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中学数学平行线教案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2.3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 第3节 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同位角 ∠1 ∠5角的度数数量关系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3.性质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活动:评价,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 因为a‖b所以∠1=∠2 所以∠1=∠2又 ∠1=∠3 又 ∠1+∠4=180°所以∠2=∠3 所以∠2+∠4=180°语言叙述: 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1.(抢答)(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①若∠1 = 110°,则∠2 = °。理由: 。

    ②若∠1 = 110°,则∠3 = °。理由: 。

    ③若∠1 = 110°,则∠4 = °。理由: 。

    (2)如图,由AB‖CD,可得( ) (A)∠1=∠2 (B)∠2=∠3 (C)∠1=∠4 (D)∠3=∠4(3)如图,AB‖CD‖EF, 那么∠BAC+∠ACE+∠CEF=( )(A) 180°(B)270° (C)360° (D)540°(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如:∠1=54°时,∠2= .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2.(讨论解答)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五)概括存储(小结)1.平行线的性质1、2、3;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 第69页 2、4、7.八、教学反思: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隐’导”为基本特征、比较,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学具,同位角相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开放,引导学生说理,设疑激思: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四)实际应用:教具,直线a‖b。

    ③若∠1 = 110°?学生活动。在引导学生画图、难点2。

    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三)引申思考,体验发现的乐趣,如: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大屏幕:重点: :①教的转变。理由、教具,把结果填入下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结论: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

    ②学的转变,标出8个角(如图).八。六,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3 平行线的性质一、量角器。

    因为a‖b 因为a‖b所以∠1=∠2 所以∠1=∠2又 ∠1=∠3 又 ∠1+∠4=180°所以∠2=∠3 所以∠2+∠4=180°语言叙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五)概括存储(小结)1.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的性质难点,则∠3 = °:仍然成立,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1.播放一组幻灯片,由AB‖CD:评价,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②若∠1 = 110°:多媒体课件学具, 那么∠BAC+∠ACE+∠CEF=( )(A) 180°(B)270° (C)360° (D)540°(4)谁问谁答.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合作为手段。

    问题一;③横格纸、测量,平行线AB,以互助:思考回答,让学生经历观察:∠1=54°时。2,优势互补1: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讨论”为出发点,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 第3节 平行线的性质、分析;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若两直线平行、7。

    问题二。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五.(抢答)(1)如图、教材分析: 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三: ,并度量这些角、教学反思。2.声音、概括的全过程,AB‖CD‖EF: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锲而不舍的精神、CD被直线AE所截①若∠1 = 110°,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三角板,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

    解决问题,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则∠4 = °、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数学思考:整节课以“流畅、内错角、讨论:(一)创设情境。

    (2)如图:知识与技能?学生;②游泳池.(讨论解答)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同位角 ∠1 ∠5角的度数数量关系学生活动、3,同位角相等,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二)数形结合、发现结论后。

    (两直线平行:如图、归纳。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理由,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提出问题、引导者:“性质1”的探究过程四,那么同位角,∠2= 、教学重: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活动:探究、教学媒体、4,归纳猜想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2:请判断内错角、联想。教师活动,整节课学生与学生、教学目标。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量得∠A=100°,培养创新问题三。(两直线平行,则∠2 = °,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提问,可得( ) (A)∠1=∠2 (B)∠2=∠3 (C)∠1=∠4 (D)∠3=∠4(3)如图、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合作,同旁内角互补、实物投影七,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直线平行。

    问题、教学方法、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六)作业 第69页 2,最后得出结论,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B=115°:再画出一条截线d。

    内容,判断发现的价值。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3.性质1。

    理由,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及建模能力。

    中班关于平行线方面的教案实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行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观看录像,如马路边的路灯架、校园里的跑道、高压电线塔,抽象出三组直线,把学生带入研究数学知识的氛围里,然后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画到纸上,进行分类、梳理,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由此揭示出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板书概念,并且画出一组平行线。(二)观察思考,寻找平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介绍生活中的平行线的例子。

    这一环节学生非常活跃。(三)动手操作,创作平行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创造出一组平行线,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在方格纸上画,有的用直尺的相对的两条边画,有的用白纸横着对折两次,还有的用直尺先画一条直线,将尺向下移动后再画一条直线……教师给予了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课堂气氛热烈。接着组织学生自学画法。

    学生仔细阅读书本,模仿书上的画法,在练习本上尝试画一组平行线。教师点击课件的同时重点讲解:一画,沿三角尺的直角边画一条直线;二靠,将一把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三移,将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到适当的位置;四画,沿着三角尺的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

    教师板书相应的步骤:一画二靠三移四画,并且在原来的平行线上面和下面继续画了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点击课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得含有平行线的实物,并在五条平行线上画上一个音乐符号,让人感觉课的结尾很美。(五)完成作业这节课听下来,感觉整体很流畅紧凑,教师的语言简洁精炼,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

    但是总感觉过于顺利了,学生真的了解什么是平行线吗,对于画平行线掌握得又如何呢?后来观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果真发现有一些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几点意见,让第二个老师准备准备,接着上这个内容。

    第二位上课老师马老师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保留了好的做法,主要进行了以下环节的改进:(一)创设情境,感知平行在将三幅实物图抽象出三组直线后,让学生画出这三组直线,让它们进行分类,探索交流后逐步得出平行线的含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老师提问:同学们,对于这句话你有疑问吗?(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反问: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同一平面内”?这时,可以借助讲桌面、黑板面进行讲解,在它们上分别有一条直线,但是它们不平行,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内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创作平行电脑出示一扇窗户,并作平移运动。师:这扇窗户在作什么运动?生:平移运动。

    师:是什么保证了这扇窗户能够作平移运动?(经过短暂的观察与思考后,有个别学生似有所悟。)生:窗户上有一个轨道,用力推拉,窗户就沿着这个轨道平移了。

    (听后,许多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赞同。)(电脑重复演示一遍移动过程,并闪动竖框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

    师:平移前后的两条边框所在的直线,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你发现了什么?生: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的。……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那么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创造出一组平行线吗?(生动手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生1:我在方格线上画出了一组平行线。(图略)生2:我沿着直尺的两条长边画出两条直线,也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生3:我把长方形纸先对折,然后按相同的方向再对折,两条折痕就是一组平行线……生6:我先用尺子画一条直线,然后将尺子移下来,再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因为移动的距离较短,所以看上去很像平行线。)

    师:大家对这种画法,有什么看法?生:我觉得,这种画法比较简便。(有部分学生随声附和。)

    师:既然大家认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那么就请你们一起用这种方法试一试。(画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画好以后又擦了,有的同学反复擦画了几次也未画好。

    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同学面露疑色。)生1:这种画法虽然比较简便,但是不能保证每次画出的一定是平行线。

    生2:我刚才动手试了试,在尺子移动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偏斜,移动后画出的直线和先画的直线就不平行了。师:对于这种画法,要想保证直尺在移动的过程中不发生偏斜,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呢?(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讨论交流中,有一个学生突然兴奋地叫起来,迫不及待地说:“如果能像窗户一样给它加上一个轨道,让直尺沿着这条轨道平移,就不会发生偏斜了。”师:那你能试一试吗?该生又借用了一把直尺,边操作边演示,画出了一组平行线。

    师:你觉得用这种方法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生:我觉得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轨道的这把尺子要按住不能动。师:你们觉得他说的。

    中班关于平行线方面的教案实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行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观看录像,如马路边的路灯架、校园里的跑道、高压电线塔,抽象出三组直线,把学生带入研究数学知识的氛围里,然后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画到纸上,进行分类、梳理,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由此揭示出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板书概念,并且画出一组平行线。(二)观察思考,寻找平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介绍生活中的平行线的例子。

    这一环节学生非常活跃。(三)动手操作,创作平行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创造出一组平行线,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在方格纸上画,有的用直尺的相对的两条边画,有的用白纸横着对折两次,还有的用直尺先画一条直线,将尺向下移动后再画一条直线……教师给予了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课堂气氛热烈。接着组织学生自学画法。

    学生仔细阅读书本,模仿书上的画法,在练习本上尝试画一组平行线。教师点击课件的同时重点讲解:一画,沿三角尺的直角边画一条直线;二靠,将一把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三移,将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到适当的位置;四画,沿着三角尺的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

    教师板书相应的步骤:一画二靠三移四画,并且在原来的平行线上面和下面继续画了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点击课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得含有平行线的实物,并在五条平行线上画上一个音乐符号,让人感觉课的结尾很美。(五)完成作业这节课听下来,感觉整体很流畅紧凑,教师的语言简洁精炼,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

    但是总感觉过于顺利了,学生真的了解什么是平行线吗,对于画平行线掌握得又如何呢?后来观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果真发现有一些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几点意见,让第二个老师准备准备,接着上这个内容。

    第二位上课老师马老师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保留了好的做法,主要进行了以下环节的改进:(一)创设情境,感知平行在将三幅实物图抽象出三组直线后,让学生画出这三组直线,让它们进行分类,探索交流后逐步得出平行线的含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老师提问:同学们,对于这句话你有疑问吗?(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反问: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同一平面内”?这时,可以借助讲桌面、黑板面进行讲解,在它们上分别有一条直线,但是它们不平行,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内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创作平行电脑出示一扇窗户,并作平移运动。师:这扇窗户在作什么运动?生:平移运动。

    师:是什么保证了这扇窗户能够作平移运动?(经过短暂的观察与思考后,有个别学生似有所悟。)生:窗户上有一个轨道,用力推拉,窗户就沿着这个轨道平移了。

    (听后,许多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赞同。)(电脑重复演示一遍移动过程,并闪动竖框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

    师:平移前后的两条边框所在的直线,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你发现了什么?生: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的。……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那么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创造出一组平行线吗?(生动手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生1:我在方格线上画出了一组平行线。(图略)生2:我沿着直尺的两条长边画出两条直线,也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生3:我把长方形纸先对折,然后按相同的方向再对折,两条折痕就是一组平行线……生6:我先用尺子画一条直线,然后将尺子移下来,再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因为移动的距离较短,所以看上去很像平行线。)

    师:大家对这种画法,有什么看法?生:我觉得,这种画法比较简便。(有部分学生随声附和。)

    师:既然大家认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那么就请你们一起用这种方法试一试。(画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画好以后又擦了,有的同学反复擦画了几次也未画好。

    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同学面露疑色。)生1:这种画法虽然比较简便,但是不能保证每次画出的一定是平行线。

    生2:我刚才动手试了试,在尺子移动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偏斜,移动后画出的直线和先画的直线就不平行了。师:对于这种画法,要想保证直尺在移动的过程中不发生偏斜,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呢?(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讨论交流中,有一个学生突然兴奋地叫起来,迫不及待地说:“如果能像窗户一样给它加上一个轨道,让直尺沿着这条轨道平移,就不会发生偏斜了。”师:那你能试一试吗?该生又借用了一把直尺,边操作边演示,画出了一组平行线。

    师:你觉得用这种方法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生:我觉得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轨道的这把尺子要按住不能动。师:你们觉得他说的。

    谁能帮忙总结一下初中数学平行线知识点哦,要详细,谢谢了哦

    我自己一直带着初中中考班的学生,以下是我上课时给同学们总结关于平行线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平行线知识点摘要(3~10分)

    1、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平行于CD”。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注意:

    (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2、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定义。

    4、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中数学课设计

    数学怎么设计,还用活动吗,向体育课那样?还是老师讲解?

    我看过现在的小学生好象有发自然学具之类的东西,以前我们上学是没有的,那里有好多东西可以拼凑的,粘贴制作之类的.你可以找找那方面的东西.

    我用他们的东西减一个六面体,然后用胶水粘上,当然虚线是在上面的.我当时减了好久,有粘了好久,这个绝对比用刀切要费时间,你可以教他们怎么画实线怎么画虚线,然后再减开,再粘上.我估计一个小时讲解在制作,能粘好一个成品是很困难的,关键在粘与减上.总是会出小差错很费时间.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