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心理学报迷信范文

    心理学家分析迷信叫魂为何有效

    这种做法属封建迷信,缺乏科学依据。请“大仙叫魂”显效并不是魂魄和神灵在冥灵中保佑孩子,而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叫魂”这种方式,可使孩子体会到家人对他的关爱,使他获得极大的心理安慰和满足,逐渐忘却不愉快的回忆。如果孩子受惊后,父母漠然视之,甚至加以指责和呵斥,就会使年幼孩子的心灵受到更多的伤害,进而对父母和家人产生冷漠埋怨仇视的心理。使亲子关系更为密切,可加快孩子心理康复的进程。孩子的认知水平肤浅而幼稚,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心理分析学通过追溯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因,发现很多病症及其形成都可追溯到幼年时期。幼年的创伤体验如果当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被潜抑到无意识中,成为日后患病的症结或根源。

    尽早积极地干预孩子的心理刺激,尽量避免其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叫魂”显效,是因为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及家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关爱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可融洽亲子关系,而且还可以治疗“心疾”。

    迷信心理的表现有哪些?

    迷信心理的表现

    (1)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3)“神鬼附体”的病态心理。“神鬼附体”是指“神鬼”依附在某人身上,某人代神鬼讲话。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附体”,多见于巫师作法装神弄鬼,以达到某种目的。另一种则为“真附体”,其人进入精神病态,又唱又闹,自称死人显灵并附于体内,用死人身份及口气命令他人下跪、烧香,这样的人已进入妄想状态,精神医学上称之为“人格转换或着魔妄想”症。发病的原因主要为,有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发病时又失去自控能力;多为癔病人格的人,有大量的幻觉和错觉,以为自己“活见鬼”;

    (4)迷信的从众心理。

    迷信的矛头直接指向科学,直接阻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人的心灵发展也是一种腐蚀。反对迷信,解放思想是永远的话题。

    心理学和迷信有何不同

    心理学是科学,迷信是非科学,这是他们根本的区别。

    迷信讲究信其者有,不信其者无,也就是你相信它,它就准,不相信它,它就不准。这可以用心理学的暗示来解释。

    心理学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在冰窖工作,一次由于突发的事故,他自己被锁在了里面,当人们重新发现他时是他被困的转天的早晨,他已经冻僵而死去了,但是昨天在他进冰窖的时候,冰窖里面并没有制冷,里面的温度与室外的温度相差无几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是在自己吓自己,正是由于这种不好的暗示,才使得他死于非命。

    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个身患癌症多年的病人,医生告诉他你只能再活1年,但是这个病人想到的却不是我就要死了这样悲伤的话题,他想到的是:即使我只能活一年了,我也要把生活过好,结果这位病人不止活过了这一年,甚至大大超出医生的想象,他身上的癌细胞不治而亡了,他重新成为了一个健康人,而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心理学也做过这样的实验: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