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深度报道范文
人物采访新闻稿怎么写?
先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是两个人的对话(前面有名字)给你一篇范文吧:
时间:1999年8月21 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高分求一篇深度报道采访提纲?
与其他新闻报道一样,深度报道的基础是采访。
但深度报道的采访比一般报道的采访更为复杂、更为主动、更为深入、也更为全面。深度报道的采访至少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种类的全面而系统的采访。
这种采访形式是对事务性、程序性、礼仪性采访格式的否定,不再把重心放在事件的结果上,而是关注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按照事物内在本质及其规律实行全程式的采访。 二是一种系统性、立体性、开放性思维方式的主动而深入的采访。
这种采访可以避免那种单向度、单思维、单因果关系和封闭式思维方式的束缚,不再随波逐流,被动应付,而是利用一切机会深入现场,系统调研,获得全方位、全景式的情况。 基于以上特点,对深度报道采访的过程和方法做如下阐述: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
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
在。与其他新闻报道一样,深度报道的基础是采访。
但深度报道的采访比一般报道的采访更为复杂、更为主动、更为深入、也更为全面。深度报道的采访至少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种类的全面而系统的采访。
这种采访形式是对事务性、程序性、礼仪性采访格式的否定,不再把重心放在事件的结果上,而是关注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按照事物内在本质及其规律实行全程式的采访。 二是一种系统性、立体性、开放性思维方式的主动而深入的采访。
这种采访可以避免那种单向度、单思维、单因果关系和封闭式思维方式的束缚,不再随波逐流,被动应付,而是利用一切机会深入现场,系统调研,获得全方位、全景式的情况。 基于以上特点,对深度报道采访的过程和方法做如下阐述: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
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
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
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熟练地运用各种提问技巧,注意对采访现场的观察和对采访对象的倾听 成功的采访多半取决于提出恰当的问题。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写道: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纽约时报》的主编对他手下的记者说:“只要你善于在尽可能多的话题上提出。
人物报道的格式是什么呀?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
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消息报道的格式。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
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
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 补充一点,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除上述之外,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文首要加电头,像“本报讯”;文中要尽量使用直接引语,尽量少地进行记者的观点表达;行文要流畅,不要艰涩等等。 最后,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个很个性化和组织化的行为,个人可以有个人的特点,一个报纸可以有自己的原则。
但是有一点不能放弃,就是任何格式都要以最快、最简洁、最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格式去写,这是新闻报道的“真理”。
求人物新闻稿范文
第一,要通俗化、口语化。报纸是给人看的,广播是给人所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广播语言要具备可听性,要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念起来顺口,听起来省力。因此,写稿时,用词要普通,避免同音歧解和同意反复,句子要短,多用人称名词,不该省的字千万不要省略。
第二,采写要及时。及时性是广播新闻与其他媒介新闻相区分、相竞争的最大特性。广播新闻一般主张采取只抓重点,少作深度挖掘、批判的姿态,充分发挥自己无可比拟的快捷特性。
第三,在写导语时,要先打招呼,请听众收听,增强吸引力。
第四,要有音响上的特点。报纸的特点反映在版面上;电视的特点反映在形象上;而广播的特点则在它的音响上。所以,广播稿要突出广播的特点,一定要在音响上作文章,如录音讲话、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等。
人物专访范文 3000字 谢谢
怎样写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记者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
第一,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这样,交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例如,有一篇题为《漳州飞来的小鸟——记八次叩响获奖大门的胡晓梦》的专访,作者在采访之前,仔细了解了胡晓梦同学是如何攀登文学殿堂的(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八次叩响获奖大门),并且认真阅读了胡晓梦的作品,于是,作者满怀澡情地写道:
“果然不负众望。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小小发明家”。《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三个年级上课。一块黑板常常不够用,老师擦了写,写了擦,又累又不卫生),到他从书上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建楼房是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增加居住面积,书上的话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
“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诌诌;早饭吃什么,他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苏珊·朗格和科林伍德的美学——甚至某页第几段都说出来,令听者目瞪口呆。”
文字不多,却活脱脱地勾画出当代文坛“怪人”——深通中国古典文、史、哲,能书、能画、能篆刻、能谱曲,熟悉戏曲的中年作家钱世明的形象。凡是熟悉这位“文坛怪人”的朋友门,读了这段文字,都说:“像极了!”
又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的李劲同学荣获我国青少年程序设计一等奖,将应美国的苹果电脑公司的邀请赴美参观访问,按常理,写人物专访应该着重写李劲同学在程序设计方面的成就,然而,《中学生报》的中学生记者却从少年科学家谈语文这个角度进行了专访,重点突出,构思独特,善于取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物专访,内容一定要真实,引述采访对象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必须是原意,作者不能随意改动或发挥,无根据的拔高和添枝加叶是不允许的。所以,在专访时,要细心倾听,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材料,时间、地点、人物,作品和数字等要当场问清楚并记下来,以免张冠李戴。文章写完以后,最好送采访对象过目,听取本人意见,以免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新闻写作独立文体深度报道的含义是什?新闻写作独立文体深度报道的
第一节:解释性报道 定义:解释性报道是一种用相关事实来解释和分析最新新闻事件的新闻报道方式。
即用事实说话。 解释性报道与新闻评论不同在于新闻背景的运用上。
新闻评论运用的背景材料只是对新闻局部加以注释而对全文主题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而解释性报道在运用背景上则是系统的,能将主题清晰地表达出来。
总之,解释性报道的写作特点可以归纳为: 1、 用事实说话。它的最高理想是全用事实来解释事实而不掺杂作者的主管意见或观点。
作者可以通过数据的罗列、相关事实或者引用权威人士的话来解释事实。 2、 综合运用各种背景材料,其中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个人背景和知识背景。
3、 善用文学笔法:新颖的结体、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言语修辞。 例子:S。
佩特《联邦官僚机构是如何运作的》、(《中国青年报》)《基因大战》、(《南方周末》)《畸形蛙之谜》等 第二节: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 它注重挖掘已发生的新闻事件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
调查下报道与批评性报道从记者的立场和采写来看都是不同的。前者是作为公众的代言人,且调查性报道调查的事件都是事先无定论无线索的。
而后者则是站在权利机关的角度对内部处理已得出结论的事件展开批评通报。 所以调查性报道重在揭露政府及公共机关、社会团体中的不法行为,达到保卫公众利益的目的。
调查性报道分为“曝光式”和“剖析式”。无论是揭露政府及公共机构渎职行为和腐败的“曝光式”还是关注社会体制中弊端并分析纠正的“剖析式”,对于证据的取得都是至关重要的: 1、 确定证据的可信度: 1) 来自公开资料的证据通常最可靠 2) 私人收集的、非公开的资料可信度略低 3) 当如上述资料时,记者要对某人的口头叙述加以判断取证 2、 识别失实的证言: 1) 采访对象陈述的情况是根据道听途说或谣传得来的,且经多方查证无法证明其真实性 2) 采访对象提供的消息是通过自己毫无根据的臆测和想象得出的 3) 证词很不明确,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或者证言内容不具体缺乏应有的细节。
4) 证言本身自身矛盾,前后不能连贯,漏洞百出;或数次采访前后出现偏差 5) 与科学公理和普通常识明显相悖的 6) 采访对象有幻想性性格,容易自我暗示或有偏执性格、容易受他人影响等。 7) 某项证据内容与其他多数证据的证明结果相悖 8) 一对相关证据证明意义完全相反,这必须查出其中的伪证 9) 几个采访对象的证词完全相同,要考虑串供。
10) 经过鉴定和勘验确认提供的证言和证据与事实不符。 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体裁,其写作特点还是较为鲜明的: 1、 展现调查的过程和方式:直接把调查者本人的调查经历写入调查性报道的正文或运用大量引语和背景描写把调查过程反映出来。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锁不住的自行车》和1987年《无罪的证据:对一起谋杀案的质疑》 2、 进行细致的分析: 1) 在事实面前笔记不同的观点,并从中得出结论。1987年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任人唯亲》 2) 透过表明假象,分析其本质。
1930 年普利策新闻奖《“也许这个案子中还有一个女人”》 3、 简洁地勾勒新闻事件。1998年《南方周末》的《跳楼》 第三节:预测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就是对大众关心的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作前瞻性述评的一种深度报道。
其显著特征就是超前性和论述性。 预测性报道与预告性报道不同在于预告性报道是对已经被安排的事件进行报道,而预测性报道则是根据现有的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社会和生活进行推测。
深度预测性报道的写作与解释性报道的写作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其也有自身的特色: 1、 用不确定的语气来表达慎重预测的内容:如《南方周末》的《亚运攻势全面启动》 2、 尽量展示出事物发展的各种走向:如普利策新闻奖《巴基斯坦的形式和它的前景》 3、 让事物的走向具体可感:《法兰克福汇报》的《2000年的管理人员---全才》 4、 把预测建立在对现实的细致分析上:许基仁、曲北林的《哪四个队将进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圈》 第四节:实录性报道 定义:对重大突发性新闻全景或全过程的大篇幅报道。 实录性报道从写作视角可以分为再现式深度实录性报道与目击式深度实录性报道。
目击式实录性报道对记者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契机。 实录性报道有如下共性: 1、 强调宏大而细腻的现场感:要用精确地描写去刺激读者的各种感官;以点面结合的叙述映现宏大现场;以真挚的主体意识来唤醒读者沉睡的心灵:如1974年普利策新闻奖《我们今天读会死掉》 2、 有助于叙事和烘托气氛地讲究文采:如《世界某日即将来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记》 3、 交代必要的背景以帮助读者理解特殊事件:《太阳圣殿会邪教惨剧发生前后》 4、 融入作者的感情色彩:可以通过直抒胸臆或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如《洪水毁家园 灾民夜难眠》 第五节:传记性报道 传记性报道是通过对新闻事实作开掘和铺陈,以最大的限度展示新闻人物系列活动乃至整个人生的一种深度报道。
传记性有别于人物通讯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