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团场改革范文
改革开放30年石河子的变化
师市改革开放30年成就回眸 一路走来满眼春 历史的变迁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然而,当人们透过现实回望历史时,却能感悟到它前行时凝重的足音。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会议,终于使封闭的国门隆隆开启。
师市60万各族干部群众,冲破桎梏,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师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凸现勃勃生机。
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变化 时代,一步步在前进;改革,一步步在深入。 30年来,师市改革开放由点及面,由局部到全局,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的开放格局。
石河子作为亚欧大陆桥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是改革赋予了它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它在兵团的地位、作用和窗口形象日趋突出、熠熠生辉。 30年艰苦创业,特别是“十五”以来,师市党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兵团集中力量做大石河子垦区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师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攀升。
到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02.02亿元,经济总量比1978年增长10.6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56亿元,比1978年增长24.4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1亿元,比1978年增长164.5倍。
2007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0.3亿元,比1978年增长9.4倍。棉花总产29.78万吨,比1978年增长34.4倍,石河子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十五”以来,师市紧紧抓住全疆新一轮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机遇,制定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做大开发区”的战略目标,树立“全力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项目”的思想,千方百计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初步构建了以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氯碱化工六大支柱产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2007年师市二产在三次产业中排在第一位,占师市经济总量的35.8%。
二产完成增加值36.5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5.4亿元,增长7.7倍。聚氯乙烯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棉纺规模达到110万锭,成为全疆纺锭规模最大的城市;食品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占全疆电力装机容量的8%。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35万吨。
台湾康师傅、旺旺,内蒙古伊利,南京雨润,北京燕京等知名企业落户石城,石河子成为全疆食品行业知名企业和品牌最多的城市。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信息、社区服务、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7年,师市三产实现增加值35.22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4.9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为29.7:35.8:34.5,二、三产业占师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至2007年,师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8亿元,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生产能力,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目前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建成了一批骨干电厂,2007年师市发电量39.41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31.2倍。电网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完成农网改造,电网实现联网。
邮电通信事业突飞猛进,建成了覆盖师市的光缆干线,初步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 师市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大多数重点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到2007年,个体工商户已达1.78万户,从业人员3.17万人,注册资金6.97亿元;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258户,从业人员1.4万人,注册资金22.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活跃、最为迅速的发展时期。认真落实国家税费改革和兵团党委减负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场(农村)各项改革。
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得到较好的落实。土地承包长期固定面积达到80%左右;承包职工生产资料费用自理率达95%以上;农资集中采供、“一票到户”受到职工群众欢迎;产品订单收购、贴近市场价格兑现。
从2004年起撤销了全部农产品关卡,农工减负工作成效显著。全师平均每亩收费156元(含职工自身受益部分),亩均减负80元,并建立了农工负担只减不增的长效机制。
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师市按照“保护与建设并举”的要求,每年全民植树30万株,现师市有园林绿地955公顷,绿化覆盖率40%,公园绿地25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0.3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0.9%提高到现在的14.3%,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17%,全垦区82%以上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绿洲内部生态趋于稳定,绿洲外围生态治理步伐加快,局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走进石河子市,宽阔的道路,别致的建筑,精美的花坛,满眼的绿色,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今,市政。
改革开放30年石河子的变化
师市改革开放30年成就回眸 一路走来满眼春 历史的变迁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然而,当人们透过现实回望历史时,却能感悟到它前行时凝重的足音。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会议,终于使封闭的国门隆隆开启。
师市60万各族干部群众,冲破桎梏,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师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凸现勃勃生机。
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变化 时代,一步步在前进;改革,一步步在深入。 30年来,师市改革开放由点及面,由局部到全局,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的开放格局。
石河子作为亚欧大陆桥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是改革赋予了它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它在兵团的地位、作用和窗口形象日趋突出、熠熠生辉。 30年艰苦创业,特别是“十五”以来,师市党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兵团集中力量做大石河子垦区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师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攀升。
到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02.02亿元,经济总量比1978年增长10.6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56亿元,比1978年增长24.4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1亿元,比1978年增长164.5倍。
2007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0.3亿元,比1978年增长9.4倍。棉花总产29.78万吨,比1978年增长34.4倍,石河子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十五”以来,师市紧紧抓住全疆新一轮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机遇,制定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做大开发区”的战略目标,树立“全力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项目”的思想,千方百计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初步构建了以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氯碱化工六大支柱产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2007年师市二产在三次产业中排在第一位,占师市经济总量的35.8%。
二产完成增加值36.5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5.4亿元,增长7.7倍。聚氯乙烯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棉纺规模达到110万锭,成为全疆纺锭规模最大的城市;食品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占全疆电力装机容量的8%。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35万吨。
台湾康师傅、旺旺,内蒙古伊利,南京雨润,北京燕京等知名企业落户石城,石河子成为全疆食品行业知名企业和品牌最多的城市。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信息、社区服务、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7年,师市三产实现增加值35.22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4.9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为29.7:35.8:34.5,二、三产业占师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至2007年,师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8亿元,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生产能力,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目前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建成了一批骨干电厂,2007年师市发电量39.41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31.2倍。电网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完成农网改造,电网实现联网。
邮电通信事业突飞猛进,建成了覆盖师市的光缆干线,初步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 师市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大多数重点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到2007年,个体工商户已达1.78万户,从业人员3.17万人,注册资金6.97亿元;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258户,从业人员1.4万人,注册资金22.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活跃、最为迅速的发展时期。认真落实国家税费改革和兵团党委减负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场(农村)各项改革。
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得到较好的落实。土地承包长期固定面积达到80%左右;承包职工生产资料费用自理率达95%以上;农资集中采供、“一票到户”受到职工群众欢迎;产品订单收购、贴近市场价格兑现。
从2004年起撤销了全部农产品关卡,农工减负工作成效显著。全师平均每亩收费156元(含职工自身受益部分),亩均减负80元,并建立了农工负担只减不增的长效机制。
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师市按照“保护与建设并举”的要求,每年全民植树30万株,现师市有园林绿地955公顷,绿化覆盖率40%,公园绿地25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0.3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0.9%提高到现在的14.3%,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17%,全垦区82%以上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绿洲内部生态趋于稳定,绿洲外围生态治理步伐加快,局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走进石河子市,宽阔的道路,别致的建筑,精美的花坛,满眼的绿色,充满生机。
2018兵团改革感恩信要怎么写?-搜狗问问
“改革给我们连队职工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我感恩党、感恩兵团、感谢团场!”
自兵团深化改革以来,该团从连队“两委”选举、取消连队管理人员干部身份,到“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制度切实贯彻执行;从取消义务工、“五统一”到职工身份地确权颁证、规范职工缴费标准,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各项惠民政策让职工获得了实惠,得到职工的认可和拥护。该团十九连职工洪志林给记者算了笔账:“改革减免了‘三费’与身份地承包费用,今年仅这两项我就少支出了2万多元!”
“改革让我们更有话语权了”“改革让我感觉更民主了”“改革让利益更倾向我们职工了”……2831封感谢信中朴实无华的话语表达了职工真心拥护改革的心声,更表明了职工对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的更多期待。“时时处处为职工着想、为职工谋利,感谢改革带来的好政策,最明显的就是,今年我们职工的收入增加了。
描写石河子团场风景的400字作文
我的家住在石河子市,它是一座花园城市,常被人们称为“戈壁明珠”“塞外江南”。
我认为石河子最美的地方是世纪广场和西公园。
位于开发区的世纪广场美丽极了。夏天,广场上到处都是花和草,道路四通八达,非常方便。晚上,音乐喷泉伴着乐曲的起伏迭荡而翩翩起舞,最高的能喷到十米呢,非常壮观!广场的人工湖水质清澈透明的像一面大镜子,湖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假山倒映在湖水中非常气派!站在假山上面可以观看到广场上所有的美景,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西公园的景色也很美,到处是绿树成阴鲜花盛开。草地像铺了一层绿毯非常的柔软,我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了。我最喜欢在湖上荡舟的感觉,坐在船上晃晃悠悠就象小时侯睡在摇篮里,舒服极了!划完小船如果再去坐一坐碰碰车、小火车更是甭提有多开心了!
石河子的美景还有很多很多,我爱我美丽的家乡石河子!
石河子149团的具体介绍
享有沙海前缘绿洲美誉的农八师149团,位于新疆玛纳斯河东岸,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
现有土地面积3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770公顷,林地2188公顷。 全团总人口2041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97人。
全团从业人员6831人,其中在岗职工5709人。149团是兵团粮棉生产基地,现有产业活动单位50个。
其中第一产业32个,第二产业6个,第三产业12个。四十多年来,各族职工团结一心,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建成了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工、交、建、商、文教、卫生各业并举综合发展的国有企业。
“十五”以来,在兵团党委、师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场广大职工群众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和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根据团场实际,坚定不移地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团场经济的首位,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21755万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08%,比计划高出1.08个百分点,人均10657元,比计划增加194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28万元。年均增长9.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03万元,下降10.13%;第三产业增加值3524万元,年均增长44.23%。
三次产业结构为79.7:4.6:15.7(2000年为82.4:7.3: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46万元,年均增长12.5%。
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取得成效。按照“调精调优棉花,大力发展畜牧业,拓展第三产业”的要求,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由2000年的2.8%上升到2005年9%,果蔬业发展在2005年已开始启动,8000亩鲜食葡萄园已动工建设。
随着小城镇建设,商业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发展,三产个体劳动者由2000年754人增加到931人,国有经济已全部退出服务业,由个体经济一统天下,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改革的深化,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量力而行稳步增长,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05年,“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67亿元,其中私人投资7870万元,。
建成了11.5万亩节水滴灌、阜星种牛场、机采棉示范基地、封沙育林围栏、教学楼、植物公园、通连公路等一大批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团场发展后劲。 团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体制和机制逐步理顺、激活。
认真贯彻落实兵团“1+3”文件精神,改革稳步推进,有80%以上职工实行十年以上土地承包长期固定,95%以上职工实行生产资料全费自理,职工经营自主权、各级政务公开、民主选举基层干部等一系列运作,职工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农业连队实行报帐制。
文教卫生及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预算制,财务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制度。对规模小的连队进行撤并和机关改革已经进行,由原来的26个科室精减为8个,机关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21人减少为62人。
各非农单位改制已取得成效,职工群众负担逐年减轻。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职工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伤残保险全额及时征缴,离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看病医疗、计划生育、伤残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其它从业人员参保人数逐年增加,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人员已基本纳入低保范围,特殊困难人员得到组织和社会救助。“十五”时期农业连队危旧住房改造,使2313户家庭迁入新居,户均69平方米。
一中、二小、三小、工区学校校舍更新改造,教学设施进一步充实,“两基”教育进一步巩固。医疗设备和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治愈率有所提高。
按兵团统一口径计算,人均收入和在岗职均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加4022元和13294元。电视覆盖率百分之百,职工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工业锅炉和生活锅炉集中供热和供暖,居民家庭普遍使用液化气,每万元GDP标准煤消耗量为1.46吨,低于2.22吨的责任目标。
地膜回收率为82.3%,利用天敌和生物防治办法,治理病虫害,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封沙围栏、种植梭梭。
重点防护林建设,使沙漠植被得到了保护,土地沙漠化得到初步遏制。“十五”时期,开展了“三好连队”创建活动,有2个连队达标。
小城镇建设有了新的起色,建成了35295平方米14栋职工住宅楼,405户喜迁新居,107户商业服务业新开张。团场镇区铺设了排污下水管道。
建设了占地230亩植物公园,镇区公共绿地面积达33.54万平方米。 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
小城镇基础设施更趋完善,达到兵团先进水平。非公有制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力争在兵团率先进入小康社会。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到。
描写石河子团场风景的400字作文
我的家住在石河子市,它是一座花园城市,常被人们称为“戈壁明珠”“塞外江南”。
我认为石河子最美的地方是世纪广场和西公园。 位于开发区的世纪广场美丽极了。
夏天,广场上到处都是花和草,道路四通八达,非常方便。晚上,音乐喷泉伴着乐曲的起伏迭荡而翩翩起舞,最高的能喷到十米呢,非常壮观!广场的人工湖水质清澈透明的像一面大镜子,湖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假山倒映在湖水中非常气派!站在假山上面可以观看到广场上所有的美景,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西公园的景色也很美,到处是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草地像铺了一层绿毯非常的柔软,我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了。我最喜欢在湖上荡舟的感觉,坐在船上晃晃悠悠就象小时侯睡在摇篮里,舒服极了!划完小船如果再去坐一坐碰碰车、小火车更是甭提有多开心了! 石河子的美景还有很多很多,我爱我美丽的家乡石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