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博士论文范文
地理小博士往年获奖论文,越多越好,多的提高悬赏
地理小博士论文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
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
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 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
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从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
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
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
地理小博士论文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鹤壁市外国语中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不断强大,可人们的环保意识却不见增强。
环境,是一个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作为21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懂得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我们的母亲——地球,我们必须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要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森林雇员得出想到现代人类文明时代,人们不断向自然索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高科技、炸弹、工厂……只要人类向大自然所要的,大自然物以保留的给了我们——人类。
从一座座青山到一个个污染环境的工厂,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到一条条臭气熏天的臭水沟,这就是我们要报答大自然的吗?看着这渐渐变“黑”的地球,你难道不心寒吗? 就算如此,人类依然我行我素,不尊重自然。 在鹤壁市的淇河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垃圾随地都是,据淇河综合执法大队有关人员说,他们在淇河上巡河时,发现部分村民在淇河到京广铁路附近大量撒网,这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
在淇河撒网捕鱼,虽然个人得到一点私利,但是,却损害了大家的利益。这也只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一些小事了。
当然,环境污染也不仅仅是这些啦。如:世界八大公害,痛痛病等等。
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的无知而自掘坟墓。的确,环境问题无时无刻的困扰着整个世界。
可,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 ——是人类。当灾难再度降临到人类自己身上时,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的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终于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
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那么,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 曾经,我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个人坐在树梢上,正砍着他坐的那棵树。
有人看了说:“哼,真好笑!”可难道人类自己就没有自己反省一下吗?这难道只是一幅漫画好笑吗?这不正是在讽刺人类自己吗?难道你就没有想到,他在警告我们:人类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伤害了自己。 人类应该醒悟了,那么多因破坏环境而带来的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这不都是最好的证明吗?难道,你打算为下一代只留下一个光秃秃的地球吗?让我们的下一代只能在图片上看到动物和植物吗? 为了我们的地球妈妈,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请保护环境吧!保护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共创美好明天!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请铭记:保护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地球妈妈在未来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年轻!。
求地球小博士论文范文 高中组
科学防灾减灾,让悲剧不再重演 2008,悲欣交集,无与伦比。
2008年的春节前夕的罕见雪灾入侵了中华大地。柔弱的江南禁不住刺骨的寒风,秀美的河山抵不住无情的霜冰。
冰冻了杨柳的风姿,雪封了百灵的歌喉,更切断了归乡游子回家的路。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13亿中华儿女的心,一栋栋美丽的楼房,出现在人眼前的却是一堆堆坍塌的瓦砾。
命运没有摧残我们的坚强,我们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 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现在的我们需要重视的是,如何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防灾减灾,不要再让无辜的生命牺牲。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
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我认为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
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
防灾减灾需要从小孩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这是我们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世界必须落实好的重要工作。
求一篇地理小博士的论文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
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
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
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
第三届地理小博士论文
- - 我也参加了地理小博士竞赛,但题目和你不一样…… 我是灾害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几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自身在不断地同大自然协调与抗争中得到发展。自然灾害可以破坏人们已有的家园,但它阻挡不了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科学发展注重的是经济、社会、人文、自然间的协调发展,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以牺牲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坚持的是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其内容而言,减灾当属重要内容,因为减灾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障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请以“防灾、减灾,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立意准确,言之有理。字数在600-800之间。
给你一些资料吧……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
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关键词防震、减灾、自然灾害、美好家园、防范意识、人造灾害、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
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
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
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
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
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
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
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
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
让我们行动起来!。
地理小博士初中论文
畅想未来 清晨,一丝透过厚厚的玻璃幕墙的光懒洋洋的在我枕边跳动,时而昏暗时而耀眼,当光线落到我那本书上,不,那是能显示一整本书内容的“高科技电子纸的光显得是那么的微弱……这张“纸”是我近期最值得骄傲的作品,制作这张纸不再需要砍伐树木020年最伟大的发明家——Jack。
知道我为什么用个英文名字么?因为我现在的英文学得不好,敢叫英文名字,说明那时候我的英文也很棒了! 透过玻璃幕墙望经变得火红了,绿绿的草地、蓝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悠闲的老人、嬉闹的孩子……画。 回想起那一段时光,由于人口剧增、大气环境污染因素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森林资源锐减、酸雨危害、物种加速灭绝、危机的阴影,使整个世界阴云密布……,在睡梦中,我被电话铃声吵醒,又是环保协会召开紧急会议“地球环境已被破坏,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打算三个月后进行大规模移民……”望着由智能保姆为我做的丰盛早餐,我却无法下咽,科技发达了,生活方便了,但是地球被破坏的已经无法让我们生存下去了。
“难道我们就真的只有抛弃我们的母亲-地球么?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了么,面对问题就只有逃避么?”我不相信,我组织我的环保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由于我们的发明“二氧化碳还原机”的广泛使用,困扰世界的地球变暖问题解决了,有了新能源“锘”的发现能源危机解决了。…… 好了,午餐后我有运动的习惯,作为一名环保主义者,我的生活处处体现环保精神,我踏上我的“自行车”高速、环保、节能、零污染,时速可控,有几十米到一百千米,可用于健身、休闲、也可以当做交通工具。
“铃铃铃……”我的车载电话响了,“Jack会长,您的发明获得了诺贝尔奖,作为华人您是第一百位获奖的,祝贺您!”,是啊,未来的世界都以我们华人为骄傲!。
第五届地球小博士论文 给个例子 !!!!!!!!-百度
[摘要]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我校充分利用成都高新区及其附近得天独厚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爱探索的特点,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把课堂中传授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又培养了他们的技能。
我校开展了“地球小博士”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地理课的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在考察实践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标准 地球小博士 考察实践 原则 2007年以来,在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们根据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分门别类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地球小博士”活动。建立了一批活动基地。
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我们的地理教学出现了一个新局面。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按照地理新课改要求,把开展“地球小博士”活动当作大事抓 在制定每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时,我们都要根据学校工作的要求。
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地球小博士”活动计划。实践证明:计划订得好坏,关键在于统一思想认识。
当思想统一后,教师们认真钻研地理新课程标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订好一学期的计划。 二、紧扣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安排课外“地球小博士”活动 成都高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得天独厚,为我们开展“地球小博士”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地球小博士”内容仍应紧扣大纲和教材。在确定活动内容时。
我们始终坚持如下原则: 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近年来,我们总是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即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只要在条件的许可范围内,尽量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如在配合中国地理“地形”和高中地理“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等章节的教学时,我们首先组织学生在室内观察地理模型、岩矿标本,然后组织学习参观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自贡大山铺恐龙博物馆,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考察。
初中考察基地选择在离校不远的青城山一带,高中选择在峨眉山一带。参观回来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小论文,如朱思翔同学的《峨眉山玄武岩》、李安杰同学的《家乡的铝土矿》、韩世杰同学的《玛瑙砾岩的来历》等文章。
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我校组织学生进行了有关预防地震灾害的专题研究,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表扬。
观察是理解事物的基础,通过观察才能对自然界的地理现象和自然获得真正的认识。到实地进行考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掌握事物的属性,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难以理解的内容。
一位同学说:“过去我对断层这个概念一直缺乏直观的认识,在峨眉山的考察中,老师带领我们看了好几处断层,才弄明白,还掌握了辨认断层的方法”。还有一位同学在野外实习的总结上写道:“且不谈广阔的课堂外有多少奇胜美景,也不讲走进自然界是紧张的学习之余的乐事,仅是这些结合课本的知识就足以使我们满足,因为我们不但知道了它们的名字、特征,而且和它们交上了朋友。”
2 坚持开阔视野、启迪智力、增长才华的原则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经常开展的星空观察、气象观测、水文测量、高新区的交通和城市规划、高科技产业发展等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有些内容虽然超越了大纲要求,但可以导而勿牵。
诱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质疑问题,激发求知欲望,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活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天象观察进行时提出宇宙与人的问题;观察恒星时提出有关天体互相绕转和天体的演变等问题;在参观高新区自来水厂时提出水厂厂址的选择问题等等。
另外,学习填绘等压线图辨别气压系统,填绘简易天气图掌握预报天气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难度,每当同学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时,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 坚持有利于转变学生思想的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是为了适应建设的需要,所以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亦要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学。
在“地球小博士”活动中既要通过地理事实材料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又要使学生知道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经常会发现问题,激发他们不怕困难、战胜困难,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
我们在制订计划时还十分重视挖掘教材中有关基础知识的思想性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课外活动之中。在教学高中地理“城市化”一节以后,结合《成都地理》教材,在成都市高新区开展了一次地理综合考察活动,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是要求每一个活动小组自行收集资料,各写一篇古城新貌的文章,介绍成都解放以来和高新区建区以来的巨大变化,由同学们自己朗读,自行讲评。
同学们都十分认真,查阅了不少资料,他们用大量事实和数据歌颂了在党的领导下成都市和高新区的大变化,字里行间浸透了对家乡、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无限深情。 三、抓住良机,积极开。
第六届地理小博士高中组论文怎么写
学好地理,建设祖国(论全球水资源)当今全球淡水危机的警钟已敲响,“如何应对水的威胁”已摆现在各国人民面前。
西亚国家以色列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是值得各国来借鉴。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
但是由于他们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该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一、管道引水,形成网络: 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是位于约旦河上游叙以边境的太巴列湖,该湖面积166平方千米,蓄水42.4亿立方米。
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以色列从50年代开始投资数亿美元,修建了长达440多千米的引水管道工程。他们把太巴列湖水抽高到360米,然后通过直径2.7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形成覆盖国土60%的“国家引水渠”地下网络。
该工程每年总引水量9.9亿立方米,由于使用管道引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线路损耗很少。它的建成使以色列核心区域的沙龙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果基地,使内格夫沙漠地区出现了5.7万公顷的绿洲,同时也缓解了耶路撒冷的用水紧张状况。
二、咸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称作边缘水,是人类未来的新水源。以色列很早就重视边缘水的利用,他是全球上最早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国家之一。
该国通过先进技术把地下咸水淡化为Cl-低于400毫克/升的微咸水,并探索出一套成功使用微咸水灌溉的路子。他们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和夜间灌水措施,让棉花、小麦与苜蓿这些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建立排水系统,利用雨季降水洗盐,使土壤盐分保持了周年平衡,防止了次生盐碱化。
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弃水,该国在北部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的丘陵区的每个可集水的小峡谷都兴建了小型水库,用于局部灌溉。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农作区,采用地面喷洒化学物质阻止水分下渗,增加小雨的地表径流,使有限的降水集中流入农田。
在大田,他们还实行作物残茬留田集水,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色列在利用微咸水的同时,还在内格夫沙漠南部兴建了海水淡化厂,采用闪蒸法获取淡水,同时,又在对海水蒸发处理时发电,一举两得。
三、电脑微灌,系统控制: 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全球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该国的微灌设备由控制枢纽、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应用该技术比大畦灌水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
以色列的农业用水较前大为减少,可出更多的水用于工业和环保。四、严格管理,循环利用: 以色列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对水资源管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用水的定额:每年居民用水占20%,农田环保用水占40%,工业用水占40%,任何部门不得突破。
国民节水意识也很强,对生活污水都要集中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废水也大多实现了循环利用。以色列是全球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以色列95%的粮食靠自己生产,每年生产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欧洲出口,为跻身于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十二国之首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