几部作品标志着高乃依戏剧创作的高峰。
四、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有哪些主要异同
拉辛和高乃依同属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创作流派,两人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艺术家难以脱离时代背景,古典主义注重理性,拉辛和高乃依在戏剧冲突安排上,都重点关注了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冲突。试以二人的代表作《费德尔》和《熙德》为例:费德尔在对继子的情欲(情感)和对丈夫的忠贞(理智)中绝望,唐罗狄克则在对施曼娜的爱情(情感)与维护父亲的荣誉(理智)之间迷失。剧本结构上,两人同样在短暂的时间、相似的地点中展现戏剧,让读者看见剧中人物各自跌宕颠覆的人生命运。
可以推荐你个链接参考一下:http://sanwen.net/a/zjitqbo.html
五、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 高乃依名诗 什么意思
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1681)法国剧作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高乃依喜爱文学,其创作生涯先从写抒情短诗开始,1629年发表喜剧《梅丽特》。此后,他创作了一系列当代题材的悲剧,声名日增。
高乃依最出名的是他的戏剧《熙德》,但比较起来我本人更喜欢他的《西拿》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一个女子对着心仪的男子时总感到莫名的甜密,忍不住就要向着爱人撒娇软语呢喃。就是她这种爱娇的表现让男子也不自禁地为她魂为之摄。
六、高乃依《熙德》的理论资料
论高乃依的《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典范 【摘要】《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大师高乃依的代表作,关于这部戏剧是悲剧,喜剧还是正剧,长期以来学界就有争论。
我们普遍认为该剧属于悲剧范畴,本文主要从高乃依本人的悲剧理论以及古典主义的特征出发,分别从题材、冲突、人物、语言、社会功效、“三一律”等角度加以论证和鉴赏。 【关键词】高乃依 悲剧理论 《熙德》 古典主义 “三一律” 高乃依及其作品简介 彼埃尔·高乃依是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
少年时代受到很好的拉丁文化教育。1628年担任律师职务,并开始写作抒情短诗和戏剧创作,他的处女作是喜剧《梅丽特》,从1635年起尝试悲剧的创作。
他的第一部悲剧是《梅黛》。他在1636年创作的《熙德》发表并演出后产生了轰动,随即便招致猛烈的抨击并引发激烈的争论。
沉默了几年,高乃依按照新古典主义的规则写出了悲剧《贺拉斯》(1640)、《西拿》(1640)、《波里厄克特》(1643)、《庞贝之死》(1643)、《罗多古娜》(1644)等,此后,他的创作一直下滑,尽管也写出了类似《俄狄浦斯王》(1659)这样的优秀的作品,但都没达到他所预期的成功。但在理论上,高乃依长期的创作所积累的经验使他坚信自己的信念,在1636年-1638年的那场争论之后很久,1660年高乃依发表了著名的“戏剧三论”等三篇论文,正面阐明了他的较成熟的戏剧美学观点。
高乃依的《戏剧三论》由《论悲剧》、《论戏剧的公用及其组成部分》、《论三一论,即行动、时间、地点的一致》三篇论文组成。 本文主要从他的悲剧理论出发,并结合剧本本身,从题材、冲突、人物、语言、社会功效、“三一律”等几个角度论证《熙德》是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代表。
《熙德》 作品简介 《熙德》是高乃依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情节取材于十七世纪初期的一个西班牙剧本,但两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完全不同。作品的主人公唐罗狄克是西班牙贵族青年,卡斯第开国王唐菲南的老臣唐杰葛的儿子。
他和伯爵唐高迈斯的女儿施曼娜相爱。唐杰葛被任命为太子的师傅,唐高迈斯出于嫉妒打了他一记耳光,使他觉得蒙受了莫大的侮辱。
唐杰葛要儿子为他报仇,这使唐罗狄克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要家庭的荣誉还是爱情?但他没有犹豫很久,便下决心为父报仇,并在一场决斗中杀死了唐高迈斯。父仇报了,但爱情却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打击。
按照封建贵族的习俗,施曼娜有责任报复杀父之仇,因此她要求国王马上把唐罗狄克处死。但她要求处死未婚夫的心情愈切,她对他的爱也就愈深。
而施曼娜在履行自己义务时所表现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勇气愈大,唐罗狄克内心燃烧着的爱火也就愈烈。正在双方都很痛苦的时候,传来了摩尔人入侵卡斯第开的消息。
唐杰葛要求正想自杀的儿子抑制自己的痛苦,奋起保卫祖国。唐罗狄克领兵击退敌人,拯救了国家,获得了“熙德”(意即民族英雄)的称号。
国王耐心说服施曼娜不要怀念旧恨,而要服从爱的呼声。在国王的开导下,这一对青年终于结为眷属。
《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代表 一、从题材论证《熙德》区别于喜剧 作为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者,高乃依的戏剧,尤其是悲剧,体现了十七世纪法国封建社会向绝对君权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精神风貌。高乃依在《论诗体剧》中指出:悲剧“要以有名的、不同寻常的、严肃的情节作为题材。”
这句话概括了他的悲剧的基本内容,三个形容词规定了他的悲剧的取材原则。所谓有名的情节,指的是取自历史或传说的有名的插曲,这就排除了随意杜撰的情节。
而《熙德》取材于西班牙历史,这一点显然是符合了作者对于悲剧的取材要求。所谓不同寻常的情节,指的是重大题材,“它强烈地掀起人的激情,使之同责任准则和血缘亲情产生激烈的冲突,始终应该超过逼真,如果观众不在具有巨大威望的历史权威的支持下,或者不在一致舆论的考虑的支持下,那是找不到相信者的。”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指明悲剧应该描写重大事件,以维护责任、荣誉为戏剧冲突。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表明,高乃依的悲剧一旦不是建立在人人接受的历史或传说的基础上,那就可能超过了真实性。
在《熙德》中,情节的剧烈发展,主人公的思想斗争始终被置于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之中,荣誉与爱情,到底选择谁?作品描述的也是贵族青年男女,也是关于国家,关于荣誉,关于复仇,关于爱情,甚至牵涉了战争,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重大题材。从这点上看,《熙德》显然也是符合高乃依关于悲剧情节的要求的。
就悲剧本身而言,悲剧表现的是人的生命的死亡和人生中巨大的苦难。高乃依自己的悲剧题材都是重大的、表现情与理的冲突的。
其中主人公都是以公民的义务感战胜个人的情欲,为了大我而牺牲小我的利益,通过这种痛苦的选择,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常的人格力量。这正是理性时代和专制王权所需要和赞赏的。
此外,高乃依在他丰富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悲剧观:从题材上来看,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和严肃的行动,应当表现人物情感在外来压力下的猛烈的程度;喜剧则只需要寻常的滑稽可笑的事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