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九义教材北师大版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一)教材第23——24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1. 关于百分数,我们已学过那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百分数的意义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利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2. 引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百分数的知识。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一)二. 新知探究问题引入:盒子里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白分之几?1. 引导学生认识“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这种物理现象,并找出题中的条件与问题。2. 你认为“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是: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多)的部分是水的百分之几3.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师巡视,个别指导。
4. 合作交流:方法一:(5-45)÷45 方法二: 50 ÷45 =111% =5÷45 111%-100%≈11% ≈11%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具体的想法:方法一:先算增加了多少立方厘米,再算增加了百分之几。方法二:先算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算增加百分之几。
5. 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试一试”。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降低百分之几”的意思是降低的价钱数目占原来价钱的百分之几。
三. 总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1) 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的具体量,再除以单位“1”。即:两数差额÷单位“1”(2)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把另一个数看作单位“1”即100%根据所求问题把两者用减法运算。
四.练习提高指导学生完成第24页练一练第1,2,3,4,5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二)教材第25---26---27页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理解“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二)二.探索新知出示题目:1. 学生读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提问:你是怎么理解“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40%”这句话的?你能通过画线段图进行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吗?2. 学生自主探索解题方法。
3。师生共同合作交流方法一: 方法二:80 * 40% = 32 80 *(1+40%) 80 + 32 = 112 (千米) =80 * 1。
4 =112 (千米)方法一:先求出增加部分的具体量,然后加上已知的标准量即单位“1”所对应的具体数量。方法二:先求出比单位“1” 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然后用单位“1” 的具体数量乘这个百分数。
4.尝试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25页“试一试”师重点指导“打折”的意思。三.练习提高:学生完成第26页第1。
2。3。
4。题四.总结:(略)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三)教材第28、29页教学目标:1.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百分数方面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三)二.新知探究1。
创设情境,获取信息出示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05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58% 50%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35% 42% 50%1、 你能给大家说说表格所表示的意思吗?2、 根据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3、 教师提出问题: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4、 你准备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你觉得直接列式方便吗?为什么?5、 展示解答过程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65% X - 35% X = 210 30% X = 210 X = 7006、如果2005年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
跪求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的说课稿!!
《圆的认识》说课稿
内江八小•陈彬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其所处的位置与作用:“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初步认识过程,但都是直观的表象的认识。
3、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学会用圆规画标准的圆。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具体特征。用“小组合作法”让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创造性的以不同方法画圆。如果按照以上的方法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主动尝试,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二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第二组就是刚认识的圆,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 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小组议一议,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能画无数条,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也能画无数条,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 探讨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分组讨论在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 2r与r = 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3、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试着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圆,并要求一边画,一边想画圆的步骤有哪些。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2)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五、巩固练习:这些题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小学数学 说课稿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一课时。一、说教材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
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1.新课导人(1).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
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九义教材北师大版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一)教材第23——24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1. 关于百分数,我们已学过那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百分数的意义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利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2. 引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百分数的知识。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一)二. 新知探究问题引入:盒子里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白分之几?1. 引导学生认识“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这种物理现象,并找出题中的条件与问题。2. 你认为“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是: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多)的部分是水的百分之几3.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师巡视,个别指导。
4. 合作交流:方法一:(5-45)÷45 方法二: 50 ÷45 =111% =5÷45 111%-100%≈11% ≈11%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具体的想法:方法一:先算增加了多少立方厘米,再算增加了百分之几。方法二:先算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算增加百分之几。
5. 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试一试”。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降低百分之几”的意思是降低的价钱数目占原来价钱的百分之几。
三. 总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1) 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的具体量,再除以单位“1”。即:两数差额÷单位“1”(2)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把另一个数看作单位“1”即100%根据所求问题把两者用减法运算。
四.练习提高指导学生完成第24页练一练第1,2,3,4,5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二)教材第25---26---27页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理解“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二)二.探索新知出示题目:1. 学生读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提问:你是怎么理解“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40%”这句话的?你能通过画线段图进行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吗?2. 学生自主探索解题方法。
3。师生共同合作交流方法一: 方法二:80 * 40% = 32 80 *(1+40%) 80 + 32 = 112 (千米) =80 * 1。
4 =112 (千米)方法一:先求出增加部分的具体量,然后加上已知的标准量即单位“1”所对应的具体数量。方法二:先求出比单位“1” 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然后用单位“1” 的具体数量乘这个百分数。
4.尝试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25页“试一试”师重点指导“打折”的意思。三.练习提高:学生完成第26页第1。
2。3。
4。题四.总结:(略)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三)教材第28、29页教学目标:1.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百分数方面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三)二.新知探究1。
创设情境,获取信息出示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05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58% 50%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35% 42% 50%1、 你能给大家说说表格所表示的意思吗?2、 根据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3、 教师提出问题: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4、 你准备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你觉得直接列式方便吗?为什么?5、 展示解答过程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65% X - 35% X = 210 30% X = 210 X = 7006、如果2005年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谁有?
长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本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复习引入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
(二)、探究学习
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直接由书上获取知识,通过小组交流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1、探讨长方体的面的特征:让学生数出长方体面的个数,然后让学生讨论每个面的形状,得出长方体的两种情况。同时运用课件演示,使学生发现相对的两个面相等。
2、探讨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我把学生分成两四人一组,每组准备12跟红色小棒,绿色、黄色小棒各4根,各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等,8个三角接头。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思维的空间,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拼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围绕“所拼长方体有哪些不同”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观察中反思,摸索中发现,不断获得新的体验,较好地理解、掌握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利用课件使学生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认识透视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难点。
(三)、巩固练习
这部分主要设计针对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三类。这样既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
(四)、课堂体验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关于数学教材全解的(六年上册)北师大版
本册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第二单元:百分数的认识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空间与图形:第一单元:圆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本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和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同一圆中的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画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阅读圆周率发展历史的资料,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2、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做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3、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形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通过头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综合运用
本册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活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旨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洁的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和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本册的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