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略读课文论文范文

    略读课文该如何教

    是不是应该这样认为呢?我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人教版的教学用书中明确指出:略读课文虽不同于精读课文,在内容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马马虎虎地应付了事,并不是说要求降低,安排学生自学一下就可以。

    一.以读促解,享受读书。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对话。一方面学生对文本的一次次深入解读,会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作者在文章中构设出来的美好画面,领悟当时的作者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文本中他人的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审视自我,发现自我。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读书活动室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人性化的行为。我们老师不应该以齐读代替学生的自主读书。应侧重于学生的自读感悟。如:《山雨》的教学中,我是这么做的:首先让孩子们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理清课文的顺序。对于这,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接着,再读课文,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山雨美吗?美在哪里?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它很美?读一读,把美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非常踊跃地举手表达并读出句子,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朗读形式是多样化的,有指名读,有老师范读,有学生比赛读经过反复不断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也读出了自己对于山雨来临之前,到来之后以及雨过天晴的山景的美。正是这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不仅很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挑战了自己。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后,还自主组织了一次朗读全文的比赛。

    二.以情为线,情景交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工具性指的是语文的本性,而人文性指的是语文的特性。如果说把课文中的语言比作土壤,那么里面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就是滋生在这片土壤上的幼苗。土壤越肥沃,树苗越茂盛。当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时,才会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璀璨阳光。在王菘舟老师所教的《一夜的工作》中,王老师只用了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以感同身受的情唤起了学生对伟大领袖的敬仰和怀念:这一叠叠厚厚的文件,摆在总理的面前,重大的问题,棘手的问题,急迫的问题,需要总理去思考,需要总理去决定。你说,总理的一夜简单吗?你说,他会考虑到什么问题?你会思索什么文件?接着出示: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他想着。让学生站在总理的角度,领悟总理一夜工作的艰辛,为全国人民的幸福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有了最后,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祝福,眼泪淋漓的表达。

    三.去粗就简,抓住写法。

    很多略读课文其实是学生最后的模仿范文。一名小语会的专家说过:很多略读课文就是一篇最好的范文,最好的习作材料,如能引导孩子在模仿,运用。何必要求学生买那么多的同步作文?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写作手法,将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即时性的让他们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就是为写好习作的关键。如:五年级的《小桥流水人家》,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们先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小溪木桥我家,因为学校的一侧就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一座石桥,我在课堂中就引导他们按照课文的顺序写一篇习作,题目是《家乡的美》。结果,一些孩子的表现让我都不由得为之喝彩。

    紧抓写法,模仿写法。应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当然,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以上只是本人对略读课文教学方法的一点看法,结合了这几年的一些实践,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出。

    作文我初步学会了略读,学霸们帮帮我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一)基本模式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2、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二)主要特征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精”“细”;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

    我学会略读600字作文

    读书,给我带来了丰富的知识,给我的课余生活带来了快乐与美好。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做为21世纪的儿童,因此更要多读书。因为通过读书,可以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更多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通过读书也使我懂得了更多的科学道理。比如:把奶加上醋,在火上煮一会儿,关火冷却一下就成橡皮泥……。还有很多知识,我们都要通过读书来掌握和学习。读书是快乐与美好的。我很爱读书,每当我静静坐在桌前,打开那一本本充满书香的书藉,我仿佛就置身与了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中,这时我就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呀。通过读书,我也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如《三国演义》里英勇善战的关羽、张飞,聪明智慧,熟读兵法,善与用计的诸葛亮;《西游记》里会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很凄苦的小女孩,在圣诞之夜最后冻死在街头……,读到这里我很伤感,这使我想到:在那个遥远的地方,那里的过路人难道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吗?……

    高尔基曾经用42根柴刺获得了读书的权利,而我们现在的这么好的环境,就不能静静地坐在桌子旁边读完一本书吗?俗话说:“读书要读好书”,适当地读一些好书可帮助我们提学习的成绩,学会思考。我喜欢读书,更爱读书,书是我最好的朋友。

    跪求3000字读书论文!

    读书半年,越来越觉得很有挫折感,怎么说呢? 可能是“习得无助”,今天终于找到是什么原因了。

    以后可能要好好克服 但是现在的自己这样的状态不好弄哈 我的论文哈,而且是两篇~~~ 难啊~~~ 现在心里有很多的想法,但是都是没有用的想法,总归是要好好完成论文的 不管质量怎么样,总应该有成果,好在开学的时候交给我们的严格老师 才刚开始的post生活,现在就有点吃不消了,希望接下俩的一步步能够顺利的走 大胆的走吧,希望每一步都能够顺利的走完 还有两天时间,努力逼逼,希望能够出来一些成果 常听有的教师埋怨学生作文无话可讲,课上发言表达能力差,分析问题没有深度,等等。近期,读了《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文集》等大师的著作,并深刻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方知原因所在,源于我们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不够。

    一味责怪学生,不如深刻反思我们自己。我们来看看当前阅读教学值得关注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重课堂讲读,轻课外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即阅读只一味地为考试服务。与考试无关的老师不讲,学生也自然没兴趣学。

    中小学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把阅读当成一种练习的形式。阅读文章只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不是在欣赏美文,学生疲于铺天盖地的阅读训练,没时间也没兴趣去拜读名家的经典作品,只是语文阅读的广泛空间——课外阅读,备受冷落,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

    我们不能不反省自己:语文的导读功能到哪里去了?教师不能很好把握语文课上引导阅读的良机,导读机制不健全,低品位的所谓文学作品——大众流行文化乘虚而入,很多学生以动、漫图书填充自己的阅读空白,沉迷于缺少深度的文化快餐中不能自拔,满足于浅层次的阅读刺激,呈现出过分的阅读休闲化的趋势,阅读内容浅薄,阅读无品位,阅读无思考。脑海中填充的是各种表象的重叠,却毫无语言文字的深刻痕迹。

    对明星隐私、流行歌曲排行等表现出极大关注。若长此以往,极易败坏学生的阅读胃口,降低阅读情趣,从而导致阅读低俗化。

    针对上述现象,教师必须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以导促读、以读促教的引导功能,教师首先应该丰富自己的阅读,了解古圣今贤推崇的人类文化积淀的经典著作,了解当代文学动向,给学生开据一份能够代表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必读书单,以优秀的文本激起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兴趣。开列的书单要能够树立起学生的人文意识、科学意识、时代意识,同时要考虑所处的文化环境——即乡土文学和乡土文化。

    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与精英争鸣,保证文章的高品位。根据新课标规定,兼顾阅读数量,张开课外阅读之翅,就会有举重若轻之感。

    因为母语知识与文化积累越多,语文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更重要的是,高品位的阅读能够形成“非好的书不读”的阅读信仰,在学生人格、志向、情趣形成的关键时期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色,无疑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误区之二:阅读教学往往重单项接受,轻读中互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阅读教学要为学生语文素养奠基的重要作用。 当然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在语文课上可以侃侃而谈,甚至妙语连珠,课堂上时常出现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气氛,我们也曾为之动容,但冷静思索后发现,学生们的“见解”无不是在老师耐心地循循善诱的“点拨”之下发表的,学生似乎永远无法逃脱“教参”或教师的牵引。

    如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老师、对教参的理解,难免跟在“教师思想”的后面、教参后面亦步亦趋。有些教师不乏较深的文学底蕴,课前精心设计文辞兼美的导语引领学生的课堂阅读,并下了一定的功夫记忆这些内容,课堂上像话剧演员背台词一样激情饱满地吟诵。

    不能否认老师们为此付出的劳动。但却忽视了一点: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项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起质疑问难的兴趣与意识。

    常此下去,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会导致学生阅读审美意识的逐渐丧失。教师人为地控制着文本的话语控制权,看起来似乎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实际成为了学生自由思想的杀手,学生的阐释就很难超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解读途径的多元化和解读意义的多元化就无从谈起。学生作为阅读的个体,便无乐趣可谈,更不要谈个性化阅读。

    阅读原本应是个体的行为,个体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向文本提出质疑,向文本讨论说法,有时与文本达成共识、产生共鸣、产生阅读的愉悦;有时由文本生发个性的理解,激发理性的思考,这便是我们要追求的个性化阅读要达到的境界——在这境界里,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为学生的思想构建平台,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愉悦中阅读,又在阅读中获得愉悦。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把阅读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将学生引入阅读、引向思考、引向探讨,让学生与作者、生活与文本互动起来,让学生的精神得到真正的滋养,让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得以唤醒,从而进入创造性阅读的境界。那时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有轰轰烈烈的气氛,还有深层思考的意境,更应有不能用语言明状的回味。

    误区之三:只重阅读。

    我的长生果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情真意切,真实可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开篇便说:“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然后以一连串美好的影象-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流光溢彩的画页,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来形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在对具体读书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对自己的阅读及其感受描写得极为生动传神,使人仿佛看到一个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孩子,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营养,在一天天地成长。尤其是两次作文的实例,有力地印证了阅读的功效。“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在行文中,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饱含情感的叙述结合起来,增强了话语表现的动感和力度。在结构上,从首段的点题、总起,到按时间顺序的回忆,使得全文线索清晰,完整紧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并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急求 研究性论文:如何处理阅读,课本与写作关系

    阅读是为了习作积累素材

    课本中很多是好的范文,可以进行仿写

    都是为了促进习作,因为语言的学习最终是指向表达的

    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就是课本,课本的名家名篇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往往一个单元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都是指向单元主题和单元习作的,这为写作要么提供了习作素材,要么提供了写作方法,要么是为习作积累的好词佳句,也即语言。

    人们在阅读中学习写作顺序、写作手法。大到文章的布局谋篇,小到动词、形容词的精准、巧妙,都是值得学习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作,套用结构或是手法,内容却不相同,为己所用。

    同样,写多了,阅读时也就更加快速,能够捕捉文字背后的信息,可以懂得作者的一些思路或者写作的初衷,更好的和作者、编者进行对话。

    精度与略读的读后感 书信格式的 急求!急!!!!!

    《精读与略读》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精读?以及什么是略读?为什么要学会略读?略读有什么好处?掌握精读与略读才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精读就是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反反复复的读,对文中的每字没句做到完全理解。但我们却没办法每本书都去精读,因此我们还要学会略读。略读就是只读重要的部分,达到理解全文的效果。略读的好处是用较少的时间,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光会其中一个读书方法是不能获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只能将精读和略读这两种方法同时应用,才能获得最佳的读书效果。比如是像名著、名人名言等重要的书,我们应该选用精读的方法。而像小说、杂志、报纸等我们可选用略读的方法。

    精读和略读的看书结合起来才行。

    《我的“长生果”》课文内容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的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小孩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不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得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儿。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你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有一次命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我从一个清冷的黄昏开始写,以月亮的美丽皎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一个受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写着写着,我禁不住眼泪花花。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又得到了好评,被用大字誉抄出来贴在教室的墙上。可是

    看到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

    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描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GRE阅读文章该如何略读? -

    1.宏观中的“必读”与“不读” 所谓宏观,即使明确文章结构。

    再清楚一点说,即使我们要知道主题句的所在位置以及每段大意。 让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主题句,ETS的阅读文章中主题句通常会以什么形式出现。

    和中国考生自己写作文不一样的是,美国人的阅读文章中从来都不出现"I think that, in my opinion, as far as I am considered"此类语言做主题句。通常来说美国人的主题句有两种形式: 主题句两种形式:1. 判断句(含情态动词,系动词,正负褒贬词的句子); 2. 概括文章将来结构。

    比如一个句子:Your minds changed my attitude. 这句话中并没有情态动词和系动词,因此这句话自然不是判断句,也就不是主题句。但只要在这句话中加入一个正负褒贬词,即一个词表明作者的态度或观点的词即是判断句了。

    比如,Your minds successfully changed my attitude即是判断句了。另外,如果一个句子不是判断句,只要它能够概括文章将来结构,及文章后面会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也是主题句。

    比如,People are living longer now. 这句话一定不是主题句,而如果这句话是,People are living longer now since the improvement of food cond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这句话即是主题句了。因为它概括了文章后面会从哪几个方向来进行说明。

    掌握好了主题句判断方法,很多文章学生便可以很快把握文章的结构框架,帮助后面文章的理解。比如一篇文章的开头是,Mycorrhizal fungi infect more plants than do any other fungi and are necessary for many plants to thrive, but they have escaped widespread investigation until recently for two reasons. First, the symbiotic association is so well-balanced that the roots of host plants show no damage even when densely infected. Second, the fungi cannot as yet be cultivated in the absence of a living root. 第一句是明显的判断句,即为主题句。

    而主题句也同时概括了文章的将来结构,即会从"M真菌影响力很强"和"M真菌过去由于两个原因没有得到广泛研究"。下面马上看到了first和second,我们即知道这两个很难读懂的句子无非是两个原因使得M真菌没有得到广泛研究而已,具体是哪两个原因,我们几乎可以忽略不读。

    微观中的“必读”与“不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