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影响论文范文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论文)
陆地环境与水域环境相比,要复杂得多。
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生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 陆地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生活在陆地上的环节动物,如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囊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它没有肺与气管,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
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动物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囊深层。
陆地动物还有哺乳动物。它们体毛光滑柔软,有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分成四个腔,有2条循环途径;体温恒定;有门齿、臼齿,还有犬齿;有发达的脑神经与四肢。
陆生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但任何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它们的生活环境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论文-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生物都有什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污染并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胁迫,生物 对污染的适应机制及进化格局与自然胁迫条件下的情 形并不相同。
环境污染是一种生态破坏!随着研究工作 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化,人们越来越发现,环境染污引起 物种丧失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态破坏,而且认为当今世界 正在经历的物种大灭绝在很大程度上与全球扩散的环 境污染有密切联系。 以下分别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 水平上讨论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遗传务样性的丧失 遗传多样性强调的是现有种质的遗传变异库存量, 它既是生物遗传变异的历史积累,反映了生物的进化过 程,也是现有生物适应现有环境和未来未知环境的遗传 基础。 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包括已有的遗传基因库的减小 和新的遗传变异来源的降低。
遗传变异性的丧失会导致 生物对未来环境适应性的降低,从而意味着人类进一步 发展所依托的生物资源的减少。污染条件下遗传多样性 水平降低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原因: 1)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从而整 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 2)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少,由于随机的遗传漂 变,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3)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达到了种群的遗传 学瓶颈,即使种群最后实现了完全的适应,并恢复到原 来的种群数量时,由于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s),从 而造成遗传来源单一,遗传变异性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2 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环境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降抵的机理一般为: 1)污染物的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 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例如,由于农药的大 量使用,在杀灭对农作物有害昆虫的同时,也杀灭了一 些对农作物有益的昆虫。
2)污染引起生境的改变,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环 境、例如,昆明滇池从50年代到90年代,由于水体污染 导致富营养化,高等水生植物种类丧失了36%,鱼类种 类丧失了25%,整个湖泊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显著降低, 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单一。 3)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积累作用,使食物 链后端的生物,难以存活或繁育。
以美国长岛河口区生 物对DDT的富集为例,该地区大气中的DDT含量为 3*10-6mg/kg,其中溶于水中的更微乎其微。但水中浮 游生物体内的DDT含量为0 04mg/kg,富集系数为 1.3万(以大气中DDT含量作基数);浮游生物为小鱼 所食,小鱼体内 DDT增加到 0 5 mg/kg,富集 16。
7万 倍;其后小鱼为大鱼所食,大鱼体内DDT浓度增加到 2 mg/kg,富集系数为 833万;海岛捕食鱼,其体内 DDT 增加到25 mg/kg,它集系数高达858万。从这个例子可 以看出,空气和水中的DDT含量很低,但在生态系统 中由于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使处于食物链后端的鸟类 体内DDT含量大增,导致中毒或死亡。
在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丧失的研究中,除了应了解 物种总的数量动态变化外,还应注意不同物种对于污染 的耐性或抗性水平不同,从而在同样的污染条件下,幸 存的物种还具有一定的区系或种属特点.一般来说,广 域分布的物种生存的机会大于分布范围窄小的物种;草 本植物生存的机会大于木本植物;生活史中对生境要求 比较严格的物种一般难以抵抗污染环境,如两栖类和部 分爬行动物。 3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环境污染往往导致生境的单一化,从而造成生态系 统多样性的丧失、例昆明滇池地区,伴随富营养化的发 展,湖滨地带的生物圈层几乎全部丧失。
比较突出的是 森林生态系统,例如加拿大北部针叶林在二辽化硫污染 作用下,退化为草甸草原;北欧大面积针阀混交林在二 氧化硫污染下,退化为灌木草丛。 4 生态系统*杂性降低 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主要表现为生态系 统的结构趋于简单化,食物网简化,食物链不完整;生态 系统的物质循环路径减少或不畅通,能量供给渠道减 少,供给程度降低,信息传递受阻。
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2个 方面,一是污染直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 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二是污染大大降低 了初级生产,从而使依托强大初级生产量才能建立起来 的各级消费类群役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趋于简单化。 。
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论文2000字,求原创
基因与环境 ——调查探究生物基因是否会因环境而改变 基因是在生物体内细胞核中染色体上DNA的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也是上一代给子代留下的遗传物质。 转基因技术就是通过科学科技的人工方法改变某一生物的基因,使之的基因发生改变,性状也随之而改变,从而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可以说任何生物所有的状态都与基因有关。所以说,要了解生物首先要了解基因。
基因可以通过人工技术发生改变,除此之外,生物的基因是否还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呢? 首先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 一、 在同一地点挖出泥土,挑选饱满又大致一样的绿豆30颗,两个一样的花盆。
接着种下绿豆,每天浇等量的水,把a盆放在阳光明媚处,b盆放在阴暗处; 二、 在同一地点挖出泥土,挑选饱满又大致一样的绿豆30颗,两个一样的花盆。接着种下绿豆,c、d两盆都放在阳光明媚处,每天给c浇大量的水,给d浇小量的水; 三、 在不同地点挖出泥土,挑选饱满又大致一样的绿豆30颗,两个一样的花盆。
接着种下绿豆,每天浇等量的水,把e、f都放在阳光明媚处; 四、 挑选饱满又大致一样的绿豆30颗,两个一样的花盆。接着用泥土种下绿豆盆H,用水种下绿豆盆I,每天浇等量的水,都放在阳光明媚处; 长大后发现,各盆的情况均不相同。
所以我们初步认为生物基因会因环境而改变。 后来我们又发现一些实例。
以人类为例来说,人体内的基因会因为环境而发生改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有许多知道或还不知道的因素,对我们体内数万亿个细胞的代谢产生影响。
这些有害因素可能体细胞的DNA发生作用,导致DNA的破坏,相应的基因的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影响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当然细胞内还存在着相当完善的机制能够修复这些损害。但当DNA的破坏程度超过修复机制的修复能力时,就在细胞水平发生了问题,从少量细胞发生问题发展到临床可能表现为疾病并被检出的阶段所经历的时期可能是比较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借助基因检测技术,那么早期发现某些疾病完全是可能的,这将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
其他生物也是如此吗? 许多实验表明,确实如此。 一项针对多种拟南芥的基因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物种遗传多样性和基因组的影响很大。
除了实验室中科学家的“最爱”,世界各地还分布着多种野生拟南芥。它们的生长速度、叶子颜色以及发枝方式都是不同的。
在最新的研究中,由德国马普发育生物学研究所Detlef Weigel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小组,从美洲、非洲和亚洲以及其他极地和亚热带区域搜集了19种拟南芥,并将它们的基因序列(约1.2亿个碱基对)与实验室用拟南芥基因组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确定了相关的遗传差异。 所得到的结果令人吃惊:它们遗传差异的广度远远超过了所谓的“改进基因组”。
研究人员发现,平均每180个碱基对中就有一个是可变的。同时研究表明,大约4%的实验室用拟南芥基因组要么与野生种类差异很大,要么完全不存在于野生种类的拟南芥中。
此外,大约十分之一的野生拟南芥基因是有缺陷的,无法完成正常的功能。 新的研究结论为科学家提出了许多新的基础性问题。
Weigel表示,“或许并不存在所谓的一个物种的基因组。迄今为止,对个体DNA序列的认识并不能使科学家充分理解一个物种的遗传潜能。”
此外,拟南芥基因组的可塑性也令人惊讶。尽管拟南芥的基因组中的基因数量与人类和一些作物相当,但它整个基因组的大小不及后两者的十二分之一。
同时,拟南芥基因组中几乎没有重复序列和无关联的“垃圾”序列。 进一步研究表明,拟南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相关(比如抵御病原体和感染)的基因,其可变性大大超过其他功能基因。
Weigel认为,这一遗传特性反映出拟南芥对当地生存环境的适应性,正是这些易变基因使得拟南芥能够经受干燥和潮湿,炎热和寒冷,并调节自身的生长季节。 还有另一个关于动物基因和环境的事例。
美国国家科学院对转基因动物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高度重视。 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要求该委员会专家组列出与动物生物技术相关的科学热点问题。
在2002年8月12日公布的报告中,该委员会将转基因动物对自然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摆在所有热点问题的首位。 一家美国公司(麻萨诸塞州的ABFW公司)生产了一种转基因大马哈鱼。
该鱼生长速度非常快,长至成鱼的速度是普通大马哈鱼的三倍。一些科学家和环境组织对该鱼表示出强烈担忧。
他们认为,转基因鱼会在与野生大马哈鱼的生存竞争中处于优势,并可能将一些有害的基因带给环境中的其他动物。但这家公司声称已经收集到有关该报告关心的热点问题的一系列资料。
“我们将要投放市场的只是不能繁殖的雌性大马哈鱼,并不存在这样的环境问题。” 虽然这一事例,没有直接说明,环境对基因的改变,但是转基因会对环境造成危害这一观点也间接说出确切的答案。
也就是说生物基因会因环境而改变。 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基因作用的表现离不开内在的和外在的环境的影响。
在具有特定基因的一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性状的个体的百分数称为外显率;在具。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论文-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举例说明
最近我正在作这方面的工程,给你举个例子把: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的核心是通过生物链的循环,保持自然的洁净。
在污染的土地修复方面,这种技术已被用于矿区、油田的污染修复。在生活小区以solar aquatic system的形式进行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比较成功。
天然湿地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已为公众所接受。在自然光的驱动下的人工湿地系统,选择了自然系统中某些重要的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以更高的效率、更小的占地面积,以良好的景观来实现生活用水和某些工业用水的净化和再利用。
这个系统是有人工干预的,依据地区特点选择湿地植物,依据废水的BOD5和COD情况适当加入人工培养的微生物,以提高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依据需要设计人工瀑布,强化需氧的修复过程。
由于这类水净化系统中植物起主导作用,也叫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在参加修复的植物中做基因工程,即导入某些酶的基因,明显提高了降解污染物的过程,提高的幅度通常在4-5倍以上。
在人工solar aquatic system中,并非开放性的释放此类植物。因此在局限的地点和空间中使用是有十分充足的生物安全性的。
对于环境十分有益、十分安全。
生物与环境论文?
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问题 【内容提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为谋求自身的生存的发展,在千差万别的生存环境下创造了千百态的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珍宝,是人类智慧的总库存。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宽松,对缓解目前已出现的生存环境恶化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效地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多地并存源,人类21世纪的生存环境将仍然是美好的。 【关键词】民族文化/生存环境 【正文】 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梦想彻底征服自然。
开始是凭巫术,以后是凭信仰、凭人类的科学和技术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人类经济秩序。其结果是人类在局部问题上使自然按照人类的意志发生了改观,但在总体上却不断地遭到了自然的报复。
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还是控制,是利用还是征服,是依存还是对立?本文拟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加以分析。 人与其他生物物种不同,其他生物物种完全是凭借自身的生物属性,在生态区域内参与生态系统的协调运作,任何一个物种在其间失去平衡,该生态系统内的其他物种都会相应按生物规律做出反应,使之重归于平衡。
人则不同,就其生物性而言,他与其他生物物种无异都得摄取生物能,消耗生物能,都得接受同一区域并存物种的生物性制约。而就人的社会性而言,人与其他生物物种就迥然不同,他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凭借文化结成社会,维系成个体集合--民族。
用人类特有的手段--文化去摄取和消耗生物能,因而和人并存的生物,只能在生物性上层面上对人的生息和繁衍加以制约,而在生物层面之外对人类却无能为力,人类却能在生物层面之外凭借文化按自己的意志对于伴生生物加以控制甚至彻底征服。这样一来,矛盾酿成了,即人类超越于生态系统之外,它可以左右生态系统,却不受生态系统制约。
终有一天人类这个脱控的生物物种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均衡运作,使所处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一天目前已经迫近了,这就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降临。
在这里我们必须严格地区分生态运作阻滞和生态危机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术概念。生态运作阻滞是生态系统内有关物种的个体数比例失调而造成的生态运作暂时性失衡,一旦外来因素消失,生态系统的自身协调律可以使之重归协调和达成新的平衡。
生态危机则不同,生态危机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变而造成的生态系统运作混乱,单纯凭借生态系统的自身协调律无法恢复正常。对人类总体的生存而言,生态运作阻滞并不可怕,其最终极的严重后果仅止于导致某些民族的兴盛衰亡,从人类总体而言,只需换用另一种文化去从事开发利用,同样可以使之趋于正常。
就农业文化类型而言,在其有效生存环境内,虽然改变了生态环境的原有面貌,打乱了原有生态运作结构,但这样的文化还必须接受生态环境适应度的制约,一旦适应度降低,有关的民族就只有暂时地部分地中断该种文化的运作,同样不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仅止于有关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民族的衰亡。
这与生态危机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农业类型文化诱发生态危机不是在它的有效分布区内,而是在它的代偿分布区上。
由于不是有效分布区,在出现危机时,可以轻易地退出,自然会促使原来的文化在该地区的重新启用,所造成的危害经过相当时间后,也能趋于缓解,都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真正酿成祸患的倒是某些农业民族高度发达,人口聚合度极大,能够持续地积累巨额的代偿力,因而对已经出现生态危机的地区出于军事、政治的需要,强行投放代偿力,以维持该民族势力在该地区的存在,这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生态危机的质变和扩大其规模。
历史上汉民族在内蒙古西部和塔里木各绿洲的活动正是这种情况。要缓解这些地区的生态危机,惟一可行的办法是换用其他类型的文化代替汉族农耕文化的代偿性存在,才能救治这一地区的生态危机。
环境污染与资源危机一样都是世界统一经济秩序的派生产物,在世界统一经济秩序下,只容许一种经济计量体制存在,而不容许多种体制并存,因而处理污染物无利可图,不能纳入文化正常调适之中去加以解决,而最终诱发为全局性的环境污染危机。 在统一的经济秩序下,人口越密集,经济越有利可图,作为20世纪高度繁荣的都市化进程,正是这一不合理需求的表现形式。
而高度都市化导致了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加上对资源的浪费性消耗,又促成了废物的超量排放,这是环境污染激化的另一个原因。 环境污染的激化还导致资源的单向倾斜消费。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整体,污染物的存在是早已有之的事实。只要对自然资源消费不过分地单一化,有限的污染完全可以凭借自然的运作去加以平衡,问题在于人类的消费高度单一化剥夺了自然力平衡的必需时间,从而构成了全局性的环境危机。
环境恶化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不是好事。而文化的可调适性本身具有对付恶劣环境的能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样具有抑制不利作用的牵制能力。
问题在于这样的调适从无序到有序得有一个过程。20世纪的超速发展和对资源超前消费,使不利因素的出现频率加大,从。
论文 生物与环境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造成了全球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压力有增无减,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初中生正处在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环境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环保素质的高低对今后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十分重要。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环境教育谈点粗浅的体会。 立足课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在生物教学中,应对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生态环境知识及“生物与环境”一章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概念,点拨指导训练学生说概念、比较概念、识记概念和运用概念;运用示意图和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观点;通过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及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训练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客观求实、崇高理性、崇尚实验的科学精神,最终达到“课本奠基”的目标。略加延伸生物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若在教学中对有关叙述略加延伸,会取得较好效果。
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意义”时,可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作如下延伸:通常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50kg氧气,如果以成人每天呼吸需要消耗0 75kg氧气,排出0 9kg二氧化碳计算,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有10m2的林木面积,就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足以消除二氧化碳的危害。 又如对“青蛙捕食”可作如下延伸:据测定,1只泽蛙1天可食虫266只,如按每天平均吃虫量50只统计,每亩稻田有1000只泽蛙,每天可消灭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虫达5万多只。
延伸是对教材叙述的“展开”或“例说”,恰当运用可使生态环境知识进一步具体化、直观化,生动有趣味,学生喜闻乐见,但在运用中不可“画蛇添足”或“本末倒置”。适当引入教学中,一些抽象或复杂的环境问题初中生不易接受,成为教学的难点,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环境知识点比较隐蔽,容易被忽视,成为教学的“盲点”。
将课外一些环境知识适当引入,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重视“盲点”,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扩视野,丰富知识。如在讲授“合理灌溉”时,为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可引入:农业灌溉用水量很大,据在华北地区调查,种1亩蔬菜大约需水2.5*104kg~3.5*104kg,每亩小麦需水4*104kg~5*104kg,1亩棉花需水3.5*104kg~5*104kg。
灌溉应采取“滴灌”或“喷灌”,不应采取“大水漫灌”,以免造成浪费。 又如讲授“呼吸卫生”时可引入:一个成人每天通过鼻子呼吸新鲜空气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量达15m3~20m3,约为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如果吸入的空气不清洁或含有有毒成分,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在讲述人口问题时,可引入:地球上的食物充其量只能养活80亿人。我国科学家根据对国土资源、人口增长、生活资料增长和就业等问题的分析,认为我国适度人口总数为6 5亿~7亿,按照这个目标,我国现有人口已超出5亿,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适当引入是对教材环境知识的丰富和补充,应防止牵强附会或引入过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专题讲座教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而环境问题却每日每时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为了引起学生对环境热点问题的关注,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如结合环境纪念日进行专题讲座。在植树节(3月12日)、水日(3月22日)、地球日(4月22日)、环境日(6月5日)、人口日(6月11日)、荒漠化日(6月17日)、土地日(6月25日)、清洁地球日(9月第三个周末)、世界粮食日(11月16日)举行相应的专题讲座;也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座,如在讲过“探索生物的奥秘”后可以“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问题”为专题进行讲座;在讲过“预防食物中毒”后可以“食物污染”为专题进行讲座;也可结合突发的重大生态事件进行专题讲座,如1998年七八月份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可及时向学生作“生态平衡不容破坏”的专题讲座。
积极实践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城镇或居民点的环境状况,观察小型冶炼厂、葡萄酒厂等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及注入河流后引起河段的变化,观察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对水质、周围空气的污染及蚊蝇的可怕孳生等,组织学生清理“白色污染”、调查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情况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寂静的春天》《环境保护》等科普读物,学用结合,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为。
急求生物与环境论文600字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造成了全球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压力有增无减,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初中生正处在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环境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环保素质的高低对今后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十分重要。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环境教育谈点粗浅的体会。 立足课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在生物教学中,应对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生态环境知识及“生物与环境”一章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概念,点拨指导训练学生说概念、比较概念、识记概念和运用概念;运用示意图和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观点;通过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及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训练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客观求实、崇高理性、崇尚实验的科学精神,最终达到“课本奠基”的目标。略加延伸生物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若在教学中对有关叙述略加延伸,会取得较好效果。
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意义”时,可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作如下延伸:通常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50kg氧气,如果以成人每天呼吸需要消耗0 75kg氧气,排出0 9kg二氧化碳计算,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有10m2的林木面积,就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足以消除二氧化碳的危害。 又如对“青蛙捕食”可作如下延伸:据测定,1只泽蛙1天可食虫266只,如按每天平均吃虫量50只统计,每亩稻田有1000只泽蛙,每天可消灭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虫达5万多只。
延伸是对教材叙述的“展开”或“例说”,恰当运用可使生态环境知识进一步具体化、直观化,生动有趣味,学生喜闻乐见,但在运用中不可“画蛇添足”或“本末倒置”。适当引入教学中,一些抽象或复杂的环境问题初中生不易接受,成为教学的难点,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环境知识点比较隐蔽,容易被忽视,成为教学的“盲点”。
将课外一些环境知识适当引入,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重视“盲点”,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扩视野,丰富知识。如在讲授“合理灌溉”时,为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可引入:农业灌溉用水量很大,据在华北地区调查,种1亩蔬菜大约需水2.5*104kg~3.5*104kg,每亩小麦需水4*104kg~5*104kg,1亩棉花需水3.5*104kg~5*104kg。
灌溉应采取“滴灌”或“喷灌”,不应采取“大水漫灌”,以免造成浪费。 又如讲授“呼吸卫生”时可引入:一个成人每天通过鼻子呼吸新鲜空气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量达15m3~20m3,约为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如果吸入的空气不清洁或含有有毒成分,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在讲述人口问题时,可引入:地球上的食物充其量只能养活80亿人。我国科学家根据对国土资源、人口增长、生活资料增长和就业等问题的分析,认为我国适度人口总数为6 5亿~7亿,按照这个目标,我国现有人口已超出5亿,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适当引入是对教材环境知识的丰富和补充,应防止牵强附会或引入过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专题讲座教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而环境问题却每日每时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为了引起学生对环境热点问题的关注,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如结合环境纪念日进行专题讲座。在植树节(3月12日)、水日(3月22日)、地球日(4月22日)、环境日(6月5日)、人口日(6月11日)、荒漠化日(6月17日)、土地日(6月25日)、清洁地球日(9月第三个周末)、世界粮食日(11月16日)举行相应的专题讲座;也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座,如在讲过“探索生物的奥秘”后可以“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问题”为专题进行讲座;在讲过“预防食物中毒”后可以“食物污染”为专题进行讲座;也可结合突发的重大生态事件进行专题讲座,如1998年七八月份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可及时向学生作“生态平衡不容破坏”的专题讲座。
积极实践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城镇或居民点的环境状况,观察小型冶炼厂、葡萄酒厂等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及注入河流后引起河段的变化,观察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对水质、周围空气的污染及蚊蝇的可怕孳生等,组织学生清理“白色污染”、调查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情况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寂静的春天》《环境保护》等科普读物,学用结合,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为。
与生物有关的环保小论文,600字以上
说起“环保”二字,人们大都会想到怎样预防和治理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等,这自然是不错的;可有人却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看似“不值一提”的某些“琐碎”的陋习对环境的破坏,忽视了对身边环境的保护。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向着现代文明又大大前进了的标识。物质文明程度提高了,精神文明程度也应有所提高才对,就该像告别简陋的土屋茅舍那样,与生活中千百年形成的某些有悖于文明、健康、科学的不良习惯道声“拜拜”了。不少人确实如此,比如热心于主动清扫楼道维护环境卫生这类公益之事。可也有的人大大咧咧地就将稠黄的浓痰随口吐在了人家辛辛苦苦完全是义务地清扫得干干净净的楼道内!一口痰危害有多大?痰其实就是肺里的脓液,细菌就包藏在脓液中。当人们呼吸到不干净的东西时,这些东西在人体的呼吸道中经过特殊“处理”,最后会通过咳嗽被排出体外。所以即便是身体健康的人,他们吐出的痰也是不干净的。而大量咳嗽吐痰的人往往是身体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他们的痰液里存在着更多的致病物。有时病人的痰液得不到有效、正确的处理,即便吐在公共排污系统中,也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带来威胁。甚至因此而极有可能给您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疾病!
几乎所有小区在开发规划之初就将绿化工作考虑在内了。现如今我们居住的小区,不光楼房盖得漂亮,环境建设也不错,楼前楼后也都铺种了草坪,可谓清新幽雅,公园似的。多美!居住于如此宜人的环境中,当是一种福气。按说,我们都应加倍珍惜爱护这美化了我们生活环境的绿地才对。可有人偏偏就享受不了这种福气,非要弄出些垃圾来摆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比如有人进行室内装修时,什么水泥袋、木料瓷砖下角料,不管不顾隔着窗户就哐啷哐啷地往外扔。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给清扫工人也带来了不便。
日常生活中,有悖于文明的不良行为远不止于上述所举,只是限于篇幅,我不再一一列举。诸如此类的事看似“琐碎”,然而套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试问有上述陋习之诸君:对自己居住的地方、身边的环境都不知道保护,还能指望您在更大的范围内为环保做点儿什么吗?道理似乎无需多讲,与其将“环保”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不如先从身边的“琐事”做起——人人都保护好了身边的环境,还愁整个的大环境治理不好吗?
-----------------------------
环保,你做到了吗?
保护环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对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有很大的关系。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自然给于的,但我们现在却在迫害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你发现了吗?现在的夏天来得越来越早,越来越热,人们躲在空调房间里不愿出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是多么可怕的现实啊!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
保护环境对于我们不是一个新问题,假如我是一名广告设计师,我会设计一些广告用语,比如:请不要踩踏我——小草!请把我们电池兄弟分类处理!。。假如我是卫生局长,我会提议:随地大小便罚款400元,乱扔垃圾罚款200元。。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完全可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随手关水龙头,购物自带小包等等,小事虽然不起眼,却能体现我们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
我认为要全民树立环保意识,让大家意识到保护环境、资源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死存亡!不能有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怕麻烦。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能让一片片沙漠变成绿洲,让小草更肥,树儿更绿;让小河里的水欢跳着游,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七百字论文
其一,生物对于环境首先是要适应,所谓适者生存,如恐龙因为气候变冷没有食物所以灭绝了,如今的很多生物种类因为人类的活动,其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影响,种类也在大幅减少.
其二,环境可以选择生物.如,北方的树木要有抗寒冷的因子,沙漠的植物要有蒸发量小的叶片;
其三,生物可影响环境,一是地球上大气中最早出现的氧气就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随着水体内低等植物藻类排放氧气量的增加,于是才有了形形色色的高等动物(以呼吸氧气异化作用为主要能源获得方式);
由于人类的活动加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了全球的气候升温变暖即温室效应,另外还有地球上的臭氧层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和破坏.
其四,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并保持生物多样性,两者才能稳定处于一个平衡态,这也是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