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教育范文
教育案例分析
一、个案背景: 1、个案的基本情况 李某,男,聪明好动,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编一些谎话骗老师。
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每次值日都会有逃离现象。平时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
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在他经常流露出的不在乎的神情背后,有时也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无奈。 2、个案的家庭情况 父母离异,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可是本身的教育能力不高,再加上他们经商的缘故。
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会责骂,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 二、 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近半年的观察,我发现李某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能力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
而形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反面: 1、家长的宠爱 通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祖辈总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小孙子发脾气、哭闹、耍赖时,老人更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失掉原则,要啥给啥。
祖辈一昧迁就、给予、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 2、集体的排斥 李某在班里总是很显眼,经常跟同学吵架,作业不认真完成,值日的时候先逃回家,上课做小动作……甚至老师说今天有同学作业做错了,全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转向他。
同学歧视的目光,老师严厉的批评导致了他对学习的厌恶,渐渐地他对自己也失去信心。作为一个孩子,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
3、教育方法的粗暴 虽然祖辈对李某在生活反面极其宠爱,但对他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孙子应该弥补他们的缺憾。
因此,他们对李某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他对学习渐渐的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三、采取的对策 作为教师,只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
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班主任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我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另外,还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二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 其次,当我了解到他只是在人多的客厅做作业时,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
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
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发现他积极的因素,促进转化。
我发现李某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积极发言……所以我们可以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首先,我在班级活动中,多为李某提供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况,开展一些集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责任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己也是一份子,从而达到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引导集体关注他,接纳他。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他的正确的交往能力的时候,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忍耐和爱护,帮助他在集体中找回自我,学会交往。
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李某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形成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现象。
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4、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
对他来说,只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
他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要耐心对待他的错误。上学期,他又有几。
教学案例与研究案例-事例分析与案例分析的区别是什么在考试中怎么
在课题研究中,难免要涉及到“课例分析”与“案例分析”内容,这两者的概念、形式又有所联系、有所区别,很容易混淆,把握它们之间概念、形式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开展“课例分析”和“案例分析”研究工作。
现将有关文章转载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案例与课例都发生在课后,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都是对教学情景的记述,体裁也比较接近。
但案例与课例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或故事,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中具有典型性的真实事件,它记述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实践过程。
教学案例是教育案例的一种形式。教学案例是教师描述教学实践中所发生的事件,它必须描述教学实践,讲述一个具体教学的情景故事,呈现事件或故事中的问题,并就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述,通过揭示或说明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道理。
课例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实录,教学课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具体化、特例化的记叙。教学课例也叫教学实录,它可以展示一堂课、课中的片断或课的系列。
教学案例撰写一般由背景、情景故事(或事件)、问题及解决问题、评析与思考等要素组成;教学课例撰写一般由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要素组成。 教学案例是课堂教学的典型事例的讲述,是鲜活的描述,具有形象描述、生动显现、揭示问题、说明道理的特点;教学课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记述,是如实的白描,具有真实记述、课堂再现、暴露问题、提出反思的特点。
教学案例的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分析,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议论,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课例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的剖析,致力于提出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措施与办法。
教育案例分析
就一般意义讲,拖堂指的是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束时仍不终止教学活动而挤占学生课余休息时间的现象。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系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学习内容的情感态度,若不及时调整克服教学行为方式;完善其教学行为系统,将严重影响师生关系、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其求知欲。在此旧话重提,旨在期盼更多的教育界同仁能站在不同的视角与更高的认知层面重新审视拖堂这类看似平常的教学行为表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拖堂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以便探寻出有效克服良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拖堂行为主要成因剖析
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如果对学习者因素分析不够,未找准其起点学习能力,就将出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造成困难和压力,阻碍教学的信息交流通道,影响正常教学进程,可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又迫切希望把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也就只好采取单边行动——拖堂;如果课前未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免有失偏颇,并且也很难将教材内容熟练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严谨有序、高效运作,不可避免出现教学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影响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教学环节的有效把握,导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拖堂的产生;有的是由于课前对教具、实验器材的准备不充分或没有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引起拖 堂的产生,比如在物理课教学中,如果课前未对涉及的器材一一进行试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有的器材用不上,影响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如果课前未亲自操作,在课堂上可能出现操作失败或实验结果出现意外,这些情况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导致课堂出现尴尬的局面,耽误课堂教学时间。
老师应该不断提升职业素质。自觉远离拖堂行为
为了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系统,彻底消灭拖堂及其一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教师要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寻找出产生不良教学行为的真正原因。前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对不同的教师尽管产生拖堂及其他一些不良教学行为的原因有所不同,但要自觉有效遏止这些不良教学行为,都必须立足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行为结构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自身的职业水平。
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有赖于用实际行动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一是争做学习型教师。面对“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学习型社会的来临,教师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重大,社会对其要求也更高,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我们教师必须首先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教育科学理论,做到在知识结构上推陈出新,让自己永不落伍。二是做研究型的教师。随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工作中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若用常规方法解决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研究者的角度从研究的视角加以解决,倘若没有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行吗?显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有力不从心之感。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若不断进行这样的研究实践,不仅可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自身研究水平,也一定会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益。三是做服务型的教师。教育是服务性的事业,学校为学生、为社会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其直接实施者是我们教师,若要提高其服务质量,就必须转变观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时时处处站在学生角度考虑提供所需的服务,积极为学生做好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好学生的“勤务员”,如果我们教师不断投身到为学生服务的各项工作之中,学生在接受服务、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一定会得到我们教师高尚人格力量的启迪、熏陶与鼓舞。
做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历史长河中,只要能不断在“学习、研究、服务”三个领域自我加压,不断投身到“学习、研究、服务”实践领域中去,那么在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同时,其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也一定会得到更新,在课堂主渠道的教学实践中也一定会运筹帷幄,拖堂及其他一些低效的教学行为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为了让学生能拥有更多自我成长的时间与空间,变学习的过程为享乐的过程、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最大可能地减少甚至杜绝不良教学行为带来的危害,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自觉变换角色身份,争做与素质教育需求合拍的“学习——研究——服务”型教师。
教育学案例分析
1赵丫:其实这样也不能给他一个确切的气质类型,我这里只有教育的方法。首先你作为老师是有责任带好每个学生的,你可以经常问她以前学过的问题,经常问要是她都能回答出来那说明她的记性不错,要是答不出来那么我想她会去看以前学过的课程的,经常这样只要她经常答错那么她就会慢慢的学会温习以前学过的课程。因为她怕下次你在问她以前学过的问题她在回答不上来会很没面子的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
2:这个老师成功运用了变相鼓励方案,因为你要是当时就指出他的错误可能也不能让他真正理解,当你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去纠正他的错误时,而且还是那么经典的我想这个学生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老师的纠正!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世上没有天才,只要让他明白这道理我想他会改变的,当然不是一天两天,严厉的批评并不能带来太好的效果,试试上面的变相方法,只要能让他真正的明白他不该这样那么他肯定会改的!
急求一篇关于教育方面的案例分析论文,3000字左右
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案例的开发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是内蒙古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元目标实现的一种成效显著的教学方式。
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宗旨在于情感与价值观的重塑,并以此促成符合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思想的坚定行动。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代际公平;批判性;案例教学法;变革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着眼于所有社会的经济、生态、公正的长远未来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学会如何决策,构建这种定位于未来的思维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任务。
当前,内蒙古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处在理论导入和实践探索阶段。案例教学(case methods o f teaching)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习者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许多特点满足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殊需求,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提供了一个突破口。此外,其灵活和创新的特征为教材编写及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提高指明了方向。
一、案例教学必须契合于内蒙古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框架1.内蒙古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提出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中高级人才的主战场,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如何从一种贫乏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转变为社会普及的观念和实践,教育机构必须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并将其具体化。内蒙古地区的边远性和落后性迫切要求具有变革民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才来领导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内蒙古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符合这种思想和理念的价值观、行为与生活方式,为此,内蒙古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思维、文化、责任感等四个维度的目标,见右图:四个维度的目标由A到D逐步增强,D为最高目标,是为了形成学习者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以便促成可持续发展理念 的落实。A目标则着眼于个体对环境的敏感度和综合认知,从而在整个社会普及这种知识的传播,并形成有别于其他知识结构的显著性特征。
B目标所达成的系统思维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包含的必备的能力要素,它要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变化的过程,并致力于不断提出符合这种发展动态的最优解决问题的方案。C目标致力于多民族文化的优化组合,在促成这一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至于有失公正并损及下代人的利益。
在此多元目标框架之下,沟通技能的培养与系统思维的形成定位于具有管理潜质的人力资源之上,从而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当地变革发展的领导力量。2.案例教学法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同质性大大增加了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推广的可能性,并确保其最大程度地契合在这种教育的目标框架体系之下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案例资源,不同地区的案例既有其独特的一面,又颇具代表性。
就这一概念提出的全球背景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案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注重实践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判断和决策,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促进教与学在民主参与的氛围下的行为变革,从传统的教师“动手、动口、动脑”为中心转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为主。
案例教学法的种种特质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谋而合,二者的同质性保证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更为灵活便捷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见下表: 二、案例的选用与开发要符合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要求内蒙古可持续发展案例的征用应以当地典型的真实事例为主,设计和开发案例则需结合本地实情,根据内蒙古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搜取原始素材,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力求做到信息的多学科性和科学性。
下面这一案例即是内蒙古当地的真实事例。满都拉苏木的历史变迁案例满都拉苏木(苏木蒙语即乡之意)曾是一个草木丰茂的牧场,共三个嘎查(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亦即计划经济的顶峰时期,羊存栏数63000多只,人口中汉族为1730人,蒙族800多人,土地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苏木政府南部有一片近800万平方米的树林,树种以杨树、榆树和沙枣树为主,每年定期举行传统的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有文艺表演、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活动。
80年代末,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牲畜放养逐步放开,进入90年代,牧羊数量超过十万只。a.政府背景知识介绍计划经济时期,满都拉苏木的行政和技术干部多为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具备相当的畜牧兽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根据专业的测算,该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载畜量为1-2只羊。苏木实行计划放养统一管理,并被定为内蒙古半细毛羊培育基地。
通过圈养、数量限制、建立颗粒饲料、青储饲料基地等措施保护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良性循环。问题:1.政府在哪些要素方面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这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吗?2.在当今公共管理市场化的趋势中,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如何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b.民族文化的融合20世纪70年代来以来,大量汉民不断迁移至此,后在树林东南隅开辟出一片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蒙族人开始吃到了更多的面食和蔬菜,汉族人则吃到了更多的奶肉制品。
80年代以后,政府开办了中。
教育学方面的案例分析(越详细越好)
1.先说下 缺乏学习动机的几大原因
(1)孩子向你提问时,是否即时把所知的告诉他?
(2)当孩子要求你帮忙做某些科目的练习,如搜集或整理资料等,你会帮忙吗?
(3)孩子告诉你他被同学欺负时,你会怎样做?
(4)是否当孩子专心做某项活动时(如读小说、玩游戏等),催促他做功课?
根据你所说的情况 小浩缺乏学习动机的内部原因是(1)学习动机不明确;(2)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
外部即家庭原因是他父母有些急功近利,更多的考虑什么专业挣钱多、好找工作就让子女学什么专业,而不考虑他们对这些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适合子女学习等
如何激发:
1、尊重孩子的兴趣。
2、注意把孩子原有的兴趣与知识学习联系起来,以培养和激发新的兴趣。
3、准确判断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并帮助解决
4、倾听并和孩子谈论学习生活。
5、使书桌变成孩子感兴趣的地方。
6、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7、鼓励孩子获得成功,提高子女的成功感。
8、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增强子女的求知欲。
9、让孩子做老师,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
10、开展竞赛
11、把学习计划公之于众
12、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
13、和孩子讨论他的将来,可激发他读书的意愿。
14、了解子女的学习能力。
15、培养子女善用余暇时间的习惯。
16、家长必须加强自己的求知欲。
17、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孩子学习兴趣的关系。
18、要让孩子有危机感,要有压力。
能做到以上就不需要什么方案了
相信自己的孩子吧,他们都是最聪明、最棒的!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
(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三、掌握答题技巧 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教师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第二,说明理由。
(1)先讲结论(2)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3)写出理论依据。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
【案例二】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
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
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 (1)林崇德教授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
教育案例分析
“老师很耐心的向家长解释道,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这样,只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放屁!!!
人之初,性本善!
孩子到了觉知的年龄,对比当下的家庭及学校环境,产生了迷茫!
可怜的家长、可悲的老师;请你们换位思考一下吧!
你们自己的觉知是什么?反叛又是什么?鄙视一下自己吧!
这个时期最需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关爱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来,为什么活着!!!
本该从小就告诉孩子的,但是,现在的父母、老师及新闻媒体给孩子的是什么?好好反省吧!。
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不能再说了,煽动性太强会被扣分啊!
祝,晚安!
跪求研究性学习课题示例
开题报告是有格式要求的。
课题名称、选题背景、理由、国内外成果综述、研究内容、目标、方法、步骤、预期成果等。请参考我设计的一个开题报告: 1、课题名称: 关于人工智能的可行性研究 2、课题的来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日趋复杂,并且有的工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产生了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人的迫切需要从消费水平进入享受水平,人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现有人力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急切需要一种更为发达、效率更高的生产工具代替人力进行生产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显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代人工作的压力、紧张和心理疾病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缓解,也才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
就是依托计算机技术来开发人工智能,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通过探讨人工智能的原理明确开发人工智能的可行性。
开发人工智能将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将有助于社会、文化、教育等改革。 4、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含分工) (1)组长负责进行资料收集、查询、整理,完成人工智能相关文献综述; (2)两组员负责通过资料查询了解人工智能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 (3)两组员通过访谈计算机专家了解人工智能的可行性; (4)全体组员通过访谈、观察了解工厂工人工作压力情况和人们生活状况,了解人们的需要; (5)全体组员对查询和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完成研究。
5、可行性分析: (1)我们课题组对计算机技术非常感兴趣,具有较好的基础,尤其是人工智能感兴趣; (2)我们联系到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科研院所的计算机专家作为指导教师; (3)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多,对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支撑; (4)我们收集到了比较多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等。 6、小组分工:(参见4) 7、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8、预期成果:论文、研究报告、访谈调查报告 9、表达形式:幻灯展示、实验模型、口头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