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赴台文化交流讲演稿范文

    求帮忙写一份关于赴台学习的演讲稿

    【原创】模拟某某赴台访问演讲稿提纲台湾同胞,大家好!我来台湾之前曾经有好多人劝我,这个时候不要去台湾,现在好多党派、团体都在对岸等着向你示威、呛声呢,到时候不但难堪,甚至还有安全方面的问题。

    我这里首先感谢那些直接或间接向我提出这些建议的人,因为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关心和善意,也感受到了他们渴望两岸关系不要因为一些不同的声音而受到影响的愿望。我和我的同僚思考很久,我们觉得我们没有必要改期,台湾2300万同胞,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即使有不同的声音,相信更多的党派和民众都会认为,通过交流和沟通来达到共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对立和制造矛盾只能让误会加深,让亲痛仇快,两岸人民相互仇视和隔离的时间难道还不够长吗?难道这样的局面不需要改变吗?中国有句古话,来而无往非礼也。

    江丙坤等先生到大陆访问,如果我们不来回访那是不礼貌的,江丙坤先生到大陆去不怕大陆的民众对他示威呛声,来到被看做更加民主、热情的台湾我更没有必要担心;中国还有一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如果有民众公开善意地表达不同意见,那说明是把我当成了自己人,而没有把我当成客人。我更不担心自己的安全,这不仅仅是对台湾执政者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因为台湾人民的善良好客,举世闻名;法制建设也卓有成效。

    尤其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是作为一个和平、友善的使者,来与江丙坤先生共同完成两岸和谐共荣的局面的,是到一个生疏很久的亲人家里来串门的。我不相信我在亲人自家的土地上,所受到的礼遇还不如去外国或者还不如一个外国人来台湾的那样好。

    讲稿中间部分涉及政策性的东西不便发挥,哈哈哈,自己加吧。摘录一些关键词四川地震肯定会提的,两岸发展的方向、愿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为两岸进一步加强关系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毒奶事件的歉意,恰恰说明两岸需要更多的相互补充、沟通和交流。血浓于水。

    在这里讲话,我感到特别的酣畅淋漓,不是我口才变得好了,在台湾,是我大陆出访之外的讲话,唯一不需要等待翻译把我的讲话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的地方。

    有没两岸文化传承的作文(非演讲稿)速求!!!!谢谢!!

    第一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其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古人的天人合一,今人的科学发展;古人的刚柔并济,今人的和平共处;古人的“局力重民”,今人的“以人为本”;古人的天下大同,今人的和谐社会。世间万物无不追求统一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似乎已没有文化的隔阂,时间与空间的枷锁已经被网络和信息技术彻底拆除。再也看不到曲水流觞把酒赋诗的浪漫情怀,看不到九层台上的巫舞摇曳,听不到月下江畔的箫声幽咽,听不到囊萤映雪的琅琅书声。

    无论高楼林立的学府里,还是竹篱茅舍的乡村中,无论是独居一室的枯坐时,抑或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文化良知的人都应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根基在哪里?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哪里?我们的文化长河将奔向何方? 歌舞升平里,为什么就没有一点空间传递文化的火苗?为什么就没有一点点淡雅之心。离开这俗世一会,去感受那渐行渐远的远古绝响? 传统文化是美的,只是我们没有静心去感受;传承文化是快乐的,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参与。

    《梅花三弄》的曼妙旋律,《清明上河图》的精工妙绘,《空城计》的抑扬顿挫,哪一件不散发着文化的芬芳,你感受到了吗?你体验的是超凡脱俗的美与快乐。 追求时尚与个性是人类的天性,而能与传统文化交心,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得到的将是永远的时尚与个性。

    手中紧握住一把打开文化的钥匙,将那把封住文化长河的大锁打开,让文化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让它们成为我们的血液。 打开这把锁住文化的锁的钥匙,其实就在我们心中,只有我们心中这把无形的钥匙才能打开那把无形的锁。

    纷繁世界有太多的韵华,只要我们保持那颗追求的心,文化的土壤便会滋润着我们。 依稀中,你是否听到洞庭湖畔范仲庵的深沉呼唤,你是否看见李煜在七夕的月下填词赋诗的幽幽哀伤 第二篇: 在人民网7月14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发表署名曾文仲的评论文章说,要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识两岸文化异性,寻找两岸文化的共同性。

    特别是在妈祖文化、关公文化、南音、戏剧、旅游诸方面加强合作,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新的领域推动创新。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一衣带水一线牵,两岸携手情更深。

    愿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在求同存异的氛围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文章说,台湾本省人大部分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闽南金三角。可以说,台湾的文化和福建的闽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联系,台湾讲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闽南话和客家话为主。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近代史中,在荷兰人统治下长达38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也有50年,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时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湾和谐共存,从人们的思维、语言诸方面都有了台湾的特色,这一切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这也是台湾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差异,这是事实,也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但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台湾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别是福建妈祖,中国历史上的关公在台湾信徒甚众,由于台湾的地理环境,信仰妈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征,妈祖作为沿海人民的保护神,在台湾大受崇拜,这也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最大共同点,我们要充分寻找两岸人民大众都能接受的共同之处,和风细雨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特别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润物细无声,让广大的台湾民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光辉。

    一道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情与缘,更阻挡不了两岸人民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愿望。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福建省凭藉闽台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台湾同胞到福建寻根问祖、旅游观光、兴办实业,推动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往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这一祥和的氛围对于同根同族的两岸骨肉同胞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当你走在台北街头,看看快乐的人群从身边经过,听着从霓虹灯下飘来的少男少女们的轻声细语,还有酒店服务员的亲切与殷勤,你也许会发现,其实,台湾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因此,你的内心就会充满了欣喜,因为,这才是台湾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台湾,用心去品味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台湾的兄弟姐妹,多找共同点,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令人难忘又神往的台湾,这对于我们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的文化不能说都一模一样,现实是肯定存在着差异,我们要找到差异,更要寻找共同的地方。

    而我们共同的价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不论是祖国大陆或者是在宝岛台湾,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较认同,也有深刻的认识。

    我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更深深体会到这些共同价值观对文化的创新,企业的发展,两岸的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说中的故事,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往,而我们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

    这。

    请从文化交流角度,谈谈为促进两岸文化政策经验交流,两岸学者应坚

    两岸文化交流是拉近两岸认知距离与隔阂的推手,是沟通两岸子孙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

    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治与对峙,彼此不仅陌生、疏离、存有猜忌,且意识形态差距颇大,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意的触媒,但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两岸政治经济制度的显著差异,使文化传统上固然有相通的一面,却因各自局限于所认定的概念范畴,而不愿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各自文化社会的合理性,反而造成「大陆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对立,也招致了「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的两难。 审视两岸前景,仍须透过文化的互动建立起两岸民间对中国问题与前途之共识,才能为两岸关系的推展整好土壤。

    笔者设定两岸如何从历史面认识文化的深层本质、演变,如何从现实面看待两岸文化交流的议题,理解文化因素在两岸和与分中扮演抉择角色,如何勾勒共同的文化愿景,以及如何进行两岸文化交流,皆会影响两岸关系的最终结果。台海情势波涛翻腾,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也跌宕起伏,尽管如此而已,仍然展现出可观的成绩。

    近年来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由于政府与民间的合作规划与推动,已由早期的人员互访、召开研讨会等,发展至新闻交流、交换出版品、合作研究、艺文展演、技艺观摩、传习教学等。无论交流之范围、数量或层级,均逐年大幅提升,交流结构也从过去精英取向的民俗技艺、体育和学者交流活动,逐步推展到以基层民众为主体的宗教、科技和青少年活动。

    1987年以来,到大陆探亲旅游、就学和从事商务、交流活动的台湾同胞已达一千八百六十多万人次。其中2000年1月到11月就有二百四十一万六千多人次;此期间,大陆同胞赴台六万多人次,其中赴台交流一千五百九十八项、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二人次。

    此外,直接从海上到大陆的台湾渔民还有近百万人次。台胞证发放总本数近六百万本,2000年有七十二万多本。

    台湾二千三百万人口中到过大陆的已超过四百万,两岸民众通婚已超过八万对。 适当的交流与沟通的确是缩短彼此社会差距的最佳途径。

    国台办官员肯定两岸交流,认为两岸民间交流对润滑两岸关系发挥莫大作用,但对两岸交流数量的不平衡——台湾民众赴大陆者远超过大陆民众来台者,希望能逐步调整,促使更多大陆同胞认识台湾、肯定台湾。早在1994年,辜振甫先生即指出,世界变了,以前是军事竞赛,现在是经济竞赛;以前是军事同盟,现在是经济结合,意识形态已不是问题,怎样使人民生活更好变得最重要,两岸关系应朝这个方向发展。

    事实上两岸已朝着此一方向发展。台湾学界、舆论界皆肯定开放两岸人员交流是增进了解、消除误解的最佳途径,也同意两岸政治图腾、意识形态之争须透过更多的对话来增加理解。

    其它诸如推动两岸论坛,进一步促进两岸产官学界的互访,尤其是开放大陆人民来台体验自由、民主开放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活力,更认为是缩短两岸距离的最有效方法。大陆涉台部门近来也积极推动两岸各种层面的交流,并视之为确保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重要领域。

    惜两岸政治抉择的制约又形成一般反向的拉力。 大陆评估台湾的经贸或文化交流政策,认为只是一种「以静制动」的「求稳战略」。

    大陆归结台湾的经贸或文化交流政策,基本上有以下特性:第一,总体战略的从属性。以大陆政策为依归,并首先考虑到台湾的安全性问题,同时考虑对台湾经济的利弊得失。

    因此,「立足台湾」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限制了两岸经贸交流的范围与进程。第二,具体内容上的差异性。

    如贸易松而投资紧,输出宽而输入严,货松人紧。这种在层次、方向和对象上的差别对待,束缚两岸交流内容的多元化与活动渠道的多向性。

    第三,开放过程中的被动性。大都是被事实推着走,在工商界和舆论界的压力下作出被动反应,或是对行政与技术上无法有效阻止的既成事实的追认,故始终落后在实际要求与两岸关系发展现状。

    第四,调整程序上的渐进性。虽在政策调整上,会出现收缩或摇摆现象,总的走向是循序渐进。

    这种策略上的从属、被动取向,致缺乏前瞻性与系统性。 台湾方面的评估认为,中国大陆把经济发展视为一种政治行为,从中汲取统治合法性的资源,而在文化策略上,开放市场便意味着将意识形态重新向世界敞开,却未走出自相矛盾的困境。

    从根本上讲,市场也是一个文化网络,当国家力量为市场的存在留出一定空间的时候,市场不仅能满足人类对物质的需要,也能焕发人类对交往的渴求。因为市场机制首先是与民族的历史、习俗和偏见相联系的;同时市场又是世界普遍规则的象征,它可以超越种族、文化、区域而独立存在。

    但在中国,知识精英普遍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落后于西方,华夏中心主义失落了,却仍把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视为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并总是以此预设来论证自身文化优越于西方,这就导致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 这一思潮力图从中国本土资源中提炼一种足以安身立命、兴邦强国的民族精神,以加强族体的凝聚力,却也阻碍了对传统的突破。

    首先,随着现代进程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日益激烈,它的本土化情绪必会随之高涨,一旦变成民族主义分子的利器,最终不免放弃了它原有的开。

    赴台交流计划书怎么写!!!!

    赴台经贸交流,指团组或个人应邀赴台进行经贸考察、科学技术合作、赴台培训、参加会议、举办展览以及为履行经济合同而赴台进行设备验收、工程营造等经济贸易活动,公职人员需经过立项、报批两个程序,非公职人员可直接报批。

    一、立项程序

    申请立项材料:申请立项请示报告、台方邀请函、在台期间日程安排、台方邀请单位背景及资信情况、赴台人员名单,一式一份。

    赴台项目经省台办批准立项后,被邀请单位和个人方可回复台方接受邀请,并通知台方办理入台手续。

    立项材料按行政隶属关系上报。

    二、报批程序

    上报审批材料:申请赴台请示报告、赴台项目立项批准书、相关人员政审资料、台方邀请函、在台期间日程安排、台方邀请单位背景及资信情况、赴台人员名单,一式三份。

    对年事已高(70岁以上)或身体健康不佳的赴台人员,应附所在单位或组团单位同意并负担意外情况费用的证明和省级医院开具的同意长途旅行的证明。

    赴台人员名单按规定填写,即如实填写清楚赴台人员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工作单位和职务、赴台身份、户口所在地等,按户口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填写,各一式4份。

    赴台项目批准后,赴台人员持国台办批件复印件和省台办批件证明,在批件限定的有效时间内,到户口所在地的省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或经授权的当地公安部门办理《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

    三、办理《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

    公安部门所需材料:国台办批件复印件、省台办批件证明、赴台人员所在单位介绍信、台方邀请函、“入台证”复印件、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和4张免冠照片。

    有的地区规定在申请办理证件时,须提供由当地台办开具的有关证明。

    四、行前教育及交流总结

    应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做好赴台人员的行前教育,在台期间严格按批准的计划和日程活动,行程结束,按时返回,并认真做好赴台交流的总结(返回后15天内报省台办)。

    五、有关文书范本(附后)

    1、公职人员立项范文

    2、赴台公职人员报批范文

    3、非公职人员报批范文

    4、公职人员赴台名单表

    5、非公职人员赴台名单表

    海峡两岸 征文 1000--1500字 急

    千里海峡邀相望,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脉相承的文化让我们对中秋佳节有着特殊的认同和感受。为此,安徽卫视与台湾华视共同携手,倾力打造大型主题式晚会《天涯共此时——安徽卫视海峡两岸中秋之夜》,利用中秋这个世界华人共同的节日,给海峡两岸的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晚会定于2008年9月13日晚19:40通过安徽卫视播出。台湾华视也将播出此台中秋晚会。

    今年的中秋,举国欢庆、民心振奋,全球华人都在为中国的崛起而骄傲。在这样的盛世佳节里,《天涯共此时——安徽卫视海峡两岸中秋晚会》将充分展现思念、团圆、祥和的中秋两岸情主题。

    晚会分为“月光、乡音、乡情”三个篇章,以凝聚海峡两岸的情感,彰显台湾与安徽的地缘文化为宗旨,致力于增强中华母体文化的向心力和感召力,营造中华情结,同时充分展现当代安徽与台湾发展建设的辉煌成就,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庆佳节、共享盛世。 乡音乡情浓郁 其乐融融 这次两岸共同举办的晚会突出中秋文化两岸情的主题,以“月光、乡音、乡情”三个版块贯穿整个主线,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从“乡音”中介绍文化特色和背景,不仅向全国的观众展示安徽的历史文化,也介绍和展示台湾的文化特色,特别是中秋的文化特色。从“乡情”部分介绍两地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加深沟通和了解。

    晚会节目丰富多彩又特色鲜明,融合了歌曲、舞蹈、魔术、特色戏曲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两地的人文内涵和中秋文化。在节目选取方面注重渲染故乡、团圆、祥和的感情,凸显安徽与台湾地缘和文化元素。

    两地民歌交流、两岸中秋特色美食介绍等令人目不暇接。晚会曲目中既有经典作品的改编创作,也有流行歌曲的原音重现。

    如传唱一时的《月亮走我也走》、安徽传统民歌《摘石榴》、黄梅调《十五的月亮为谁圆》、台湾歌仔戏《中秋月眠来团圆》等,无不浓墨重彩地体现出明月、乡音、乡情的主题氛围。节目还包含为本次中秋晚会度身定做的创新之作,如众多明星参与表演的大型魔术《魔幻中秋夜》,神奇绝妙,新颖互动,值得观众期待。

    名家明星汇聚 阵容超强 《天涯共此时----安徽卫视海峡两岸中秋晚会》由台湾王牌综艺节目主持人吴宗宪、阿雅与安徽卫视李彬、张杨果儿联袂主持,邀请了海峡两岸庞大的明星团队倾力加盟。 在明星阵容方面,潘玮柏、胡彦斌、辛晓琪、汪峰、姜育恒、明道、彭佳慧、黄晓明、张韶涵、马天宇、刘力扬等将出席晚会。

    他们中有的带来自己的经典名作,有的则献上最新的作品。如人气偶像、嘻哈小天王潘玮柏将激情演绎最新单曲《夏日疯》;情歌王子姜育恒将演唱台湾经典民歌《高山青》;内地第一小生黄晓明献上《好人卡》;而汪峰的《怒放的青春》,辛晓琪的《味道》,李翊君的《雨蝶》,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等歌曲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名作品。

    卫星连线制作 首开先河 《天涯共此时——安徽卫视海峡两岸中秋晚会》是海峡两岸的电视媒体历史上首次联手、共同播出的一场晚会。通过卫星连线、讯号双向传输、双现场切换交流等制作方式,把合肥和台北的两个现场串连在一起,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制造出两岸的主持人和明星艺人同台演出的效果,这种方式还是第一次尝试,有首开先河的意义。

    作为大陆地方卫视的安徽卫视与台湾华视同办一台“中秋晚会”,开创了有益于扩大海峡两岸之间文化交流、探索地方卫视联办晚会的成功之路。 众多媒体聚焦 多重联动 晚会筹备期,安徽卫视即确定了“强化‘长江五号’推广品牌,延伸宣传区域”的多轮次宣传计划。

    全国网络、纸媒、户外等媒体形成全方位无缝宣传,规模空前,力图创造出中秋期间最受关注的核心媒体事件。 磅礴的气势、绚丽的舞台、精彩的节目、温暖的情怀。

    安徽卫视与台湾华视将倾力打造一台凸显中秋特色、凸显海峡两岸台湾与安徽的地缘和文化元素、气势恢宏而又情意深长的精品晚会,为观众营造一个难忘的中秋之夜。2008年9月13日晚19:40,农历戊子年的中秋节的前夜,让我们全情期待,共赴这场月光盛宴!。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