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范文澜与蔡元培

    讲一下范文澜的事迹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仲云,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

    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

    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一九一七年范文澜大学毕业后,任蔡元培私人秘书。

    一九一八年,经许寿裳介绍,到沈阳高等师范学堂任教。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五年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任教。

    一九二五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兴起,范文澜参加了天津人民群众的游行示威等活动。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失掉联系。

    一九二七年,在北京会见李大钊。范文澜常在课堂上讲共产主义,天津警备司令部要逮捕他,经校长张伯苓协助,于是年五月,离开天津,到北京。

    下半年起,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任教,最忙时每周上课三十小时以上。这时,范文澜与个别党员以及党所领导的团体--教联、左联、互救会发生联系。

    一九三O年九月,阎锡山派兵查抄范文澜住宅,搜出《红旗》等书报文件,指为共产党而逮捕,经入营救获释。暑假后,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国文系主任。

    十一月,周树人(鲁迅)至北京,在范文澜家中与左联等团体的代表会谈。一九三三年暑假后,为女子文理学院院长。

    一九三四年暑假后,又被反动派逮捕,经蔡元培等人营救获释。一九三五年,在中法大学任教。

    一九三六年,在河南大学任教。"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范文澜创办抗战讲习班,亲自上课,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一九三八年六月,开封沦陷,随河南大学转移到鸡公山一带。不久,与党取得联系,在遂平创办抗日训练班,又随新四军在信阳一带开辟游击区,又在第五战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做统战工作,长期奔波于桐柏山中。

    一九三九年九月,在竹沟镇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0年一月,到达延安,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

    一九四一年,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一九四三年,在中央宣传部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范文澜因工作调动,于一九四六年四月到达晋冀鲁豫边区,任北方大学校长。一九四七年,兼历史研究室主任。

    一九四八年七月,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吴玉章为校长,范文澜为副校长兼研究部主任、历史研究室主任。一九四九年,随华北大学迁至北京。

    参加中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代表会议筹备会。九月,由该会推选,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一九五O年,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改为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范文澜为所长。一九五一年,中国史学会成立,郭沫若为会长,范文澜为副会长,主持日常事务工作。

    一九五四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九五六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一九五九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一九六五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一九六九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同年七月二十九日逝世于北京。

    范文澜在私塾读书时,就已经读了四书、五经和《泰西新史揽要》等书。他尤爱读《礼记》"大同之世"、陶潜《桃花源记》。

    还瞒着塾师和家长,偷阅中国古典小说。中学时代,课外喜读翻译小说中的《鲁宾逊漂流记》、《国粹学报》上章炳麟等人的文章。

    大学时代,从刘师培治经、陈汉章治史,黄侃学文。常读《新青年》。

    在南开大学任教时,应顾颉刚之约,组织朴社,出版书刊。一九二五年出版的《文心雕龙讲疏》,是范文澜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一九二六年,出版了《群经概论》。一九三一年,出版了《正史考略》。

    《文心雕龙讲疏》改为《文心雕龙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从范文澜早年三部学术著作看出,他文学、经学、史学都很精通。

    此外,范文澜还于一九二九年编过一本"消遣苦闷的岁月"的资料书--《水经注写景文钞》。于一九三五年写过-本宣传爱国思想的通俗读物--《大丈夫》。

    以上这些书,还都是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作品。抗日战争以后,范文澜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在政治上不断前进,学术上也迈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康庄大道。

    《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是他以后半生精力撰写出来的两部重要著作。范文澜到延安后,开始撰写中国通史,以"为某些干部补习文化之用"。

    当时拟定"略前详后,全用语体,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等几条"。作为准绳。

    上册(上古到五代)于一九四一年出版,中册(宋辽到清中叶)于一九四二年出版,下册只完成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部分,题名为《中国近代史》上册,于一九四六年出版。而上、中册合称《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的出现,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前进。该书一问世,就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禁,这正好说明它的战斗作用。

    全国解放后,范文澜对该书的缺点,作了检查,主要。

    范文澜其人

    范文澜简介 (公元1893-1969年) 字仲潭,浙江绍兴人。

    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十五日生。他出身子世代读书的家庭。

    一八九八年至一九O六年,范文澜在私塾读书。中学毕业后,于一九一三年,进北京大学文预科。

    翌年,入文本科国学门。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

    一九一七年范文澜大学毕业后,任蔡元培私人秘书。一九一八年,经许寿裳介绍,到沈阳高等师范学堂任教。

    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五年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任教。一九二五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兴起,范文澜参加了天津人民群众的游行示威等活动。

    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失掉联系。一九二七年,在北京会见李大钊。

    范文澜常在课堂上讲共产主义,天津警备司令部要逮捕他,经校长张伯苓协助,于是年五月,离开天津,到北京。下半年起,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任教,最忙时每周上课三十小时以上。

    这时,范文澜与个别党员以及党所领导的团体--教联、左联、互救会发生联系。一九三O年九月,阎锡山派兵查抄范文澜住宅,搜出《红旗》等书报文件,指为共产党而逮捕,经入营救获释。

    暑假后,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国文系主任。十一月,周树人(鲁迅)至北京,在范文澜家中与左联等团体的代表会谈。

    一九三三年暑假后,为女子文理学院院长。一九三四年暑假后,又被反动派逮捕,经蔡元培等人营救获释。

    一九三五年,在中法大学任教。一九三六年,在河南大学任教。

    "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范文澜创办抗战讲习班,亲自上课,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九三八年六月,开封沦陷,随河南大学转移到鸡公山一带。

    不久,与党取得联系,在遂平创办抗日训练班,又随新四军在信阳一带开辟游击区,又在第五战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做统战工作,长期奔波于桐柏山中。一九三九年九月,在竹沟镇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0年一月,到达延安,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一九四一年,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

    一九四三年,在中央宣传部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范文澜因工作调动,于一九四六年四月到达晋冀鲁豫边区,任北方大学校长。

    一九四七年,兼历史研究室主任。一九四八年七月,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吴玉章为校长,范文澜为副校长兼研究部主任、历史研究室主任。

    一九四九年,随华北大学迁至北京。参加中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代表会议筹备会。

    九月,由该会推选,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一九五O年,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改为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范文澜为所长。

    一九五一年,中国史学会成立,郭沫若为会长,范文澜为副会长,主持日常事务工作。一九五四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一九五六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一九五九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一九六五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一九六九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同年七月二十九日逝世于北京。 范文澜在私塾读书时,就已经读了四书、五经和《泰西新史揽要》等书。

    他尤爱读《礼记》"大同之世"、陶潜《桃花源记》。还瞒着塾师和家长,偷阅中国古典小说。

    中学时代,课外喜读翻译小说中的《鲁宾逊漂流记》、《国粹学报》上章炳麟等人的文章。大学时代,从刘师培治经、陈汉章治史,黄侃学文。

    常读《新青年》。在南开大学任教时,应顾颉刚之约,组织朴社,出版书刊。

    一九二五年出版的《文心雕龙讲疏》,是范文澜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一九二六年,出版了《群经概论》。

    一九三一年,出版了《正史考略》。《文心雕龙讲疏》改为《文心雕龙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

    从范文澜早年三部学术著作看出,他文学、经学、史学都很精通。 此外,范文澜还于一九二九年编过一本"消遣苦闷的岁月"的资料书--《水经注写景文钞》。

    于一九三五年写过-本宣传爱国思想的通俗读物--《大丈夫》。以上这些书,还都是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作品。

    抗日战争以后,范文澜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在政治上不断前进,学术上也迈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康庄大道。《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是他以后半生精力撰写出来的两部重要著作。

    范文澜到延安后,开始撰写中国通史,以"为某些干部补习文化之用"。当时拟定"略前详后,全用语体,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等几条"。

    作为准绳。上册(上古到五代)于一九四一年出版,中册(宋辽到清中叶)于一九四二年出版,下册只完成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部分,题名为《中国近代史》上册,于一九四六年出版。

    而上、中册合称《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的出现,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前进。

    该书一问世,就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禁,这正好说明它的战斗作用。全国解放后,范文澜对该书的缺点,作了检查,主要是:非历史主义的观点;在叙述方法上,缺乏分析,头绪紊乱。

    接着,他提出了劳动人。

    中国有多少国学大师

    他们是:1、语言文学、训诂类:章太炎、吴宓、罗振玉、辜鸿铭、黄侃、赵元任、俞樾、钱钟书、钱玄同、沈曾植、孙诒让,季羡林、

    余嘉锡、周振甫、王元化、王季思、宗白华、刘师培、李泽厚、

    朱光潜、启功。2、历史、考古类:陈寅恪、钱穆、顾颉刚、郭沫若、周谷城、吴晗、戴逸、邓广铭、余英时、范文澜、翦伯赞、吕思勉、陈垣、朱维铮、傅斯年。3、哲学、宗教、思想类:胡适、王国维、熊十力、冯友兰、蔡元培、梁淑溟、张君劢、徐复观、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马一浮

    、任继愈、张岱年、方东美、赵朴初、太虚、杨仁山、唐君毅、牟宗三、杜维明、汤用彤、金岳霖、贺麟。

    经过本人粗略统计,除了吴宓(陕西泾阳县人)、季羡林(山东济阳人)、傅斯年(山东聊城人)和启功(满族人)是典型的北方人,以及冯友兰(河南人)、胡适、余英时(

    安徽人)为中原人外,

    其它的清一色是南方人。其中,浙江人占了50%,占了半壁江山,江苏人占了30%。在浙江人中,尤以绍兴和嘉兴人居多,且个个是超重量级的大师:蔡元培、范文澜、王国维、罗振玉、马一浮,个个了得!而另外一个现象是,大师们多长寿,85岁以上的有10多人,其中季羡林、梁淑溟、钱穆

    等活到95岁以上。

    那么为何国学大师们多出在江浙一带最富庶的地区呢?江南经历战乱少,富豪居多。和平的环境,南方人的机灵和聪慧、务实的作风,祖上的传承——尤其是绍兴师爷的儒雅风尚,造就了他们好学、善学、会学的本领。再加上蔡元培等大师的提携,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大师的形成就成为必然了。

    而反观北方,每一次战乱,北方都是战争的重灾区,民不聊生,哪里有机会学习!无法休养生息,难出富豪,也就培养不出学子,也就出不了大师。国学精髓就是修身、养性、律己、健身等,研究国学的人多心胸宽阔,且又生活在相对安逸的环境里,寿命长也就成为必然了。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当今,我国为何不出国学大师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可以说是倒退了!而今是一个重视学历和职称,但不重视真才实学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商业化充斥了教育领域,潜心做学问的人不见了。国民党腐败,但是,他崇尚国学、重视教育,学术风气盛行,当年浙江上虞春晖中学聚集了中国最好的教育家们,人才的流动和培养机制都很健康,因此才出了那么多的真才实学的大家、学者,而今有一句很具讽刺意味的话说:“把你们都熬死了,我就成了大师!”不无道理啊!看看今天,大师满天飞,可是,真才实学的有几个呢?大师们又在做什么呢,我不用举例子,大家都看得明白。

    蔡元培与“兼容并包”有什么关系

    容:容纳。

    包:包含。把有关的各方面全都收纳包括起来。

    汉•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必须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观,故驰鹜乎 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1917年1月,年近半百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认 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家府,应该广泛地吸收人才,容纳各种学 术和思想流派,只要他们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应该让他们并存,相互 争辩,自由发展。 于是制定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堪称为 见解卓著的教育谋略。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蔡元培领导的北京大学,既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李大钊、陈独秀,也有学贯中西部却死守儒家经典的辜鸿铭;既有提倡白话 文运动的胡适,也有抱着文言文不放的黄侃;既有号称“只手打例孙家店” 的吴虞,也有坚持尚孙的陈汉章,还有鲁迅、刘半农、沈君默、邓叙伦、马 寅初、陈坦、李四光、翁文灏、任鸿隽、丁燮林等。 北大校园一时英才荟萃, 百家争鸣,气象万千。

    蔡元培用人不仅“兼容并包”,而且不拘一格。如他就任校长后广求人才 之时,得知《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就住在北京的旅馆里,他立即叫人备车 赶往旅馆去会陈独秀,两人一见如故。

    蔡元培当即面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 长(即文学院院长),并同意《新青年》搬到北大去办。 陈独秀向他推荐年仅 27岁但才华横溢的徐宝璜为北大教授,蔡元培满口应承。

    他对陈独秀说: “我主张的‘兼容并包’并不是无主张的杂凑,还是很有主义,很有分寸的。 那些猥亵小说、捧角剧评和荒唐鬼怪的扶乩剑侠,还有毫无常识的丹田术数, 我是一概不包的。

    ”由此可见他的果断与卓识。 在蔡元培的领导、推动和赞助下,各种学会、社团,如哲学会、新闻研 究会在北大校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北大不仅学校出面办报,而且也鼓励学 生办杂志。蔡元培还发起成立了进德会,以帮助学生砥砺德行,还组织了评 议会、教授会,实行民主治校。

    他厉行改革,不仅使北京大学学风重振,声 誉日隆,而且支持《新青年》杂志的出版发行,使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 的发源地。他还在五四运动中,充当了一名尽避的“保姆”和忠实的“卫 兵”。

    如当时在北大学生整队出发到天安门示威,蔡元培是支持的。在32名 学生、1名市民被捕之后,蔡元培与各专门学校校长到总统府请愿,并到警 厅以身家作保,要求释放学生。

    当许德珩等20名北大学生出狱,由同学们相 伴同走沙滩广场时,蔡元培亲自出来迎接,勉励学生,安慰学生,在场学生 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奋力疾呼:“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在学生中 享有崇高威信。1940年蔡元培逝世后,毛泽东从延安发出唁电,称颂他为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确实当之无愧。

    “兼容并包”除了办学方针外,在教育内容上亦可理解为“集百家之长”, 有借鉴意义。有位学者谓其处世之铭语为“待人应守儒家之忠诚,治事应持 法家之严明,创业酌用兵家之权变,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纵横家 之灵活,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

    一-这不也是一种“兼容并包”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