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腹泻大病历范文

儿科大病历范文
入院病历 姓名 李俊 性别 男 年龄9月 籍贯 上海市 民族 汉 亲属姓名 儿母吕一敏 住址 上海哈密路1220号 入院日期 1991—12—6 9:00 病史记录日期 1991—12—6 9:40 病史陈述者 儿母 主诉 咳嗽3天,加重伴发热、气急3天。
现病史 患儿于12月1日起,在着凉后流清涕,鼻阻,继而咳嗽,为阵发性干咳,无痰。2天后咳嗽加重,有疾,不易咯出。
12月4日起发热,38.5~39.5℃(肛温),同时伴轻度气促,哭闹时口周发绀。病初自服小儿止咳糖浆12月3日因症状加重到地段医院就诊,口服红霉素2天,但咳嗽仍未减轻。
12月5日来院门诊,予青霉素肌注治疗。今晨因高热39.8℃,咳嗽气急加重急诊入院。
病后精神食欲渐差,发热后尿黄量少,大便每天1次,干。无气喘声嘶、也无盗江咯血、尿频、双耳溢脓等症状。
无呕吐,腹泻和抽搐。 个人史 胎儿及围产期情况 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
于1991年3月3日生于上海市金星妇幼保健院,娩出时体重 3.1kg,apgdr评分 10分,无畸形及出血。母妊娠期体健,无感染发热史,无药物过敏及外伤等病史。
喂养史 母乳少,以牛乳、奶粉为主。偶有溢奶、无呕吐,2个月后加米汤,5个月后加蒸蛋,6个月时加喂菜粥及饼干、苹果泥。
间断服过钙粉,未加服鱼肝油。 发育史 3个月会抬头,4个月会笑认妈,7个月能扶坐、出牙,现能叫爸爸妈妈,能扶站,尚不能迈步。
生活习惯 每晚睡眠10~12小时,白天睡2~3小时,易惊醒,大便每天1次,成形,色黄。 过去史 一般健康状况 平时易出汗,6个月后患感冒、支气管炎各1次,无气喘病史。
传染病史 无麻诊、水痘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 无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外伤手术史 无外伤手术史。 预防接种史 生后1周接种卡介苗,6个月时服小儿麻痹糖丸,7个月注射百自破三次联疫苗。
家族史 父母年龄及健康状况 父29岁,母28岁,均为工人,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 家庭成员情况 祖母60岁患冠心病,家庭成员中无支气管气喘、结核患者,无遗传病史。
家庭环境 经济情况和住房条件一般,患儿由祖母照管。 体格检查 一般测量体温38.9℃(R),脉搏140/min,呼吸38/min,血压9.4/7.4kpa(70/55mmHg),体重8.0kg,身长74cm。
,坐高42.5cm,头围45cm。胸围44crn。
一般状况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平卧位,神志清楚,精神差。 皮肤 皮肤弹性正常,无黄染,无皮疹出血点,无水肿,腹壁皮下脂肪厚1.5cm。
淋巴结 全身表浅淋巴结不肿大。 头部 头颅 头颅轻度方形,骨缝闭合,前囟约 2.0*2.0cm,平,毛发稀疏、细黄、欠光泽,枕部环形脱发,无皮脂溢出,无疤痕。
眼部 双眼窝不下陷,哭有泪。球结膜不充血,无出血,睑结膜不苍白。
巩膜无黄染,眼球活动正常,无斜视,无震颤。 耳部 两侧耳郭无畸形,外耳道无溢液耳屏无压痛,耳郭无牵拉痛,乳突区无红肿及压痛。
鼻部 外形正常,轻度鼻翼扇动,鼻前庭无糜烂、无脓性分泌物外溢。 口腔 四周轻度发绀,口唇无疮疹,无口角较裂,乳齿,齿龈无红肿,口粘膜无疮疹,无出血及溃疡,无假膜附着,两侧腮腺管开口处无红肿,舌苔白薄。
咽充血、悬壅垂居中,咽反射正常,扁桃体不肿大,无声嘶。 颈部 颈软,两侧对称,无肿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无异常搏动,颈静脉无明显怒张。
胸部 胸廓 呈圆桶形,无鸡胸及漏斗胸,有轻度郝氏沟及肋缘外翻,胸壁无肿块。 肺脏视诊:呼吸深快,腹式呼吸为主,右侧呼吸运动较左侧稍浅。
触诊:哭时语颤两侧略增强。 叩诊:两肺上部均呈清音,两肺下部反响较上部低,肺下界在右肩肿下角第9肋间,呼吸移动度约0.5cm。
听诊:双肺中下部可闻中等量中细湿罗音,以右肺为著。 心脏 视诊:心前区不隆起,无异常搏动,心尖搏动在左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1cm处。
触诊:心尖搏动位置同视诊,搏动范围约1.5cm,无抬举感,无震颤。 叩诊:心上界在第 2肋间胸骨左缘外2cm,心左界在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 1cm,心右浊音界在第四肋间胸骨右缘外约0.5cm处。
听诊:心率140/min,心音略低,节律齐,各瓣音区未闻及杂音。P2>A2。
腹部 视诊:腹平,对称,未见胃肠蠕动波,无脐问。 触诊:腹部柔软,无压病,无肌紧张,未触及肿块。
肝下缘距右锁骨中线助缘2.5cm,脾下缘距左锁骨中线助缘1cm。质均软,边缘略钝,无触痛,膀胱未及。
叩诊:无移动性浊音,无波动感,无过度反响。肝浊音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4肋间,肝脾区无叩击痛。
听诊:肠鸣音不亢进,胃区无振水声,腹部无血管杂音。 外阴及肛门 外生殖器外观正常,两侧睾丸均已降至阴囊,阴囊无水肿,包皮能上翻,肛门周围无糜烂,无直肠脱垂,无肛裂。
脊柱及四肢脊柱呈正常生理弯曲,活动正常。肋脊角无压痛及叩击痛。
四肢无畸形,关节局部无红肿,自动与被动活动不受限制,肌张力本减低,肢端不发绀,无杵状指趾。股动脉及肱动脉无枪击音。
神经系统 感觉反应正常存在,腹壁反射,两侧膝腱反射、提睾反射存在,巴彬斯奇征及克尼格征均阴性。 检验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Hb110g/L,RBC4.0*1012/L,WBC12.0*109/L,N70%,L30%。
大便常规:黄色软便,镜检阴性。 尿常规:蛋白阴性,WBC 2~3/HP。
X线胸片:双肺野中下部小斑。
孩子拉肚子
婴儿腹泻(也称消化不良),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儿,急性可分二型。轻型腹泻:每天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蛋花汤样,偶有溢乳及呕吐,轻微腹胀等;重型腹泻:每天十次以上,多达数十次,水样便,呕吐,发热、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甚则昏迷、惊厥,并有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婴儿腹泻是针灸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之一。从五十年代中期起,有关报道日益增多。
在穴位刺激法上,不仅有针刺、艾灸、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等多种形式,而且考虑到小儿患者的特点。八十年代起在总结以经验的其础上,还开展了穴位激光照射、代针丸贴敷等方法。
这些方法痛苦小,疗效也不错,易于为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针灸疗法对婴儿腹泻有明显的效果。
有人曾将穴位注射法治疗与肌注或口服氯霉素(常规剂量)两组患儿作对照,结果穴位注射组在大便次数及体温恢复至正常所需的平均时间上都较对照组为短[1]。已经证明,针灸不但可以单纯用于治疗轻型腹泻,配合中西医疗法,对重型腹泻的住院病例也有显著的作用[2]。
[编辑本段]诊断要点 一、大便每日四次以上,呈黄色蛋花汤样,绿色水样或白色米汤样,可带少许粘液,肉眼所见无浓血。 二、粪便镜检未发现阿米巴或其他原虫。
三、粪便培养末发现痢疾、沙门氏等致病菌生长。 四、有条件的可作特殊致病菌培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杆菌、耶氏菌等)。
五、病史应注意饮食因素或感染因素所引起的腹泻。近年最多见的轮状病毒腹泻,起病前或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及呼吸道症状。
[编辑本段]鉴别于其他腹泻症状疾病 婴糼儿急疹 多见于1岁以下的小儿,6个月以下的小儿更多见,皮疹出现前常有发热,有些伴有腹泻,但这种腹泻经过治疗易缓解,皮疹出现后,腹泻症状和发热一样,也消失了。 胃肠型感冒 多见于挑食的小儿,这样的小儿看上去就是有点消瘦,舌苔也常有地图舌和花剥苔,如果仔细问病史,家长会告诉你,以前发热感冒都会呕吐和腹泻,胃肠型感冒,以呕吐症状较常见,腹泻较轻,常不被重视。
细菌性肠炎 尤其是侵袭性肠炎早期,在脓血便出现之前,可以仅有呕吐或稀便,有些有轻度发热,此时就诊,极易误诊,常是治疗后不久家长又来找你了:小孩又发热了,拉脓血便了,有腹痛了。总的来说:鉴别诊断也有取巧的办法:对于鉴别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年龄是个关键,一般1岁以下的小儿,以母乳和奶粉喂养为主,接触污染食物的机会不大,所以以病毒性腹泻多见。
而年长儿童,进食种类复杂,较易食入细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夏秋季,以细菌性腹泻为主。 [编辑本段]婴儿腹泻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胃肠炎 胃肠炎(也称为肠胃感冒)是胃和肠道的一种炎症,可以引起婴儿、儿童和成人的腹泻。
胃肠炎很常见,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病毒引起。最常见的病原是轮状病毒,由于腹泻住院的小朋友中有一半是感染了这种病毒,好发于秋末冬初。
如果你的宝宝拉肚子,并伴有胃痉挛、呕吐、低烧,那很可能是胃肠炎。请注意,如果宝宝吃的或喝的不多,可能会失去很多水分 细菌感染 严重腹泻(有时伴有呕吐),同时有腹痛、血便、发烧,往往是病毒或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
这种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严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类里含有的大肠杆菌引发的感染)。因此,如果你的宝宝有上述症状,就应该带他去看医生。
医生会给他做检查,还可能会做大便培养来看看是否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寄生虫 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腹泻。
比如贾第虫病(也叫梨形鞭毛虫病)就是由一种寄生在肠道内的、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虫引起。集体生活时寄生虫很容易传播,而且需要特殊药物治疗。
寄生虫主要是通过饮水(包括冲调配方奶用水)进入婴儿体内,自来水经过楼顶水箱和输水管道等的存储和运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含有红虫、贾第鞭毛虫等各类寄生虫。可以使用“宝宝爱水”婴幼儿专用滤水器对水质进行过滤,然后烧开供宝宝饮用或冲调奶粉,可从根源上消除宝宝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性。
平时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更换尿布后勤洗手,也是终止寄生虫感染传播的好方法。 抗生素 如果你的宝宝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发生腹泻,可能与药物有关。
告诉医生,看看是否可以换用其他药物或疗法。 食物因素 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浓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饮料也可能会使宝宝肚子不舒服,大便变稀。
给宝宝少吃点这些食物,应该1周左右就能好转。建议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宝宝喝果汁,6个月以后,每天果汁的摄入量也不要超过大概113~170毫升。
配方奶冲调不当也可能引起宝宝拉肚子,所以当你冲奶时要按比例加水。 牛奶过敏 牛奶过敏的现象并不少见,也能引起腹泻,有时候还能引起呕吐。
如果你的宝宝对牛奶过敏,他可能在喝了以牛奶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了奶制品(如果他已经开始吃辅食)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时间内就会表现出过敏症状。如果你怀疑宝宝拉肚子与牛奶有关,请找医生详细咨询。
[编辑本段]婴儿腹泻并发症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时机体不仅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水份和电解质。
有没有写好的小儿肠套叠的病例例文
急性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的小儿肠梗阻第一位的疾病。
不少肠套叠都是先在儿内科住院、治疗,病情无缓解,继而出现肠套叠的典型症状,请外科会诊才转科治疗。如何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不但需要儿科临床医生熟悉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还需要儿科临床医生了解肠套叠的病因,如此才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1988~2005年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317例,男218例,女99例,男女之比为2.2∶1。
年龄最小的为3个月,最大的为2岁4个月。6个月以下的有241例,占76.0%;1岁以上36例,占11.4%。
病程在24h以内105例,占33.1%;>48h的94例,占29.7%。肠坏死穿孔5例,占1.6%。
继发性肠套叠7例,均为肠道畸形,占2.2%。原发性肠套叠310例,其中灌肠复位213例,复位率为67.2%。
手术复位104例,其中肠切除吻合术8例,占2.5%;阑尾切除术4例,占1.3%。具体情况见表1~3。
表1 原发性肠套叠310例病因 其中肥胖患儿228例,占73.5%;人工喂养193例,占62.3%。 表2 继发性肠套叠7例病因(均手术治疗) 表3 317例治疗措施 2 临床资料分析 2.1 婴幼儿肠套叠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 原发性肠套叠310例中136例病因不明,即发病前无明显诱因。
大部分患儿发病前都存有易发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道感染等。这种肠道感染多系病毒引起的腹泻,因为手术中发现肠套叠部分及其邻近的肠管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如肠管水肿、渗出等),仅1例发现肠壁有点片状脓苔,应考虑细菌性肠道感染。
从手术复位的病例中我们选择10例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取淋巴进行病毒检测,其中8例检测出腺病毒。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肠套叠患儿在复位前取咽拭子12例检测出腺病毒阳性8例。
有腹泻病史患儿留大便14例,检测出轮状病毒9例。以上均说明婴幼儿肠套叠发病与病毒感染相关。
2.2 小儿肠套叠发病急,病程短,继发性肠套叠少见 本组患儿发现肠道器质性病变:小肠憩室4例,回肠纤维索带压迫2例,回盲部黏液囊肿1例。其中回盲部黏液囊肿1例,生后于1.5、3.5、4.5个月共3次发生肠套叠。
前2次均在外院进行灌肠复位。第3次在我院经结肠造影明确诊断后即行手术探查。
术中见系回结型肠套叠,回盲部肠腔内黏液囊肿约2.5cm*1.5cm*1cm大小。术中首先将肠套叠手法复位,然后纵行切开盲肠,摘除囊肿,缝合肠壁,并行盲肠造瘘减压,术后痊愈。
可见小儿肠套叠反复发作,应考虑肠道器质性病变,不满足于灌肠复位,及时手术探查,处理原发病变。尤其发生在年长儿的肠套叠,更应该放松手术适应证。
2.3 肠套叠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如何从临床的角度早期正确诊断、早期优化治疗,浙江诸暨的祝氏提出了简化诊断方案[1]。即把肠套叠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阵发性哭吵、血便、呕吐、腹部肿块以及伴随症状,腹胀、脱水、尿醋酮的严重程度,量化指标,计分在9~15分之间可诊断为肠套叠,>15分大多需要手术。
儿科医生只要仔细检查,综合分析,不硬性规定某一症状(如血便、肿块)的出现,一般基本可以及时做出初步诊断。对于可疑病例,腹部B超是最好的辅助诊断。
2001年以来,我院对101例肠套叠的患儿B超诊断符合率达89.1%(90/101)。X线检查是肠套叠患儿明确诊断的必须检查,并且水压灌肠复位是肠套叠治疗的最优方法。
本组317例肠套叠患儿中有213例通过灌肠复位,占67.2%;手术复位104例,占32.2%。手术率比较大。
因为部分患儿症状比较轻,灌肠复位后患儿家长不同意住院,在门诊进行治疗,这部分病例没有统计在内。如果把门诊灌肠复位的病例统计在内,估计总的灌肠复位率在80%以上。
3 讨论 小儿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近来不少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认为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2,3],从本组病例资料分析,大部分患儿发生肠套叠前都有先驱症状如上呼吸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炎、肠道病毒感染腹泻等。
只有43.87%的病例不明原因。病毒感染引起肠套叠的机制可以从3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压迫或牵拉肠腔,造成肠管蠕动不协调进而诱发肠套叠。
另一方面是肠道病毒感染后,肠壁淋巴滤泡增生,肠壁相对增厚,肠环形肌舒张相对延迟,局部肠管相对处于痉挛状态,容易作为肠套叠的起点被推入远端肠腔内造成肠套叠。第三方面是病毒感染后,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可以破坏肠蠕动的正常节律性,引起肠蠕动不协调,诱发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