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高中物理教案,
先发个绪论给你绪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演示与讲解,让学生了解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以及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为今后深入学习作好思想准备与方法准备。
二、德育目标第一个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力图通过《高中物理绪论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使学生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起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第二个目的是通过《高中物理绪论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物理学的概况、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的研究特点等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学好物理学的强大动力;第三个目的是通过《高中物理绪论课》的教学,对学生开始进行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培养,对学生开始进行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逐步使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激发起学生创新的欲望,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热爱科学家,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三、教具(暂无)(离心轨道、偏振片、手摇起电机、电磁起电机、火柴、蜡烛、碰撞实验仪。)
四、教学过程自我介绍。祝贺同学们升入高中阶段学习。
我很高兴能教你们的物理课,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为实现你们的理想目标而同甘共苦。第一节物理课是绪论课,主要讲三个问题。
1.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介绍高中物理教材特点) 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五个部分。 力学 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演示:离心轨道上小球的运动。
问:小球从多高处滚下恰能通过圆环最高点?这就是一个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的原理以此为基础。
再问: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要达到这么大的速度,需要用运载火箭发射。我国已发射100多颗人造卫星,其中有14颗是同步卫星。
同步卫星实现了全球异地通讯,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世界能看到中国的发展、听到北京的声音;同样我们也能看到与听到世界的动态与信息。
热学 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演示:简易热气球的起飞。
用铁架台搭起一个发射支架,反扣一薄塑料袋,袋口向下,在下面适当位置点燃用酒精棉球做的火源,来加热袋内的空气。一会儿,塑料袋就腾飞起来。
问:塑料袋为什么会腾飞起来?我希望你们在课外制作活动中能大显身手,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如利用热学原理做个热气球。电学 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
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演示:电源外电压的变化。
把直流电压表并接在干电池组的两极上,电源的外电路由四个并联的小灯泡组成。问:当小灯泡逐个点亮时,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电源的外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化。
初中电学假定电源两极电压是不变的;高中电学认为电源电极电压是变化的。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光学 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演示:光导纤维传递光能的实验。
由于光导纤维结构简单、可以弯曲,20世纪50年代用光导纤维传输光能的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光导纤维和激光技术相结合可以发展光缆通讯,传递声音和图像的讯号。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光缆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节目增至30多套,干扰问题彻底解决,图像清晰,声音悦耳。原子物理 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1911年以前,原子内部可以说是一个“黑盒”。人们对原子的组成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是谁首先解开这个谜的?是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他和他的同事们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此后,科学家又深入核的内部,发现核的组成与变化。
我们要学习原子弹与氢弹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关于核武器的方针政策。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自然科学。
它跟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表示促进、推动) 上课板块由“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和“怎样学好高中物理”三个部分组成。进入第一部分“什么是物理学”,首先出现二段科学家名言:物理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李政道)、物理学所涉及的就是我们对于自然界所能说的东西(玻尔),它从一个侧面描述了什么是物理学,指出了物理学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一部分“什么是物理学”是从物理学与自然规律的联系出发,从自然现象揭示物理学研究的问题,介绍什么是物理学。
和“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物理学”四段组成的。可以在这一段学习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概况,在“从时间尺度来看物理学”这一段向学生介绍了物质世界的时间尺度是从10-25s到1018s,共跨越了43~44个数量级;在。
如何实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我的一堂实验课 《电阻器——重要的电子元件》是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要讲的内容。
这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讲解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在讲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原理时,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为每组提供了实验器材(电源、小灯泡、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首先,每小组先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一个小组的学生代表说:“电路中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
另一个小组的代表说:“把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同学们热情高涨并且都积极举手抢着说出自己的方案。
接下来,学生动手实验连接电路,我边巡视边指导。当看到各小组完成实验探究后,我提出了问题:“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一名学生答出了自己的探究结果:“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紧接着我又追问:“你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是靠改变电阻丝连入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在学生们的自主探究下和我的启发下,学生们非常容易的总结出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原理。
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出探究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接着我又讲到:“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大,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那么可以把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实验器材展示:滑动变阻器,观察它的结构)把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直观的展示出来,更便于学生了解它的结构。
在讲到滑动变阻器的接法时,我也采用了让学生探究的方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边巡视边指导,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方法进行全班探讨。
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还能把学生的错误连接方法当做一种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是非常有效的。经过探究后,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片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在这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动手实践(用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电动机的转速)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的实验器材不完全一样。有的组用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电风扇的转速;有的组用滑动变阻器控制小警车……。
同学们积极地实践着、交流着,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实验成功后我让其中几组展示成果。
在实践活动中,很多新颖的小玩具使学生活动起来,他们感到新奇、有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需求一篇初二物理案例分析论文急需要,谢谢
[案例一]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我要求学生观察水平抛出的小钢球的运动轨迹,思考被抛出的小钢球具有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反思和分析]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需要在外部因素(如教师的引导、创设的情境)的引发下才能有效地发生,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有利于认知过程的物理境界。 但是在学生没有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之前,创设的情境应该特征明显。
此例中被抛出的小钢球具有以下特点:(1)水平抛出,(2)抛出后的小钢球只受重力(与小钢球所受的重力相比其所受空气阻力可忽略)。由此可引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导入新课。
正是因为小钢球运动时具有了上述特征,所创设的物理情境才显得合理。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会创设水平抛出粉笔头的物理情境来导入新课,我认为并非很合理。
因为粉笔头所受的重力与其所受空气阻力相比较,上述特征(2)就不那么明显。因此,在上述特征明显的物理情境下导入新课,学生头脑中就极易形成平抛运动的感性认识,为深刻理解平抛运动的概念和正确理解运动规律的推导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合理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二]在学习“力的分解”专题时,我例举了这一题目:如图,质量为m的物体被三角形支架ABC在 B点通过细绳悬挂而静止, AB杆保持水平,BC杆与竖直方向成α角,求AB杆受到的拉力和BC杆受到的压力小。
为了使学生理解细绳拉力(F=mg)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一是拉伸AB杆,二是压缩BC杆),我叫学生们站起来,让同桌学生的手臂叉腰,要求手的后臂保持水平;另一个学生在其肘关节处施加一竖直向下的拉力。接下来,同桌学生互换重复上述动作。
通过学生的上述动作,让他们看到AB、BC两杆分别类似手的后臂和前臂,从而理解上例中细绳拉力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反思和分析]力的分解是《力》这一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的主要思维障碍是: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在于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然后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
正如此例,为了使力的实际效果具体形象,我让学生在上述情境中增强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感性认识,将物理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既可加深理解,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通过创设上述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突破了“如何确定两分力方向”的这一教学难点。 由此可见,通过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建立形象的物理模型,可疏通学生的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三]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物体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快慢与它的质量大小无关”,进而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实验: (1) 金属片和纸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前者先落地。
(2) 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后者先落地。 (3) 金属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两者几乎同时落地。
师:什么原因导致金属片比纸片先落地,纸团比纸片先落地? 生:纸片比金属片和纸团所受的空气阻力大。 师:这说明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
师: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金属片和纸片谁下落得快? 生:可能同样快。 师:如何消除或减小空气阻力? 生:将物体置于真空中。
师:那么我们来看下面的演示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述三种情况下羽毛和钱币在牛顿管中下落的快慢。 (1) 没有抽气时,羽毛比钱币慢很多; (2) 抽去部分空气后,两者下落的时间差减小; (3) 尽量抽空后,两者几乎同时落地。
师:由以上实验现象,同学们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没有空气阻力时,羽毛和纸币下落一样快。
师:(小结)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物体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快慢与它的质量大小无关。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导入新课。
[反思和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体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应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上述情境教学中,教师从实际事例出发加以实验演示,让学生自己突破原有“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更快”的错误思维定势。
通过教师逐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原有思维的矛盾,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上述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师生双向交流,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此例中由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的唯一标准,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学到方法,发展能力,得到由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的成功情感体验。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通过情境展示,学生可切身体会物理概念、规律产生的物理环境和模型,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概念、规律得出的过程。
情境教学使教师的传授教学变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双向教学,从而使学生学到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音叉、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
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
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
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
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
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
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
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
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
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
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新初二物理教案
即将上任的初中物理老师,第一次上课,不要紧张. 上课时,话讲的慢些,初2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多举几个例子.注意上课的节奏,掌握好时间,能上好 案例(声音的特性): 一、引入新课: 师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靠什么传播? 生答: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出示一些装有不同水量的啤酒瓶,敲击它们会发出声音。 师问:啤酒瓶发出的声音相同吗?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敲击啤酒瓶发出“1,2,3,4,5,6,7,i”的声音,让学生仔细听并讨论后再回答。)
生答:不同啤酒瓶发声的高、低不同。 (同上法,轻敲啤酒瓶发声。)
师问:这次啤酒瓶发出的声音与上次的有什么不同? 生答:比上次的声音小。 师:声音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声音有高低之分,有大小之别,还有不同的特色。
人们用音调、响度和音色来分别描述声音的这些不同性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这些性质。
板书: 三、声音的特性 二、教授: 师问: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声音的性质特点应与发声体的振动情况有关。那么,音调的高低是与发声体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所听到的声音的高低、所看到的发声体的振动情况,作出猜想,并给一定的时间讨论) 生甲答: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因为小提琴发出高音的弦振动得比较快。 生乙答:唱歌发高音时,声带振动也比较快。
所以音调的高低应该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 (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甚至有错误的,但没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也需要用实验事实来纠正自己的错误。
教师就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作出设想,勤于探索实践的精神。) 师:同学们可以利用桌面上提供的一些器材设计实验,让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有什么不同,验证自己的猜想。
然后,说说你的实验方法和结论,供大家讨论交流。 生甲答:我们用硬塑料片拨动疏密不同的木梳齿,拨动密齿时,塑料片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生乙答:我们把橡皮筋拉紧后拨动它,发现橡皮筋被拉得越细时,振动越快,发声音调越高。 生丙答:我们按书上的方法,把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现钢尺伸出桌边较长时,振动较快,发声音调较高。
(教师和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和结论共同讨论、评判、再验证,达成共识,得出较科学的结论。) 师问:通过以上研究,哪位同学能概括得出的结论? 生丁答: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物体振动得快,发声音调高,振动得慢,发声音调就低。 师:物理学里,用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发声体振动快的,频率大,音调高;振动慢的,频率小,音调低。所以,频率的大小决定音调的高低。
师问:我们知道蝴蝶飞去飞来,靠的是翅膀的振动,蚊子也是,但我们听得到蚊子的嗡嗡声,却听不见蝴蝶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稍停、让学生猜测、交流,更多的学生会不知其解。) 师:我给大家提供一组数据:蝴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蚊子翅膀每秒振动500-600次。
为解答这一问题,同学们还需要了解: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有多大?请阅读课本第20页的内容,看谁能尽快完整地回答。 (学生阅读并交流。)
生答:因为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蝴蝶翅膀每秒振动5-6次,频率低于人的听觉范围,所以人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声。而蚊子翅膀每秒振动500-600次,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向他表示祝贺。 师问: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第20页还了解到什么? 生甲: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生乙: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不同。如猫和狗发声频率较低,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能听见;而蝙蝠和海豚的发声频率很高,可以发出人听不到的超声波。
生丙: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也不同,有的对低频声波反应灵敏,有的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大象就是对低频声波反应灵敏,使用次声波交流的。
师:很好。次声波和超声波有哪些应用,你了解吗? 生甲答:人们可以通过探测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发生前辐射出的次声波,来预测、预报它发生,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生乙答:医学上可以利用超声波进行诊断和治疗。如B超检测、超声碎石等。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踊跃。) 师:超声波和次声波在医疗技术、工业生产以及各种探测等诸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进一步收集资料并撰写小论文发表、交流。
师问:在研究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中,你是否在不经意中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和事实,能说明声音的大小——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甲答:我们拨动橡皮筋发声时,发现拨动的幅度越大,橡皮筋发声的响度越大。说明响度大小应该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生乙答:我们把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一定长度,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发现钢尺振动幅度较大时,发声的响度较大。 师:同学们的确是实验认真,观察仔细,有科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