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 研究目的 1. 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
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
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
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时。
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 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平时的日子。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的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知多少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对传统文化一直有很高自信的传统。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
本研究试图弄清传统文化教育在目前小学校中的现状,及广大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愿意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吸引广大教师同心同德继承和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辖颍州、颍泉、颍东三区和临泉、太和、阜南、颍上四县及界首。
阜阳师范学校是阜阳市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园长培训机构。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针对来自阜阳市三区四县50位小学骨干教师做的调查问卷和访谈。
在这些骨干教师中有45位女性教师和5位男性教师,这些教师70%人的年龄在31到40岁之间,基本上从教年龄在5年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占了65%,他们分别来自阜阳市的三区四县,也就是说这份调查报告主要反映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在阜阳地区小学校中的现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是本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
为了求得对阜阳地区小学教师这一群体的总体把握,采取了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为了提高研究的信度,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先入为主的影响,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报告在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并非单纯为描述而描述,而是描述与论述相结合,在展现客观情况的同时加入历史的分析、思辨性的探讨,强调价值判断与数据描述的有机结合。
我们认为这种抽样与描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满足研究需要。三、调查结果 这些教师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从整体上看,他们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肯定对这一问题有初步的、直观的、笼统的认识。
因此,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首先考虑的是从宏观上把握教师对此问题的认识,以便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我们主要是围绕教师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个人偏好、获得途径、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了解不多。调查结果看下表:图1: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了解多少?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1 愿意,毕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1224%2 想了解,但没有良好的途径1632%3 不愿意,这些东西已经过时2244%4 其他00 由此可以看出,老师们选择“不愿意,这些东西已经过时”(44%)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这说明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不高,对这一问题还是有待更多关注。
另外,对这个问题选“想了解,但没有良好的途径”的百分比是比较高的,占全部答案的32%,这说明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二)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调查结果看下表:图2:您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一员吗?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1 是3162%2 不是1938%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老师们选择“感兴趣”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这说明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大的兴趣,这就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关键是将如何引导使老师们将这种兴趣化作动力,去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当代老师的人文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三)老师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在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对这一问题,我们也作了调查,见下图:图3:您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何在?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1 修养身心612%2 传承文化1020%3 扩宽知识面1224%4 增强民族凝聚力1530%5 培养爱国之心714%6 没有什么意义00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教师们普遍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老师们选择这个答案所占比率最多,其次是“扩大知识面”,再次是传承文化,选择修养身心的所占比率比较小,从这些选项中可以看出老师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意义的认识十分准确,这样可以为以后在学校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四)老师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渠道来自书本。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人们获得传统文化教育渠道比较窄。图4:您是通过哪些渠道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1 电视36%2 网络816%3 其他书刊612%4 学校教材2448%5 老师及长辈或朋友918%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老师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比较狭窄,主要通过学校里面的教材,也就是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选择从“老师及长辈或者朋友”那里学习的人数还是占很大比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基础比较好,但是从电视上获得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较少,应该加强传统文化在电视上面的宣传力度,因为毕竟电。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 研究目的 1. 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
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
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
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时。
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 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平时的日子。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的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年文化调查报告作文】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这个重要节日,有许多方法。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就拿贴春联来说吧,它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华人老是喜欢用谐音说一样事物,为的就是给大家沾一点喜气、讨一点吉利,在以后的日子里顺顺利利,把福字倒过来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人家要在过年的时候往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到家了”。
年文化真是多种多样,除了这些还有“扫尘”、“贴窗花”、“爆竹”、“拜年”等等,我妈叫我回家吃年夜饭了,下次再跟你们说,再见!。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调查报告1、不少于600字2、以调查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根据语言之间的异同,又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语支”;同语支的语言关系最密切,保留的共同点也最多.语支之下又包括若干语言. 按照语言的分类法,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语言可划分为2个语系、4个语族、11个语支.现将这些民族语言系属分类及其有关历史文化介绍如下.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 云南境内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有13个,即彝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拉枯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此外,还有一些小族群未被识别.藏缅语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一带.这里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土地广阔、江河密布、峡谷纵深,地形地脉及气候条件复杂,自然资源富集,人文环境多样性特征显著. 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共同特点是其基本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而且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在短语中有丰富的类别词.藏缅语族语言的语法次序是先主语,次宾语,又次动词,以及先名词次形容词的结构.该语族中属于藏语支的民族有藏族;彝语支的民族有彝族、哈尼族、僳僳族、拉枯族、纳西族、基诺族、怒族的一部分;羌语支有普米族;景颇语支有景颇族;缅语支有阿昌族;白语支有白族;另外独龙族语言的语支未定.各民族内部不同支系之间有比较大的方言土语差别. 民族间的语言关系越接近,他们在历史上的文化联系就越密切.藏缅语族诸民族的历史渊源与上古时期活动在西北地区的氏羌人有密切关系.有的是在向西南地区迁徙、流动、定居的过程中,融合当地百濮或百越族系的部众形成的新的共同体.有的是在本土兴起,征服许多氏羌部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集体.因此,古代氏羌人的一些文化特征,如耕牧经济、火葬习俗、父子连名制、转房婚姻、原始宗教信仰等,在藏缅语族民族特别是在彝语支民族中仍有延续. 藏缅语族诸民族不但在语言关系上最接近,有着一系列共同的文化特征,更在族源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都是古代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古羌人亦称氏羌或西羌,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约在4000年至5000年以前,羌人早期南下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为棘(濮).棘系“羌之别种”,因其所居平坝地区,自然条件较优越,早已发展了农耕.西汉时期及其以前,活动于今西昌地区的“邛棘”和滇池地区的“滇焚”,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公元前4世纪初,羌人自甘、宁、青一带河湟地区南下,到岷江以东至金沙江畔,发展为武都、广汉、越诸羌,与《史记》所载的禽、昆明相接,是羌人南下的较晚支系.在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v的基础上,昆明人与濮的融合是形成藏缅语族民族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发展.魏晋以后,昆明人与棘(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隋唐以来,有乌蛮和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藏缅语族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形成与融合发展过程中,活动范围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藏缅语族内部形成了三大文化区.青藏高原是藏文化区,以高原草场畜牧型经济和信仰藏传佛教为主要特征;云贵高原是彝语支民族文化区,以山地混合农业经济和信仰原始宗教为主要特征;而横断山脉则是这两大文化与汉文化互动形成的一条民族走廊,普米、纳西、怒、独龙等人口较少民族就是这条被称为“藏彝民族走廊”中的族群,他们以山地耕牧经济和信仰多种宗教为特征.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 云南境内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共有4个,即壮族、傣族、布依族、水族.包括了两个语支的民族及其语言,即属于壮傣语支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水族.从历史源流上看,壮侗语族各民族与我国古代南方的最大一个族群“百越”或称“越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族因其支系繁多、各有种姓,在战国、秦汉时期被统称为“百越”.其中,较大的支系有于越、扬越、南越、闽越、骆越、东瓯、山越、滇越、西瓯等. 百越由于分布很广,各地所处历史条件不同,因而发展演变各异.东南越人早在先秦时期即与中原的华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联系密切,互相影响,随着自身政权组织的消亡,加快了与华夏族或后来汉族的融合.岭南和西南地区的越人,有的较早与汉族融合,有的已经演变,形成今天的一些兄弟民族.由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族属渊源、相似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仍然具有亲缘关系.可以这样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民族迁徙与分化融合,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越人产生了不同的族名,而过去曾普遍使用的“越”这个族称也渐渐不见于史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越人后裔有了不同的族称,至宋明时期,逐渐形成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