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文献综述范文

体育文化与现代化的文献综述
城市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渗透着城市人文精神内涵的文化方式,已经逐渐介入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城市的文 化创新之中。
加强对城市体育文化的研究, 不仅是城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社会进步的 必然要求。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闲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对 城市体育给予了空前的关注。
一批现代化传媒手段的问世, 更加速了体育文化在城市中的传 播, 体育与经济、艺术、生活等多种领域相结合, 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社会效益。 作为城市文化中极具活力和魅力的城市体育文化, 是城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 个城市最具文化吸引力的组成部分。
尽管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演变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社 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它却以其自身独特的特质, 以各种表现形式丰富了城市文化的 内涵。
如何提高跨栏跑成绩文献综述范文
跨栏跑是一项速度快,对运动员的技术性要求很强的短跑运动,其实质是跑栏。
跨栏跑的最大特点是在高速跑进当中越过一定数量的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对运动员的平跑速度和专项技术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但由于技术、场地、训练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学校中得不到重视,开展不够普及,甚至在运动会中取消了该项比赛,从而导致跨栏跑的运动水平提高缓慢。
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尽快提高跨栏跑的水平,探索学校课余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在训练方法上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速度训练 应该说在短距离跑项目中(包括跨栏),速度是占首要位置的。
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坚持从实际出发,高强度、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原则。在速度训练上,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用常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平跑速度 在全年训练中贯穿短跑训练,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每一个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在平跑速度训练过程中,注重突出“高重心、快频率”的跨栏跑速度的技术特点。
练习方法有:(1)短距离跑30米—60米;(2)坡度为30度—60度的下坡跑;(3)带有标志物的快速高抬腿跑;此外,我采用“长短距离反复跑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也就是:30米+20米+30米,替代了传统教法中采用的30米+20米+50米。采用了此训练法后,运动员不仅较好地克服越往后跑距离越长对运动员心理造成的压力,而且避免了运动员在反复跑训练中存在的前松后紧的现象,同时还能使他们在每次跑中都能按教练的要求达到最大强度,迅速提高了运动员无氧代谢的能力,从而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
2、结合专项特点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专项速度 具有高跑速的短跑运动员并不一定能跑出好的跨栏成绩,实践证明,只有把已获得的平跑速度和跨栏技术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优异成绩。练习方法有(1)降低难度的跨栏跑。
如缩短栏距等;(2)变换栏间节奏的跨栏跑。重点突出在3步节奏上,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距离感和节奏感。
如5步3步3步5步;5步3步5步3步等。(3)变换栏高的跨栏跑,重点是变换第一栏和第二栏。
如第一栏高0.762米,第二栏高0.84米;第一栏0.84米,第二栏高0.84米。第一种方案的作用是提高了起跑至第一栏的成功率,增强了运动员的信心,使全程跑顺利完成。
第二种方案的作用是加强学生对“跑栏”技术特点的深入理解,可有效纠正运动员“跳栏 ”的错误。(4)跨栏追逐跑。
让运动员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其中一人采用平跑,让距差以运动员在起跑后能同时抵达练习终点为标准。 (二)专项技术训练 跨栏跑技术性,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环节,针对运动员在技术上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
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接受现代跨栏技术的理论概念。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访问有关田径运动教学的网站。
通过直观法,对跨栏技术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加深运动员对技术的理解。跨栏技术的核心是跨栏步,它决定了跨栏成绩的快慢。
跨栏步是由摆动腿攻栏,起跨腿提拉过栏和下栏着地组成。通过反复地观摩及分析,加强并提高了运动员的认识理解和接受能力。
(2)强调“摆动腿”。运动员在起跨腿踏上起跨点开始的一刹那,摆动腿就进入了攻栏摆动阶段。
一直到摆动腿落地才完成了摆动腿的使命。摆动腿攻栏是否充分积极,落地是否快速都直接影响着跨栏步,故多做摆动腿的练习是提高跨栏技术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没有充分积极的摆动腿攻栏就没有快速的栏间跑。 (三)坚持每天练 跨栏运动是跨栏与跑结合的运动,而在跨栏跑技术中过栏技术和栏间节奏直接影响跨栏跑的成绩。
而正确技术的形成是靠千百次的磨练才能达到的,所以坚持每天练习是为了加快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大量模仿练习使运动员在技术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不失连续性。
缩短掌握技术时间,因此我们利用每天早锻炼的时间来进行跨栏技术的细节练习。如:栏侧起跨腿提拉转的过栏技术练习;摆动腿摆动攻击目标物的技术练习;以及用不同高度栏架的方法来使运动员掌握、巩固、提高跨栏技术。
(四)心理素质的培养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运动技术的提高,水平的发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日益重视和研究。在训练中,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来侧重运动员自控力的培养。
一是“过电影”即有意识地让运动员在每一次的跨栏跑过程前、后,先回忆从起跑至第一栏,第二栏直至冲到终点的动作过程(形象思维),阐述自己在技术上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引导他们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手段,这样,既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又比较容易 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二是引进竞争机制,让运动员经常体验竞赛中“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帮助运动员剖析 原因,克服心理障碍,对自己的实力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竞赛中才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出水平来。
总之,跨栏跑的业余训练,要突出重点,要有针对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业余训练将会朝着科学化、正规化方向发展,也一定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短跑途中跑摆腿的文献综述
提高短跑成绩的几个重要因素 与短跑成绩相关的因素有很多:步频、步幅、速度、速度能力、爆发力,以及肌肉、关节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还有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等。
其中有三个因素与提高短跑成绩最相关。 (一)合理正确的技术动作 运动员能否掌握好合理、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是今后能否达到高水平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因为短跑是一项周期性的运动,全程要反复跑几十步。一点微小的错误,反复出现,就变成了大问题。
假如每一步的步幅能够加长5厘米,那么,50步就可以赢得2.5米的优势。因此,应花大力气去改进技术。
技术动作的规范合理主要表现在跑的动作结构上要更加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使跑的技术更好地表现出节省化和效率化。具体在跑的技术形式上的表现是:跑的动作平衡、重心上下起伏较小;上下肢动作配合协调,上肢摆臂积极有力,下肢蹬摆结合、以摆促蹬;跑的向前性和直线性好,并且全程有良好的节奏感等。
总之,能够使运动员掌握好合理、正确的技术要领,我们在训练中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专项力量能力 力量是基础。
几乎所有的竞技性体育项目都离不开基础力量的训练。在短跑运动的力量训练中,教员 要把一次性力量练习(爆发力)和多次性力量练习(专项力量能力)有机地结合好。
以往我们在力量训练中,采用比较多的手段一般是大重量、重量次数少的绝对力量训练。这种方法对爆发力的发展比较好。
但在短跑运动中,我们更应该看重专项力量能力的发展。因为一般的力量训练,重量次数不会超过10次。
而根据项目的特点(短跑是一个周期性的运动项目),如果跑100米,至少也需要用45步~48步左右(男子),200米就更多了。因此,我们在短跑的训练过程当中更需要的是力量持续作用于肌肉的能力,也就是专项力量能力。
具体到训练的方法手段上可以采用的有:橡筋摆腿、负重高抬腿、100~200米段落的跨步跳等等。 (三)速度能力 速度能力是核心。
就短跑而言,过去的观点一般都认为速度训练是核心。但我认为速度能力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紧紧抓住的核心。
所谓速度能力,即是保持速度的能力,它跟通常所说的速度耐力是有区别的。具体到训练手段来讲,速度能力是指以最大强度或者是接近最大强度来完成的100~200米段落跑;它的特点是重复次数不多,间歇时间较长,强度很大。
而速度耐力是指强度稍低(80%~90%)的250~500米段落跑;其特点是重复次数较多,要求跑平均强度,间歇时间相对要短一些。有些运动员的后程能力不好,其结果是专项成绩也不会很好,分析的结果是该运动员的步频能力不好。
但实际上很有可能该运动员50米以内的短程节奏很好,强度也很高。那么,该运动员的绝对步频应该是不错的;只不过是相对的步频不好,也就是说他保持速度的能力不够好。
如果该运动员通过针对性的系统训练,速度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他前半程依然能够保持他原有的步频和速度;那么他的专项成绩和全程的步频指标也肯定就相应地上去了 . 短跑运动员摆髋带腿跑动技术及练习方法 摆髋带腿是指短跑运动员在快速的跑动中,其摆动腿向前摆动时,以髋部肌群始发用力带动大腿积极向前上方摆动的一个技术动作。这一技术动作的实质,就是要求髋关节保持在充分伸展和高抬的位置上,使髋横轴能够绕躯干纵轴快速旋转,增大两腿的剪刀差,从而加大摆动腿前摆的速度与幅度。
我们知道,在现代短跑技术发展中,支撑腿与摆动腿的协调配合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正确完成蹬摆技术,加快摆动腿前摆的速度和加大前摆的幅度,不仅能够增大支撑反作用力,而且能够减小支撑腿的后蹬角度,为提高水平位移速度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在短跑教学与训练中,有些运动员对摆动腿工作肌群的用力顺序认识不足,在跑动中通常以大腿发力的摆动方式,来加大大腿前摆的速度与幅度。这种摆腿技术虽然使大腿抬得较高,但是达不到增大前摆速度和幅度的效果。
从短跑运动工作肌群用力顺序上讲,一般是从人体总重心近端大肌肉群开始发力到远端小肌肉群开始发力到远端小肌肉群用力终止。就摆腿技术而言,应当是以髋部肌群发力带动大腿积极向前摆动,而不是大腿发力来带动髋部向前移动。
从短跑技术动作结构上分析,运动员在快速的跑动中,支撑腿从着地到蹬伸,髋关节的活动幅度较大,一般148°——203°。当支撑腿蹬伸结构后髋部已充分伸展,在向前摆动时,髋部肌群若不积极进行收缩,而以大腿发力向前摆动,那么已被拉长的髋部肌群的牵张反射能力就会降低,从而消弱了肌肉群的收缩功率。
大腿发力主要是依靠股四头肌的用力收缩来完成向前的摆动动作,这样髋部肌群的运动潜能不仅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还容易形成臀部后坐,蹬伸无力等不合理的技术动作。 如何增大大腿前摆的速度和幅度,根据摆动动作原理,当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出时,髋部肌群始发用力快速的进行收缩,带动髋横轴向蹬地腿一侧迅速转动,从而促进了摆动腿的摆动动作,使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摆动幅度增大。
可见,摆髋带腿是短跑途中跑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加强这一技术训。
求一篇田径的课题报告
摘要 随着21世纪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体育运动也随之兴起,为了加速训练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京训练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大量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和准确性的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从现代跳远特点的发展出发,来研究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和准确性,为跳远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关键词 跳远运动员 助跑速度 准确性 1. 问题的提出 田径运动现在可以说是人类向自我的极限进行挑战,对运动员的各种素质同样是越来越高,同样现 表格 6赵国雄建议修改《评定标准》的新指标是根据世界和中国优秀选手数据统计处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多数优秀运动员都采用站立式起中(约为66.7%),只有少数优秀运动员采用行进间的技术(约为25%),对于一般运动员,我希望他们采用站立式起动方式。通过上述的因素分析,在训练中无论运动员采用何种的起动方式。
首先,应当始终如一,保持一致。其次,应控制好起动的身体姿势;呈加速助跑、富有弹性、高重心。
在起跳时达到本人的最大可控速度。这样有利于起跳取得最佳效果。
3.2.2 助跑的节奏 在这里谈谈起跳前的助跑节奏,因为起跳前助跑节奏也是影响助跑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众多研究表明:正确的助跑技术,应在起跳前不改变运动员在跑动时形成的节奏和身体重心高度。
若是运动员身体发展不均衡,应重点发展其薄弱的环节,而不应改变技术弥补身体素质的缺陷。这样虽可以提高助跑准确性,但总是因小失大,牺牲自身优势环节,最终将阻碍运动员成绩和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因为这样容易使助跑中节奏变化大,步点的错乱也大。因此,在训练中,应做到速度与爆发力的平衡、身体素质与技术的平衡,以建立完整技术来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3.2.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中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跑道情况、身体状况、天气状况、风速、风向等不同都会引起助跑动作、速度、节奏的变化,就如在煤渣跑道和塑胶跑道上进行比赛,其助跑距离就会各有不同。
所以为了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应从训练着手,在不同的天气、跑道上进行训练,使运动员适应不同环境,从而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3.2.4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跳远助跑的准确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其影响踏板不准确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心理状态:1)害怕犯规,最后几步拉大或捣小步。
2)助跑时眼睛盯着踏板。3)一心想取得好成绩,而使动作技术变形,破坏已有的节奏。
4)助跑时受环境因素影响,造成情绪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赛上。为什么会造成这四种情况呢?因为人的心理活动都要通过注意,当运动员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助跑踏跳的兴奋中心就不易形成,受大脑支配的运动就会受到影响,因而准确性也受到了影响;有的则是精神过于集中在踏板上,而使神经过于兴奋。
因而降低了准确性。为了提高助跑准确性,必须进行心理训练。
例如可以采用自我放松训练法、表象法、心理暗示法等来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4 结论 1. 在跳远中助跑速度是成绩的基础,而助跑的准确性是关键。
在跳远训练中,应重视助跑速度和准确性的练习。 2. 在跳远训练中应强调助跑速度、助跑能力、准确性、起跳技术和专项跳跃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之达到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
这是稳定地提高成绩的关键。 3. 对于助跑速度利用率国内是近两年来才应用到跳远训练中来,还处于萌芽阶段希望教练员在今后训练中进一步的进行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径》.田径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南仲喜,袁作生等 3. 浅谈跳远助跑速度和助跑速度利用率.福建体育科技. 1995,(5) -46 4. 董茜.跳远助跑速度利用率初探.体育科研.1996,(2) -30 5. 夏华.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上海体院学报.1998,(2) -26 6. 赵国雄.跳远助跑最后10m分段速度的研究.田径科技信息.1996,(4) -18 7. 侯日信,侯金云.助跑-决定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田径.1996,(4) -18 8. 程万才,曹效文.关于跳远竞赛中助跑速度利用率以及心理因素的研究.体育科技.1994,(4) -18 9. (俄)乌拉底米尔•波波夫.怎样提高跳远助跑速度和准确性.田径科技信息.1996,(3) -35 10. 杜利军(译).俄罗斯专家谈跳远助跑训练.田径.1996,(2) -30 11. 《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生物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于短跑与力量训练手段的文献综述
短跑运动的要素大体为力量、反应、力量耐力以及各种专项技术等。
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活动时克服内外两个阻力的能力,我们通常称之为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对人体运动有极大影响,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
专项力量素质就是指在时间——空间特征上严格符合比赛要求的力量,依据的指标不同,力量的分类也不同,按力量的训练学原理大致可以把力量分为以下三种: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快速力量耐力。其中快速力量又可分为爆发力和连续快速力量,短跑专项力量应与短跑技术相结合,才能取得好效果,力量是速度的基础,短跑专项力量是短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石,短跑专项力量应以短跑基础力量训练原则为指导,以短跑技术特点为核心,结合运动员个体差异特点,合理选取练习方法和手段,确定专项力量的合理比例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田径队12名队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查阅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论文5篇 1.2.2调查法 参阅访问了山东体育学院教练员2名 2. 结果与分析 2.1短跑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原理 在当今短跑运动的发展趋势下,要突出专项力量以及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必须按照各专项技术特点和运动员本身能力进行科学训练,将其引申,可描述为:专项力量训练工作特点相似与专项运动竞技过程中的能量供应特点相同。 短跑技术动作最本质的特点是伸髋和摆动式积极扒地,亦即支撑腿落地后,髋关节不参与缓冲,而应不间断的伸展髋关节,增加“扒地力”和“扒地效果”。
因此,短跑运动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必须围绕着强化伸髋技术与摆动式扒地技术加以选择。在专项力量训练上,以动作形式,动作方向,动作幅度与专项技术中所需要的“伸髋”“扒地”动作背道而驰的提高伸膝力量与下肢蹬伸能力即我国传统短跑力量中十分推崇的杠铃练习法必须重新加以审视。
2.2短跑专项力量的训练方法 2.2.1段落特点与短跑专项力量训练 短跑从技术上可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途中跑和终点冲刺。段落不同,起跑所需的主要是最大力量和爆发力量,起跑后的加速跑中爆发力和连续快速力量起主要作用,连续快速力量对途中跑的影响也比较大,终点跑与力量耐力有关。
以下结合短跑的各个段落论述短跑的三项专项力量及其训练。 2.2.2最大力量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在运动中发挥尽可能大的收缩力量的能力。
最大力量主要影响加速能力,短跑中的蹲踞式起跑技术,肌肉从静止状态快速蹬离起跑器的过程。运动员需要克服的外界阻力是相当大的,这个过程所用的力量就是最大力量。
最大力量训练特点:最大力量的提高,根本上讲取决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和肌肉内协调能力的发展完善。通常采用杠铃练习法,比较简练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很多,诸如负重深蹲,负重半蹲,负重跳等。
一般要求接近最大负荷,每组次数较少,有比较充裕的间歇时间以恢复体力。另外蹲踞式起跑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最大力量练习方法。
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和快速力量耐力的基础,运动员最大力量的提高有助于它们二者的提高,但没有正比关系。有材料证明,运动员在短跑支撑阶段的时间是0.09—0.11S,而肌肉发挥最大用力的时间是0.5—0.6S。
因此,快速力量和最大力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2.3快速力量 依据的标准不同,分类的方法不同,根据所克服的阻力大小,快速力量可分为爆发力和连续快速力量。
爆发力: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克服较大外阻力的能力。他对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起主要作用。
此时运动员从静止状态在短时间内加速到最大速度需要克服较大阻力。80%—90%负重半蹲,快速起至脚后跟离地,做重复训练,每组6至8次,做3至5组。
间歇5分钟。 连续快速力量: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较小阻力的连续快速用力的能力。
它对短跑的途中跑起主要作用。此时运动员已经具有相当的速度,外界阻力较小。
少量或适量负重,原地做高抬腿跑或者向前做高抬腿跑,要求抬腿到位,尽量保持高频率,做5组。或做原地抬腿跑,要求频率达到最大,由第三人发出口令,原动员以最快速度加速向前。
主要练习神经灵敏性和肌肉的瞬间机动能力。 快速力量训练特点:负荷较大或中等,速度快。
快速力量练习的持续时间,一次不宜过长。因为该类练习对动作速度和中枢神经系统要求较高。
各种形式的短跑练习,立定跳远,三级跳,多级跳,蛙跳,台阶跳等都可以发展快速力量。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以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防止神经刺激出现疲劳。
2.2.4快速力量耐力 快速力量耐力是指短跑运动员在运动中较长时间保持快速用力的能力。快速力量耐力与最大力量有密切关系。
不同运动员在完成同一负重下的重复次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大,则重复次数多,反之则少。
力量耐力好与坏,直接决定了短跑运动员终点跑保持速度的能力。 (快速力量耐力的训练特点:如果是发展克服较大阻力的力量耐力,可采用本人最大力量的50%—80%负荷进行重复练习,各种形式以发展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