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论文的范文
我需要化学论文范例最好有一个例子
化学系小论文范例 半导体的演进 前言: 科技发明都有它的社会需求和背景,不是凭空想像就可以创造,电晶体的发明也不例外。
我国半导体工业,近年来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在政府大力提倡下奠定坚实的基础,跃?N为世界占有率前三名,成为工业界少数能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的工业之一。 内容摘要: 在早期,电脑是利用真空管来做运算,真空管的缺点就是体积太大运算的速度太慢且不普及,直到1947年,经由他们三人划时代的努力才造就整个科学的发展,巴丁、萧克利、布拉顿等发明了双极电晶体取代真空管的地位,并且大大降低?拙莸目占洌?959年时,诺宜斯博士成功的将多个电晶体制造在同一个半导体晶粒上,相当於一块半导体晶粒上做了许多真空管。
这种东西就是所谓的积体电路(IC)。随著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同一块面积上可以做越来越多的电晶体。
依照电晶体的数量与制造的复杂度,我们可以将IC之后的演进大致分为四个时期:SSI、LSI、VLSI、ULSI,其中在ULSI的技术里,一块晶片大约可以制造出10,000,000个电晶体,为目前最新的技术。 然而更令人?@为观止是结合为电子、生化与光电技术的生物晶片的技术,此技术将因为充分整合并发挥21世纪及下一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尖端科技,可能会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医疗效率。
另一项值得一提科技就是光电技术,它运用的范围很广包含资讯上(光讯号处理、光计算、雷射印表机等)、通讯上(光纤通讯等)、工业上(雷射切割、IC精密修改、各种精密量测等)、医疗上(外科应用於雷射可以整形、止血、切割 )、国防上(雷射测距、雷射导航、红外线热追踪、夜视镜等),光电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条码的读取机、各种光碟(CD、VCD、DVD)等,台湾可以说是积极开发未来的新科技,是一座科技的硅岛,前途会光明璀璨。 研究发现: (1)我国的高科技产业能在世界的先进国家?子幸幌兀嗫?0年代的政府有先见之明,把留学国外的高科技人才,邀请回国建造新竹科学园区才使得台湾能站稳经济,才有更多的研究经费能开发新的技术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剩丛炝硪桓鼍闷孥?。
(2)半导体的产业是不断进步和创新,电子工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新,只要不发展出新的技术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从电晶体被发明至今才50、60年的时间就能改变人类两、三千年的生活型态,可想而知,未来的世界的科技演进速度一定远超过现在的发展。 (3)台湾未来重点发展的科技将是半导体产业、生物科技、奈米技术三大重心,若未来三种科技能相互结合,那麽人定胜天这句话就有可能成立,可想而知,医疗上一定有突飞猛进的希望,届时人类将掌控整个世界。
(4)在科技的发展下,环保的议题将浮出??面,各种滥垦滥伐将日趋严重,近年来因为人为的开发造成水土的流失,接连几个台风袭台就造成严重灾害,土石流到处流窜使得灾民的身家性命遭到威胁,这难道是发展科技必然的后果吗?我说不是。高科技发展并不一定会带来灾害,关键在是否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能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让科技和环保并存。
(5)从?v史的演进来看,铁器盛行了两、三千年,铜器盛行了一千多年,一种元素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至少有千年以上,但硅元素被发现至今才六十年而已,虽然全球的经济不景气有牵连到半导体产业,??管如此,它的未来的发展仍不可估计,高科技产业依然是台湾的象徵。 结论: 半导体的发明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对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转捩点,它不仅改变人的食衣住行而且还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更提早实现未来的世界,让人与人的距离缩短。
我认为发展高科技产业是一项跨世纪的任务,有了新的科技就能解开大自然的奥妙,打破许多传说和迷信,用实验去证明假设,用科学去了解未来,培养新的人才再去创造下一世纪的奇?。 但别忘了环保的重要性,若能发展高科技时,也能一并把环保给做好,说不定大自然会助你一臂之力,假若不注重环保,与大自然为敌,那麽将遭到严重的后果,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大?省思,希望未来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参考资料: (1) 书籍: 赖尔登、侯德森著,叶伟文译 (1998)硅晶之火,天下远见出版公司 14th交大微电子营的学员手册 (2001) 黄远东教授 (2001),光电与微电子科技、生物晶片 黄钦勇著 (1995)电脑王国R。 O。
C。,天下远见出版公司 (2)报纸:自由时报(90。
08。14) 中国时报(90。
07。26) (3)网路: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 ) 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 ) 资料来源:网路分享 。
化学论文500字
①.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①(如图),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
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种。 慢性中毒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浓度一般比较低,对人体主要产生慢性毒害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城市大气的化学性污染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重要诱因。急性中毒 在工厂大量排放有害气体并且无风、多雾时,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不易散开,就会使人急性中毒。
例如,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三家石油化工企业,因为不断地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化学性污染物,再加上无风的天气,致使当地居民哮喘病大发生。后来,当地的这种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哮喘病的发病率也随着降低了。
致癌作用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中具有致癌作用的有多环芳烃类(如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等,其中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如图)。燃烧的煤炭、行驶的汽车和香烟的烟雾中都含有很多的3,4-苯并芘。
大气中的化学性污染物,还可以降落到水体和土壤中以及农作物上,被农作物吸收和富集后,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还包括大气的生物性污染和大气的放射性污染。
大气的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有病原菌、霉菌孢子和花粉。病原菌能使人患肺结核等传染病,霉菌孢子和花粉能使一些人产生过敏反应。
大气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自原子能工业的放射性废弃物和医用X射线源等,这些污染物容易使人患皮肤癌和白血病等。 ②.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如图),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县的水俣湾地区出现了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
患者有痉挛、麻痹、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最后因无法治疗而痛苦地死去,人们称这种怪病为水俣病。科学家们后来研究清楚了这种病是由当地含Hg的工业废水造成的。
Hg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和贝类的体内,人们如果长期食用这些鱼、虾和贝类,甲基汞就会引起以脑细胞损伤为主的慢性甲基汞中毒。孕妇体内的甲基汞,甚至能使患儿发育不良、智能低下和四肢变形。
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 (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
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与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物质,如采矿业的废石,工业的废渣,废弃的塑料制品(如图),以及生活垃圾。
应当认识到,固体废弃物只是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实际上往往可以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被利用,因此,固体废弃物又叫“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但是,这些“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往往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果不及时加以利用,长期堆放,越积越多,就会污染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④.噪声污染与人体健康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损伤听力。长期在强噪声中工作,听力就会下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
第二,干扰睡眠。当人的睡眠受到噪声的干扰时,就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第三,诱发多种疾病。噪声会使人处在紧张状态,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胃肠溃疡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疾病。
第四,影响心理健康。噪声会使人心情烦躁,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并且容易引发工伤和交通事故。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使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美好的生态环 3.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与“三致作用” 环境污染往往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统称“三致作用”。“三致作用”的危害,一般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显露出来,有些危害甚至影响到后代。
①.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是指导致人或哺乳动物患癌症的作用。早在1775年,英国医生波特就发现清扫烟囱的工人易患阴囊癌,他认为患阴囊癌与经常接触煤烟灰有关。
1915 年,日本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煤焦油可以诱发皮肤癌。污染物中能够诱发人或哺乳动物患癌症的物质叫做致癌物。
致癌物可以分为化学性致癌物(如亚硝酸盐、石棉和生产蚊香用的双氯甲醚)、物理性致癌物(如镭的核聚变物)和生物性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三类。 ②.致突变作用 致突变作用是指导致人或哺乳动物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作用。
人或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影响妊娠过程,导致不孕或胚胎早期死亡等。人或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
常见的致突变物有亚硝。
求一篇化学小论文800字
引言 世界化学化工产品已达到7万种之多,化工总产值约1万亿美元(中国约5000亿人民币)。
化学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并在控制疾病、延长寿命,增加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在食物的储存和防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生产、使用这些化学产品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废物,污染了环境,全世界目前每年产生的3亿至4亿吨危险废物(中国化学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分别占全球工业排放总量的22.5%,7.82%,5.93%),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所以,在现今社会中,一提起“化学”,很多人都要紧皱双眉。
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对“化学”这门科学缺乏全面认识而造成的一种误解,只要你留心地观察和仔细地思考一下,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战胜疾病等方面,化工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药品的发展有助治愈不少疾病,延长人类的寿命;聚合物科技创造新的制衣和建造材料;农药化肥的发展,控制了虫害,也提高了生产。
样样都离不开化学家的帮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的发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21世纪人类环境问题的科学挑战。
正文 一、 概念 化学品的生产、使用与处理,给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起初人们试图通过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来解决污染问题,而后又通过法规来对废弃物进行管理。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法是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后再去治理。
1991年,美国化学会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作为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化学问题,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是国计民生急需解决的热点研究领域。
二、 绿色化学定义 绿色化学是一种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来设计、生产化学产品的最新科技成果,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概念从一提出来,就明确了它的现代内涵,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在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
1) 绿色化学主要特点: 1.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1) 绿色化学的涵义: 1. 减量(Reduction)。
既节省资源,减少“三废”的排放。 2. 重复使用(Reuse)。
既是降低成本的需要,又是减废的需要,诸如化学过程中催化剂,载体等。 3. 回收(Recycling)。
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要求,如回收未反应原料、回收副产物、回收助溶剂、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 4. 再生(Regeneration)。
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如离子交换树脂、磺化煤等。 5. 拒用(Rejection)。
指对一些无法代替,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有毒副作用、污染作用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 5. 三、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1) 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 1. 防止污染的产生优于治理产生的污染。
2. 原子经济性。 3. 只要可行,应尽量采用毒性小的化学合成路线。
4. 更安全的化学品的设计应能保留其功效,但降低毒性。 5. 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辅助物质(如溶剂 分离剂等),如用时应是无毒的。
6. 应考虑到能源消耗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并应尽量少地使用能源。 7. 原料应是可再生的,而非将耗竭的。
8.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化步骤。 9. 催化性能试剂(有尽可能好的选择性)优于当量试剂。
10. 化工产品在完成其使命后,不应残留在环境中,而能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11. 在化学转换过程中,所选用的物质和物质形态应尽可能地降低发生化学事故的可能性。
12. 在化学转换过程中,所选用的物质和物质形态应尽可能地降低发生化学事故的可能性。 2) 对本原则的理解: 1. 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经常采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如剧毒的光气、氢氰酸、苯类、醛类等原料和中间体,它们严重地污染环境并危害人类的健康。为了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需要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代替它们来生产所需的化工产品这是绿色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 采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采用新型、高效、对环境友好、可回收的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并避免副产物的生成,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排放。
3. 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大量的与化学品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
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当前广泛使用的溶剂在使用过程中有的会引起地面臭氧的形成。
有的会引起水源污染。因此。
需要限制这类溶剂的使用。 四、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即经济的发展必须和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
初中化学论文600字
我去,初中就要写论文了。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我国化学的发展始于商周时期,那时青铜(铜、锡、铅以及其他金属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的合金)冶炼的方法可谓是冶金化学的开端。汉代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造纸方法也涉及了化学。唐朝末年用于军事的黑火药(硝石、木炭、硫磺),其引爆过程实际就是一种化学反应。10世纪,宋代用水法炼铜(湿法炼铜、胆铜法)大量生产铜。东晋葛洪发现化学反应具有可逆性。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用“联合制碱法”生产出了“红三角”牌纯碱。化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但相伴于它发展的却是其利弊的争论。
化学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改善的过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伴随着动乱一样,化学发展也伴随污染的弊端,但不能因为弊的存在就放弃化学,事实证明化学已经影响了各行各业,已经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的深远的影响,给我们带来的许多利益。我们应积极进取,着手改进,让化学产品更加环保,降低其带来的污染,最终到达绿色化学的目标。
有关于化学方面的论文,5000字左右哒
摘要 采用等体积浸渍-沉淀法制备了ZrO2/Al2O3、K2O-ZrO2/Al2O3、MgO-ZrO2/Al2O3、V2O5-ZrO2/Al2O3负载型复合载体,并以负载型复合载体负载Cu-Ni 双金属制备了催化剂。
用CO2-TPD、NH3-TPD 、H2-TPR和微反应技术表征了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酸碱特性、还原性能和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Cu-Ni催化剂上存在着金属位Cu-Ni合金、Lewis酸位Zrn+和Lewis 碱位Zr=O三类活性中心;CO2在金属位和Lewis酸位协同作用下可生成CO2 卧式吸附态M-(CO)-O→Zrn+,此吸附态具有反应活性,可解离成M-CO和Zr=O;CH3OH在Lewis酸位和Lewis碱位协同作用下可形成解离吸附态Zr-OCH3和Zr-OH;然后,M-CO与Zr-OCH3反应生成DMC。
用K2O、MgO和V2O5掺杂改性复合载体负载Cu-Ni 双金属催化剂还原温度有所上升,V2O5改性后的复合载体ZrO/Al2O3负载Cu-Ni 双金属催化剂具有较强的表面酸中心;采用MgO改性后所得的ZrO2/Al2O3复合载体负载Cu-Ni 双金属催化剂表面碱性最强;V2O5改性后的ZrO/Al2O3复合载体催化剂,由于表面酸中心数的增多,催化剂的活性增大。 关键词:碳酸二甲酯(DMC);双功能催化剂;二氧化碳;甲醇 联系QQ:22125405。
化学论文要2000字的
化学探究式学习的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特点1.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不沉湎于纯粹的化学知识,也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使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审美情感得到和谐统一、全面提高。
2.探究式学习的特点2.1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展开的活动。因此,能够发现和正确表述所要解决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对于增强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2.2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逻辑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既需要猜测,也需要做出科学的假设,并需要通过实践来求证和检验假设。
因此,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进行猜测与假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3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获取证据、分析证据来进行预测和推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探究结论。
二、化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一般步骤 探究式学习一般来说,基本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故在教学中应启发、鼓励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疑问时,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探究价值,即要满足化学教学的主体——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需要,题目难以要适当,如果题目过易,学生不需要怎么思考就解决了;如果题目过难,学生怎么思考也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探究价值就很小。
因此,探究价值的大小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例如在《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1]关于苯的学习中,在通过化学史事介绍了苯分子式后,能产生好奇:苯的结构如何?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2.建立假设 收集相关的信息,将已有的化学知识与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以检验的假设。
提出的假设必须符合逻辑,还需考虑到实验检验的可行性。对于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学生来说,让学生立即具有一定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不现实的。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制定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计划,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验,逐渐转变被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在探究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能力给予肯定和赞赏,强化学生主动、大胆地提出猜想和假设的积极性。
例如苯的分子式为C6H6,比烷烃少结合8个氢,学生产生推测:苯中可能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3.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具有可行性,一般的要求为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等。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试剂的选择、实验的条件、实验的操作及装置等都要充分的考虑,可以分小组讨论来加以解决。
如确定苯的结构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实验中,学生结合刚讨论过的乙烯的性质,类比其中的碳碳双键,提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或溴水来检验,也有的同学用乙烯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作类比,提出用与氢气的反应来检验。准备设计苯和氢气反应的同学就要设计氢气的发生装置、以及与苯的反应装置及尾气的处理装置。
苯的凯库勒式为单双键交替,在提出假设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学生尚未学到的个别知识点,可以以“知识支持”的形式给出,例如探讨“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中,教师可以提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帮助学生对实验药品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4.交流、评价实验方案 同一个实验问题,可能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这就需要对它们进行选择。
此步骤可利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证据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设计方案和别人对自己的实验方案的评价意见,通过反思与自评,发现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方案。
这实际上是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如苯的实验设计中,就要考虑苯与氢气反应的可行性,可能需要加热、加压、催化剂(与乙烯做类比),让学生自己比较这些方案的可操作性,得出最优方案。
5.实施实验方案 使用相关的试剂和仪器,进行实验,获取实验事实和证据。实验的过程中,要事。
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不少于500字
我来帮你吧,不过希望你可以将我的答案采纳为最佳答案!感激不尽。
返朴归真 正本清源 摘要:化学新课程凸显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本文试图通过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追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本真课堂;并就如何解读本真教学目标,创设本真教学环境,开发本真教学资源展开全新的诠释和探索,以期化学课堂回归求真溯源的本来面目,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新境界。 关键词:新课程;本真;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资源 新课改的推行,给沉寂的化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各地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令人欣喜的新气象、新景观。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本真课堂追求的是自然生态意义的境界。本真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通过这些生命体的对话和交流,追求一种和谐动态的平衡。同时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自由放松的心理环境,共享对话的交往环境都为本真课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本真课堂充满自然性和生命性。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全新的视角打造、构建化学本真课堂,使化学课堂追溯本源,回归真实。 一、点亮明灯——解读本真的教学目标 教育学认为,“本真”是课堂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培植沃土、吸收营养。任何教学目标的错位都会导致课堂生态系统的失衡。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堂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本真教学目标追求的是一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目标,强调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三者不可偏废。
要确立本真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理念上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的生命体,本着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决定三维目标维度整合”的高度把握课堂目标的落实,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意志的需求。“经历是一种财富”,学生不仅需要知识的丰富与充实,更需要通过一个过程、一份经历去进行能力锻炼和情感体验,哪怕这个过程是一次失败经历。
对一个生命体来说都具有真实的意义,这才是课堂追求的本真教学目标。在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作为经历,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锻炼能力、磨练意志、升华情感。
二、培植沃土——创设本真教学环境 教育学认为课堂应营造一种“天人一体、万物自由生长”的环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都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和谐交融,通过生命体的对话与交流达到“学生能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教师愉快地陪着学生走向未来”的境界。
1.创设探究性的课堂情境,体现真实性 本真课堂的本质在于追求“真”,教育学生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这要求课堂回归真实的知识发现、发展世界。化学新课程构建以实验探究为基础,必修课程围绕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用途、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设置模块,以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化学基本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为选修模块,立足于学生真实的实验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知识的传授寓于实验探究的过程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实验探究、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此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必修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因此,课程性质决定了化学课堂首先是一种实验探究的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实验世界;课堂设计要面向学生实际,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关注知识的呈现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从时间角度把握最新素材,从空间角度寻找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从情感角度考虑学生作为自然人的最真需求。
2.营造自由放松的心理环境,体现开放性 教育家洛克说过“教师不可以把自己当成惊吓鸟儿的稻草人,……,教师应‘蹲下身子’上课”。在课堂中师生的心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有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学认为课堂过多的限制会压抑生命个体的灵性、天性和野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应敞开心扉,以积极、自由的心态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更要以开放、宽容的精神善待和包容每一个学生,积极创设开放的情境,激发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展开丰富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合作、竞争与参与,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精神漫游。 3.建设共享对话的交往环境,体现互动性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理解、沟通、碰撞的过程。
教育家李镇西认为教育既不是“填鸭式”的一言堂, 也不是“诱导式”的进食,而是“共享式”的对话,意即建构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进行智慧交流与心灵碰撞。化学本真课堂就是要追求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台”共享与对话的交往环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倡导自主。
化学小论文1篇
给你一个网站参考吧。
http://www.kj333.com/guest/hmhtml/hmlist24_4.htm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和发光效应的激烈的化学反应。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如木料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份并剩下碳和灰)是燃烧现象的三个特征。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其中氧气是最常见的氧化剂,但氧化剂并不限于氧气,氧化并不限于同氧的化合。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至今仍是人们的主要能量来源,其目的不是制备生成物,而是获得能量。
研究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与方法不仅对节约能源、提高燃料的利用率至关重要,而且,对减少因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等有害气体、烟尘等对空气的污染,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燃料在空气中的燃烧,是燃料和空气中氧气的氧化还原反应。
为使燃料充分氧化,应保证有足够的空气。同时,为保证固体和液体燃料燃烧充分,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固体燃料粉碎、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等)也是有效的措施。
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不论固体,液体和气体,凡能与空气中氧或其它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一般都是可燃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煤气等)2.充足的氧气3.达到物质的着火点灭火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采取措施以至少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则可达到扑灭火灾的目的.,灭火的基本方法有三个:(1)冷却法: 将燃烧物质降温扑灭,如木材着火用水扑灭;(2)窒息法:将助燃物质稀释窒息到不能燃烧反应,如用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灭火。(3)隔离法:切断可燃气体来源,移走可燃物质,施放阻燃剂,切断阻燃物质,如油类着火用泡沫灭火机。
当今世界常用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又是化学工业中极为重要的原料,它们又细分为(1)固体燃料:木柴、烟煤、揭煤、无烟煤、木炭、焦炭、煤粉等;(2)液体燃料;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3)气体燃料: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燃料:液氨、酒精、液氢(最清洁的燃料,燃烧产物是水)、甲醇等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类型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
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
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
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
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
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海洋渔业生产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
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