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帮扶工作汇报范文
关爱留守老人实验报告作文一千字
我的邻居也是两个“空巢老人”,他们的儿女都很少回来,总是为工作四处奔波,甚至连电话都很少打来。也许,我应该帮帮他们。我曾不止一次的有这样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我下定决心要去看望他们。就这样,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走进了邻居家,家里有些简朴,一张两老吃饭的陈旧餐桌和一个小小的电视机。老奶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老爷爷坐在木椅上听着收音机。看到这些,我心里感到酸酸的。爷爷奶奶很欢迎我的到来,老奶奶忙着给我倒水,爷爷关掉收音机拉我到他身边做下,不停的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我顿时觉得他们多么需要与人交流,需要我们去关爱啊!不一会儿,屋子里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临近中午,窗外的阳光格外明媚,我拉着爷爷奶奶的手,走进公园,呼吸新鲜空气,看着公园里的新气象,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但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我看到了他们的孤单,我想他们一定是想念自己的儿女了。
离开邻居家,我一直希望再为爷爷奶奶做些事。经过一番踌躇,我拨通了爷爷奶奶大儿子的电话。在电话里我告诉叔叔,要常回家看望
2014年贫困村扶贫帮扶工作总结
MEI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写吧,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
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
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
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有关于关爱留守老人的议论性作文800字左右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许多人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陪伴老人,老人们也只能自己生活。这样的老人就是 “空巢老人”。
我的邻居也是两个“空巢老人”,他们的儿女都很少回来,总是为工作四处奔波,甚至连电话都很少打来。也许,我应该帮帮他们。我曾不止一次的有这样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我下定决心要去看望他们。就这样,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走进了邻居家,家里有些简朴,一张两老吃饭的陈旧餐桌和一个小小的电视机。老奶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老爷爷坐在木椅上听着收音机。看到这些,我心里感到酸酸的。爷爷奶奶很欢迎我的到来,老奶奶忙着给我倒水,爷爷关掉收音机拉我到他身边做下,不停的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我顿时觉得他们多么需要与人交流,需要我们去关爱啊!不一会儿,屋子里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临近中午,窗外的阳光格外明媚,我拉着爷爷奶奶的手,走进公园,呼吸新鲜空气,看着公园里的新气象,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但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我看到了他们的孤单,我想他们一定是想念自己的儿女了。
离开邻居家,我一直希望再为爷爷奶奶做些事。经过一番踌躇,我拨通了爷爷奶奶大儿子的电话。在电话里我告诉叔叔,要常回家看望父母,工作再忙哪怕一个电话也能让老人感受到爱。叔叔被我感动了,直夸我是懂事的好孩子,并保证以后尽量常回家看看,哪怕是一个电话。
现在,陪老爷爷老奶奶聊天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让自己快乐,也让老人不再孤单。让我们一起加入关爱空巢老人的行动中来吧,关爱自己的老人,关爱身边的老人,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充满爱!
老师对留守儿童关爱帮扶落实情况怎么写
当前,许多农村父母为了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而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
从而使一群群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留守儿童有的任性、冷漠、自卑封闭,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还有的连学科作业都无法完成。
因此,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引导这些孩子尊师守纪﹑安心学习和健康地成长呢?在班级管理中,笔者有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建立动态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弄清楚本班留守儿童的性格差异。在实践中,我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核对落实,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动态档案。
掌握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详细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的住址及联系方式﹑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并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增进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还要多与监护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与学生家长、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用心付出真爱,唤醒留守儿童的心灵感应 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他们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注重在生活学习、亲情体验等方面的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主要做法是:1.定好目标,落实帮扶。针对我所带的班级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情况,我经过反复思考和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逐个进行分类、分组,制定科任帮扶计划,将每个学生的表现﹑学习情况、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所取的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计划实施。
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在留守儿童有病时,及时带其诊治,悉心照料。
比如:我班的邹俊朗同学在上劳动课时,右脚不慎扭伤。我闻讯后,及时将该学生送至县人民医院去医治,在他医院疗养期间,每天坚持为他嘘寒问暖,补习功课。
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真正关心、关爱。该学生伤愈出院后,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学习成绩不断地提高,多次被学校评为“星级学生”。
2.分类指导,因人施教。由于留守儿童的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切然不同。
在实施帮扶指导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修养欠缺的留守儿童,应分别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并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他们的学习、生活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例如我班留守儿童周盈盈,其父母都在东莞打工,由其60多岁爷爷代为看管,她衣着时髦,好出风头,成绩时好时坏,其爷爷根本管不着。我在全面了解该生的情况后,制定了具体的教育引导方案,利用班会课让其他留守儿童讲叙自己是如何做到约束自己,使其父母亲在外安心,顺心工作,并让她与其父母通过电话了解父母打工的艰辛生活。
通过长时间的反复教育,有一次,我发现她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到:“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吴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生活的艰辛,我一定会重新认识自我……”从此,该生改掉了不良习惯,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强感情交流,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由于外出的打工父母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
同时监护人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导致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从而使学生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蛮横的不良行为习惯。针对这些特点,我利用班会课就“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展开讨论,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
并按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定期举办图书角、手抄报、美术沙龙这些活动,不仅能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而且也可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
另外,利用思想品德课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不断鼓励他们发表内心的看法,遇到问题及时和同学老师沟通,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觉得教师在内心上关爱他们。
开展赏识教育,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闪光点”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才能。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有些学生的思维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如果他们没有考上大学而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计算机维修工,你能说他们不成功吗?所以,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用欣赏的眼光、愉悦的心情、发自内心的赞。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保障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人口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方式的改变,导致相当多的老年夫妇和独居老人固守乡村,也使养老关系中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空间分离,养老的难度增加。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收不高,生活质量较差。目前我县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据了解,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致使劳动强度极大。
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的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俭朴。 2、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对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成为难题。同时,子女外出打工后,部分老人独居或配偶同居,大部分的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
还有不少留守老人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仅留下老年父母及未成年的小孩,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因此,老年人极害怕生病,害怕没有人照顾。
很多老人都谈到“有子女在身边要安心得多,有个照应。”并且留守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0—4个不等,负担极重。
有的孙子年纪小,不能离身,给老人农作及家务劳动带来极大不便。 3、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里压力较大。
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
特别是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当孩子上中学后,由于相处时间大幅减少,孩子自控能力差,老人家庭管理鞭长莫及,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4、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老年人口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决定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不仅仅需要经济保障,精神慰藉也同等重要。农村老年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于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所必不可少的。
据调查,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而实际上,有些老人连这样简单的基本精神慰藉都没有,有的子女一去就是多年却杳无音讯,有些老人甚至“不知子女是死是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缺乏家庭温暖,使他们倍感孤独。
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时候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法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人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相应地越来越少。
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异常单调。 5、医疗难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丞待加强。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以上,许多人是多病缠身。由于子女务工带来的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也只是对于一般的小病可以治疗,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情况。
而且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小病抗,大病拖”,已成了一种潜意识。
农村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这些主要问题外,留守老人家庭很容易成为盗贼的目标;而缺少青壮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沦为弱势群体,造成利益受损。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劳动力外流引起的家庭结构、居住距离的变化直接和间接地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导致老年人的代际支持特别是经济和情感支持的减少,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精神以及抚养孙辈的负担。
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坚持政策导向,着力构建良好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亦如此。政策导向体现了一个价值观的导向问题。
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从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家庭关系的角度出发,立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乡村、和谐家庭,审视和对待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既缓解了农忙时节和农村公益事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又可以缓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等社会问题。
(二)坚持制度支撑,健全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积极争取上级放宽条件,扩大农村低保。
如何做好空巢独居老人的帮扶工作
一、概述
主题:我能,我愿意以己之力,回馈社会
理念:轻物质层面的捐助、重精神层面的关怀,关注心理、生理健康。 对象:万年县的独居老人 二、目的 各种原因,社会存在着这么一个群体——独居老人。虽然社会老年人的保障制度是越来越完善,更多的老人有低保、医保、退休金等物质保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衰弱,老年人的生活会受到影响,独居老人还需要面对孤独等更多生理、心理层面的问题。我们用能力去帮助、用爱心去关怀。让独居老人也可以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夕阳无限好,无憾在黄昏。” 三、内容
(一)准备阶段
1、组织自愿者,具体分工
2、通过走访或社区、居委会帮助,建立帮扶档案(家庭档案、健康档案) (二)实施阶段
A 无家属的孤寡老人
1、按自愿者能力、特长、意愿等因素,确定帮扶对接,负责日常电话问候、沟通。 (细则暂拟:饮食情况调查、情感交流,须每日填写报告) 2、组织2~5名自愿者入户帮扶,帮扶对象每户每月至少1次。
(细则暂定:分配人员负责简易体检、卫生打扫、情感交流等,须填写报告) 3、组织陪同聚会、就医、体检。 (细则暂定。结合现有社会资源,帮助独居老人享受既有权益,例如老年人体检、门诊复查、举办或参加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每年至少一次。须填写总结报告,以及个人报告)
B 有家属的独居老人
(初稿商议后定,例如 帮助老人与家属的视频通话,搭建远程监控 等。帮扶的方向:除帮助老人外,还有帮助家属了解老人情况和鼓励、引导家属更多的关心老人。 意向从家属方面吸收赞助或服务费用,补充活动经费)
四、注意事项
1、保护帮扶对象的个人隐私,禁止对外发布帮扶对象及其家属的联系方式、影视照片、个人资料
2、(商议后拟定„„
如何把握留守儿童精准帮扶的关键
更多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让其不再留守。对外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就读在政策层面已经非常明确,各地也采取了诸多积极举措,有不少留守儿童受益于这一政策而可以跟随父母就近入学,而改变留守身份,但是,在落实随迁子女异地就近入学政策上,某些地方还是显得保守甚至消极。有的门槛过高,不少务工人员望而却步;有的内外有别,户籍生源优先政策让外来外来务工人员入学无门;有的担心随迁子女会带来问题,以虚假信息敷衍外来人员婉拒入学申请;有的缺失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导致学位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在开展留守儿童精准帮扶的时候,能够充分挖掘属地教育资源,让学位得到合理扩容,降低入学门槛,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采取货真价实的一视同仁,就有可能让一批留守儿童改变留守儿身份,能够跟随父母异地入学。减少留守儿童人数,是最好的精准帮扶。
不纸上谈兵,考核留守儿童工作淡化资料注重实效,用事实说话。现在有不少地方都将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纳入纳入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但在考核的过程中却明显存在重资料轻实效弊端。比如看有没有组织机构,有没有工作计划,有没有留守儿童名册,有没有活动图文资料,有没有专题会议,有没有工作总结等等,都是不少地方考核的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而对于实际开展情况、切实解决了留守儿童哪些问题,那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哪些留守儿童有了明显进步,哪些留守儿童还存在明显短板等等,却很少涉及,这样的考核导致一些学校对策是只关注资料的完善与否看重考核是否过关,而对实际效果却并不去过多关注。要想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有成效,能够让留守儿童不因留守而成为问题学生,就必须改变过去的考核模式,因为那样的模式只会让留守儿童工作异化为纸上谈兵流于完成任务的形式。精准帮扶,必须结束过去纸上谈兵的考核办法,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让成效说话。要让做出成效的奖,没有成效的罚,唯有如此考核,才会成为真帮扶。
要摸透留守儿童“家底”,对症下药。在过去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中,存在一种通病,就是采取共性帮助。比如送温暖赠送物品,就是给这些留守儿童每人一份,却很少考量这些物品是否是是他们所需的;比如开展课外活动,一般都是要求他们参与,对于他们是否喜欢有没有这方面特长却很少考虑,导致有些活动成为一些留学儿童的额额外负担,成为一种压力;比如亲情电话亲情视频,一般是分配到班轮流去,而有些学生却不愿意在校园时间与父母交流,学校的安排让他们感到很别扭。因此在开展留守儿童工作中,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一刀切,而要摸清留守儿童兴趣爱好所需,为留守儿童量身定做,这样才会让留守儿童受益。
要让身在异地的留守儿童父母更明确家庭教育与亲情的重要性所在。现在有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少盲区。比如认为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就等于有家庭教育,比如能够保证孩子衣食无忧就是亲情体现,比如孩子在学校就无需家长再费口舌等等,因为这样的认识,一些父母只管在外面挣钱而疏于与孩子交流,疏于对孩子的积极引导。这是不少留守儿童常出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要让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就必须让在异地务工的家长能够更懂得家庭教育的意义,更明白亲情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品行,学习的重要性。要精准帮扶留守儿童,对身处异地的家长帮扶也不可缺失,只有这些身处异地家长能够经常与留守孩子沟通,才会让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更有成效。
留守儿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将会客观存在,而且其群体规模庞大,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面对国家精准帮扶政策的实施,我们应该抓住关键点,让留守儿童能够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阳光雨露,拥有健全人格。
帮忙给个XX小区的孤寡老人帮扶或救助制度范文
XX区孤寡老人监护与救助工作制度为做好社会孤寡老人的监护与救助工作,更好实现“六个老有”的目标,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特制定此工作制度。
一、区民政局成立孤寡老人救助与监护工作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孤寡老人的救助与监护工作。二、城镇“三无”老人全部纳入城镇低保,300元/月•人,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250元/月•人。
符合条件的再给予分类施保。三、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和“五保”对象衣、食、住、医、葬由区财政按每人1500元核拨各镇(街)场给予包干补助。
四、城镇“三无”对象自愿入住福利院、农村“五保”对象自愿入住敬老院的区、镇(街)应给予安排。五、分散供养的孤寡老人可由社区指定居民或亲属提供供养照料,并对其供养情况进行监督。
六、对不按规定进行照料的居民或亲属,社区有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可改由他人进行照料。七、开展助养特困老人活动。
对生活确实困难的孤寡老人,社区应优先列入助养对象。八、生活确实困难而又不能列入助养对象的,可作为市、区每年慰问探望的重点进行救助。
九、对遭遇重大疾病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的孤寡老人,在区、镇(街)政府救助后,仍无法解决的,镇(街)、社区要登记备案,并上报区老龄办,协调上级有关部门进行重点救助。十、开展“情暖空巢——平安铃进社区”活动。
由区老龄办联系电信部门免费为有需求的孤寡老人安装电话平安铃,社区发动志愿者与其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负责联系电信、水电、煤气、餐饮等部门为其提供免费或优惠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