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结题报告范文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有效课堂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这样的课堂是一切致力于教学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课堂教学没有或者是难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没有达到有效,这就引起了教学工作的沉思。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是教师们必须研究的话题。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务本求实、扎实有效、目标明确、预设生成和整合资源等五个方面入手。
一、务本求实。 “务本求实”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有扎实的态度,务实的精神。
任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都是徒劳,是难以实现有效课堂的构建的。蜻蜓点水式的课堂固然活跃,但是不能赢得由衷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只能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真正有效的课堂是扎实的、深厚的、丰富的,给人一种严谨治学的熏陶。二要务好自己的课本。
课本是教学载体、蓝本。课本上的知识都是前人经过实践检验而总结出来的。
任何渠道都没有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更直接,更有效,更便捷。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本。
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深钻教材,把握教材,认真备课,要能够成为该学科的专家、学者。只有这样,在应用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你才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才能为构建有效课堂提供知识与能力的支持。
二、扎实有效。 有效课堂的阵地是课堂,目标是有效。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活动都要追求一个目标——有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结合,组织严密。
彻底改变“满堂灌”,“满堂问”。做到“三个精讲”,即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
“三个不讲”,即学生掌握了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做到时间有效——把握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方法有效——教师的教学方法、指导方法都要能够发挥足够的理想的效益。即有效的课堂追求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目标明确。 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由一节节课堂教学目标组成的集合体。
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要紧扣目标,一切教学过程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尽力实现目标。当然每个目标都要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并且必须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获取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动力。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载体。
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的产物,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基础。把握三维目标,课堂就会扎实有效。
四、预设生成。 有效课堂从根本意义上讲,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是一定不会有效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是以预设为基础的,是对预设的丰富、发展、开拓、调节或重建。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课堂,巧妙地组织,情感的投入。
这些都是主观的,预设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教学的情景、学生的配合、教师的心理、师生双边互动的程度等等都是教师难以预料的,要靠教师合理运用,合理开发,靠自然生成的,也是客观的。
只有教师的提前预设课堂,加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生成,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五、整合资源。
课堂教学的资源十分丰富,有人文的、地理的、时间的、空间的、物质的、精神的。一节课中,学生的群体作用,个体差异,教学情景,教学场景,优势互补。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和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学会了整合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或许能够达到有效。
总之,尽管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各不相同,但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相同,那就是有效。
如何来写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总结报告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自2012年春季开学以来,我县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为了抓住这有利时充分发挥新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校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学改革引领教师进步,促进我校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学校多措并举,领导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现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学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阶段工作回顾(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课改有效引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保障“课改”的各项活动有力开展。
研究制定了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确定了重点实验年级、科目、教师,召开了实验年级教师座谈会,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实验教师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勇立潮头,争做课改先锋(二)、强化细化管理机制,提供课改坚实保障1、制度保障机制完善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建立了课改实施工作台账,成立了课堂教学督评组,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及课改巡课制度,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通过领导不定时对教师课改情况进行巡查,检查学生和教师的出勤情况;检查课堂教学状态和课堂纪律;检查教师是否携带导学案授课;检查课堂教学是否存在异常情况等。
发现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与科任教师和班主任交换意见,进行整改。2、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从财力、物力、经费支出上给予大力支持,以保障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投入资金为各个教室购买了展板,确保学生们在课堂上有展示的舞台;学校又添置了复印机、速印机,让各位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后能够方便快捷地打印或复印出来。(三)、培训学习转变观念,确保课改良性行进我们多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再部署。
组织学习张四宝主任的讲座,领会其教学改革的精神。组织学习乡联校“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文件,贯彻领悟“导——学——研——练”主题课堂教学框架,“五步教学模式”,并进行理论学习测试,提高教师理论业务水平。
我们利用三月初两周时间,组织教师每天下午进行一小时的理论学习,内容包括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模式,导学案编写,小组建设等,并观看河南殷都区教学录像,力求“学其形、得其神、行其真”。大家积极行动,在班级内进行小组建设,改变传统课堂座位模式,学习借鉴殷都经验。
我们还派出领导、教师赴河南殷都区挂职学习,同时要求“走出去”的教师抓紧时间对其他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教导处组织赴河南安阳殷都区学习的XXXXXX在教研会上谈体会、说感悟并畅谈今后课堂改革的设想。
5月7日下午,XXX在电教中心为全体教师作了《生本课堂、激情绽放》的课改学习专题讲座。学校共组织殷都挂职学习的教师为一线教师进行了课改理论学习辅导四次,利用教研活动进行课改专题讲座四场,上临帖课六节。
有效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人、主体地位,着力打造“自主、探究、体验、发展”的高效课堂,引领教师迅速成为“课改”的施行者。另外,学校还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2011版课程标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交流研讨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并对教师进新课标理论学习的测查。
(四)、聚焦课堂参与活动,加强推进课改步伐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三月份,阳城县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开展以来,我校教师分批赴阳城一中报告厅观摩县直小学课改展示汇报课。
观摩后我校组织教师分三批开展临帖课。要求教师人人上“公开课”,每位教师要对课改进行中发现的问题、困惑进行汇总积累,在教研时交流研讨。
学校还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开动脑筋,研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相关学科教师参加听课评课,现场互动研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取长补短,寻找发现课改中的亮点。并针对如何分组,如何组织有效的组内交流,如何进行课堂展示,如何搞好当堂检测和学生评价等内容进行研课活动。
临帖课后的公开课观摩研讨,针对前期教学进行研讨,对学案编写,小组学习,课堂展示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逐步解决。通过一系列的“课改”活动,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进入5月份,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引领教师,促进专业化成长,加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外出学习的xxx、xxx在5月10日为全体教师做了研究观摩课。
5月16日,xxx参加第九届小学教学能手评比展示,县教研室领导莅临我校做了课改工作指导。做到以点带面,让教师有所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营造了一种“以生为本、提高课堂实效”的课改氛围,使教师们自。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结题报告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结题报告 作者:语文组 侯…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3 更新时间:2013-3-12 9:01:42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课堂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主阵地 ,是教师传承社会文明的舞台。
从孔子的“杏坛”到今天的教室 ,无疑都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发挥课堂的导向、激励、陶冶、益智等功能,吸引学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一堂好课应该是紧张有序又和谐愉悦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信条,与时俱进,改变课堂教学,力争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情境,使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一)、方法:1、观察法: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交流,在此基础上谋求课堂氛围营造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2、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进行新的营造课堂氛围方式的尝试,在摸索中寻找营造课堂氛围的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首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课标对教材的学习要求,确立研究方向。其次、通过网络、杂志等资料,学习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与管理、教师观念的转变等理论知识及阅读有关课堂如何营造氛围的文章。
第三、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课堂氛围的期盼,并分析目前存在问题。第四、立足课堂教学,了解学情以切合学生实际的方式来设计问题,设置情境,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课堂教学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后反思教学效果,不断完善和提高。我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的营造课堂的方式:1、 课前提问,营造紧张的课堂氛围。
高中教学中语文学科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虽然是高考的三大主科之一,可是地位却不及综合学科,无论学生还是家长对该学科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有些学生便把语文课堂当作急行军的休息地,课堂上经常出现打盹、溜号的现象,甚至会偷偷摸摸地搞起副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上课伊始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我解决的办法通常是进行课前提问,所提问的内容多是前一节课学习的重要知识。
为了增加提问的不确定性,我不叫学生的名字,而是喊他们的学号,在提问过程中发现有学生溜号,我也会变换方式,会直接喊他的名字。这样所有的孩子都紧张起来,因为他们清楚老师会随时提问到自己,自然就把精力全部集中到了语文学科上。
这种办法既温习了旧的知识,又可以为新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蓄势,可谓是一箭双雕。2、 用美丽的故事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曾经有一位教育学士说过:不爱学习的学生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一个也找不到。一个小小的故事往往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会用美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地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有以下几种:(1)用故事导入新课。
这是语文学科常用的导课方式,教师可以在学习新课前讲一个与作家、作品或时代背景有关的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发挥语言的感染力。一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可以顺利地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讲解奠定感情基调。
(2)以故事变呆板为生动。新课改后的语文课程最大的变化就是新增了梳理探究的内容,这一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梳理探究能力,但是课本上关于这一部分的知识介绍笼统而呆板,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办法丰富教材。
我在讲关于对联知识的梳理探究时,通过网络查阅了许多资料,给学生补充了对联背后的故事,一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对起对联对联来也不再觉得为难。课后学生纷纷要求成立一个课外小组,继续深入研究对联。
毋庸置疑,这堂课是非常成功的。运用故事教学,往往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便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可以使知识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3) 以生动的故事打破课堂的沉闷。
每天下午的第一堂课,学生非常疲劳,容易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此时只是凭借教师的威严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无疑是难于上青天,聪明的教师应该学会打破这份沉寂,而适时的一个小故事就可以达到调动学生的目的。我经常在学生睡意十足时以信手拈来的一个小故事帮助学生赶走睡神。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教师必须在台下多做准备,平时要有意识地把从课外书、报纸上阅读到的小故事摘抄下来,以备不时之需。3、合作探究,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2007以来,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古代散文距离学生。
教改项目的结题报告该怎么写
一般写两份,一份工作报告——开展课题研究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一份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后续,具体格式: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与定位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界定
3、课题研究的目标
4、课题研究的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进展与收获(重点)
1、
2、
。。.
三、课题研究的体会与反思
如果是级别较高的课题,还可罗列一下课题研究大事记。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1、有效备课的研究。
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其实功夫在课外。只有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努力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导性的备课,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
所以在备课中,就应当重视上课过程的设计。教师备课时就要对一堂课的结构、要素、实施环节作全面精心的安排,要在教学准备中清晰地明确教师讲什么、讲多少、向学生提什么问题、认真预设怎样组织引导学生操练和思考。
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教师的备课重点应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素设计上,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2、高效课堂的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有充分的合作,教法与学法要有很好的融合,师生心心相印,情感交流的统一,凡良师必深谙其理。
高效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1) 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 (2) 在具体的一节课里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积累、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是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要达到以上的三个标准,教师就应该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要消除学生的几大障碍。 (1) 构建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消除学生的知识障碍。
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没有弄懂、或者产生遗忘,学生在学习后面知识时,会产生基础知识的障碍。教师要及时进行知识补救、知识沟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
(2) 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消除学生的方法障碍。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不好,往往会使学生一筹莫展,常不知从哪里入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随时学习,随时都能“点石成金”。
(3) 构建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我们经常认为有些学生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而有些学生思维凝滞、僵化,思维常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因而显得思维迟钝。
其实,人的思维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后天的训练同样重要。对此教师要进行思维沟通,使他们能从多种思维种类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领悟到“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4) 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志,消除学生的思想障碍。《墨子•修身》有云:“志不僵者智不达”。
由于升学的压力,现在的学生任务重、作业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疑难问题缺乏钻研精神;有些学生上课坐不住等都属于学习中的意志障碍。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要时时巩固他们学习的信心,那怕一个微小的进步也要多鼓励他们,这样才能排除学生的意志障碍。
不了解学生心理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一句话,教师上课一定要研究学生。
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这样才能形成高效的课堂。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活动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复制,也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4、真正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是每一节常态课,我们都要致力于把优质变为常态,实现教学的生本高效,从常规教学中的问题入手,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因此,我效仿辽宁省实验学校的“生本·高效”教学模式。其总体框架为:启-动-学-议--练--检。
研究性课题书写格式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课题名称 一、目的、意义(问题提出) 1、研究的背景、现状分析、碰到的问题。
2、目的、意义(为什么研究?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三、研究内容 实现研究目标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实验类课题还要研究假设。
四、研究范围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2、对研究对象模糊概念进行界定(例:“后进生”); 3、对关键概念(变量)的界定。 五、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的直接对象。
六、研究方法 1、根据课题的性质、类型选择具体的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例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 2、如何进行研究。 七、研究的程序 设计研究步骤、时间规划、管理措施。
八、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或论文,其他有关材料。 九、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十、经费预算情况。
如何实施立项课题 嘉兴市教科所 朱建人一、 课题立项的意义 1、 是对申报课题价值的认同。2、 是对科研课题进行规范管理的有效途径。
3、 能对课题申报者的研究实施必要的指导与帮助。4、 是一份责任与使命而不是荣誉称号。
二、 立项后的研究准备工作 1、 研讨修订方案——这是课题顺利完成的基础。要点:集思广益;批判思维;精益求精。
方案的基本结构: ⑴课题名称:语言最少化(指明对象、内容、研究方法)。⑵目的、意义:回答为什么(对课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对真实问题的揭示)。
⑶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回答“谁在做”(广泛检索,择要阐述)。⑷课题的界定:回答“是什么”(课题内涵的揭示与外延的框定以及操作路径的提炼)。
⑸课题研究的目标:回答“怎么样”(真实问题的对应面)。⑹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技术创新)、策略或措施。
⑺课题研究的对象:确定被试。⑻课题研究的步骤:准备——实施——总结。
⑼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专著、研究报告、论文、产品等。⑽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专业、职称、职务等。
⑾经费预算:资料费、咨询费、差旅费、成果包装费等。2、 合理进行组内分工——这是课题有序进行的保证。
要点:职责明确;合作互动;资源共享。3、 及时建立相关制度——这是课题获得成效的保障。
要点:民主氛围;学研制度;工作进程。4、 获得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 立项后的实施操作 1、 认真操作研究方案——“按图纸施工”2、 认真积累相关资料——有档案意识3、 重视研究者自主建构——求实践创新4、 重视过程的反馈调整——要与时俱进四、 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 1、 成果形成的一般过程 A、 整理筛选研究资料——多多益善,去粗取精。
B、 研讨分析研究结果——先发散后聚敛。C、 悉心策划成果形式——内容决定形式。
D、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态度决定一切。E、 惊心包装课题成果——多一些受众意识。
2、 优秀成果的基本特征 A、 科学性——观点正确,材料确凿,逻辑严密,表述充分。B、 创新性——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
C、 规范性——文体感强,语言得体,形式恰当。D、可读性——简洁、生动、流畅、避免套话,不故弄玄虚。
3、优秀成果产生的基础条件 A、 课题操作的扎实性——做B、 理论学习的深入性——思(顶天立地搞科研)C、 成果形式的认真性——。
中学课程文化特色建设是什么意思
“课程”是一个具有多层面、多重含义的复杂概念。
我们对课程的基本定义是指以给学生获得体验为预期的有计划的显形或隐形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及学科。因此,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都可视为课程形态。
课程是学校常态工作的中心,学校有责任按国家规定保证开足课程与课时;学校有义务保证提供优质的课程服务。课程是学校的特色标志,办学思想、校训口号,终归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上获得支撑。
课程方面显现出来的异同,是学校间的本质差别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校本课程,是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必经之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持续六年的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历程。 一、课程文化建设的背景 2002年建平中学高标准通过上海市教委专家组对我校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中期检查。
在此基础上,建平中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时制定了未来五年(2002年——2007年)发展规划。 建平中学的未来发展基点是建立在现代社会整个大的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中国入世带来的教育市场的开放,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我们将遇到更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优化资源,使我们的办学达到最大效益,以应对新的形势对我们的挑战。
建平中学未来发展基点也是建立在大力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的,新的课程改革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我们要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我们提出了构建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质的建平学校文化这一“五年规划”期间的核心任务,这是一个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学校文化,这是一个包括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系统,今后五年以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继续加大改革实验力度,深入发展建平中学的办学特色,把建平中学建设成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质的、在国内基础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级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实现“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的育人目标,以我们卓越的努力,在微观领域,实践并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入发展。 为此,我们把“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作为规划重点,力图通过学校课程建设这一抓手,纲举目张地推进学校的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全面发展,从而构建起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征的建平文化。
二、对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认识 我们认识到,课程与课程文化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学校文化的真正成果应该是培养出一批符合建平文化精神的建平学子,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课程必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将课程问题从基础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来考虑,就是力图在课程建设、体系确立、评价模型建立等方面能够体现出建平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
同时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支撑,校本培训与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软件支撑)以及学校环境文化的构建(硬件支撑)也应该在课程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最后作为所有课题建设的纽带,我们将在未来的五年中对建平中学的管理文化做一个更深层面上的再建构。
为了顺利开展这项系统工程,我们经过各个层面反复讨论,全体教工统一思想,明确了以下几个认识: 1、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因此,我们开展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重构建平学校课程,即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2、宗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确立课程的服务意识,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服务,学校应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去“创造”适应“课程”的学生。
学校课程必须主动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必须主动服务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3、课程观念:课程不能仅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
课程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指导,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 4、课程文化特性:基础性、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
所谓基础性,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均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社会化要求,落实合格层面的基本要求,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好基础。 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开放。
凡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财富都可以选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