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主题影评范文
一篇好的影评应该包括哪几方面对于电影的哪几方面进行论述 爱问知识
一片影评一定要有清晰的脉络,观完电影的感悟是最重要的,即通常所说的电影主题,这包括着导演的风格以及电影的现实意义,所以通常评主题是必要的;第二呢,评述一下电影的细节,像是让你感动的一个或几个镜头,情节等,一定要评析的有自己的特色,不要空谈,必要时结合一下实际,有把握的话联想一下看过的相似的电影;第三呢,学过电影常识的,就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像镜头的运动、景别、光线、构图、演员的表演,色调等等。
(蒙太奇是一个电影术语,很多人不甚明白就喜欢往上写,往往闹笑话,是影评水平降低) 切记不要求多求全,一般写三到四点就可以了,要深刻,而不是简单的电影复述!!!! (我学电编的,今年刚考完艺考,拿得中国传媒和浙江传媒的合格证,就简单和你讲一讲,没什么,自我总结而已,不一定全面!)。
活着电影优秀影评 完整1000字
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我会鄙视这种没有志气的人。
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样都比较崇尚那种英雄般的壮烈的牺牲。看完《活着》这部影片后,对于这句话我却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实,不管怎样活着、活得怎么样,可以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活着》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从40年代的小赌场、国共对峙的大战场,到50年代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结束。
无论是小到一盏茶杯、一本赌帐,还是大到战场上的军车、大炮,都给我们留下了很真实可信的印象,从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来了一种很切合电影主题的沧桑感,一种有些悲伤、有些凄凉,还有些怀旧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萦绕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过程中,很自然,却给人很真实、很深刻的感受。 虽然电影《活着》在原着的基础上改动了许多,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着的精神,同时也不缺少导演独特的理解。
这也是使得电影同样感动人的一个关键之处。可以说导演张艺谋很深刻地理解了余华这部小说的内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他心目中的活着。
看着电影,我不知不觉地被感动了,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要活着。 电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
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
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
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
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
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而从原着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
然后一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
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
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是被饿死的。
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努力快乐地活着。
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可以说电影里的活着远没有小说里的凄惨,但是张艺谋加入了一些讽刺的东西,却同样让人看了心寒。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最后讲到凤霞生孩子的情节,那些没有经验的小红卫兵变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经验有技术的却被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而关进牛棚,最后凤霞大出血,而小红卫兵却不会处理,会处理的王教授又因为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动手术,而福贵一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凤霞死去。这种讽刺性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大跃进期间,镇长到福贵家收铁,福贵的儿子有庆把福贵心爱的皮影箱拉出来,说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几根铁钉还有皮影上面的几根铁丝都拆出来。
还有有庆那一句“那不解放台湾啦”,连天真无邪的孩子说的话都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
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民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
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担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
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
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
对电影的评价写一篇作文
电影的评价最好是从两方面或多方面去论证,不仅仅需要对电影的主题以及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还要对电影拍摄的技术和画面效果,甚至演员发展的空间以及突出的特点,进行论证。
至于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思路尽可能的多参照报纸或期刊中发表的文章,对电影的影响及意义要根据电影所拍摄的时间以及社会背景,从正面和侧面的双重对比,将电影与生活相互联系,通过比喻和联想的叙事手法,对电影中的人物性格、时代背景以及有价值的信息,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将影片的叙事手法和结构,清晰地刻画出来,已达到怎样的效果等等!。
影评范文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评论目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编辑本段评论内容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
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
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
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
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
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
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
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编辑本段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
电影观后感范文
[电影观后感范文]
这部电影仅仅述说了一段往事,电影观后感范文。但如童话般的情节、压抑的画面以及赋予未来希望的稚气的脸庞加上天籁般的声音,述说了一种生命和青春的忠贞,对人性的忠贞。当童年被压抑的心灵缓缓在音乐中学会去描绘希望和贞洁,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压抑和痛苦都不再是磨难,反而使那种震慑心灵的美丽更加强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不再是倾轧和敌视,而归于人的本性。
“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一位留学新加坡的mba硕士做报告时说,在国外他问路时不喜欢去问华人,而更倾向于问外国人,而且屡试不爽。他们脸上同样是再行色匆匆,也会停下脚步去帮助你,甚至陪你走上一段路。
习惯以敌意揣测别人的人正是压迫教育的牺牲品。现在又有多少人用敌对、惩罚式教育去对待孩子?
敬重这位老师,他用音乐教给人去认识世界的和谐,去回归人的本性——善良与友好。
学会去微笑,学会去友好,学会去尊重,学会善良,就算对方是陌生人。收起你冰冷的面孔,就算你觉得那样很酷;收起心里的冷漠,因为冷漠会淹没你的本性;收起敌对的态度,因为你没有资格……你我他皆平等的生命,如果你想追寻生命的美丽,就忘却曾经被压抑的感觉,让心灵纯净的、自由的飞翔。
当习惯了沉默,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珍惜,读后感《电影观后感范文》。习惯了冷漠之后,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呢?你不能旁观你的人生,生命是一场灵魂的裸程。尽情飞奔,享受自由。心灵沾染了厚厚的沙尘,便有了高傲、蔑视、自私、冷漠、猜疑。学会清洗灵魂,就学会了反省。审视自己,回归生命本来的样子。
跟我和他一样的生命体——你,明白吗?
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http://www.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内容简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佩兰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戴迪亚·费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 (Clement Mathieu,杰勒德·尊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Francois Berleand饰)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Jean-BaptisteMaunier饰),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电影观后感范文〕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影评怎么写,给一篇,好的范文,参考以下---
精彩影评 >>更多 [成都商报]奥斯卡,真的没有悬念了吗? 02/28 08:00 [评论]3月奥斯卡 这一场月球背面的“暗战” 02/27 09:36 美式生活《撞车》:请保持良好心态 小心驾驶 02/27 09:23 奥斯卡战役幕后直击 一场不见血的公关升级战 02/27 09:15 [影评]《慕尼黑》:简单的主题是复仇的困惑 02/27 08:43 [新闻晨报]奥斯卡 最好的宣传就是不停地获奖 02/27 07:47 [信息时报]前戏,在奥斯卡高潮之前 02/25 09:20 [信息时报]当霍元甲遭遇霍元乙 02/25 09:17 [新京报]:唇亡齿寒,下一个是谁 02/22 08:11 [新京报]:“霍元甲”也应当敬畏法律 02/22 08:08 雪犬故事以情动人 《零下八度》票房夺冠(图) 02/21 13:48 黄宗江:《上海伦巴》有点清淡 02/21 08:06 《馒头》是否侵权《中国法治报道》? 02/20 18:13 《三联生活周刊》:好莱坞的李安 02/20 10:31 一个歪打正着的馒头 02/18 16:44 野火春风斗韩城 02/18 16:42 假面鸳鸯的阴谋 02/18 16:41 会装狗熊,才有机会做英雄 02/18 16:40 《错失爱情》:薛景求谈平凡爱情 02/18 08:2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02/17 11:59 电影《霍元甲》一场无节制的道德拷问 02/17 11:51 [新京报]应理性看待“馒头案” 02/17 11:16 [新京报]应理性看待“馒头案” 02/17 11:15 [新京报] 无旧可怀的怀旧电影 02/17 11:09 《断背山》成功:同性恋题材从边缘走入主流 02/17 11:00 [扬子晚报]凯歌究竟在骂谁? 02/16 10:45 第101年,谁来血战到底? 02/16 10:37 “金馒头”颁奖礼现在开始(图) 02/16 07:44 缺少大片的刺激 2005年韩国电影票房首次下滑 02/15 10:56 关于影片《芳香之旅》:无旧可怀的怀旧电影 02/15 10:46 [外滩画报]《亲切的金子》复仇终结时 02/14 11:17 观影《霍元甲》:七分功夫三分说教 02/14 11:04 [东方早报]开往恐怖的美丽春天 02/14 10:59 香港电影金像奖谁会领25载风骚 02/14 10:44 [新京报]“馒头”不该引发官司 02/14 10:39 看《慕尼黑》这样的片子,注定是轻松不了的。
作为一个国际新闻爱好者,我对巴以冲突的关注也有一、二十年了。有看过《慕尼黑》的朋友觉得,电影给人的震撼不如《辛德勒名单》,我想原因主要是,电影所表现的内容,现实生活中还在继续,而且,看上去比电影“上演”得还要惨烈,还要让人感到困惑与绝望。
那么,是不是要等到巴以争端彻底平息之后,人们有了审视的距离,再来拍这样的影片呢?显然,这样的假设是荒谬的,甚至是反动的。人类的苦难不是为了最终能够拍出一部杰出的电影,恰恰相反,拍一部电影就像举行一次祷告,以求减轻一点人类的苦难。
所以,斯皮尔伯格选择这一题材,首先就值得我们尊敬,尽管《慕尼黑》作为一部电影,的确不如《辛德勒名单》那么好。 《慕尼黑》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复仇的困惑。
从古至今,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复仇都是一个传统的主题。而且是天经地义的。
熟悉中国武侠小说的人就知道,复仇是受传统道德伦理认同的,有仇不报非君子,以牙还牙,杀人偿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血债要用血来偿,诸如此类的成语、谚语,不仅记录在我们的词典中,也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里。不论在文艺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复仇者曾经都是与英雄划上等号的。
至于对“复仇”这一主题出现困惑,以及对某种不择手段的“正义”表现出怀疑,并将传统的英雄形象放置到一个哈姆雷特似的境地,是近些年才有的一种新的“现代观念”。如果说,我们在对待希特勒的态度上曾经是毫无争议的一边倒,那么,从有巴以冲突开始,特别是“9·11”之后,我们在对待正义与非正义的态度上,就不再是那么简单,那么“统一”了。
《慕尼黑》想要表达的,或者说,想要引起人们思索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困惑。 困惑悬而不决,必然就是困境。
历时数十年的巴以冲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困境。而谁都知道,期望一部电影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是根本不现实的。
但是,作出努力却是必要的。当杀手以及不是杀手的人在杀人以及观看杀人的时候,心中产生困惑与痛苦,而不是快意恩仇,影片就已经完成了它的现实任务。
让人欣慰的是,就在《慕尼黑》公映并进入奥斯卡的提名名单之际,一部主要由巴勒斯坦艺术家拍摄的电影《天堂此时》也出现在了提名名单中。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个巴勒斯坦青年充当“人弹”的故事,也是表达对“复仇”的困惑。
这一“巧合”的现象似乎有理由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相对乐观的结论:困惑的人越多,抵达解决困境的目标就越近。 http://yule.sohu.com/moviereview.shtml。
求一篇观后感,电影题材不限
《阿甘正传》观后感 算起来,《阿甘正传》已经看了不下十次了。
第一次接触还是今年暑假时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的,看完后当时只感觉阿甘的人生太过于传奇了,十分的向往那样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其余的倒也还真感到没什么。 之后为了补全漏看的前十分钟的内容去网上下载了部高清的英文原版,颇有耐心的再次从头看了一遍,这一回除了那份感叹,似乎更增添了许多的感动。
再到之后为了了解片中的那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细节,那一个个的历史事件、人物,又反反复复又看了几遍,更加由衷的赞赏这部我所认为的史诗级的巨作。最近的一次则是在向社团的社员们介绍情商时和大家一起观摩了这部影片。
还记得播放之前,我颇为感慨地对台下介绍道:“去年我社看了一部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该片几乎囊括了1994年奥斯卡所有提名奖,但最终却连一项正式奖项都为获得,由此95年传至我国时得到了一个《刺激1995》的译名。当时看完,我很不解为何这么一部经典的影片会遭遇如此的境遇?原因在之后看过《阿甘正传》后似乎便释然了,因为同年有《阿甘正传》的存在。
作为1994年奥斯卡大奖获得者,《阿甘正传》无疑是一部绝对值得仔细观看思考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绝不会只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 的确,每一次看完这部影片总是有一种别样的感受。
或是感慨,或是感动,或是倍受鼓舞亦或是令人深思。影片中的主角阿甘作为一个智商仅有75的近弱者(智商低于70为弱智),却拥有着常人所不及的高情商,以及其一生所散发出的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这种种人性的光芒。
引用句网上的评论“反过来说则是具备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真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状况的一个莫大讽刺”。所谓“反智”电影是也。
准确的说,阿甘不愚蠢,用他自己的话说“做蠢事的人才是蠢人”。纵观阿甘一生,他的确没有做过任何愚蠢的事,他总是用他的那份单纯去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
他用他那简单的努力和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珍妮、巴布、丹中尉、那群追随者们,无一例外。影片中他令人意外的进入阿拉巴马大学,进入美国全明星队,多次参见了数任总统,参与了越战,华盛顿反战集会,中美乒乓外交,水门事件……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见证了美国在那一段时期内经历的种种变迁,阐释了所谓的“美国梦”的意义。
“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影片中值得令人深思的太多太多,片头片尾那在风中飞扬的羽毛这一意象更是长久为人所称道。
羽毛在风中飘逸不定,似乎寓意着如阿甘母亲的那句著名的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所向阿甘阐述的人生是未定的,需要自己去探求的信念。
然而羽毛最终落在他的脚边,最后又从他的脚边再次飞走,却又暗含着丹中尉所曾经深信着的“命运早已注定”的思想。整部影片从大体上看似乎也便是交织着这两种理念所展开的阿甘的非凡人生。
阿甘那不寻常的体魄似乎是上帝的礼物,所谓命中注定。然而当他在美国大陆上不断奔跑之时,前方的未知似乎也正喻示着他那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引导所一步一步开创的传奇。
他的一生都在奔跑着,“我跑,只因为我想跑”。简单的话语里,却耐人寻味。
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努力,只为了最简单的目标。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正迈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之上,不需要太多纷繁复杂的理由,只是迈开大步向前奔跑,或许这便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只有放下过去,才能继续前进。”一切的荣耀或失败都只是道路上的一部分,放下它们,才能跑得更释然。
可是,当我们还沉浸在这样的鼓励之时,阿甘却只是淡淡的说了句“我累了”便停下了脚步。这一度让我不解,那些跑步时的追随者们相信会更加茫然。
直至今日读完李开复的自传,看着这位似乎人生与阿甘一样波澜的引路人的一次次放下,才最终有些感悟。其中的感悟,似乎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去体会。
对于片中珍妮所代表的那一系列某种意义上的负面价值,披头士文化、政治黑幕、战争、人性的堕落甚至连我国十年文革的那一度的黑暗都有所提及,阿甘的Forrest这个名字所喻指的3K党,与阿甘与黑人巴布的友情,更是这强烈的对比讽刺的代表之一。这里我不想再展开,毕竟阿甘也坚信的是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
如果人生如同这样的一部电影,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才刚刚演绎到影片的前一小段,后面还有长长的一大段。不论之前发生过什么,得到过什么,或是失去过什么,都只是那小小的一部分。
放下,才能继续前进。因为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要说的似乎还有很多,毕竟它所包含的意义太多太多。以致于每一次看完依然会产生许多的思考。
即使再看上几遍,每个人内心的惶惑感一点都不会减少,但同时我们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脱的感觉,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和伟大的力量,虽然一些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可是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虚掷光阴。
所以,不要再犹豫彷徨,只要向前迈步奔跑。
影评怎么写?主要是要格式,谢谢
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记住,一定要按议论文的格式! 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自己想,别被这东西束缚···
800字影评作文
舞蹈,功夫
——评析《精舞门》的主题思想
这是一群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这是古老东方升华西方街舞的传奇,这是一部舞蹈,功夫大片,强大的舞蹈阵容,超级明星演绎——《精舞门》,给我们带来了视觉和精神上的冲击。
街舞是本片的线索,将原本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楚东出生在武术世家,但他从小喜爱跳舞。由于跳舞,他使得妹妹从高处摔下,造成失明。也是因为跳舞,他交到了共度难关的兄弟和知心的朋友。
楚东少年时期由于跳舞,疏忽了旁边的妹妹,导致妹妹失明。多少年来,楚东心中一直存有对妹妹的歉意和把妹妹眼睛治好的希望,正是这一点,让楚东带着他的兄弟们沾上了街舞大赛的舞台上。
影片最精彩的一部分是楚东带领功夫小子参加比赛。从完全照搬别人的舞姿,到自己开始编舞,从完全西化的街舞到融有中国功夫的街舞,我们看到了中国功夫正在一步一步地融入街舞中,让西方的现代街舞拥有了神秘的东方色彩。在决赛前夕,功夫小子与对手都在紧张的训练,导演用了蒙太奇的手法给我们展示这一幕幕,一边是西方化的街舞,一边是融入武术的街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
如果说导演前一个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东西方文化平分秋色,那么后一个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就可以看到中国功夫以强大的的实力而胜利。场内是楚东带领的功夫小子跳着带有鲜明功夫色彩的街舞,场外是二叔在运用中国功夫与别人打架。二叔提前结束战斗并取得胜利也预示着功夫小子的胜利也在不久之后。最后一个动作,对手钟少雄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倒立,对楚东说:“这才是街舞。”楚东则运用爷爷教的功夫完成了一个更加完美的倒立,对对手说:“这不是街舞,是中国功夫!”与其说楚东用舞姿打动了观众,不如说使用功夫打动了观众。
影片除了跳街舞这一条主线,还有一条副线,就是楚东与TlNa的爱情。TlNa是一名金牌DJ,当她看到楚东跳舞后,发觉自己已经麻木的双手又苏醒过来,这里边不仅仅有爱情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中国功夫的力量。
影片还有一条线索,是功夫小子历尽辛苦终于站在了冠军的领奖台上。从某个角度上看,这可以看成一部励志的电影,但是却有一种后劲不足的感觉。在强大的中国功夫的力量下,它弱化的不仅仅是西方化,还有励志的成分,这一点破坏了这一部电影的完整性。
影片的结局似乎是喜剧,形式是熟悉的大团圆式,其中夹杂着西方的文化,这与影片略带悲剧色彩、纯中国化的开场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示着主人公楚东的生活越来越好,也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导演对于中国功夫,乃至中国文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