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qc成果报告范文
钻孔灌注桩开题报告范文
钻孔灌注桩目前在沿海地基处理中应用十分广泛,但因属隐蔽工程,成桩后质量检查比较困难,且由于软土的特殊性质,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根据本人的施工实践,对其中一些主要的质量通病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期望通过与同行们相互交流,达到提高施工水平的目的。1 缩径1.1 产生的原因(1)清孔不彻底,泥浆中含泥块较多,再加上终灌拔管过快,引起桩顶周边夹泥,导致保护层厚度不足。
(2)孔中水头下降,对孔壁的静水压力减小,导致局部孔壁土层失稳坍落,造成砼桩身夹泥或缩颈。孔壁坍落部分留下的窟窿,成桩后形成护颈。
1.2 防治措施预防缩径的关键是控制泥浆比重,确保泥浆能保持孔壁平衡。(1)使用直径合适的钻头成孔,根据地层变化配以不同的泥浆。
(2)成孔施工时应重视清孔,在清孔时要做到清渣而不清泥,预防清孔后的在浇筑砼的过程中局部坍塌,导致缩径的产生。2 断桩2.1 产生的原因(1)砼拌和物发生离析使桩身中断。
(2)灌注中,发生堵塞导管又未能处理好;或灌注中发生导管卡挂钢筋笼,埋导管,严重坍孔,而处理不良时,都会演变为桩身严重夹泥,砼桩身中断的严重事故。(3)灌注时间过长,首批砼已初凝,而后灌注的砼冲破顶层与泥浆相混;或导管进水,未及时作良好处理,均会在两层砼中产生部分夹有泥浆渣土的截面。
2.2 防治措施(1)导管要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能承受其自重和盛满砼的重量;内径应一致,其误差应小于±2毫米,内壁须光滑无阻,组拼后须用球塞、检查锤作通过试验;导管最下端一节导管长度要长一些,一般为4米,其底端不得带法兰盘。(2)导管在浇灌前要进行试拼,并做好水密性试验。
(3)严格控制导管埋深与拔管速度,导管不宜埋入砼过深,也不可过浅。及时测量砼浇灌深度,严防导管拔空。
(4)经常检测砼拌和物,确保其符合要求。3 桩顶局部冒水、桩身孔洞3.1 产生的原因(1)水下砼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过大,导管内外砼新鲜程度不同,再加上灌注过程中上下活动导管过于频繁,致使导管活动部位的砼离析,保水性能差而泌出大量的水,这些水沿着导管部位最后灌入的、最为新鲜的砼往上冒,形成通道(即桩身孔洞) 。
(2)水下砼灌注过程中,砼倾倒入导管速度过快过猛,把空气闷在导管中,在桩内形成高压气包。高压气包在其自身浮力或导管起拔等外力的作用下,在砼内不断上升,当上升到桩顶附近时,气包浮力与上升阻力接近,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气包便滞留在桩身内,最终形成桩身孔洞。
另外,有一些桩在余桩截后,桩身内残余的高压气体,因通道打开而顺桩身的细小缝隙释放出来。这时,常会携带部分遗留在气包内的水往上冒,出现“桩顶冒气泡”的怪现象。
(3)水下砼灌注时间过长,最早灌入孔内的砼坍落度损失过大,流动性变差,终灌导管起拔后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孔洞。3.2 防治措施(1) 控制导管的埋深,灌注过程中做到导管勤提勤拔。
(2) 砼倾入导管的速度应根据砼在管内的深度控制,管内深度越深,砼倾入速度越应放慢。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始终保持导管内满管砼,以防止桩身形成高压气包。
实际施工中,往往因为导管每次起拔后管内都会形成空管,再次灌注时,桩身形成高压气包就很难避免。因此,应在灌注过程中适当上下活动导管,把已形成的高压气包引出桩身。
(3)加适当缓凝剂,确保砼在初凝前完成水下灌注。4 钢筋笼上浮 4.1 产生的原因砼由漏斗顺导管向下灌注时,产生一种顶托力,使钢筋笼上浮。
4.2 防治措施(1)钢筋骨架上端在孔口处与护筒相接固定。(2)灌注中,当砼表面接近钢筋笼底时,应放慢砼灌注速度,并应使导管保持较大埋深,使导管底口与钢筋笼底端间保持较大距离,以便减小对钢筋笼的冲击。
(3)砼液面进入钢筋笼一定深度后,应适当提导管,使钢筋笼在导管下口有一定埋深。但注意导管埋入砼表面应不小于2 m,不大于10m。
如果钢筋笼因为导管埋深过大而上浮时,现场操作人员应及时补救,补救的办法是马上起拔拆除部分导管;导管拆除一部分后, 可适当上下活动导管;这时可以看到,每上提一次导管,钢筋笼在导管的抽吸作用下,会自然回落一点;坚持多上下活动几次导管,直到上浮的钢筋笼全部回落为止。当然,如果钢筋笼严重上浮,那么这一补救措施也不一定会十分奏效。
5 “烂桩头” 5.1 产生的原因(1)清孔不彻底,桩顶浮浆过浓过厚,影响水下砼灌注时测量桩顶位置的精度。(2)导管起拔速度过快,尤其是桩头直径过大时,如未经插捣,直接起拔导管,桩头很容易出现砼中间高、四周低的“烂桩头”。
(3)浇筑速度过快,导致孔壁局部坍塌,影响测量结果。5.2 防治措施(1)认真做好清孔工作,确保清孔完成后孔口没有泥块返出;在空孔较长的桩内测量砼上升面时,应控制好测量重锤的质量。
通常认为使用5~40mm碎石砼时,重锤的质量可以控制在1.5kg 左右;使用5~25mm 碎石砼时,重锤的质量可以控制在1kg 左右。在设计桩顶与地面距离 评论0 0 0。
QC成果报告
提高天窗利用率关于提高天窗利用率的建议一、利用动态资料,明确作业地点。
车间对段里通知的领导添乘晃车处所、轨检车资料、便携式、机车车载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如果在一天内同一地点不同车次出现了车载,或是同一车次在连续几天在同一地方出现车载并且值有所增大,这样的地方就被确定为重点整治地段。车间分析后将出分地点通知工区,作为第二天的整修地点,这样就加强了维修的目的性,防止了盲目维修作业情况的出项。
二、利用静态检查资料,集中整修病害。车间及工区在进行设备检查的同时,将所发现的病害统计下来,将在同一区段内病害数量多的处所作为整修重点,尤其是道岔,一定要将工作量调查详细,等到给点后对其进行综合性整治。
又如在同一区段内的病害,路肩有草、飞石碴等,这样就通知工区作业时带上锨、叉子,在天窗点前就能将外观整理好,这样就彻底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劳动效率。三、加强作业计划管理。
工区每周报天窗计划时,车间要严格审核,对不符合规定也没有细化措施的作业项目加以否定。四、加强天窗作业准备。
工区在得到车间所确定的工作地点后,在天窗点外作业时段内就将撬划好,这样给点就立即能够干活,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天窗点”。五、加强组织,合理分工。
各工区要根据设备、人员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工。如在有站工区就要分两组作业,工长带5-7人负责道岔作业,班长负责区间。
这样,给点后就能区间、站场两不误,达到全线分片整治相结合的效果,从而最大空间的利用“天窗点”。六、加强作业指导。
在工区作业时,车间主任经常跟班作业,本着“能改不拨,能垫不捣”的原则,对作业程序进行监督和指导,发现有分工不合理,作业标准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立即纠正,真正做到“干一撬,保一撬”,杜绝返工活的出现。七、加强质量回检力度。
车间要求工区在“天窗点”结束后,方可进行质量回检,并等第一列车过后在进行复检。按照检查标准、作业标准,认真进行回检,确保线路质量和作业效果。
八、建立天窗修分析制度。车间每天都统计“天窗”的给点情况,并对工区的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确保天窗作业合理性、规范性。
在如何更好的利用天窗点的问题上,还有待我们积极的探索,我们今后要总结经验,吸人之长,更好在“天窗点”内作业,提高设备质量。
安全管理qc成果示例急
成果报告是QC小组活动的结晶,发表成果是展现QC小组活动成就的机会,不仅便于交流,更能促进小组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为搞好成果报告的发表,应重视并组织好QC小组成果发表。 (1)成果发表的形式 QC小组成果发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现场发表型、大会发表型和文娱发表型。
现场发表型是指在车间或公司范围内进行成果发表交流。因为参加者对成果有关情况都比较了解,因此发表时只介绍主要内容而不必面面俱到,也没有必要按PDCA循环的4个阶段8个步骤来介绍。
通常采用实物对比、重点活动阶段的介绍或集体共同发表的方式。 大会发表型是指很多QC小组按一定次序在大会上发表自已的成果,以便交流和评比。
根据发表目的不同,大会发表型有评选表彰式和发表分析式、经验交流式等。评选表彰式出于评选取表彰优秀QC小组并向上级推荐的目的,有评为现场打分决定名次;发表分析式目的是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和总结编写成果报告的水平,发表之后,通常由评委分析其优缺点,指出不足之外,找出原因,以便提高;经验交流式发表的目的是学习交流,沟通信息,因此通常在发表之后进行现场提问答疑,探讨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
文娱发表型是指把成果内容用小品或其他文娱形式来表现的一种发表形式。可由一人介绍,多人表演成果内容,或配以道具、漫画、连环画及音响等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进行成果发表。
这种形式活泼、生动,引人入胜,能体现QC小组活动的特点。 (2)成果发表的组织工作 成果发表的组织工作通常由QC小组活动主管部门负责。
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整理成果资料。 2)判定成果评价方案。
3)组建成果评价小组。 4)评价成果报告。
整理成果报告主要是把成果分类,大致可分为全部发表的成果,部分发表的成果,小组活动经验介绍等,并提出建议采取的发表形式,并将其登记注册。 制定成果评价方案是指制订评方法和原则,这里要注意体现小组现场活动评价和成果发表评价相结合,以活动评价为主的原则 。
组建成果评价小组应选择有一定经验、资历和有能力的人员任评委,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小组活动成果。 (3)成果发表后的提问答辩 QC小组成果发表后,评委和与会代表可以进行简短提问,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发表人对成果的掌握程度,还可以确认该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双向交流和研讨,达到互相学习和交流的目的。
QC成果报告
提高天窗利用率
关于提高天窗利用率的建议
一、利用动态资料,明确作业地点。车间对段里通知的领导添乘晃车处所、轨检车资料、便携式、机车车载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如果在一天内同一地点不同车次出现了车载,或是同一车次在连续几天在同一地方出现车载并且值有所增大,这样的地方就被确定为重点整治地段。车间分析后将出分地点通知工区,作为第二天的整修地点,这样就加强了维修的目的性,防止了盲目维修作业情况的出项。
二、利用静态检查资料,集中整修病害。车间及工区在进行设备检查的同时,将所发现的病害统计下来,将在同一区段内病害数量多的处所作为整修重点,尤其是道岔,一定要将工作量调查详细,等到给点后对其进行综合性整治。又如在同一区段内的病害,路肩有草、飞石碴等,这样就通知工区作业时带上锨、叉子,在天窗点前就能将外观整理好,这样就彻底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劳动效率。
三、加强作业计划管理。工区每周报天窗计划时,车间要严格审核,对不符合规定也没有细化措施的作业项目加以否定。
四、加强天窗作业准备。工区在得到车间所确定的工作地点后,在天窗点外作业时段内就将撬划好,这样给点就立即能够干活,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天窗点”。
五、加强组织,合理分工。各工区要根据设备、人员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工。如在有站工区就要分两组作业,工长带5-7人负责道岔作业,班长负责区间。这样,给点后就能区间、站场两不误,达到全线分片整治相结合的效果,从而最大空间的利用“天窗点”。
六、加强作业指导。在工区作业时,车间主任经常跟班作业,本着“能改不拨,能垫不捣”的原则,对作业程序进行监督和指导,发现有分工不合理,作业标准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立即纠正,真正做到“干一撬,保一撬”,杜绝返工活的出现。
七、加强质量回检力度。车间要求工区在“天窗点”结束后,方可进行质量回检,并等第一列车过后在进行复检。按照检查标准、作业标准,认真进行回检,确保线路质量和作业效果。
八、建立天窗修分析制度。车间每天都统计“天窗”的给点情况,并对工区的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确保天窗作业合理性、规范性。
在如何更好的利用天窗点的问题上,还有待我们积极的探索,我们今后要总结经验,吸人之长,更好在“天窗点”内作业,提高设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