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历史学论文范文

    历史论文格式范文

    题目:二战中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探析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就是美国和日本争夺的焦点之一。

    美国历届政府都把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作为 http://www.hhlww.com 其外交战略的重中之重。1922年华盛顿会议以后,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暂时处于均势状态。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法西斯势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迅速膨胀,罗斯福政府面对此情形,却奉行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即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亚洲次之。甚至当日本法西斯背信弃义,不宣而战蓄意挑起珍珠港事件,使美国蒙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美国人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度伤害的情况下,罗斯福仍然力排众议,坚定地实施“先欧后亚”战略。

    其中原因究竟何在,本文拟对此作出粗略探讨。 关键词:美国;二战;先欧后亚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一、“先欧后亚”政策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并没有马上加入反法西斯同盟的一方而参战。

    尽管各个反法西斯国家都殷切期望美国能够迅速参战,但是由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美国人民反战情绪高涨,而且美国国会被保守派议员控制。所以尽管罗斯福总统很早就认识到不及时参战将给美国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他仍然不能说服美国国民和国会迅速参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按照原定计划,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4月德国侵入北欧,迅速攻占挪威、瑞典等国家。

    1940年5月德国入侵西欧,两个月后法国战败投降,而此时的英国也是岌岌可危。欧洲战场不断恶化的形势,使罗斯福断定“世界大战的爆发只是时间和地点问题了”。

    [1]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对德国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从1940年4月以后,罗斯福政府在外交言论中不再提德国,而只是讲“集权主义者、热衷于全球征服的纳粹国家” ,并断言“纳粹德国所宣传的人类正常秩序是战争而不是和平”,美国政府终于开始制定其欧洲战略。

    1940 年9 月, 在罗斯福的主持下,美国政府召开了高级别的决策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1941 年9 月8 日,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与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将军遵照罗斯福总统的要求, 共同签署了《对世界战事的综合基本战略估计》。

    该文件指出, 美国首要的战略目标应当是在军事上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 并规定美国应当以积极参战作为对抗纳粹德国的手段, 同时把“日本约束住”。 1941 年底召开的阿卡迪亚会议在“先欧后亚”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德国第一”的战略目标。

    “先欧后亚”政策可以说是美国外交政策不断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传统观点认为,二战期间,美国由中立到参战是有预谋有计划的。

    美国首先是坐山观虎斗,听任世界上主要的大国之间发生的战争,甚至有“祸水东引”之说,而美国则从中渔利,大发战争财。但是从“先欧后亚”政策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的立场由最初的中立观望转为后来的积极参战并不是在战前作出的长远规划,而是随着世界战场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其内政外交的结果。

    但是这却直接导致了美国在参战之初并没有充足的兵力去对抗法西斯联盟。如果美国同时对大西洋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全力进攻,其结果不一定能使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决定性胜利。

    而反法西斯同盟的地域划分却为“先欧后亚”政策的形成以及实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人民对日 http://www.qk114.net 本法西斯矢志不渝的抵抗也为美国赢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中国人民坚定作战,绝不投降,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从未与日本法西斯单独媾和。

    这都是中国人民对“先欧后亚”政策的支持,也是是美国最终制定“先欧后亚”政策的客观条件。 如果把中国人民坚定抵抗日本法西斯并长期拖住日本陆军主力当成是“先欧后亚”政策形成的客观因素之一,那么美国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战略考虑则可以作为“先欧后亚”政策形成的主观因素。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深知自己的军事实力非常薄弱,当时甚至有评论说美国的整体军事实力还不如南斯拉夫。这当然有些夸张,但是美国并没有做好参战的准备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所以在参战之初,如若美国同时深入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战场,与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同时展开大规模会战,那么美国与其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共同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小,并且有可能会迅速溃败。而“先欧后亚”政策却能够集中美英,转自[星论文网]www.starlunwen.net苏的兵力共同和德国战斗,以美国当时的兵力基本上可以实施该战略。

    更重要的是,美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通过“先欧后亚”政策的实施而赢得时间,不断地充实兵力资源,逐步发挥其雄厚的战争潜力。同时中国战区的中日战争又可以消耗日本有限的兵力,不会给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造成太大的压力。

    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利益达成了一致,这也是“先欧后亚”政策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先欧后亚”政策的实施 中国战场的战争消耗主要是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解决的。

    实际上自从1931年9•18事变爆发以后,中国一直都。

    历史论文1000字

    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

    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政治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偏见。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获得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行察举、削王国、改兵制、设刺史、统一货币、专管盐铁、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设计制订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

    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屏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

    其论略曰:“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

    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

    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

    至于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与焉。盖舢舻千里,往来海岛,楼船戈船,教习水战,扬帆而北,慑屐朝鲜,一也。

    扬帆而南,威振闽越,二也。朝鲜降,则匈奴之左臂自断,三也。

    闽越平,则南越之东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国,北报乌孙,扩地数千里,而东则限于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莱,将焉取之辽东使方士求仙,一犹西使博望凿空之意耳。

    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东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领如博望,故屡事尊宠,而不授以将相之权,又屡假不验以诛之。

    人谓武帝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为武帝所欺也!”? 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他是一个宏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能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诏书说:“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元朔六年诏书又说:“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

    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变。他始终认为,只要情况变了,政策也要变,“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

    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

    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争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

    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才艺。

    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

    在后来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尔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汉武帝的影子。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

    这种天才使他能运筹帷幄而决胜万里,处庙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于疆场的将帅暗然失色。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

    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

    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由咸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伟人和天才是无法描画的,是不可思议的,是难以用通常标准衡量的,也是无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评估的。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

    他爱民。

    历史论文600字

    仰望历史

    抬头仰望历史的天空,那无数颗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星辰如

    宝石般镶嵌在夜幕中。

    1911年10月10日,这颗积蓄已久,迫不及待想要冲破

    黑暗的太阳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它的升起,标志着两千多年的专

    制统治结束了;它的升起,也标志着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开始

    了;它的升起,标志着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它,使中国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拯救了祖国母亲,华夏子孙;它,在

    世界的东方孕育出了一头雄师——中国。

    追溯旧中国的历史,经济落后,思想沉闷,闭关锁国,军事废

    弛,列强入侵,山河破碎,人民在苦难中无助地挣扎,人民在深渊

    里痛苦的呻吟。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熄灭了人们的希望

    ;一场场血腥残忍的斗争,冲击着人民的心灵;一幅幅战乱频繁的

    画面,燃烧了心头的怒火与悲愤……这一切的一切终于激发了中国

    人的斗志,终于使颓废的中国人觉醒,于是,“世人未为我敢为,

    天下未发我首发”的创新精神令人们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qiā

    ng。于是,涌现出的一批批视死如归,不畏艰险的革命志士给人

    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功绩。

    在这颗太阳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无数有志之士追求真理,舍生

    忘死。他们那种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精神使华夏从落后衰败到繁

    荣富强,从战乱不断到国泰民安。

    岁月更迭,沧桑巨变。昔日的太阳如今已经长大。那些事,那

    些人,那些物以及那种精神促使了一颗太阳的成长,它们伴随着太

    阳的光芒,给人温暖,给人光明,射进每个人的心中。事已去,人

    已走,可那种精神将永远悬挂于蓝天之上,将永远照耀我们前进。

    历史论文.800字

    历史中的女人与男人

    小时候,我是个疯狂的女权主义者(比现在疯狂一点点),就连“男女平等”也要说成女男平等。在那个时候,我喜欢上了武则天,只因她是女儿身。

    后来,逐渐长大。虽然,她的“狠”令我怕,但我仍敬她的勇。。。也许,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儿,欲登九五,这个男性专利的位置,也唯有如此?

    不论如何,“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但他的统治,历来为不少自居正人君子之人不容。语文课上,老师说道骆宾王“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时,有人(男)问,“那怎么没把他杀了?”骆宾王的结局,又很多种说法。的确有与徐敬业一同被杀的说法,但杀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统治者而言,也无可厚非。况且,更多的说法,并不是被杀。而“维民所止”在雍正朝的遭遇,貌似不影响雍正占据明君之位。当武姐姐见到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时,她竟能“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而如果写一篇文章,“讨伐”一下某个男子,比如骆宾王,不知是什么反应?

    在男权社会,她是昏主,逆后。《隋唐演义》里,她是李密转世,乱李唐天下之人。她任用酷吏,百官上朝,担心能否回家。但我不认为,一个诸如“木匠皇帝”的于国于民都毫无贡献的男皇帝,强过她。甚至,她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亦不过是伯仲之间。可。。。只因为她是女儿身?

    女儿们,在历史上承担了更多她们之外的罪过。西施是夫差亡吴之因?玉环当承玄宗亡国之责?一国之君,如果能为美色所控,亡国,是偶然事件吗?

    乾,天,男;坤,地,女。女儿似乎真如土。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默默撑起了天,同时,也被踩在了脚下。一粒砂土飞上了天,人们疾呼:“压下去,沙尘暴。“

    女权,似乎总在男性之下。1908年,内忧外患。一篇《闺训千字文》依然讲“牝鸡司晨”,那个时候,有司晨的就是好事,管它公鸡母鸡还是手机呢。但女儿的能力智慧有岂在男儿之下?

    女儿当如水。水,有涓涓细流,默默滋养大地。有一泻千里,豪情万丈。

    英雄情

    一国之君,一般貌似冷血无情,包括他。

    玄武门弑兄杀弟,纵使贞观一曲,千载无双,后人也总以为他貌善心狠,认为他不堪入目。甚至怀疑他,说他篡改史书。

    但,每一个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不会忘记,大运河边,他对幼弟说的:“引其孤魂回,复其白骨归。 我真的很希望,我真的很希望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生活。”还有那一串泪,那一串英雄泪。。。这样一个心怀苍生之人,有谁信他心狠手辣?

    他,是大唐开国元勋,堂堂天策上将,沙场上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物,有什么能让他落泪的?

    可是,他的泪,仿佛很多很多。

    那次家宴,父皇怀抱佳人。而他,看到这些佳人,却想起的亡故的母后。西府秦王,政场上的风雨人物,岂会不知,日夜在父王身边的佳人,是最适合打小报告的,也是兄弟对他最有力的武器,有岂会不明,此时怀念母亲的泪,会让她们加大火力?可是,他的泪,依然落下,滑过了千载。。。是的,无论是西府秦王,天策上将,京兆尹,此刻,也只是个丧母的孩子。

    未完成的《女则》在手,想起亡妻,他不禁潸然泪下。这之后,虽有徐惠,虽有武媚,但有谁能登上后位?他的心里,除了苍生,也许,只有她。

    泪,是情的标志,泪多的人。情,怎会少?

    史书对玄武门的记载,很不详细。史学家们高谈阔论,认定他在掩饰,又费劲心机,猜测什么被掩饰了。

    我只知道,武德七年,那匹烈马,本可质人于死地,但他,却降服了它。他的骑术是精湛的,然而,那天,在马上的他,竟会被树杈困住,险些丧命。我想,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分神了。箭,带着风声,冲向他的大哥,那时,感情如此丰富的他,心一定在痛,泪,大概也溢出了眼眶;除非,在兄弟给他毒酒的那一瞬,他的心,已经碎了。

    也许,他所掩饰的,只是内心的伤痛。

    我不知到,是什么。使人们认为,他篡改史书?难道有人在古迹中发现了斑驳的泪痕和洇开的墨迹吗?

    历史论文近代史1000 字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

    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一样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极其鼓舞人心的。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

    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

    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力量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

    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同时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的可贵品质,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定的基石。

    同时积极开展了各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

    看着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国人无不倍感自豪与骄傲。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我们不会在屈于强权,不会再忍受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

    当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尤其作为年轻一代,。

    历史论文800字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求一篇历史论文 绝对给高分

    一、古代的对外交往 1.条件 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发达的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其客观条件,而政府开放、开明的政策则是其有力的推动。

    2.概况 ①两汉:实行积极的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有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西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的往来。

    这一时期,中国输入的主要是各国的特产,输出的主要是丝绸、铁器等,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范围地向外辐射,形成中华文化圈。 ②隋唐:对外交往空前繁盛。

    中国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友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互派使节,中国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大量运往欧洲和非洲;唐朝与欧洲、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是革命式的影响。

    ③宋元:中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不断传向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大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进程。海外贸易出现高潮,阿拉伯人在中西交往中起了中介作用。

    ④明清:一方面,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另一方面遭到外来侵略。明清政府一方面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取得了胜利;另一方面,实行海禁政策,日益走向闭关锁国。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光环已经慢慢失去,中国逐渐地落后于世界。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经济往来 (1)秦汉: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输入中国。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丝绸、铁器等不断西运,西亚和欧洲的特产也陆续输入中国。安息是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中转站。

    (2)隋唐: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做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与朝鲜、日本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

    大量的波斯和大食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大量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运往欧洲和非洲。 (3)宋元: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向世界。

    (4)明清: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后来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出现萎缩。

    在官方为主的贸易中,主要是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换取皇室贵族享用的珠宝、香料、药材等。 2.文化交流 (1)中学西传 ①科学技术:唐朝时,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印度,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欧洲。

    宋元时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②生产技术:两汉时期,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井渠法、造纸术先后传往西亚和欧洲。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传入新罗。中国的棉纺织技术在元朝时传到高丽,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发展日本的印刷业。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入南洋。 ③思想文化: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唐朝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教大量传入日本、朝鲜,老子的《道德经》被介绍到印度,中华文化圈形成。明末清初,一些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

    (2)西学东渐 ①科学和生产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和熬糖法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②物种传播: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中国。北宋时,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③思想文艺: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唐朝时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

    3.对外贸易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虽然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但由于受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制约,中外贸易以陆路为主。

    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两宋时期,由于国内民族政权并立,通过陆上与西方贸易受到阻碍,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直至元明时期。

    (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大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在官方的对外交往中,带去的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的,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跟随回访。 (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

    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西亚的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的宗教,中国文化也不断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参考一下吧 对祖国文化传统保护承继都不应糊里糊涂 文化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是我们的道德尺度和行为举止标准。

    事实是,只要睁开眼睛看一看,就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就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特别关注。

    某些政协委员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病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因此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代表还做出具体分析,认为“西方工业文明逐渐产生了种种社会顽症:物质丰裕和精神贫困并存,焦虑、恐惧、空虚情绪弥漫,环境破坏,能源危机……”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对解决当前全球性矛盾有着深刻启发。”

    他们提出的一个论据就是“世界正在逐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中国传统演出在各国受到欢迎、国外的中国文化研究者越来越多,便是明证”。

    我相信,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委员代表们一定多是从事文化工作的。但是从上面他们的论点论据看出,他们所用的文化这个概念既宽泛,又狭窄,十分模糊。

    从窄的方面看,他们运用的这个概念,好像把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到国外做的中国传统演出,比如京剧杂技什么的。从宽的方面看,又似乎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那就是传统中国的哲学、文学和历史精神资源,好像这些资源都已经进了历史博物馆,需要保护。

    提倡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文化。从根本上看,文化,并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

    文化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是我们的道德尺度和行为举止标准。 事实是,只要睁开眼睛看一看,就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就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比如“孝”这个儒家文化概念,不管一个人是否对其父母实行孝道,孝,对父母表示尊敬并在他们老年的时候照顾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至今就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活在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一个人对父母不好,我们就会批评他不孝。

    事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在20世纪经过种种批判,但是传统文化本身一直活在我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里。提倡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看成是与中国当代生活无关的东西,把中国传统文化看成是陈列品似的文物。

    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今日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如提倡承继中国文化传统。承继中国文化传统意味着学习和研究我们的传统,理解我们自己。

    一个对自己完全不理解的人,无法理解他人。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不理解的民族和国家,也对别的国家和文化理解得深刻不了哪去。

    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希望两会代表、委员多讨论讨论怎样从中小学起进行中国文化教育,比如怎样教中小学生识繁体字等,为下一代人理解中国文化传统提供进入的文字钥匙。怎样在大学课堂里研习中国经典。

    我反对鹦鹉学舌般地背诵经典,但积极主张从小学开始的中国文化经典教育,这是承继我们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 提倡承继中国文化传统,还需要懂得中国文化传统本身就是一个源远流长、百川归海、绵延不绝的融合过程的产物。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思想本身,就是多种文化交流后逐渐形成的传统。如今在当代世界,西方的某些思想精华,如同汉朝以来的佛家思想一样,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将成为未来人研究的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那种动不动就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对立,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对立的思维方式,严重地妨碍我们理解自己的传统,并把这种传统承继下去。不要想象中国文化传统发明了什么医疗西方病症的药方。

    西方有病,是西方的问题。物质丰裕与精神贫困并非因果关系。

    中国人面对的还是中国自己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一些提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似乎有点糊里糊涂,把传统文化仅看成是京剧昆曲等等。

    传统戏剧只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并非全部。 提倡承继中国文化传统也是增进自我了解,增加自我信心的有用方式。

    国外的中国文化研究者越来越多,对我们认真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应该没有什么鼓励作用。并不是因为外国人研究我们,我们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也反过来赶快保护自己了。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我们作为“中国”的不可分割的血肉。学习经典,理解历史和现在,吸收别的文化,把中国的文化传统一代一代地承继下去,才是要紧。

    谁来传承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9月13日,我国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强调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过去,我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做得不够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杰——花木兰。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她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但时下,这一在中国流传久远的《花木兰》的经典故事,却被美国重新阐释,制作成美国迪斯尼版本的《花木兰》卡通片,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也占领了中国的电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