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物象范文

    如何写好物象类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与范文欣赏

    如何写好物象类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与范文欣赏 ——如何写好物象类记叙文 “物象”之说始见于《易传》。

    《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段文字认为言不尽意,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 纪昀在《清艳堂诗序》中写:“凡物色之感于外,与喜怒哀乐之动于中者,两相薄而发为歌咏。”

    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文学创作往往是由于内在情感与外在物象相契合而产生。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的例子能生动地阐明这个创作原理:当列夫·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尽管曾被车压过,但仍然向上挺着,他酝酿的哈吉·穆拉特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

    因此,我们在写作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去寻找一种物象,使之或承载情感,或衬托人物,或贯穿全文,或揭示主旨。 物象的类别 草木类。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每一种花草都是生命,都可以凝聚我们的情感。

    席慕蓉的《海棠》一文,给我们以启示:作者读大学时曾买回一大盆棕榈,却被母亲给换成两盆海棠,自己一度为此惋惜、不解。后来,当“我”在异国他乡寻找属于中国的那点芬芳时,蓦然发现“海棠是属于年轻时母亲的花”,“我”切身体会到母亲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曾“一面赏花一面编织着美丽的梦”。

    当“我”有了这层认识后,“再看见海棠花时,总忍不住想要买下来。要买下来的,不仅是那盆花,还有那盆花里的青春,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的古老而芬芳的故国。

    而我终于明白了我母亲的心了。”席慕蓉对母亲由误解、隔膜到理解、认同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海棠的态度变化而表达出来。

    物件类。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事物记录生命的屐履、留下情感的印痕。

    抓住这些曾凝聚过情感的事物,就会拎起一大片记忆和情感。鲁迅的散文《风筝》,写“我”看到北京空中放飞的风筝,回想起童年时代对兄弟的“精神虐杀”,表达“我”的痛悔、迷惘等复杂感受。

    鲁迅究竟有没有折断弟弟的风筝,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领略文学大师的创作技巧。“我”由眼前北京的风筝联想起儿时故乡的风筝及“我”折断弟弟风筝一事,结构紧凑而自然。

    当“我”寻求弟弟的宽恕时,弟弟却全然忘却,风筝凝聚了“我”对“精神虐杀”的沉重反思。如果没有借助“风筝”这个事物,而想在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里表达如此深刻的主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在艺术感染力方面也会大打折扣。

    食物类。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张闪亮的名片。

    其实,对于食物而言,味道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有篇文章题为《汤圆的怀念》,怀念的不仅是汤圆本身的味道,更是“当初包汤圆的热闹、欢乐”,是家庭的温馨、和睦以及家庭成员的亲密无间。

    文中,作者有感而发:”而今,一个人吃着速冻的汤圆,才发现怀念的竟是当初包汤圆的热闹、欢乐,哪怕是糯米粉没捏拌好,哪怕是汤圆的形状太可笑,哪怕是刚下锅的汤圆已经漏馅,但欢聚、团圆的幸福已经包容了一切,也许那才是吃汤圆的真正意义。” 细节类。

    何蔚《踢着石子回家》一文,“踢着石子回家”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细节。作者先回忆学生时代踢着石子回家的单纯、自在与欢乐,再对比眼下的自己,穿着整齐的西装,却不敢以锃亮的皮鞋去踢路边的石子,害怕因此招来异样的目光。

    作者借此反思自己“太习惯于违心地将本真的自已藏匿于身后,以庄重却并不十分真实的脸色去面对世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成长路上共有的体验?一个细节“踢着石子回家”唤醒了我们对纯真童年的回忆,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当然,情感凝聚物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可以是一个场景、一幅画面、一个动物……明朝祝允明曰:“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带着生命的热情体悟生活,万物总能在某一特定境况下与我们的生命、情感契合无间。

    物象的作用 第一、物象可以寄托情意。物象在文章中又可称为“寓意物”,寄托了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意。

    如萧乾的《枣核》一文,枣核虽小,但承载的情感不可谓不厚重也,寄托了朋友间的情意及友人对故土地的深切思念之情。再如史铁生的《合欢树》,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也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恩。

    第二、物象可以衬托人物。琦君的《髻》一文,选择了女人的发髻作为物象,非常恰当。

    发髻能表现母亲的朴实与姨娘的时髦,显示两人的不同性格。母亲的发髻始终如一,表现了母亲保守而倔强的个性。

    发髻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生的变化。姨娘衰老了,不再讲究发髻,流露出人物心境的变化。

    第三、物象可以成为线索。在叙事过程中,某一物象反复出现,贯穿全文。

    以立夏的《墙》为例:第一次写墙,是“我”回老屋,看到那堵老墙引发回忆;回忆婉嬷嬷每次见到有人从墙根下走,总要提醒“不靠墙走”,这是第二次写墙;第三次写墙,是在雨天婉嬷嬷提醒一个路人“不靠墙走”被甩倒后哭了;第四次写墙,补叙婉嬷嬷的丈。

    如何写好物象类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与范文欣赏

    如何写好物象类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与范文欣赏 ——如何写好物象类记叙文 “物象”之说始见于《易传》。

    《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段文字认为言不尽意,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 纪昀在《清艳堂诗序》中写:“凡物色之感于外,与喜怒哀乐之动于中者,两相薄而发为歌咏。”

    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文学创作往往是由于内在情感与外在物象相契合而产生。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的例子能生动地阐明这个创作原理:当列夫·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尽管曾被车压过,但仍然向上挺着,他酝酿的哈吉·穆拉特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

    因此,我们在写作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去寻找一种物象,使之或承载情感,或衬托人物,或贯穿全文,或揭示主旨。 物象的类别 草木类。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每一种花草都是生命,都可以凝聚我们的情感。

    席慕蓉的《海棠》一文,给我们以启示:作者读大学时曾买回一大盆棕榈,却被母亲给换成两盆海棠,自己一度为此惋惜、不解。后来,当“我”在异国他乡寻找属于中国的那点芬芳时,蓦然发现“海棠是属于年轻时母亲的花”,“我”切身体会到母亲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曾“一面赏花一面编织着美丽的梦”。

    当“我”有了这层认识后,“再看见海棠花时,总忍不住想要买下来。要买下来的,不仅是那盆花,还有那盆花里的青春,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的古老而芬芳的故国。

    而我终于明白了我母亲的心了。”席慕蓉对母亲由误解、隔膜到理解、认同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海棠的态度变化而表达出来。

    物件类。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事物记录生命的屐履、留下情感的印痕。

    抓住这些曾凝聚过情感的事物,就会拎起一大片记忆和情感。鲁迅的散文《风筝》,写“我”看到北京空中放飞的风筝,回想起童年时代对兄弟的“精神虐杀”,表达“我”的痛悔、迷惘等复杂感受。

    鲁迅究竟有没有折断弟弟的风筝,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领略文学大师的创作技巧。“我”由眼前北京的风筝联想起儿时故乡的风筝及“我”折断弟弟风筝一事,结构紧凑而自然。

    当“我”寻求弟弟的宽恕时,弟弟却全然忘却,风筝凝聚了“我”对“精神虐杀”的沉重反思。如果没有借助“风筝”这个事物,而想在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里表达如此深刻的主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在艺术感染力方面也会大打折扣。

    食物类。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张闪亮的名片。

    其实,对于食物而言,味道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有篇文章题为《汤圆的怀念》,怀念的不仅是汤圆本身的味道,更是“当初包汤圆的热闹、欢乐”,是家庭的温馨、和睦以及家庭成员的亲密无间。

    文中,作者有感而发:”而今,一个人吃着速冻的汤圆,才发现怀念的竟是当初包汤圆的热闹、欢乐,哪怕是糯米粉没捏拌好,哪怕是汤圆的形状太可笑,哪怕是刚下锅的汤圆已经漏馅,但欢聚、团圆的幸福已经包容了一切,也许那才是吃汤圆的真正意义。” 细节类。

    何蔚《踢着石子回家》一文,“踢着石子回家”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细节。作者先回忆学生时代踢着石子回家的单纯、自在与欢乐,再对比眼下的自己,穿着整齐的西装,却不敢以锃亮的皮鞋去踢路边的石子,害怕因此招来异样的目光。

    作者借此反思自己“太习惯于违心地将本真的自已藏匿于身后,以庄重却并不十分真实的脸色去面对世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成长路上共有的体验?一个细节“踢着石子回家”唤醒了我们对纯真童年的回忆,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当然,情感凝聚物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可以是一个场景、一幅画面、一个动物……明朝祝允明曰:“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带着生命的热情体悟生活,万物总能在某一特定境况下与我们的生命、情感契合无间。

    物象的作用 第一、物象可以寄托情意。物象在文章中又可称为“寓意物”,寄托了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意。

    如萧乾的《枣核》一文,枣核虽小,但承载的情感不可谓不厚重也,寄托了朋友间的情意及友人对故土地的深切思念之情。再如史铁生的《合欢树》,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也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恩。

    第二、物象可以衬托人物。琦君的《髻》一文,选择了女人的发髻作为物象,非常恰当。

    发髻能表现母亲的朴实与姨娘的时髦,显示两人的不同性格。母亲的发髻始终如一,表现了母亲保守而倔强的个性。

    发髻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生的变化。姨娘衰老了,不再讲究发髻,流露出人物心境的变化。

    第三、物象可以成为线索。在叙事过程中,某一物象反复出现,贯穿全文。

    以立夏的《墙》为例:第一次写墙,是“我”回老屋,看到那堵老墙引发回忆;回忆婉嬷嬷每次见到有人从墙根下走,总要提醒“不靠墙走”,这是第二次写墙;第三次写墙,是在雨天婉嬷嬷提醒一个路人“不靠墙走”被甩倒后哭了;第四次写墙,补叙婉嬷嬷的丈夫和儿子。

    用物象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有剪纸、戏剧,还有舞龙,其中我最喜欢的剪纸。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以后。那时候的人们剪纸的花样可多极了,有的剪成一个喜字,有的剪成一只老虎,还有的剪成一只花猫,真有趣!剪纸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引起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剪纸可真丰富呀!我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剪纸啦!

    物象比喻法的作文

    今年有一道作文题颇受关注,这就是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以流行歌曲入高考(论坛)题这件事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新闻价值,很多人都在关心这会不会是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某种新趋势。其实,《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流行至今,已经有好几年了,若说是追踪流行时尚,紧扣时代脉搏,这道题未免有点过于后知后觉了。我们大可不必将眼光放在流行元素这个问题上,而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将它与其他试题平等看待,就会发现:“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句话不过就是个比喻罢了。

    “翅膀”就是帮助你飞翔的东西,说它“隐形”是因为它不是真的翅膀,而只是帮助你成长。因此,只要在你成长过程中帮助过你的都可以写进来,比如:“父母的爱是助我走到高考考场的隐形翅膀,这爱悄无声息,却在每个日日夜夜默默地扶助着我,就像这隐形的翅膀,虽然我看不见它,但它却助我飞翔,飞到梦想的远方。”与此类似的,还可以写友情、信念、理想、奉献、宽容、爱心、求知、意志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这个题目中,“隐形的翅膀”就相当于一个“喻体”,我们破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本体”。翅膀可以助鸟飞翔,美德可以助人成长,二者在这个意义上具备了相似性,这就是一个比喻。这类题目往往都包含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里面又蕴含了某种精神本质。我们破题的时候就应该由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说这些精神本质是“本”的话,那这种具体事物就可以看成是与之相对应的“末”,而我们破解这类题目的思维过程就叫做“缘末求本”。

    与上文反复强调的一样,“缘末求本”只是构思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扣题方法就是“由本知末”。虽然我们从翅膀的身上发掘出很多可写的东西,但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经常让那双翅膀扇动起来。

    再比如07年江苏卷“怀想天空”,这里的“天空”就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我们可以把各种美好的事物比喻成你心中的那片天空,而文章扣题的关键就是“怀想”,是在以一种深厚的情感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思念。每个人眼中的天空都不一样,所要寄托的情感也就不一样。

    写一篇关于以莲为物象的作文

    自古诗人以咏莲为诗者不乏佳篇,咏莲的风姿,颂莲的神韵,歌唱莲的品格。

    凡赏莲者都会从莲里余韵出一番独道的滋味,要不怎有“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

    等等一些赞莲的诗呢? 在《爱莲说》中,作者重点描写莲的特征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道德信念,而这位将莲比作君子的周敦颐,想要传达的思想是我们又是否真正体会?作者叹息真正爱菊“隐逸的高士”极少,爱莲“高尚的君子”也罕见,可是却有很多人爱象征富贵的牡丹。这只能说明贪图富贵的俗人很多,他们不能真正品味出花的韵味,更不用说莲。

    有人说;“怜君自来高格,爱莲谁若敦颐。”是啊,想必真正了解莲的人不多啊! 莲,洁净而清香,朴素而不庸,高贵而不傲。

    若远观,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像一个眉目清秀的才子,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给人感觉就是那么惬意。若近观,花苞白里透红,新叶嫩枝,映入眼连,扑面迎来芬芳的香气。

    可是莲不怎么映人注目,陆地上百花齐放,争鲜夺艳,又有谁去理会这碧水中默默散香的莲呢?只有爱莲的人罢了。 “既然不愿纤尘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也许莲并不是愿意生长在淤泥里,也许立身淤泥而不染是莲对命运不公做的反抗,也许莲是以身作责,让那些凡夫俗子醒悟,也许他只想默默的奉献自己的香。

    以枸杞为物象写一篇作文

    这个寒假我来到了宁夏爸爸这里 , 宁夏这里最有名的要算枸杞了。如果你们还不知道枸杞是什么,那就听我为你介绍吧!

    枸杞别名西枸杞、白刺、山枸杞、白疙针,来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单叶互生或数片丛生于短枝上,长椭圆形披针形或卵状矩圆形,长 2 ~ 3cm ,宽 2 ~ 6mm ,基部楔形并下延成柄。

    介绍完形状,那该介绍它的用途了吧。枸杞的用途可多了,光我知道的就有:它能泡药酒、滋补肝肾、治头晕。我还从爸爸那里得知,枸杞除了我说的做用外还有很多,比如: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坚精骨、去疲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 。

    还有许多用枸杞做的产品呐,比如:枸杞酒、枸杞牛奶、枸杞茶等等,这些都是宁夏的特产。枸杞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等等,它的维生素有很多,我就不在这里依依介绍了。

    枸杞到底有多少知识,我也不太清楚,只好给你们介绍的这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那你就亲自到宁夏来一次吧!绝对让你长很多知识,让你流连忘返!!

    那一朵云作文用物象贯穿

    抬头仰望天空,美丽的云在空中飘动,会使我的心情像云一样轻松.

    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如果你一不留神,它就会变成另一朵云,让你找不到它,它在慢慢移动,有时会像一条龙,有时会像张着大嘴的鳄鱼,有时会像一辆你从未见过的豪华的汽车……

    看!离我最近的那朵云,它好象是一位美丽的天使,她正在看我,仿佛是在邀请我去做客;再看,遥远的天边的云,更是形状不同,每一个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特点,天边的云颜色很浅,就像是所有的云都汇集到了那里,铺成一片.有一朵云,很像一座白色的宫殿,在宫殿的四周,有许多小岛围绕着,它仿佛向我铺开一张地毯,好象想让我走过去的样子.

    晚上的火烧云,甚是美丽,它和白天的云彩不同.但人们都期望它出现在傍晚.因为民间有一句谚语“早烧阴,晚烧晴.”它的意思是早晨的时候有火烧云就意味着这一天是阴天,如果在晚上出现火烧云就意味着明天是晴天,所以人们很期望它出现在傍晚.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火烧云的形态,它是橘红色的,这深深的颜色几乎渲染了半边天,非常美丽.再仔细看它,它的颜色由浅黄色变成了橘红色,和天空的颜色合为一体,就像是美术里的水彩画一样美丽.

    当天漆黑的时候,天空完全变成了黑色,看不到一朵云彩,只能看到无数个小星星在眨着眼睛.明亮的月亮挂在天空,为行人照明了前进的道路.

    云,美丽的云,洁白的云,姿态万千,从天的这边飘到天的那边.

    不久以前,有一位学者告诉我:“如果有人抬头全神贯注的看着天空,那这个人一定很寂寞,只有他抬头看天空中的云,那么他所有的烦恼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坚信这句话,每当我寂寞的时候,我都会抬头向天空望一下,真的如学者所说,我的所有烦恼都消失了.

    抬头仰望天空,云在动,会使我的心情随着云一起飘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