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分析:10年高考作文变化趋势】
10年来的高考作文,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其中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也有一以贯之、相对稳定的东西。
10年来,除了1994年、1999年和今年,其余7年的作文都是考两个题,通常为“一小一大”:“小”是考某项具体表达能力的“小作文”,“大”是考综合水平的“大作文”。下面重点谈谈10年来的“大作文”题目。
“大作文是考查重点,从“大作文”入手即不难看出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1.对“大作文”、对综合能力的日益重视。
“大作文”篇幅较长,适于考生比较全面地展现综合能力。10年中,除1992年外,其余9年都体现了对“大作文”的重视。
特别是去年和今年,取消“一小一大”模式,只考“一大”,这就意味着它的分值比重提高了十个百分点。这个由考两题到只考一题的变化,减轻了考生负担,使学生思考的问题相对集中,构思和表达的时间比较充分,创造性的发挥得到一定的保证。
2.降低审题难度,减少对考生的限制。1998年以来连续3年,都不再是给“材料”作文,而是给“指导语”的作文,这是十分有益的探索。
给材料”的作文方式,使用了十多年,相对于简单的命题作文(10年来仅1994年的《尝试》属于这种方式),它减少了猜题押题的可能性,有利于防止“宿构”。但连续多年的给材料作文也反映出不少弊端,因为这类作文以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为前提,审题难度往往较大。
比如1995年寓言诗的理解,1996年两幅漫画含义和标题中那个“更”字的理解,都造成不少考生的困难。而“指导语”,则是对一个相当宽泛的写作范围的直白说明,没有什么难度。
从1998年采用这种方式以来,审题失误的考生大为减少。此外,文体的限制也逐渐松动。
1997年以前对文体要求较严,1998年则“文体不限”,只要不是诗歌、戏剧、小说即可,1999年更进了一步,只要不是诗歌即可。到今年,连不写诗歌的限制也取消了。
文体限制的减少,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利于个性差异的发展,这对恪守文体知识的作文教学套路是一个有力冲击。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十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考作文命题也在进步,给予考生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仅从题目中不容易看到的变化,那就是评分方法的变化。今年作文不同于往年的另一特点,是开始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双重标准阅卷评分。
在保证基础要求的前提下,兼用“发展等级”评分,这对于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发挥创造性,是巨大的鼓励。10年来的高考作文,变化中也有不变。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这是不变的。从前面所列的作文题目中不难看出,命题者总是力图联系实际,对考生的思想修养提出某种要求。
也就是说,考生要能够把作文写好,平时必须加强思想修养,树立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关心社会发展,善于分辨复杂事物,对各种新鲜事物保持浓厚兴趣。比如1999年的考题,倡导有科学依据的联想和想象,倡导对最新科技发展和对未来的关注;又如今年的考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辩证地认识现实,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作文的考查,在全部语文试卷中的比重将相对稳定,这大约也将是不变的。去年和今年,“大作文”的赋分值增加到占40%,这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向是积极的。
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这种局面大约不会改变。如果比重降低,会对学生综合性表达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但如果比重过大,也不恰当。我们不能不看到,封建科举时代一篇文章定终身的余毒,在我国影响相当深远。
忽视信息时代准确获取新鲜信息的需要,把语文教学仅仅理解为教会学生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这种对语文教学任务的片面理解,是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而且,在较短时期内,恐怕还很难找到控制作文评分误差的有效办法。
鉴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大作文”的赋分值稳定在40%左右,是会保持一段时间的。10年来高考作文中值得研究的东西还很多。
但以上这些,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特别有意义。因为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减少过多的限制,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提供广阔天地,这些也正是高中作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7年高考作文题有哪些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山东 广东 四川 安徽 山西 黑龙江 辽宁 福建 河南 河北 江苏 陕西 湖南 北京 吉林 贵州 广西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甘肃 浙江 重庆 江西 天津 上海 宁夏 青海 海南 西藏 湖北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
今年高考作文都考了啥?有哪些特点?看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专家解析。 全国卷Ⅰ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2017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 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
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
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
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 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
“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通过以上努力,本题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2 全国卷Ⅱ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
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高考作文(College Admission Essay)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高考)语文卷最后一题或几题(包括小作文),一般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或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般满分为60分。 汇总文章: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持续更新) 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出炉#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作文题目二选一。
1、材料作文: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在普林斯顿大学2010年毕业典礼上讲到: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而选择比天赋更重要。以此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2、作文题目:《互联》。
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College Admission Essay)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高考)语文卷最后一题或几题(包括小作文),一般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或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般满分为60分。 汇总文章: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持续更新) 千呼万唤始出来!!2017年北京高考大作文题为二选一: 一个是“老腔”,何以让人震撼。
一个是“神奇的书签”。 呼万唤始出来!!2016年北京高考大作文题为二选一。
一个是“老腔” 何以让人震撼。一个是“神奇的书签”。
大作文 二选一 不少于700字 1、《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老腔已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教育部如何综评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
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一、立德树人: 立意高远,春风化雨 2017年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考查重点,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
全国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命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
作文命题春风化雨,引导考生领会命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丰富内涵。
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17高考作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
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三本大书”,强调“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对人成长的意义,契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帮助学生自我体认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全面发展。
二、文化自信: 融通古今,传承发展 2017高考作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
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名句需要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命题要求“合理引用”,引导考生将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落到实处。 北京卷作文“说纽带”明确提到“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意在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天津卷作文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让考生以长辈的人生经历为镜鉴,思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当代体现。
安徽2017年高考作文题是什么
苏老师分析,今年的作文题目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本身“接地气”,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的考生,都有话可说,真正能让考生做到“我笔写我心”。
“比如一个胸怀国际视野的学生,那么可能他对“一带一路”非常熟悉;如果是一个走读生,那么可能对“共享单车”非常熟悉;再比如一个“吃货”,他可能对中华美食非常熟悉。 ”苏家友老师说道。
他认为,这样的题目拉近了与考生之间的距离,更利于考生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同时,这也体现了作文的实用性和生活气息在不断增强,有效的契合了作文的主要功能。 此外,苏家友老师称,今年的作文题非常注重考生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
材料里给出的词汇,几乎都是近年来人们茶余饭后探讨最多的问题。命题者正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词汇,来考验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辨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透视”能力。
题目本身没有限定固定的词语,让考生自由选取,这就体现了题目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丰富性。 关于写作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苏家友老师称,题目中写到“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那么考生需要考虑到介绍对象的独特性。
考生在写作时应注意介绍与解读相结合,这在“开放性”的基础上也一定程度的限制了考生,更加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每年高考,语文科目的作文题总是聚焦全社会目光。
今年的“预测”,同样引起热议。对此,大学汉语学科教授、高中语文教育专家有何看法?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可以写得天马行空 这次作文题,不难。
看了以后,整体上觉得蛮稳妥的,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年轻人正好处于这个时期,走进高考考场时,对未来会有自己的憧憬和思考,这也令作文要求有了“情境化”特点。
让学生有话可说,稳妥大气,不偏不怪。 文章可以怎么写?可以天马行空,用什么样的题材都是可以的——预测,接受结果还是不接受结果,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
科学思维更强的学生,可以从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上来写;偏重人文思维的学生,可以从“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来谈。当然,同样从实际出发,可以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某个时刻的心理过程,可以表达得非常生活化,非常感人,具备抒情性。
虽然目前高考已经文理不分科,但学生在天性上、后天训练上,总有偏重,而这次的题目我觉得,不太容易写偏,只要有一定生活积淀的学生,都有话说,都可以写得出彩。 更重要的是,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三观,这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关注到此次题目体现出“过渡性”特点。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上海近些年的考题,不是单向性的命题,而是提供了选择性,往下走的话,探索的方向是考察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即科学性、人文性、规范性、思辨性等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