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不为的申论范文
如何解决当前基层干部不作为的问题论文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党建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部分党员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还较为根深蒂固,党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即使抓党建工作也是被动应付,缺乏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和激情。
二是党建工作机制不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建立、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缺乏必要的实施手段,号召力不强,推动力不够,工作难以开展。
三是党建工作内容不丰富。基层党内组织生活缺少创新意识和手段,存在流于形式的倾向,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部分党组织对党员的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内容枯燥,方式方法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基层党建工作无特色。
四是党内监督不健全。机关党内监督机制缺乏规范,不够健全,渠道不太畅通;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内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接受监督自觉性不高,存在着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的现象,机关党组织的管理、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五是党建工作保障不力。机关党建工作经费、人员等保障措施不落实。一方面因缺少经费,造成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难、开展活动难,推进工作难;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干部绝大部分都是兼职,本身承担较多的业务工作,造成无时间、无精力去抓党务工作,同时,党务干部参加培训少,部分党务干部缺乏必要的党务知识,对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党务工作难以适应。
如何面对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严峻问题
基层干部腐败问题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小官大贪等腐败问题时有发生,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违纪、违法问题,实现政治清明,干部清廉,为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法制政府而努力。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把实践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不允许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发生,否则将严惩不贷。各级干部,一是强学习,用《党章》、《廉政准则》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做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表率,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严要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定要让权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严肃查处基层干部腐败问题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营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三是重教育,要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做到严以修身、严于律己、严以用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做人,从而树立新时期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开展基层干部腐败问题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整治,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各级干部要深刻反省,自查自纠,纪检监察干部要对违纪、违法等问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
如何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 调研报告
权责不等无法作为。
权责不等无法作为是指领导者拥有的权力与应有的责任不对等导致无法作为的现象。这种不作为现象主要存在于街道与乡镇一级组织的基层干部之中。
乡镇是最末端的行政组织,街道是派出机构。这一层级组织存在较多的权责不一致、事务与财力不匹配现象。
在行政实践中,一方面基层事务复杂繁琐;另一方面,县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往往将大量考核指标与任务挤压到乡镇与街道,它们承载着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社会保障、民生服务、综合维稳、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等大量事务,往往形成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现象。但是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执法权却没有下放,依然隶属于县区职能部门。
这样街道与乡镇拥有的行政执法权远远小于事权。因此,有很多事务,基层干部想去作为但却无法作为。
这种不作为是行政体制与行管理方式不当造成的。需要从体制上深入改进,注意系统的配套改革,以保障基层领导干部有充分的条件作为。
责任风险不敢作为。责任风险不敢作为是指领导者在巨大的责任面前产生的不敢作为,惧怕责任的现象。
随着反腐的纵深掘进与法制化的建设,尤其是即将建立的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将把领导者的责任意识推到高点。这种责任制度辅之权力阳光运行,极大地抑制了权力寻租、盲目决策、好大喜功与强征、强管、强建等现象,但在巨大的责任面前,客观上也会让少数领导干部选择不作为。
从领导者的生命周期看,基层领导处于干部的成长期,宏观政策的认知能力、地方重大事务的决策能力、突发事件的化解能力等还不够。在一些重大政策决策中与重大矛盾的处理中,他们往往无法预估自己的责任风险,就可能惧怕责任风险不敢作为。
一些基层领导者往往最大限度地回避责任。最典型的表现是“宁愿少干事不干事,保证不出事”的想法。
造成这种不作为的原因是没有从制度与体制上及时化解领导者惧怕责任风险问题,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上,往往论资排辈、按部就班、四平八稳,难以将责任风险与选拔任用有机结合,把一些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创新、拼命硬干的人选拔出来。利益受损不想作为。
长期以来,由于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基层领导者不合理、不规范的福利与隐性收入较高。领导干部的工作状态与福利待遇、晋升发展以及精神需求等休戚相关。
因此,当一些基层领导,尤其是那些已经将这些不合理利益视为应有报酬的仕途无望、党性不纯、思维固化的基层领导,在利益受损后,就可能产生不想作为的想法。工作上往往敷衍了事、被动应付。
在政策执行时,虽无私利追求,无寻租行为,但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研读政策,僵硬呆板执行,不能把握政策的宗旨与正义理性,不能充分释放政策自由裁量权的功能,甚或念歪了经,曲解政策本义。执行结果往往不能有效地鼓励人、激发人、难以催人上进,集聚政策正能量。
这种不作为也有很大的普遍性。造成这种不作为的主要原因是对基层领导者的考核激励机制没有进一步配套跟进,考核难以深度触及基层领导不作为的神经系统,难以产生激励作用。
心理失衡不愿作为。在强大的反腐浪潮与干部思想作风整顿中,基层领导者的从政理念、党性修养、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经过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检验,那种前呼后拥、高高在上、耀武扬威的官老爷现象被彻底扭转,一些放任式的乱作为现象被根本改变,依法行政、责任、服务、民主、及时回应等价值理念成为新的准则。
一些党性不纯、作风不正、工作方式比较粗放的领导者受到巨大冲击。这种心理失衡不仅指有形的物质利益受损后心理难以调整,产生不平衡感,还包括理念、思路、作风、工作方式等被强行扭转产生的不平衡感。
在这种不平衡心理驱动下就会情绪低落、消沉,失去工作积极性,不愿意再去作为。在责任与困难面前,就会东张西望,裹足不前。
典型表现是“官不好当”“官不聊生”“当官没意义”等感慨。这种不作为比前一种不想作为程度深,体现出一种从心理深处发出的不愿作为现象。
其深层次原因是世界观、价值观扭曲,对领导干部的责任与使命认识不够。法制的刚性规范约束功能与激励功能应齐头并进。
要遵循人性多元特点,建立立体动态的基层领导干部的考核激励制度和末位淘汰的选拔任用制度。在考核激励制度上,要深入不作为的微观层面,考核力度要深度触及基层领导不作为的神经系统,不断激发基层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选拔任用制度上,要科学、民主、法制、公开,杜绝以一把手的经验与喜好来用人,杜绝任人唯亲、买官卖官、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准确定位区县、乡镇、街道职能,优化组织结构,理顺权责关系,保证权力与责任对等,并以法制形式确定下来;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规范行政程序,保证权力阳光运行,加强依法行政,不得将事务层层挤压给基层。
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并行,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权责对等,有效化解权责不等导致的无法作为现象。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政策认知能力、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与风险预估能力等,增强他们应对责任风险的能力。
逐步化解能。
申论 为什么去基层工作
1. 基层是我们执政之基,我国的建国,国民经济建设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作为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去基层工作是必然的,要做好思想工作,而我对于公务员这种职业有着一些认识
2. 我的第一点认识的是累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论什么单位都是要从基层开始的,作为初入工作的我,所欠缺的就是工作经验,基层给了我一个广大的汲取工作经验的平台。第二点的认识是奉献,这是公职人员的天职,我们有义务深入群众,只有了解民生百态,才能,才能让我对群众所想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让领导的决策更为科学。
3. 第三点是磨砺,对于基层工作我已经有所了解,岗位是平凡的,繁琐是肯定的,只有我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才能体现我的才能,同时对我本身也是一种磨砺。在最后最好加一段自己工作经历,讲在企业基层工作的实例
那为朋友有经典的09年申论范文
出国考察不应是待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国考察成了某些干部的“惯性思维”,一有什么新举措、新项目,总要出国考察一番。其中借出国考察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者,并非个别。在一些地方或部门,出国考察甚至变成了某些人的一项待遇和“福利”,隔段时间就要安排这些人出国考察。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以文件的形式,把“取消出国考察”作为对个别违规违纪者的“处罚”,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在一些人头脑中,“出国考察”是一种待遇而非工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很多地方和部门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确有许多东西要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出于工作需要,干部带着明确任务和目的出国考察,是必要的。
凡事就怕有其名无其实。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当地旅游部门接待了一拨又一拨考察的中国团队。一位华人说:“好多人不懂外语,成天接触的全是我们这些华裔,不知他们考察到了什么?”中国有句古语,“如有志于学,虽草庐中应可知天下事”。就是说别人好的经验要学,但并不是凡事都非得“亲临现场”才能学到。如今网上资源极为丰富,围绕同一个问题,可以找到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没有时间限制,可以边看边思考,同样达到借鉴的目的。相反,受时间、语言等现实条件限制,兴师动众出国考察,却难免走马观花,在现场看到的常常不过是一个局部。既然可以走出去,当然也能请进来。比如邀请外国专家来华交流,通过面对面讨论,让更多人受益,还可以节约出国考察费用,何乐不为?
对干部出国考察,中央早有一系列明确规定,但一些人就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付这种“对策”的对策,应该建立相应的出国考察公示制度,将出国考察的目的、任务、必要性以及行程公布出来;出国归来,拿出成果报告,接受监督。要让出国考察成为干部肩负的一种责任,绝不能成为游山玩水的待遇,更不能成为名正言顺、互相攀比的职务消费。
我们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目光要面向世界,脚步要迈向世界。必要的出国考察,一定要有;不必要的出国旅游,一定要制止,这样才能提高出国考察的效益。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如何破解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顽症
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成为新的常态,对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情况,部分同志难免会出现抗拒、不理解的情绪,借口“守规矩”而不作为,那么在新常态新要求下,党员干部要如何杜绝为官不为思想“作祟”? 首先,以常情的心态理解从严治党。一直以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更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严”字当头从来是并一直都是党的建设的不变要求。
我们需要从严治党,我国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正在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因而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我们必须从严治党,在新的客观历史条件下,有的党员干部降低了党员标准和自身要求,致使党内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要将党员标准明确化、深刻化。
其次,坚定方向主动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对干部管理监督更严,对干部要求更高。
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要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相反,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疾苦;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不回避不推诿。要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
最后,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需要接受人民的监督。
而群众是最强大的监督力量,依靠这种力量,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和效率意识,可以促进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通过自觉接受监督,还会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群众有诉求敢于向干部提出,相信干部的就会增多,只有这样才会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
希望帮助你。
乡镇公务员考试申论是不是没有大作文
高考和公务员考试是两种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申论作文当成高考作文来写,申论作文的分数不言而喻自然很低,那么高考作文和申论作文本质上有何区别呢?
一、材料的限制
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一般比较简单,而参考的给定资料不会超过100字,如2015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智慧是一种经验,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智慧和大自然一样,也有它自己的本色。请自拟标题,文体自选。”那么广大的考生在写此类文章时,最主要的内容都是自己的知识与储备。而申论作文则恰恰相反,如2015年山西省考申论作文的要求为“参考给定资料,结合实际,以‘谋新求变,文以化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经过对比我们很明显能看出二者的区别,在申论题干中有“参考给定资料”这六个字,它的意思是指申论作文必须遵循一个大的原则“依据材料,遵循材料,源于材料,高于材料。”在写作的过程当中首先总分论点必须源于材料,其次是文章主体部分必须体现出是对给定资料的提炼、概括和加工。
二、思维方式
高考作文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个性化思维,学生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在文体的选择上,学生可以选择议论文、散文、文言文甚至是诗歌都可以,如果标新立异的话分数可能会更高。而申论作文最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政府思维,最好能够站在政府角度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命题人内容深刻的目的。而在文体的选择上一般不建议考生标新立异去写文言文、诗歌或者说散文,推荐大家使用议论文。一方面是由于很多时候在作答要求中会直接要求写议论文。另一方面,议论文能够深入浅出地体现出考生对于给定资料的概括与理解。同时,从考生的能力与水平来说,议论文也是最容易掌握的。
中公教育讲师认为,考生在申论复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了解自身不足,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相信大家会离理想中的公务员岗位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