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韩非子

    韩非子

    一、韩非子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二、韩非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韩非子 口吃(结巴),虽然不善言谈,但是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子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著作有《韩非子》等. 韩非子是韩国的贵族.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等一系列的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秦国出兵逼迫韩非来秦,韩非在秦王问计时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因不满姚贾进为上卿,诽谤于嬴政,姚贾知道后怀恨在心,进谗加以陷害,后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司马迁在《史记》评曰:“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三、关于韩非子

    韩非子生平

    韩非,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国的公子,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周报王三十五年),卒于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他口吃,不善于说话,而善于著书。

    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及他。韩非虽曾师事荀卿,可是他没有继承荀卿儒家的思想,而是“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和发展法家的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集大成者。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的一个国家,韩非眼看韩国日趋衰弱,多次上书向韩王进谏,希望韩王安能变法图强,但都未被采用。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这些著作流传到了泰国,秦始皇读了他的《孤愤》、《五蠹》,大为赞赏,发出了“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由此可见秦始皇对韩非的仰慕和推崇的高度了。秦始皇不知道这二篇是谁所作,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所著的书。为了能见到韩非,秦始皇急切地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起初不任用韩非,到了这样危急的时刻,于是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始皇见了韩非,大为高兴,但未加以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最终是为保存韩国着想,而不为泰国合并诸侯着想,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长期留着不用,以后还是要放他归国,这是自留祸患,不如用罪名把他杀掉。”秦始皇听了,以为说得有理,就把韩非交法官审讯。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使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但不让他进见。秦始皇后来懊悔,使人赦免,但已死在狱中。韩非一生事迹,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的。《史记·韩长孺传》说:“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这《韩子杂家说》或即今所传的《韩非子》。起先称为《韩子》,宋以后的刻本,才开始用《韩非子》这一书名。《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的阮孝绪《七录》(孙星衍《廉石居藏书记》以为是刘向《七录》之误。)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无残缺。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所列佚文,大都见于五十五篇,乃王氏一时疏忽,误作佚文。这些佚文,也有见于他书的,则似类书删节改削或引他书而误题《韩子》而造成的。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为韩非著书三十余篇,号曰《韩子》,不知他何所据。孙星衍《廉石居藏书记》以为有两种可能:“《初见秦》诸篇由后人所续”;“唐本缺卷”。我认为还有第三种可能,“三”为“五”之形讹。这都是推测,无材料可以证实。又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著录有“《韩非子》十二卷,明正德间刻本。……严时泰序云:‘其书几十有二卷’,今此本正作十二卷,考卷十二为《外储说左》第三十三,尚缺二十二篇,八卷。严序不见有改窜痕迹,疑时泰所据为残本也。”如正德本所依据的祖本,即司马贞所说的三十余篇本,则此当为孙星衍说的“唐本缺卷”。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韩子》五十五篇,本之刘向据中秘之藏编录的《别录》,因此今五十五篇,当即刘向校定的篇数。但这五十五篇,是否都是韩非所作,学术界意见不一,有很多争议。特别是《初见秦》和《存韩》两篇,更是众说纷纭,梁启超、胡适、容肇祖、刘汝霖等以为不是韩非所作。邓思善、高亨、张心徵、陈奇猷等以为是韩非所作。没有定论。《韩非子》各篇的真伪,认为其中靠得住的韩非真作最少的是胡适和容肇祖,胡适以为“《韩非子》十分之中仅有一二分可靠,其余都是加入的。那可靠的诸篇如下;《显学》、《五蠹》、《定法》、《难势》、《诡使》、《六反》、《问辩》。(见《中国哲学史大纲》)容肇祖则认为:“确为非所作者,为《五爱》与《显学》,”思想与韩非合而又有旁证足证为韩非所作者《难》四篇、《孤愤》, “从学说推证为非所作者,为《难势》、《问辩》、《诡使》、《六反》、《八说》、《忠孝》、《心度》、《定法》篇”(见《韩非子考证》)。

    四、《韩非子》是什么

    韩非子(前281?——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人.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五、韩非子主张什么思想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x0d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x0d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x0d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x0d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x0d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x0d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六、《韩非子》寓言5则含寓意文言文的

    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其喻义为:只要是金子,总有发光之时.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其喻义为:防范于未然之时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管仲、隰朋师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上》其喻义为:老马识途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三人成虎《韩非子·内储说上》其喻义为:众言可成真原文: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其喻义为:假的可以混淆,但假的终究是假的.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国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