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生历史学情分析范文
高二学生历史学情分析-高中历史学习之惑我是江苏一高中高二文科学
你好象已经知道答案了,是来抱怨的吧^0^。
其实有什么时候,“道理”都是很无奈的,比如说,虽然这样不可以,这样不正确,你却不得不这样做,不然倒霉的是你……我很讨厌这样的授课方式,甚至有点深恶痛绝,还有,你觉得很多历史书里说的观点是对的?? 你很聪明,聪明人的话过多的话就不用说了,现在在建立世界观,历史也是其中一部分,历史的内容也含有几类,结果、过程与反思。 结果你要记住,这关乎人的素养(因为你是中国人,对自己历史不了解其实是比较丢脸的),而过程是需要讲解的,不过你也是要听听,因为真实的情况可能并不是那样。
道理是人家整理出来,为你建立世界观的,你可以先接受。人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一下子知道事情的真相不见得是个好事情,我觉得如果你学历史,知道怎么同时事情的过程自己推出一定的道理,并能够记住主要的历史事件,你的历史就已经学到家了。
我说过你现在是在建立世界观,将来你会慢慢修正的,甚至,你会推翻现有的大部分,这都没有问题,关键在于你知道怎么样通过你自己的分析,得到你需要的答案。 还有,之所以让你背全书,你很明白,是为了通过考试嘛,我们的考试还很白痴,大部分内容在日后不会给你很大帮助,这可以很明白的告诉你。
不过你要清楚的是,这是我们的选人制度,不通过他,你很难进一步的深造,你也就很难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了解事情的真相。这种情况下,你要背吗?就当作是对你记忆能力的一次测试吧,不妨当做一次挑战。
所以呀,道理你懂,解决方式有两个,一个是知道你应该在历史中学什么,这实际是对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个练成了,你将终生收益,另一个就当作是考验吧,怎么做?能做成什么样?有什么结果?你很清楚……。
我要一份 高二历史的 教育方面的调查报告 3000字左右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一)、目的和内容长期以来,在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中,研究者比较注意教育理论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这种研究强调教学的标准化,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忽略了学习主体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对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影响。根据新的认知主义教学观,学习主题对所学课程的评价认知是他们发展学习潜能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把学生对历史课的认知和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参考。
这次调研的内容主要为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自我评价,喜欢(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程的自我归因,对现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章节结构与文字表述的认可程度和期望,对历史教师的教学内容处理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历史课程考评方式的满意度与期望,以及对学习历史课程的 价值和意义的认知等几个方面;调研同时还涉及在各类历史学习内容中学生的主要兴趣点,目前学生学习历史真实的主要方式,以及所具有的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二)调研方法此次调研的对象为九中文科班学生,随意调研。
发放试卷25份,收回25份。女生7人(占总数的%)、女生18人(占总数的%)。
二、调研的主要结果(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1、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低。在文科的学习学生中,把历史学科列为第一位的共有7人、第二的共有8人、第三的共有3人。
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共占%,超过了调研的半数以上,说明学生对历史课还是有相当大的兴趣。另外在问到“你是否喜欢学习历史课程”时,有22人表示喜欢学习历史课程,1人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程,2人表示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
进一步分析,喜欢学习历史课与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学生中13人表示本身就对历史感兴趣。10人表示历史教师讲课很精彩。
2人无表态。这说明学习的兴趣对学生非常重要。
2、学生喜欢或者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学生自身对历史学习是否感兴趣。在表示喜欢学习历史的同学中,有56%的学生认为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动因是因为自身对历史就感兴趣,有近44%的学生认为历史教师的可讲得精彩。
调研还进一步发现,学生是否喜欢学习历史课与价值对其学习历史课的要求有很强的相关性。在表示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同学中,有60%的家长要求孩子学好历史以“作家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有40%的学生家长要求孩子考个好分数就行了。
这说明家庭的期望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重要的影响。(二)、对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师的教学、历史课的考试方式的评价和期望方面1、总体上说,多数学生对教科书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但对篇章结构安排的满意度相对大于对内容可读性的满意度。
调研表明,关于教科书的篇章结构的安排,有68%学生认为比较合理,28%的学生认为不够合理,4%的学生认为很不合理。对于教科书的内容,52%的学生认为比较丰富,40%的学生认为不太丰富,8%的学生认为很不丰富。
关于教科书的文字表述,有44%的学生认为可读性比较强,24%的学生认为可读性不太强,24%的学生认为可读性很强,8%的学生认为可读性不强。2、多数学生对于历史教师的教学情况的评价认可满意。
有7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生动形象,有趣味性。24%的学生认为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但也不是特别枯燥,4%的学生认为照本宣科,比较枯燥。
对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由60%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述为主,有课堂提问,但没有讨论课。3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述为主,有课堂提问,也有课堂讨论。
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补充的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知识,有68%的学生认为介绍过得比较多,32%的学生认为介绍过,但不多。对于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地图、录音、录像等教辅工具80%的学生认为偶尔使用。
20%的学生认为基本不使用。另外还有80%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比较重视。
只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太重视,4%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进一步分析,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的评价与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式与效果存在一定的联系。
调查表明,有52%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是以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为主,48%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历史的方式是以背诵记忆史实为主。因而72%的学生对老师教科书上的内容或历史教师讲授的内容有过疑问。
对于历史课的教学内容,60%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述,学生认真听讲。24%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教师与学生以讨论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16%的学生认为应该教师在书上划重点,学生背熟这些重点。
3、多数学生对现有的历史课的评价方式,绝大多数学生(84%)认为现在的考试方式能够部分反映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能够全面反映或根本不能反映的只是各占4%。
与此相关的是,学生最希望的历史课的评价方式是“试卷考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持这种看法的学生的比例高达52%。另外12%的学生认为应该写历史小论文,24%的学生认为应该搞讨论、调查、制作等各种活动。
调研表明最希望试卷考试方式的只有9%。(三)对。
求问严凤成: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的学情分析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从内容上说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分析,即学生在学习新课程时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或学生在知识、技能、认识能力、学习动机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层次上说,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的普遍性的分析,还要对学生个体特点分析。
本文主要就目前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的学情分析略作探讨。第一,提高对学情分析必要性的认识。
首先,在理念上教师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强化学生学习准备的了解心理生理特点的分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孔子语),从而实施促进学生获得发展和学习体验的正确策略。其次,要不断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具备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功底,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的层次上,既能从学生的普遍的心理特征来思考,又能考虑到个别学生的心理差异,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认识能力、学习动机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最佳的教学安排。
还要关注到历史学科的特殊和心理学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和实物呈现等直观方式来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最后,教师还要学习和掌握跨学科的学科知识,了解学生历史学科以外的学习内容,让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历史学习提供帮助。
这样既便利了历史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在教科研活动中加强对学情分析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在备课组教学研讨中,不仅要注重教材分析、教法研讨,也要加强对学情的分析与研究。
第二,要掌握学情分析的途径。从学生历史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中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因为历史这门课牵涉到的学科很多,如地理中的地图知识,对历史学习的帮助就特别大;还有语文的许多课文都有一定的背景,文史若能互通,对这两门课的学习都有帮助。我们历史教师要经常关心地理、语文等学科相关知识,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来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完整的知识。
如以“必修三”文化模块“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为例,教学指导应根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程标准对掌握层次的要求,采取不通的教学方法。“文学上的成就”部分属于识记层次的知识,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的能力,联系语文课本的相关知识来有条理地记忆。
教师的讲授、点拨集中到理解层面的“时代背景与文学流派的关系”上,对此知识点,运用知识迁移和问题引导,在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今文学发展历程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文学影响的基础上,设问: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哲学原理?19世纪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有何发展?这些发展对文学有何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次重申“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的原理。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充分了解与分析,善于将学生学到的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为其所用,同时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和人物为突破口来设计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层层展开,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养成记录、积累学生学习问题的习惯。可以从学生的作业或练习中发现问题,并将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记录和梳理,以备再次学习相关内容时作参考。
找到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因为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往往最能反映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认真梳理这些“原生态”的第一手学情资料,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注意积累,以此作为教学中制定对策的依据,教学就更富有了针对性。
虚心倾听学生意见,了解学生的真实感觉和要求,征求学生的学习意愿。关注学生课堂的表情反映,把话语权交给学生,经常关注学生“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感受,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因为高一级的学生从心理到知识背景与现在学生比较接近,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能与即将要学习某个知识点的学生比较接近,所以他们的学习感受可能对对教师的教学有更大的启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总之,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正处于形成状态的心理机能和活动水平,把问题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出“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那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历史的情感教学的论文该怎么写
1.情感教学形式内涵
情感教学是对教学理论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教学现状的矫正。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究理论,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是有一定的形式可循的,即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综合开展为中心,以情感互动为主线,以对教材的了解为根底,以培育学生的文化认识为中心所构成的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构造框架。其根本程序为:备课掘情,心中有人;激趣导入,温故启新;情境互动,探求了解;鼓励总结,学问迁移。
2.高中生主要心理特征
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控制学生的情感要素成为当今教育教学范畴一个值得深化探求的课题。高中生的记忆力、思想才能不时加强,逻辑笼统思想才能逐渐占领主导位置,且思想的独立性、批判性、发明性显著进步,他们能用批判的目光来对待四周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此外,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逐渐构成自我认识,但不够稳定。由于对事物辨认才能缺乏,看问题常片面客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波折和失败,就会走入极端,心灰意懒,怯懦自卑,抑郁不振,以至自暴自弃,情感过于片面化、心情化和动摇化。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不端正、在历史学习上缺乏毅力、怕出错不敢答复问题等。由此可见,个人的情感要素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使得《新课标》目的的完成面临更大的应战。因而,增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照优秀情感开展的普通规律,从历史学科的特性动身,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促使学生德、智、能、情、趣平衡开展,使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互相促进,从而到达学生的全面开展。
高中历史情感教学形式,请求教员在教学中要留意情感投入,将爱融入教学全过程,做到尊重学生主体,以情激情;改良教学方式,以教育情;开发教学内容,以文寓情;注重构成评价,以评促情;增强本身素养和人格魅力,以德育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充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明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学问、开展才能,进步学生历史学习的情感程度,有效地完成《新课标》的素质教育目的。
现今,高中历史情感教学形式曾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化研讨的课题。作为高中历史教员,更应该依据时期的开展请求不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完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开展提供充足的时机和条件,在构建历史情感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目的落到实处,并逐步构成和树立带有个性特征的教学作风,推进教育理论和教学变革的深化展开。
如何对高一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逐个发放统计调查问卷即可,要点涵盖全面,问卷回收率有保证,学情分析就很好做了。
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了: 1、学生年龄特点的分析。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 3、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
分析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
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 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不同,老师一方面要心理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分析中学历史课本长短利弊,并评价中学历史教育
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说,全国各地中考考试科目不同。有些地区中考是不考历史的,例如北京。既然中考不考,作为应试教育,自然是把历史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上。而高考,全国考试科目基本统一,即语数英,文综或理综。所以,高中历史,高二高三文科生自是不必多说。就高一而言,历史算是很重要的学科,而这时就会发现,初中历史根本没打好基础。这就造成了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严重脱节。所以从这个方面说,中学历史,算是站在了一个青黄不接的路口。
其次,初中历史重在打基础,让学生在心中形成完整的只是框架和结构体系,如此以便高中进行分块的政治、经济、宗教等的细化分析讲解。可事实上中学历史并非如此,翻开初中历史教科书,一模块一模块一单元一单元,一会儿中国一会儿世界一会儿政治一会儿经济,搞的学生晕头转向,更不要说什么完整的知识体系了。所以,初中教材一味拔高,忽略了客观发展规律真是大错特错。
以上是弊端。
当然,中学历史并不是无不可取之处,看历届全国各地高考真题,似乎,历史考查的并不是死记硬背,更多的是自己对一个历史现象的观点看法和主张。高考历史,侧重学生能力素质可谓是可取之长处。
Ps:以上完全手打,仅是自己观点。就采纳了把。
初一新学期历史学情分析
什么是历史学历史之于人类,犹如个人之有记忆,在人类一切学科体系中具有奠基意义。
历史学则是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人类由此为自身的处境找到历史根源,并因而形成文化传统,迎接未来的挑战。历史学是一门相当古老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主要以人类历史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理解和弄清历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相关史实的原委、作用和影响,并力图发现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借鉴。至于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梁敬明教授认为,进入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应该逐渐改变中学应试教育背景下被动式学习、等待式学习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状况;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增强问题意识,积极利用各类图书资源和数据库资源,接受系统的历史学专业训练,重新梳理历史知识体系。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吴义雄教授表示,学好历史学必须要有博学之思、敬畏之心。博学之思是指学生必须了解天文、地理、文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等知识,只有以上学科作为基础,才能在学历史学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敬畏之心是指对历史上人物与故事必须“理解之同情”,切不可以今日之标准来随意臧否古人的得失,因为彼时与今日形势不同,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此才能真正看清历史。
本科阶段主要课程本科阶段的历史学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基础课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专业课有史学概论、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历史地理、考古学通论、史学论文写作、毕业论文等,以及断代史、专门史和地区国别史等选修课。
回顶部二、专业与就业社会需求有限,期望值适中就业不难多数人都把历史学看成是冷门专业,认为该学科就业前景冷淡。其实也不尽然,该专业学生凭着大学所学到的广博的知识,就业时只要不期望过高,就业并不比其他专业差。
阳光高考平台统计数据显示:历史学毕业生规模为14000-16000人,连续三年就业率都在80%-85%之间。从专业对口方面来说,历史学职业需求相对较少,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从事教师工作,或者向历史学研究方向发展。
而现在毕业生就业是双向选择或多向选择,不必将职业局限在狭窄的领域,这样来看,历史学专业就业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比如2014年,《文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意水平和整体实力,对于历史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如影视、动漫、游戏业,需要内容健康向上、富有创意的优秀原创影视、动漫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与之匹配的策划、编剧类职位就是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尝试的选择;在当前“互联网+”的环境下,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会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总的来看,当前历史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博物馆、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在高校、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在出版社、杂志社、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等工作;报考政府部门公务员;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有的毕业生则彻底转行,最终从事了与本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
回顶部三、报考指南249所院校开设历史学专业阳光高考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本科阶段开设历史学专业的院校有249所,既有“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也有一般大学。“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此类重点高校录取分数线比较高,如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校近年在江西的录取平均分超过了580分。
一般大学有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等。一般情况下,各省一般大学的该专业录取分数相对较低。
全国开设历史学专业的院校较多,可选择范围较大,填报志愿时,考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位置,选择和自己分数、批次相符合的院校。各学校专业方向有所不同经济发达,高校云集,北上广历来都是考生报考的热门地区,历史学专业也不例外。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是全国各大学历史学科中历史最为悠久、总体实力最强的院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史、世界史在2004年、2008年和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全球大学历史学科排名中也位居前列。
现有历史学(中国史)、世界史、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三个本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以清史研究为突出特色,秦汉、唐宋和民国史的研究力量也较为雄厚。
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史学。
论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漫谈什么是高效课堂
新课改以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许多学校和老师把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形式化、模式化的做法,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弄清什么是高效课堂,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悦的参与下,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高效全面发展,全面达成“三维目标”。
所以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高效全面的实现三维目标。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愉悦的学习体验以及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
其次,弄清怎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构建高效课堂最重要的是实现“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培养,也有对史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更有情感的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所以我们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对这三个方面要进行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要达成的目标,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三维目标是否科学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应立足学生,以学生为本,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必须重视学情分析。
怎样了解学情呢?我的做法是,通过预习让学生把自己已知的、未知的、能知的、想知的写在学习卡片上,收集并加以汇总。据此,我再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从而实现了有的放矢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准确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成功搭建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从而准确定位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是我们成功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
第二,要让学生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高效课堂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从中掌握历史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思维开阔、见解独特、感官敏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给学生的感官以新的刺激,使其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搞清楚哪些知识适合视觉冲击,哪些知识适合听觉感受,哪些知识适合动手实践。
此外,问题的设计要巧妙、有深度,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要避免形式花哨走过场。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耳闻目睹、口诵心思,始终保持他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无声无息中自觉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第三,注重“形式”,更要重视“内容”。 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
为推行高效课堂,有些学校制定了所谓的高效课堂标准,内容中竟有这样的规定:老师连续讲解不能超过5分钟,学生自主活动不得低于35分钟等内容。这样一来,老师们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别的方式来代替讲课,什么辩论会、音乐、诗歌欣赏、诗歌朗诵、影视欣赏等都搬进了历史课堂。
笔者认为,这些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与教学内容的协调;二是要注意适度原则。但不管什么内容,节节都要讨论,节节都要用多媒体,未免流入刻板僵化。
譬如,有一位老师在讲“祖国的统一大业”这一课时采用了《乡愁》这首诗,这位老师对这首诗的安排真是难以让人接受: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先集体欣赏一遍,然后个别同学朗读一遍,最后在集体诵读一遍,三遍下来再加上这位老师的点评总共用掉了10多分钟,这在45分钟的课堂上让人搞不清是语文课还是历史课。笔者认为,课堂上要不要讲,讲多少应该取决于授课内容,而不能硬性统一规定。
比如概念性的东西,难以理解的理论性的内容就要讲的多一些,而对于情感体验方面的内容,就应讲的少,而让学生体验的多一些。总之,课堂学习内容决定学习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而不能让形式左右了内容。
第四,课堂目标、课堂活动与课堂评价应做到协调一致。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高效课堂的课堂目标、课堂活动与课堂评价应是协调统一的,但在接触到的课堂案例中笔者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一般三维目标制定的很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而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目标;在教学的评价环节往往又反了过来,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没有或很少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没有做到多元化,往往是做几个选择题或材料题,进行简单的讲评了事。
因为评价不是最终的目的,评价的作用在于它对同学们的激励促进与导向功能,这样目标、过程与评价相。
求高二历史论文
《儒家思想是造成中国人性格懦弱的根源》 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中涌现出来的儒家学说,因为与中国古代封闭的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而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儒学是一种保守文化,它是极权统治、宗法等级等社会发展惰性力的根源,与现代生活极不适应,已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
自从西汉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作为封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中国历史的主导地位,几千年来与封建专制思想并行绵延流长。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时期的孔子,强调的是绝对遵守奴隶制的周礼,鼓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天命观,其核心思想是彻头彻尾的守旧。
不可否认,儒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同时,它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儒学在后世的文化发展中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受它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在追求统一的形式化过程中逐步僵化,经济的自洽满足沦为了贫穷愚昧,文化的皓首穷经变成了思想桎梏,道德礼教演变成无底的罪恶深渊。
虽然对儒学的批判自“五四运动”以来从未中断,然而,由于极力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势力阻扰,儒学从来没有受到全面解构,以至于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现今还有人设想用儒学的腐朽意识形态对民主和科学的价值进行评判。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它宣扬的政治理念是“主民”而不是“民主”,在它看来老百姓都是统治者的“子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
儒学的教育理念是要受教育者附首贴耳,唯命是从,如所谓君、臣、父、子的三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等说教都是针对老百姓的,如“义”是禁止以下犯上;“礼”是遵循严格的等级;儒学中的“仁”虽是向往美好的理想,但“仁”强调的忍让、宽恕、克制、谦和的道德标准容易造成对个性的压抑,约束人们的思想自由,从而沦为没有自主意识的奴才,儒学的伦理无论是寄希望于国君,还是劝教于臣民,既不能许诺一个脱离现实的国家理想,也无法重现质朴的过去时代,却给封建统治者留下一个得力的统治工具。 儒学文化不重视人的自然个性,认为人性不是个性,而只是基于社会性的心性,人生的目标只是通过人性的修养来实现社会秩序,做努力统一于社会的人。
西方哲学是企图透过概念和逻辑去抓住它的本质,西方文化从丰富的自然现象中吸收营养,寻找自然规律,表达为概念和知识。在西方文化中,人与天是分裂的,在物质世界中,人是事物的主人,借助于形式方法,人可以呼风唤雨,而在社会中人是平等的竞争者,因而产生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制度。
西方文化的冲突是自身本质性的,西方文化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神、人、社会三者关系的推倒重来,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千年延续不变形成鲜明的对照。儒学用天道附会人事,这个“天”并不是自然界,而是能驾驭人间的神,皇帝就是“天”之子,“天子之命”成了主宰国人言行的准则,而对“天子”的旨意唯命是从、敬天畏地的人怎么谈得上探索和改造大自然呢?结果,中国先人面对的只有陈旧的历史传统与功利的生活现实。
深受儒学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普遍匮乏科学精神,对于中国文化落后状态的反省和抗争软弱无力,所以历朝历代的各种变革总是转瞬即逝,因此,从文化的起源处就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两种不同命运。最终,中西文化的差异就必然导致了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欧美国家的现实。
与儒学同时代的道学是具有十分深刻内容的充满朴素辨证观念的中华传统思想精华(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道学的出发点是求真、求异、求变,提供给我们一种对自然现象做细密观察,然后作准确推理的科学认识方法。道学强调的是有机的、自发的和无意识的“道”,与古希腊人的“自然”之间有类似之处。
老子提出,主宰人类的不是神灵,而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道”,老子拒绝对“道”作定义性的描述,而只是从对自然、社会、人事的关系和变化中揭示隐藏在其中的“道”的含义,“道”成为一种过程,没有了可以达到的具体目标,他是在引导人们思维,而不是灌输知识。老子的思想演绎了“道”的真义——人不需要听从神灵的安排,只须遵从自然的规律,用自然界自身的规律来理解自然界的变化。
老子的继承人——具有非凡的玄妙智慧的庄子,他那一系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超脱思想,大大发扬了道学思想,至今依然展现着无穷的魅力。但因为与儒学相比,道学有碍于封建奴化统治而长期受到历代当权者的刻意冷落。
儒、道、佛三教中,一味强调尊卑贵贱的儒学和只注重过去和将来却无视现在,宣扬来世脱离苦海的佛学在中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而得以传播发展。 儒学思想与科学思想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庸之道的“庸”即主张保持旧的矛盾统一体,反对作任何改变;而科学思想是不断地否定原有的一切去创造新的东西并取而代之。
因此,不去掉儒学这个束缚思想的紧锢咒,思想解放只能是一句空谈。随着现代生活浪潮的猛烈冲击,人民的自由平等观念、独立、权利、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中国的科学进步与民主政治将会同步进行。
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