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历史人物范文200字左右

    历史人物范文200字左右

    历史人物作文200字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为豪放派爱国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成就】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历史作文200字三国诸葛亮.

    1.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些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并非为百战必胜的常胜军师,战略与战术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击节赞赏、每每称道的那场空城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战略上重大失误、战术上侥幸取胜的战争范例,倘若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相,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空城计之战,是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则又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战,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刘备白帝城托孤辞世,诸葛亮以相父身份,辅佐幼主刘禅,治理蜀国,此时的诸葛亮虽为相父,实为蜀国不是皇帝的皇帝,摄军政大权于一身,独步于蜀国政坛上,纵横驰骋,颇为得志,失街亭后的自贬,也是做做样子,权力丝毫未减,仍在蜀国政坛上叱诧风云,威风不减当年.客观地看,诸葛亮治理蜀国那些年,把蜀国治理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提高了国力与军力,政绩辉煌卓然.但诸葛亮此时也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埋下了蜀国亡国的祸根——完全忽视了对刘禅从政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子不孝,父之过,刘禅日后的腐败昏庸无能,身为相父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当诸葛亮五丈原突然归天后,蜀国的权利中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真空,历史把刘禅真正推上了蜀国政治权力舞台中心.刘禅这位昏庸无能只知纵情享乐的一国之君,便开始把蜀国一步步推进了亡国的深渊.蜀国有刘禅这样胸无大志的昏庸皇帝执掌朝纲,焉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焉能不成为亡国之君?天意便自然转到雄心勃勃、军力日盛的魏国头上了.灭六国者,非秦也;灭蜀国者,非魏也,乃蜀国自己也!乃刘禅自身也!天意难违,诸葛亮终究败在了天意面前!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

    历史人物作文200字数限制

    在我年幼之时,早已了解过《武松打虎》这个故事了。

    武松这个人物的形象深深刻印在我的心头,他是一个勇猛无比,充满正气的打虎英雄。因此,我自幼就特别崇拜他。

    因为阅读了《水浒传》,让我对武松更加了解。武松绰号“行者”,性格急侠好义。

    《水浒传》开始有写到:“武松长得高高大大的,哥哥武大郎却十分矮小”;“武松个子大力气也大”……这是对后文武松醉打猛虎的铺垫。景阳冈打虎,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在武松的内心变化上。

    一开始武松便以为店主人是为了吓唬他,但当他到破庙时看到官府告示后,才知道有这一回事,此时他想过回到酒店,但他为了不被嘲笑继续而上冈。这一个情节,武松犹豫过,他也害怕猛虎,他甚至纠结要不要退缩回到酒店,即使被别人嘲笑。

    这是勇敢战胜恐惧的过程,就像光明战胜黑暗后枯树重新萌发出嫩芽。大概是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以及性格急侠好义而有了继续上冈的勇气?不论如何,我们赞扬歌颂这个英雄的勇敢,更加赞颂他面对难题上的抉择。

    人生有许多选择题,当我们面临难题的时候,必需要慎重选择,要有武松一样的勇气,选择的结局是好事坏,但是千万不要后悔当初。武松斗杀西门庆,体现了武松与武大郎的兄弟情深;武松醉打蒋门神,拔刀相助的情谊另人叹为观止。

    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武松为人正直、勇猛无比、雄伟刚烈、侠义、伸张正义、懂得报恩的品质。也许我们要好好反思下,如今社会已经与当时不同了,人心也受黑暗阴险的环境所污染,真正善良正直有正气的人有多少呢?我们要以武松为榜样,让我们的心灵澄净下来。

    (200字-400字左右)关于历史人物的作文2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自从诸葛亮从终南山回到隆中以后,就不知道怎么的养成一个习惯,像是《魏略》中提到的:“每是夜从客,常抱膝长啸。”

    而他从终南山回去之后为什么会经常抱膝长啸呢?要是放在今天的话人们大都可能认为,如果有个人没事干,在人非常多的地方那样做得话,这个人一定是脑子有问题,或者说这个人作这个动作一定是高傲的表现!­诸葛亮在这里的“啸”是给别人听的,不是人们所说的脑子有病,而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所以我们说他是啸给别人听的。­如果他只是纯粹的心情不好所以长啸的话就会找一个没人空旷的地方,或者找一个深山老林,这样的话别人就听不到,也不会认为他脑子有病了。

    ­既然他长啸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别人注意他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他的存在,让别人知道这个隆中地区,还有一个“卧龙居士”,你们说我的推断对不对?­他歪打正着的这一啸就啸到了,当时还在荆州的刘备耳里,并且在以后个刘备的的第一次初逢中,还得到了刘备的欣赏。然后刘备就把他请出了卧龙山,进入当时蜀汉的政治权力中心,还给他分得了一部分的权力,从此以后诸葛亮的名字就一直左右这当时三国鼎立的的动向,改变着当时社会时局的变化。

    而他这一啸就啸来了刘皇叔。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他一生中真真切切名利之路和夺势之道,离开了卧龙岗以后,在卧龙岗的那些日子,就被他慢慢地淡忘了,他再也不想回卧龙岗,过那些被人瞧不起的隐士生活。

    ­自从他和刘备走出卧龙岗以后,名誉和权力就一点一点慢慢的侵蚀这他的心灵,他就为了名誉和权力时间一长慢慢的适应了忙碌的生活,打着鞠躬尽瘁的旗号在朝廷之中争权夺势,排除一切阻止他取得功名的因素!­自古英雄豪杰难过两大关,美人关和名利关,在前面我们知道了,诸葛亮他不嫌黄硕张的难看,照娶不误,而且毫无怨言,但是他对于名利,他把名誉看成是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把自己关进了名誉的大牢,扣上了名誉的枷锁,正如人们常说的:“世人都知神仙好,唯独名利忘不了!” 最佩服文天祥 大家一定知道文天祥吧,就是那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那位,大家也一定很佩服他,欣赏他吧。因为他在元军帐中誓死不降,可见他的赤胆忠心。

    可我却不欣赏他,因为他不识时务。 俗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

    文天祥的赤胆忠心值得我们学习,但文天祥的赤胆忠心却用错了对象。当时南宋已经很腐败了,文天祥的勤王部队都遣散了,南宋已经主动向元军投降,这种朝政,已无需再去辅佐了。

    文天祥如果降了元军,励精图治,虽然会在历史上有点不好的名声,但也可以开创一个盛世,有何不好?但文天祥非要去做无谓的挣扎。南宋和元军实力悬殊太大了,文天祥这么做只会多上演几幕妻离子别的悲剧,并不能重新光复南宋,这简直是以卵击石,徒劳无益。

    我想,文天祥恐怕就是怕在历史的史册上留下骂名。相反,那些投降的人,说得难听点是因势利导,说得好听 点,是识时务,顺就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人才是真正有勇气的人。

    他投降后,帮助元朝天子治国,开创盛世,他的历史作用可能不大。一投降,这名气就大了,他本人不但要背上了骂名,就连他的子孙们也抬不起头。

    但他如果为了百姓,却甘心投降,无视骂名,这是勇气! 再看荆轲,这个在历史上有负盛名也有骂名的人。“他有勇气放弃生命,去剌秦王,却在关键时刻胆怯了。”

    这是许多人给他的评价。我却想说:“不,他没有胆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想起了天下苍生!” 荆轲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心去剌秦王,却在关键时图穷匕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想起了天下苍生,想起了七国逐鹿中原,硝烟四起,无一日安宁,只有秦国最为强大,六国无与争锋,可谓萤光之火不可与日月同辉,在赢政的带领下,秦统一中原指日可待。

    荆轲只要杀了赢政,七国又开始新一轮的轮回,天下黎民百姓又开始了无休止的痛苦。但只要赢政统一了中原,百姓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再受战火的折磨。

    我想,荆轲图穷匕现,环柱而追,却让赢政依柱而骂,正是因为他想到了天下苍生。这是理智! 做人便是这样,勇气要占用心中的惧怕,理智要战胜情感!。

    200字左右的历史故事 200字左右的历史人物简介

    李清照

    推荐答案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时,济南城西确有"溪亭”。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

    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历史名人的事迹(200字左右)

    赣东一带素称临川县为“才子之乡”。

    历代闻名的才子,宋有“五王”、“六晏”,明有“八大名士”,灿若繁星,辉映海内。自宋至清,临川人著书立说四百五十余种,两千多卷。

    赣东流传的乡谚“临川才子金溪书”,所谓“临川才子”,系指明末“后四大名士”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和艾南英。 陈、罗、章、艾四才子,生于明神宗万历年初。

    他们饱读诗书,博览经史,虽然政治上不得志,社会地位低微,却心身相投,“相欢于大同,相喜于小异”。 陈际泰(1567-1641),字大士,号方城,临川鹏田人,明末古文家。

    崇祯二年(1629)成拔贡,第二年乡试第七,又四年68岁时中进士。他从小聪明好学,五六岁时,即能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0岁时,在别人家废纸堆里看见一本《诗经》,取而疾走,踞高阜而吟哦,以至毕生不忘。

    他晚年受一官,可惜雄图未展,便于崇祯十三年(1640)奉命护故相蔡国用灵柩南返时,患病死于济宁途中。著有《四书读》、《五经读》、《易经说意》、《周易翼简捷解》,文集有《太乙山房集》、《已吾集》、《壶山集》等。

    罗万藻(?-1647),字文止,临川腾桥人,明末古文家。幼时拜汤显祖为师,博览群书,天启七年(1627)中举。

    曾任浙江上杭知县、礼部主事。当时明朝政治腐败,国弱民穷,四处乱起,清兵进关,他忧国忧民。

    他与艾南英交往密切,艾去世后,悲痛不已,数月后忧愤而卒。罗万藻与陈际泰、章世纯、艾南英结“豫章社”,并称为“临川四才子”。

    其学问渊博,人莫能及。其时文坚洁清秀,囊括百家之言,文章颇引人入胜,且能切中时弊。

    著作有《此观堂集》、《十三经类语》,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 章世纯(1575-1644),字大力,临川箭港人(现属丰城县所辖)。

    天启元年(1621)举于乡试,授翰林孔目,名闻京城。历任天长县教谕、国子监学正、柳州知府等职。

    他忠于明朝,曾上书奏请兵事,极力主张“重州郡之权,使之自将其人,自用其饷”,可是未被采纳,终于造成南郡都破。崇祯中年,章世纯任柳州知府时,年已七十。

    闻京城被满清沦陷,悲愤成疾,死于柳州。章世纯的文章攻坚伐异,造语隽永。

    著作有《四书留书》六卷(收入《四库全书》),《券易苞》上下集十二卷(收入《豫章丛书》),《留书别集》、《已未留》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 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号天佣子,临川新积(现属东乡管辖)人,明末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他从小天资聪悟,又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七岁能文,著有《竹林七贤论》。成年后,更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名远播,入国子学为诸生。

    天启四年(1624)举人。他创豫章社,为首领。

    清兵南下后,入闽见唐王,陈“十可忧疏”,授兵部主事,后改御史。不久死于延平。

    艾南英与同郡人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朴质高古的文章为己任,主张诗文应写真情,反对“文必秦汉”的拟古说,也反对因袭六朝的俪彩,追求艰涩的文风。这些主张成为清代桐城派文论的先声。

    他们还刻四人的文章行世,时人宗之,称“江右四家”或“陈罗章艾”。所著《天佣子集》在清乾隆时遭禁毁,《禹贡图注》是一部地理图注,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

    另外曾编辑古今全史千余卷,惜皆毁于兵火。 屈原-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

    历史小论文(200字左右)以历史的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写一篇

    理性看待旧中国的发展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落后,摸索前进的道路.虽然之间有许多挫折,但总体仍是在发展.这其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做出了贡献.其中首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救国.虽然他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但这并不妨碍他引领旧中国科学的发展,确实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北洋水师.当这些运动都不能救国的时候,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启蒙,直接导致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带领下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的进步.当思想氛围进步到一定的时候,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从此有了共产党的成立,有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有了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纵观100来年的奋斗史,有过曲折,迷茫,甚至错误.但这都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几个历史人物的简介(200字左右)

    1、周恩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2、邓小平 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

    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3、鲁迅 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屈原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5、孙中山 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6、文天祥 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7、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8、毛泽东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9、林则徐 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0、李世民 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册立为太子。

    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中国历史人物传记200字

    唐太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其赫赫功业已携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其缺点过错也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何用一句话来评价他,那就是“功大于过”。

    唐太宗一生的功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武功,二是贞观年间的文治。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贞观之治的出现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进步的历史人物,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时代因素。首先,唐太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隋末农民起义是针对隋炀帝的暴政而发生的,人民反对横征暴敛,要求轻徭薄赋;人民反对生杀任刑,要求赏善惩恶;人民反对穷兵黩武,要求偃武修文,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这些,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他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适应了历史的潮流,这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关系和谐,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贞观之初。

    唐太宗君臣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整体。君主的纳谏如流;臣下直言相谏,君主选贤任能,臣下间竭尽职守;君主执法严明,臣下克已奉法。

    人人奋发,见贤思齐,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国家机器有序运作的活力,从而为贞观治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够审时度势,洞察全局,尽量避免政策的失误。

    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对臣下的品德优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对古今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继承,在处理军国在事之时,常常引经据典,运用自如;对自己和国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时纠正。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唐太宗在贞观群体中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取代的。他那高人一筹的思想见解,是贞观治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但是唐太宗并非白壁无瑕。他虽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

    他的一生不乏光辉灿烂的闪光点,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别是贞观后期他骄傲了,他沉湎于成功的观庆之中,沉醉于歌功颂德的喜悦之中。

    他由纳谏如流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由宽大仁厚变得偏执猜忌,他身上的英明灵光渐渐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变得老态龙钟、毫无生机。

    这种变化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一方面,封建体制自身是唐太宗发生蜕化的温床。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权独尊,至高无上。尽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这种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纠正的,相反却会日益增大,并最终成为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的障碍。

    另一方面,骄傲自满是唐太宗蜕化的催化剂。贞观前期,唐太宗经比较谦虚谨慎,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和政权的巩固,到贞观中期,在他的思想里滋长了骄傲自满的因素,这种骄傲思想越到后来越严重,成为他蜕化的催化剂。

    再一方面,太子事件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唐太宗的情绪,使他日益变得猜疑和偏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太宗前后变化,贞观前后期的政治有明显的不同,但不能说前期绝对地好,后期绝对坏。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言行有一定的多面性,有时自身也就是一个矛盾体。虽然他晚年犯有一些错误,但仍不失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的封建帝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之一。

    他执政的贞观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盛世,也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200字以内,10个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