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范文程_字宪斗

    关于范文程、

    努尔哈赤的对汉政策:普通人屠城,男做奴,女做婢。能人当然收为己有。

    清史稿》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对于这样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应详审修正,以冀减少疵颣”但“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庞杂”,尤其因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铠经办发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

    确切的说应该是为大清效命。

    他们之间应该未谋过面,仅仅是对手,看见若不是皇太极当年让身为奴隶汉人应试考试,范文程这个人才就发掘不出来了,当然他之所以能爬的那么快,应该是掌管吏部的多尔衮的功劳。我无法告诉你他们见的关系,只能举两个例子对比一下,袁崇焕宁远之战打破了努尔哈赤不败的神话,并使其受伤在大战6个月后,因病驾崩。而范文程介意皇太极向蒙古借道,从喜峰口入关大破明军,而后攻到北京城下,袁崇焕引兵救驾,与清军在德胜门僵持,范文程命俘虏身上装着所谓袁崇焕与清军勾结的书信进城散布谣言,想不到却被守城官兵发现,直接送到崇祯身边,崇祯立刻以谋反罪论处,在西菜市口凌迟处死,一代功臣居然是被刮了3000多刀而亡,而百姓却争先抢他的肉吃,还是他的对手努尔哈赤四世孙乾隆为他昭雪的,难道不可悲吗?范文程之所以干走这步险棋就是因为她知道崇祯多疑,袁崇焕和范文程较量不到一个回合,叫落了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

    范文程-清初的范文程是个什么人?清初的范文程是个什么?为什么皇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汉军镶黄旗人。

    其先人在明初自江西谪沈阳,居抚顺所。曾祖范鏓,明正德进士,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以伉直忤严嵩离任。

    祖父范沉为沈阳卫指挥同知。父范楠,有两子,名文采、文程。

    文程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少年好学,聪颖敏捷,十八岁时,与兄同为沈阳县学生员。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 1618),八旗军下抚顺,范文程与兄归顺后金。

    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取沈阳、辽阳,七年攻西平入广宁,范文程皆从征。据清代有关文献记载,范文程蒙努尔哈赤善遇,“参与帷幄”,但语焉不详,具体情形无法知晓。

    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时称“天聪汗”)统率满蒙汉大军五万余人伐明,从喜峰口突入塞内,入蓟门,克遵化。 范文程时在汗之文馆,被称为“书房官”、“文臣”或生员、秀才,没有正式官衔。

    他虽系儒生,但相貌堂堂,体格魁伟,倒很像是一员虎将,且临阵不惧,随军从征时,奋勇冲杀,又长于用计,能言善辩,因而立下功劳,“招抚潘家口、马栏峪、山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城”。 明军围攻大安口城,他又“披甲逼阵”,“率枪炮手,杀敌甚众”。

    十一月十一日,皇太极统军往攻北京,留参将英俄尔岱、游击李思忠及文程与八员备御,领兵八百名,驻守遵化。明军来攻,“清军前锋被围,文程突围力战,援之以出”。

    因战功显著,范文程被授予游击世职。 天聪五年八月,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朗,统军七八万围攻大凌河城。

    初十日,范文程奉汗命,往城之西山一台劝降。明兵“据险死守”,他“单骑至台,晓譬详切”,守兵听后下台投降,其中有生员一人、男丁七十二名、妇女十七人,还有马二匹、牛二十四头、驴二十一头,汗“即付文程养之”。

    天聪六年四月,皇太极领兵征察哈尔,林丹汗闻悉,率部民逃走。皇太极欲用兵于明宣府太同,范文程与文馆同事宁完我、马国柱上疏,认为入宣府,不如攻山海关。

    五月下旬,皇太极驻归化城,遣兵分掠黄河一带蒙汉人家,并命文馆官员商议下一步行动计划。六月初五日,范文程与宁完我、马国柱一起上奏,这是天聪九年以前《清实录》全文载录范文程的第一份奏疏,是了解此时范文程之见识、才干、文采的极好材料。

    现将顺治时撰修的《清太宗实录》所记的疏文,摘录如下: 汗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虽愚鲁,敢不具管见以闻。沙河堡官员查发逃奔人,是头紧顾头之意,以向年之插汉儿,彼尚不敢少抗,岂敢抗汗今日之兵耶。

    ……臣等环观今日军情,无大无小,皆以汉人为奇货,是势之必欲深入也。 即欲深入,汗当先为筹算,决志无移,切不可草草,以致临期踌蹰。

    臣等想,汗提兵到此,各相警戒,我兵一入,若得与汉人遇而大创之,是为厚幸,若退守各城,近边村屯,地薄民穷,凡我兵马,无益有损。夫既无所获,势必从原路出境,是与蒙古无异,而名利两失矣。

    果欲内入,当直抵北京,讯其和否,蚤为决断,由山海折毁水门而归,以壮军威,以示无敌于天下。 若计所入之关,无如雁门为便,既无沮滞,又居民富庶,可资饱腾。

    汗如必欲深入,又恐无隙可乘,徒败声名耳,臣等于不得已之中,有两计焉,一计近于正大光明,一计近于吹毛求疵。所为正大光明之计者,当谕经过城池,明言插汉儿汗远遁,百姓尽为我有,因途遥徒步难行,特来与尔主讲和,并借尔地方牲畜……。

    所谓吹毛求疵之计者,当写书与近边官员,令彼转为讲和,勒限日期……(明官必耽延),彼时乘隙而入,惟我所欲为矣。入则利在深入,不入则就此回兵,庶为上策,勿徒劳兵卒也。

    从这份奏疏,可以看出范文程在两个方面的弱点。其一,此时范的文学修养欠佳,表述水平不太高明。

    这份奏疏是宁完我、范文程、马国柱三人合奏,宁完我是辽阳人,天命年间被俘为奴,天聪三年以“通文史”被皇太极召入文馆办事,授为参将。马国柱原系明朝生员,进入文馆后于天聪八年考中举人。

    此疏虽未注明由谁执笔撰写,但既系三人“公疏”同奏,把它作为反映文程之水平的材料,还是不会错的。 此疏的文字相当粗糙,毫无文采,有的句子使人难解其意,把它与乾隆初撰修的《清太宗实录》所记的这一奏疏相比,便可不言而喻了。

    比如,原疏一开始称:“汗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虽愚鲁,敢不具管见以闻。”“思想”两字,恐非当时高人雅士习用之词,既愚又鲁,还加“管见”两字,也太累赘罗嗦。

    乾隆修之实录将其润色为:“皇上昨命臣等筹度目前事宜,臣等虽愚,敢不竭所知以闻。”①两相比较,乾隆修实录的史官,将原疏之“思想”改为“筹度”,去一鲁字,再把“具管见”变为“竭所知”,虽仅小小变动,显然使其比较文雅略有文采了。

    再举一例,原疏有“沙河堡官员查发逃奔人,是头紧顾头之意”。 什么叫“查发逃奔人”?表述太不通顺了。

    乾隆版改为“查发逃去人民,以还我者”,一下子就使人们明了其意,知道是明朝官员将从后金逃去的人丁查出送还。至于所谓“头紧顾头”,显系地方性的通俗口语,不易为他省人知晓,乾隆版改为“是不过暂救目前之急”,使其文字表达水平大为提高。

    全文类似之弊,俯拾即是,不再赘引。

    范文程传翻译

    范文程,字宪斗,是宋朝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的十七世孙子。他的先世祖辈明朝初年由江西被贬官流放到沈阳,于是成为沈阳人,居住在抚顺所。范文程少年时就喜爱读书,为人聪明机智,沉着果断,与他的兄长范文寀同为沈阳县学的秀才。天命三年,清太祖攻克抚顺后,文寀、文程一同前去拜见清太祖。清太祖见他魁梧英俊,与他交谈,器重他的才识,回头对周围的诸贝勒说:“这是名臣的后代,要好好对待他。”

    清太宗继位后,召命范文程在身边助理朝中政务。天聪三年,明军包围大安口的清兵,范文程率军使用火器反攻,解除明军围攻。清太宗亲自率军攻打永平,留下范文程守卫遵化,明军前来偷袭,范文程率先领兵迎战,敌兵战败逃跑。范文程因战功显赫被授予世职游击。天聪五年,清军围攻大凌河,守城明朝官兵投降,但投降的蒙古士卒内,却有暗中杀害部将叛逃的,此事令清太宗勃然大怒,范文程从容前去劝说,使五百名将被处死的士卒得到宽赦。

    清世祖即位后,诏命范文程家族隶属镶黄旗。睿亲王多尔衮统率清军讨伐明朝,范文程上书说:“中原百姓遭受分离和丧乱之苦,饱受战乱的毒害,思考选择新的君主,以期望能够安居乐业。我清军从前放弃遵化,屠戮永平,两次深入明境折回。中原百姓一定认为我大清没有远大志向,仅仅是图求得到金帛子女,于是对我大清心存疑虑,怀有二心。清军现在出征,应当申严纪律,秋毫不犯,明白告谕百姓我大清攻夺中原的意图:为官的仍照原职录用,为民的恢复家业生产,任用贤能之才,救济无家可归的贫苦人。这样做黄河以北的地区,可以发布公文,不战而得。”顺治二年,清军平定江南后,范文程上疏说:“治理天下在于取得民心,士为百姓的佼佼者,得到士心,就能取得民心。请求恢复乡试、会试,广开士人登科及第的出路。”清世祖采纳了他的意见。

    清世祖勤理国家政务,屡屡驾幸内院,召见诸位大臣从容咨商国事。范文程常常以文臣首辅秉承圣旨,陈奏答对颇合清世祖的心意。曾经有一次正值端午节,各位值班当差的大臣散朝稍微早些,清世祖说:“凭借依靠天赐福佑,众人希图安乐,是人之常情。不过要安逸必须先从长远大处着想,只有使国家大治安定,才能永远享受安乐。不然的话,安乐也是暂时的。”清世祖曾经诏命派遣官员到各省审理案狱,范文程说:“在此之前要派遣满、汉大臣巡视地方,因为担心扰累百姓,所以取消不行。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遭受水旱灾害,百姓劳累不得休息,应当停止派遣前往。”清世祖同意他的意见。范文程评论政务,务求简明扼要,秉持大体,多半都像上述所说的。顺治十一年八月,清世祖加恩赏赐辅位大臣,特别加封范文程为少保兼太子太保,范文程奏疏辞谢,就称自己年老多病,请求准予退休。九月,清世祖温旨慰谕,晋升范文程为太傅兼太子太保,批准他退休。清世祖念范文程是祖宗朝的旧臣,对国家有大功,赏赐礼遇丰厚:范文程患病时,清世祖曾亲自调制药丸赏赐;派遣画师到他的府第为他画像,收藏在内府;赏赐他的御用衣饰物品,多不胜数。

    清圣祖康熙即位后,特命他前往太宗山陵祭告,(范文程)因哀伤过度趴在地上不能起来。康熙五年八月庚戌,范文程去世,享年七十岁。清圣祖亲自给他撰写祭文,派遣礼部侍郎黄机前来宣读谕祭,刻立碑文记述功绩,谥号文肃,清圣祖御书的祠堂匾额说他有“元辅高风”。

    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代吗

    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代。

    范文程,字宪斗,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康熙五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

    扩展资料: 崇德六年皇太极因为多尔衮兄弟的错误十分生气,多尔衮等人虽然引咎自责,但并不心悦诚服,君、王、将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多尔衮身为正白旗旗主、和硕睿亲王,统摄吏部,其亲弟为镶白旗旗主、和硕豫亲王多铎,其同母之兄阿济格是英郡王,三兄弟拥有二旗,皆骁勇善战,军功卓著。

    安平贝勒杜度、公硕讬,是礼亲王代善所辖正红、镶红二旗系统中的实力人物,代善遭皇帝压抑,心怀不满。 固山额真阿山、谭泰等二十余名官员,皆是开国有功之战将。

    统治集团中这样多的人员与皇帝长期不和,将会带来严重恶果。 范文程此时已是久经锻炼智谋高超蒙帝宠信之大学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于四月初五日偕大学士额色黑奏称:“国中诸王贝勒大臣,半皆获罪,不许入署,不准晋谒皇上。

    他们回家日久,又将去锦州更替郑亲王,对明作战,“各部事务,及攻战器械,一切机宜俱误”,望皇上息怒,令其入署办事。 皇太极允准,诸王贝勒大臣随即各赴署办事。

    范文程为协调皇帝与诸王之间的紧张关系,立下一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文程。

    叫范仁宽,范文程的原型就是范仁宽。范浩民是虚构的人物。

    范文程(1597~1666)

    满清大臣。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 )人 。自称范仲淹后裔 。 18 岁时补秀才 。十九岁为渖阳县学生员 。

    他是东林党的人,但因明朝后期不被朝廷重用,所以自己隐居起来。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攻占抚顺,范文程二十一岁,与其兄文寀(生卒年不详)背叛了国家与民族,自愿投效努尔哈赤,参加后金叛乱政权。为参与帷幄的主要谋士之一,深受倚赖。凡犯明的策略、争取汉官归降、 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范文程1636年任内秘书院大学士,顺治九年授议政大臣,先后晋少保兼 太子太保、太傅兼太子太师。

    清顺治元年(1644),在李自成农民军攻下北京的关键时刻, 他连续上奏疏,力主清军尽早侵略中原,并建议严肃军纪,以收买人心。 顺治帝定鼎北京,百废待举,范文程又提出一系列措施, 以收买人心。如宣布为崇祯发丧,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严禁以“搜捕逆贼”为名互相告讦,废除明季三饷加派等。面对大量屠杀后严重的经济困难,建议奖励垦殖,恢复濒于崩溃的农业生产。他特别重视开科取士,争取汉族知识分子对满清王朝的支持。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范文程卒,諡号文肃。

    有观点认为:范文程对满清功劳卓著,历事四朝,于满清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多所贡献,却对中华文化和明王朝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也有观点认为:当祖国不能重用自己,并且执行不义的时候,范文程毅然对祖国进行惩罚,主动剿灭不义的祖国,是个大英雄。

    但站在汉民族的角度看,因为自身不得重用,而叛变国家,是为了个人小利,而背叛了整个民族大义,是彻底的汉奸行为。

    对于范文程的背叛事件也有观点认为:努尔哈赤民族思想严重,在当时不会利用一个汉人出谋划策,而是将汉人收编为奴,在皇太极时期举行了小范围内的类似于科举考试的汉人选拔政策,他才得以出头露面,并得到了多尔衮及皇太极的重视。而一些史书(主要为《清史稿》)记载的背叛事件是由于当时统治者对于其前任统治错误的避讳,而把这件事情在历史上给婉转地掩盖过去。

    范文程的一生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 ,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 )人,满清大臣(。范文程出身于明朝官宦之家,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后裔。其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仗剑谒军门”,自愿投效,参加后金政权。太宗时,为主要谋士之一 ,深受倚赖, 凡犯明的策略、争取汉官归降、 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范文程1636年任内秘书院大学士,清顺治元年(1644),在李自成农民军攻下北京的关键时刻, 他连续上奏疏,力主清军尽早侵略中原,并建议严肃军纪,以收买人心。 顺治帝定鼎北京,百废待举,范文程又提出一系列措施, 以收买人心。如宣布为崇祯发丧,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严禁以“搜捕逆贼”为名互相告讦,废除明季三饷加派等。面对大量屠杀后严重的经济困难,建议奖励垦殖,恢复濒于崩溃的农业生产。他特别重视开科取士,争取汉族知识分子对满清王朝的支持。

    清世祖福临定鼎北京,范文程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安人心。由于他功劳卓著,顺治九年授议政大臣,先后晋少保兼太子太保、太傅兼太子太师。范文程历事四朝,对清朝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多有贡献。

    康熙五年(1666)八月范文程卒,諡号文肃,卒后葬于怀柔红螺山,清圣祖康熙亲写祭文悼念,立碑纪绩,退礼部传郎黄机前去谕祭。而且御书“元辅高风”四字作为祠额,以表彰范文程的不朽功德。

    范文程一生历清四世而佐其三主,为清朝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他的功绩可与汉之张良、明之刘伯温相提并论。但由于范文程是帮助少数民族夺取汉人的天下,以致人们对他的“叛逆”长期怀有某种偏见。范文程称自己是“大明骨,大清肉”,这说明他自己也为此受到过煎熬。其实,范文程面对各种复杂的形势,能够识大体、顾大局,言所当言,为所当为,不仰人鼻息,不随风摇摆。他韬略过人,又能悟移人主,把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巧妙地转变为现实,从而为人民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愧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谋略家。

    应该如何去评价范文程这个人物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终年六十九岁,隶汉军镶黄旗。他一生经历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开创时期,又经历了顺治和康熙两个朝代,为官四十多年,是清朝最著名的开国功臣,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是清代初年卓越的政治家。

    范文程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他的祖籍在江苏,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

    范文程的祖父名叫范沈,在十四个兄弟中排行第六。在当时的形势下,只能当一个沈阳卫指挥同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县级副职小官。范沈生有三子,第二子范楠就是范文程的父亲,一生困苦,未能出仕。范楠生有二子,长子文案,次子文程。

    范文程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历代为官的家庭里。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平素有远大的志向。但也深知仕途的艰难,祖辈父辈的坎坷经历,在年轻的范文程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养成一种沉着、刚毅、聪颖、机敏的性格。在十八岁的时候,他与其兄一同考中了沈阳县学的秀才。当时的辽东,地处东北边陲之地,文化很不发达,能熟读四书五经成为县学生员,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这时的明朝,正处于激烈动荡的形势之下,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民族矛盾也日益炽烈。在范文程的家乡抚顺,明朝和后金的斗争日趋激烈。 由于在明朝得不到很好的仕途,于是他不顾忠义,为了个人前途,不去帮助国家抵御外敌,而是投靠后金,成为了汉奸,死心塌地为后金服务。

    范文程

    进入文馆 太宗谋臣

    开科取士 加强集权

    日理万机 出谋献策

    功成引退 元辅高风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玄烨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祠堂横额。这是清朝统治者对他的最高的评价了。范文程在那个时代,他所能做到的,是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自己的力量。范文程提倡民族合作,民族谅解,安定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选拔人才,使用贤良,直言敢谏,招降纳叛,这些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都起到巨大作用。但同时他却对满清对汉人的屠杀和毁灭视而不见 而努尔哈赤、皇太极不囿于民族偏见,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范文程的成功与其说是明君贤相的结合,不如说是封建儒家思想,在清初取得的重大胜利。范文程不愧为清初卓越政治家的称号。但同时 ,他也是千古的罪人,他帮助满清毁灭了华夏的文化,屠杀了上万的汉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