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教育的范文
小学教育论文
怎样上好一节课,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要适应这个过程,教师的着力点应有以下改变: 一、注重备课内容。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备课不认真,考虑不周密,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有些教师为了弥补课内损失,加班补课、多留作业,同时又使教师更没时间备课,以致课堂教学效率更低。这样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工作辛辛苦苦,但教学质量又理想。
因此,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要坚持认真备课。
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通常先从整体入手,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加以通盘考虑和安排,拟定学期计划;然后是进一步作好每堂课的教学准备,写出课时计划。
这一工作过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了解学生,拟定授课计划,以及准备教具等。 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
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这一环节。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
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
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
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
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
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 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上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四、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学校是育人摇篮。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转变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一环。具体地说,要实现四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
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 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
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
小学教育论文怎么写,求几篇这方面的范文
小学教育方面的论文在 轻风论文网 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师帮忙指导的。相对于网上很多个人和小机构要好很多,我之前找的 轻风论文 王老师 咨询的,非常专业的说
这里还有些 资料,你看看
小学教育质量 的延时性 评价研究
当前,我国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 的变革,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决定学 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新课程 评价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 面的发展,具体应包括学习 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基于这个指导思想,建立促进小学教育质量 地提高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为此,现 有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延时性评价”在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提 升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习过程是个体身心成长发展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会直接造成个体暂时学习效果、学习质量和反 馈的信息的较大差别,形成性评价 中及时性评价就不能更加科学、客 观、真实的反映和评价,造就个体在学校教育环境 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相反,延时性评价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 社会对教育评 价功能人性回归的需求 ,同时也有 助于推动丰富和发展了教育评价的视角。本文分五章 来研究小学教育质 量的延时性评价,首先,对现今小学教育质量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社会访谈、个案研究,经过认真统计和分析, 发现了在当今小学教育质量中确实存在 诸多问题 ;其次,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 来认真分析了延时性评价的重要性,阐述了发展性评价与延时 性 评价和及时性评价与延 时性评价的关系,以及小学教 育质量的延时性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理论基础的层面上探讨了小学教育质量的延时性评价;随后,又进一步研究了小学教育质量的延时性评价的可 行性,从多个方面进行 了思考,最后,从小学教育质量延时性评价操作技术、价值取向、 参照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构建。总之, 通过对 小学教育质量的延时性评价 研究,希望形成“立足过程,促 进发展 ”的教育质量管理观,以小学的学 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小学教育质量得到全面、 科学、持续地提高。
不懂的你上轻风论文网 自己看吧
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年代,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课题。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痞话、以及不文明的行为,可以毫不顾忌地说,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面对现状,学校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以己之见,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所以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从点滴抓起。
二、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痉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由于这个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断鼓励,才能见效。
三、养成教育要广泛动员社会和家庭,形成养成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我班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做作业,整天看电视,每天晚上不按时睡觉,学习用品到处扔……,希望老师严格教育。”难道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可以放手,一点责任也没有吗?《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要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对学生的进行行为训练,只有长期、反复、不断的强化,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个体接受了良好的小学教育,养育了优良的综合素质,就具备了人生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道德观念、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意识、法制意识、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等,这些关乎儿童终身发展,都必须从小抓起。而儿童阶段又是这些习性养成的最佳时期,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也就赋予小学教育培育儿童良好习性的历史重任。
人的教育生涯从家庭教育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硕博之类,小学阶段的教育应是每个人都能清晰记忆起来的童年生活的全部。在此时,种下快乐,未来就能收获阳光的温暖;种下好奇,未来就能收获探索的勇气;种下慧根,未来就能收获改变世界的创造!
由此可见小学教育之重要性。
谈现代教育作文
的来看,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老师都是努力的,在目前各方面条件还不十分具备的情况下,已经尽了很大努力来减少和降低学校安全事故,应当说,我们的校长和老师是高度重视的,是尽心尽力的,学校安全工作也得到了一定加强,各类安全隐患已明显排查。
但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全省一些学校的安全事故又陆续出现,而且重大恶性事故增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治安情况复杂,很多事故是“天灾人祸”所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有些地方和学校安全工作松懈麻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并高度重视。
学校安全工作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重视重视再重视”,“尽心尽心再尽心”。越是学校各方面条件不具备,校长和老师的责任心就越显得重要。
校长和老师多一分责任,学生就会多一分安全;工作中多一分细心,学生就会多一分呵护。我们一方面要呼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不断完善学校设施条件,建立健全学校的安全工作体系,创造安全合格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在外部条件还一时不能完善的条件下,更要增强学校自身的责任意识,把学校工作做实做细,充分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依靠我们扎实的工作、严格的管理和精心的关爱,去弥补外部条件的不足,把各种安全事故降到最低的程度。
学校再困难,也要为学生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这是我们神圣的责任,崇高的使命。 二、学校安全工作必须从严管理,落实责任 近年来,对可能发生的学校安全事故,虽然引起我们足够警觉和重视,但还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制度性预防要求。
今后,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安全,必须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立足于学校,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学校的各部门。
二是要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保障安全投入。 三是加大校内安全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四是要强化教师的安全责任,建立起全员负责、人人参与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了“在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程,提高青少年在道路交通、消防、城市燃气等方面的识灾和防灾能力”的要求,各学校要积极探索,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拿出一定的课时,使安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能力。
当前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安全教育作为幼儿园、中小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认真开展以提高中小学生幼儿自护、自救、互助互救、防灾、逃生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增强教师和学生防范意识和能力,掌握基本遇到危险时自护、自救、逃生和报警方法。
要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和方式,教育中小学生加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自觉远离危险地区,注意餐饮卫生。 2006年各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生动直观的安全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今后要继续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月”、“安全教育活动周”、“安全教育日”、“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等活动,丰富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安全教育效果。 三、学校安全工作必须以预防为主,突出重点,综合治理 学校安全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
当前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这段时期,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各类安全防范等工作外,着重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把防止校园拥挤踩踏事故放到突出位置。
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要有效预防校园周边和校内暴力、伤害事件发生。
四是要认真做好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五是严格规范中小学作息时间,小学生和中学非寄宿生取消早晚自习。
六是严格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对于学生上、下课、上操、集会等活动实行全过程管理。 七是积极发挥家庭和社会在培养和教育青少年学生中的重要作用,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八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利用双休日举办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国家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思想、方法,交流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通报教育方面的信息,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学校安全工作必须加强监督,狠抓落实 国家、省、市关于学校安全工作已经是三令五申,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
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教育局凤教字(2006)027号文件中提出的安全工作“六制”、“九加强”,并将这些措施切实落到实处。 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各项制度,近期要普遍开展一次安全自查,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 二是教育局加强学校安全督查工作,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进一步重申并落实国家教育部、省、市、县教育厅(局)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定,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四是校(园)长要对全校安全工作负责,班主任对班级安全工作负责,全体教职工均有维护学校和全体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
谈谈你对小学教育的看法今天,偶然看看邻家小孩小学2年级的数学作
何止是小学,中学一样如此. 中国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学的课程内容压到中学去上,中学的压到小学去上,小学的压到幼儿园上,孩子们根本没有幸福可言. 实际上,这种违背人的正常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的举措是在变相地摧残孩子的心灵,其结果就是导致绝大部分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到了身心业已成熟,真正应该读书的大学阶段,他们反倒开始尽情地玩耍.长此以往,我们这个民族的前景堪忧. 客观地说,这种现象对社会也有贡献,那就是养活了一大批从事各类课外教学收费服务的人们,大幅地提高了这批人的收入水平,部分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谁有小学教育类论文?(高分)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 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
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
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
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
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
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
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求小学教师论文
小学教师课堂道德失范行为 [摘 要] 通过对小学教师课堂行为的观察,发现在课堂中教师道德失范情况普遍,在对教师失范行为后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的道德失范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在人格品性诸方面的发展。
关注学生人格养成,应从教师职业道德谈起。[关键词] 道德失范;人格养成;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影响学生认知智慧发展,而且对学生情感人格素质的形成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人格与品德的形成,而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初级阶段,教师任何言行所传达的信息他们都会无选择性的吸收。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可忽视。
但在调查中发现,学校中大量存在着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往往以恐吓者、鞭笞者、审问官的身份出现,忽视学生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要求民主的心理感受。一、课堂教学管理中师德失范问题严重1.教师语言失范。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的主要形式,所以,当教师面对学生讲话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适当得体,在对犯错误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更应注意语言语调的运用。首先应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为前提。
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纠正学生错误时,往往对学生口不择言、随意辱骂。语言及语气中时常带有讽刺挖苦嘲笑之意。
某次听课中教师提问,一个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举起了手,教师用异常惊讶的语气说:”“哎呀,你终于举手了,我简直可以用‘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形容你,你这手举得都不是通过我的鼓励举起来的,简直是我严刑逼供逼出来的。”课堂中,能经常听见教师用否定学生人生性质的语言来批评学生,例如“猪头、猪脑、废物、垃圾”等。
某次教师冲着班里学生大喊:“是人的都给我下去打扫卫生!”2.教师行为失范。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行为时经常是随心所欲,甚至不顾忌自己的教师形象,更不在意自己的行为后果将会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伤害。
对屡犯错误的同学直接上手上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当学生上课走神、回答问题错误、没写作业、迟到等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经常惯用的手段则是用手指使劲戳学生的头、用手使劲拍学生的头部、扇巴掌、用脚踹、用物体打击学生的身体、拉扯学生的衣服等等。
学生犯错,教师很少用具有教导性意义的语言对其进行教育,往往是劈头盖脸的辱骂甚至拳脚并用。教师任意发火、发脾气的行为非常普遍,而且在何时何地都如此“教育”学生。
二、师德失范影响下的学生发展教育的神圣性就在于教育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持续性。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会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终结。
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不仅只体现在知识的增长上,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是学生人格的塑成,尤其是那些经常受教师“特殊照顾”的差等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他们大部分都有着相同的命运即进入职业高中。
他们大部分也都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通过对职业学校的部分后进生的了解,发现以下不良心理现状及人格表征:1.自卑。
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现象,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这是由于教师经常非教育性的惩罚手段所致。
教育中运用惩罚方式的一个理论依据是: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种膨胀的自我,它与人的本性并存,表现为过分的自负和过多的自我中心。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社会行为,不遵守纪律约束,不听从他人劝告,都是自我膨胀的表现。
扼制其过分膨胀,矫正其非社会行为,惩罚教育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但中国的教育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
学生接受谦虚谨慎、知耻礼让的文化熏陶,在个性发展中,其自我的发展状态常常是“不及”良好而不是“过”于良好,更谈不上过分膨胀[1]。更何况还是小学生,他们还只是刚刚准备发芽的嫩苗,怎么能经得起如此狂风暴雨?教师们如此不负责任的言行,过分抑制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发展需求。
2.自尊心差。大部分教师批评此类学生的常用语是“不要脸、厚脸皮”。
这些学生往往会重复犯错,无论教师、家长如何“教育”,他们仍然会我行我素。造成此类学生的原因是当这些学生在初犯错误或之后的重复犯错时,教师往往只使用单纯的批评或惩罚,而这种批评惩罚不是责怪就是尖酸刻薄的侮辱,甚至不惜拳脚相加或者变相体罚。
在长时间的磨炼下,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还会留有多少呢?难怪教师们会埋怨如今的学生越来越“不怕老师”。而这些教师们为什么不反问一下自己,这些学生的“厚脸功”是如何练成的呢?当教师们刚认识这些孩子的时候,他们也不过7、8岁,那时他们的内心还很稚嫩。
如果不是教师经常“暴风雨”式的“洗礼”,孩子们内心的承受能力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进步”呢。这就好比10年前我们感冒了,只需打20万单位的青霉素,病痛就能轻松祛除。
但现今,再先进的抗生素药物都很难使经常依赖抗生素的人们的疾病快速愈合。身体都能产生抗药性,更何况学生呢?面对教师们无止尽的“鞭笞与怒吼”,学生们只会微笑着对自己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三、教师良好职业道德成就学生健康人格教师职业道德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教师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