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发展论文范文

一篇关于 动画片的论文 3000-4000字
小谈中美动画之差异 曾经看过一句话,给你一张白纸,不论什么样的梦想和奇迹都可以实现。
自十九世纪动画诞生以来,各个国家对于动画的创造与研究就不曾间断过,创造是动画艺术魅力之所在。动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它全面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中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点。
由于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风情和不同的经济形态,纵观世界一百多年来动画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发展的历史,它们所经历过的兴与衰,以及其所呈现的艺术特色,也就各不相同。也正因如此,世界动画才得以具有如此斑斓多姿的绵延景观。
接下来以中国与美国为例,在几个方面上介绍有关两个国家的动画差异。一、题材内容 5000年的历史沉淀使中国拥有丰富的题材内容。
早期的有神仙传说、古代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甚至还有外国故事,比如《神笔》、《骄傲的将军》、《渔童》和《牧童与公主》;也有革命传说故事,如剪纸片《红军桥》、木偶片《红云崖》;还有阶级教育类的题材,如描绘旧社会儿童悲惨命运的木偶片《三毛流浪记》,还有《半夜鸡叫》;甚至还有关于国际讽刺内容的,如漫画风格的动画《黄金梦》和木偶片《谁唱的好》。尽管中国动画题材的多样化,古今中外内容的选择广泛,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以育人为主。
而且中国动画片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呈现幼稚的特色。由于动画儿童化的思想影响,中国动画在题材上鲜有爱情题材。
以致2002年出现的一部关于青春题材的动画《我为歌狂》,造成不小的轰动。虽然在制作、画面效果等方面还存在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在中国动画史上依旧是个不小的进步。
至于美国动画,美国的动画创作有许多是借鉴它国的故事原型,进行动画再创作。以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为例,如《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皆取材于德国著名的《格林童话》;包括《狮子王》,也是演绎了《王子复仇记》的故事。
而且在题材上,美国并不强调教育思想,因为育人不是西方人制作动画的目的,从《猫和老鼠》中就能体会到,“乐”才是根本。二、动画形象 中国设计的动画人物形象一般都是正正经经,形象正统。
如以前制作的哪吒、神笔马良等。虽然也有像《三个和尚》这样的动画形象设计,但都不能成为主流。
现在的动画形象也是如此,譬如《蓝猫淘气3000问》中的蓝猫,不也都是规规矩矩的形象么。而且中国动画中的人物并没有自己极为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人物的眼睛,许多时候人物的表情、眼神和性格、剧情完全脱节,同一画面上的两个人物根本毫无交流,似乎只是各自独立存在着的。
反观美国的动画形象设计,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生活中的原形差别不大,大多不大变形,形象优美,个性鲜明;动物形象则大都作大幅度的夸张:大头、大眼、大手、大脚,成为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卡通模式。三、音乐 音乐对于一部动画的重要性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明。
一般音乐的作用,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听觉艺术形式以满足人们的艺术欣赏要求。而一旦成为动画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就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特性和审美规律。
早期中国的动画也很讲究音乐的作用,例如《牧童》,是中国式的音乐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天真的牧童,潺潺流水和摇曳的竹枝始终传递着细腻、含蓄的感情,完全是中国格调。
贯穿全片的笛声由中国一代笛子宗师,享有“魔笛”之美誉的陆春龄担纲,更是经典。《牧笛》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
但近年来中国动画的音乐,仿佛是动画的附属品,是由动画而生,纯粹为了制作而制作,丝毫无任何美感可言。美国动画中的音乐,依旧以迪斯尼为例。
在迪斯尼动画中,音乐占有极大的比重,每一段故事,都有与之相匹配的音乐贯穿始终,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动画所想要表达的情绪。在迪斯尼的作品中,音乐的发掘是无所不至的,我们可以说的每一部都找到了很对位很合拍的音乐,常常和影片相得益彰,使二者都焕发光彩。
四、艺术性 毋庸置疑,我国早期的动画片对艺术性的要求非常高,创作十分严谨。中国的动画片创作者一直非常讲究创作个性和独特的思想理念,在有关动画片的艺术表现的领域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不少艺术类动画片都曾在国际上获过大奖,有着极高的声誉。
譬如80年代著名的水墨片《山水情》,通过古琴师向渔家少年传授琴艺的感人故事,将中国古典艺术最高水平的写意山水与古琴曲完美结合在一起,阐述了人与自然高度融洽的得意境界。该作品在国内外一共获得了8个奖项。
反观美国动画,相较于艺术性而言,则更加注重商业价值。美国在其动画的创始初期即很快进入了产业化式操作,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
虽然当时也出现了纯艺术追求的实验动画,如《美国一瞥》,但占主流的还是商业动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美女和野兽》、《灰姑娘》、《狮子王》、《泰山》等一系列的动画长片的制作,已然形成一个动画操作体系,并且获得价值不菲的市场回报。
至于其他方面,则不再一一列举说明。其实就以上几个方面的差异而言,中美动画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不断成长。
求动画发展史论文
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的发展及关系摘要动画片,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它是在生物学,图形图像学,光学等科技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在动画发展的最早期,它仅仅被应用于工业工程之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动画行业。
可以很容易看出,动画的发展和同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息息相关的。本文就是对动画的发展过程作了完整的阐述;而且对于传统的手绘制作动画和利用电脑三维软件制作动画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了多层面的分析。
关键词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发展关系动画行业发展的快速和多元化,是和现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包括:生物,影像,新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就是对于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动画制作者们和正在学习动画或者将要学习动画的朋友们,来探讨一下:在现在科技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传统的手绘动画方法被利用电脑三维软件制作动画的方法所逐渐替代,现在的人们似乎也对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片情有独钟,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的手绘动画方式就不重要了呢?只用掌握好功能强大的三位电脑软件就可以在动画的殿堂立畅通无阻了呢?在学习动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和把握呢?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动画的发展(一)动画的含义“动画”英文“ ANIMATION ”,和“记录片”、“剧情片”、“实验电影”一样,“动画”是电影的类型之一。它是指把一些原本没有生命(不活动)的东西.经过制作成影片(或电视)并放映后,成为有生命的东西。
因此.广义的动画包含了“剪纸片”、“木偶片”等艺术形式。在中国它们也被称为“美术片”或“卡通片”。
按照国际通用的解释,是“利用逐格拍摄或制作而成的影片”。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新传媒的诞生、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视听语言的不断拓展、材料与手法的不断创新 使得这一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延伸。
现代动画所涉及的领域不再单一,多元化的发展使动画本身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早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动画理论家曾说过,“动画艺术家是在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
这句话今天看来更加精彩。(摘自 http://dm.7456.net/zj/smsdh.htm )它们最重要的特征有两点:1、它们的影像是用电影胶片或录影带以逐格记录的方式制作出来的。
2、这些影像的“动作”是幻觉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原本就存在,再被摄影机记录下来的。这种幻觉就是“视觉暂留”现象。
当人们看到一件物体时,即使它马上消失了,它在人的视觉中还会停留大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这非常重要——当投影机以每秒二十四格的速度投射在银慕上,或录象机以每秒三十格的扫描方式在电视莹光屏上呈现影像时,它会把每格不同的画面连接起来,从而在我们脑中产生物体在“运动”的印象。
所以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NormanMclaren)说:动画不是“会动的画”的艺术,而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
求动画发展史论文
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的发展及关系 摘要动画片,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它是在生物学,图形图像学,光学等科技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在动画发展 的最早期,它仅仅被应用于工业工程之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动画行业。
可以很容易看出,动画的发展和同时 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息息相关的。本文就是对动画的发展过程作了完整的阐述;而且对于传统的手绘制作动画和利用 电脑三维软件制作动画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了多层面的分析。
关键词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发展关系 动画行业发展的快速和多元化,是和现代高速发展的科 技,包括:生物,影像,新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是密不 可分的。本文就是对于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动画制作者 们和正在学习动画或者将要学习动画的朋友们,来探讨一下: 在现在科技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传统的手绘动画方法 被利用电脑三维软件制作动画的方法所逐渐替代,现在的人 们似乎也对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片情有独钟,这是否意味着 传统的手绘动画方式就不重要了呢?只用掌握好功能强大的 三位电脑软件就可以在动画的殿堂立畅通无阻了呢?在学习 动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和把握呢?这就是本文要 探讨的问题。
一、动画的发展 (一)动画的含义 “动画”英文“ ANIMATION ”,和“记录片”、“剧情片”、 “实验电影”一样,“动画”是电影的类型之一。它是指把一些 原本没有生命(不活动)的东西.经过制作成影片(或电视)并 放映后,成为有生命的东西。
因此.广义的动画包含了“剪纸 片”、“木偶片”等艺术形式。在中国它们也被称为“美术片” 或“卡通片”。
按照国际通用的解释,是“利用逐格拍摄或制作 而成的影片”。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新传媒的诞生、应用领 域的不断延伸、视听语言的不断拓展、材料与手法的不断创新 使得这一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延伸。
现代动画所 涉及的领域不再单一,多元化的发展使动画本身变得更加丰 富多彩。早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动画理论家曾说过,“动画艺术 家是在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
这句话今天看来更加精彩。(摘 自 http://dm.7456.net/zj/smsdh.htm) 它们最重要的特征有两点: 1、它们的影像是用电影胶片或录影带以逐格记录的方式 制作出来的。
2、这些影像的“动作”是幻觉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原本就 存在,再被摄影机记录下来的。 这种幻觉就是“视觉暂留”现象。
当人们看到一件物体 时,即使它马上消失了,它在人的视觉中还会停留大约十分之 一秒的时间。这非常重要——当投影机以每秒二十四格的速 度投射在银慕上,或录象机以每秒三十格的扫描方式在电视 莹光屏上呈现影像时,它会把每格不同的画面连接起来,从而 在我们脑中产生物体在“运动”的印象。
所以动画大师诺曼. 麦克拉伦(NormanMclaren)说:动画不是“会动的画”的艺术, 而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 (二)国外动画的发展 动画最早是被运用于工业制造当中。
早在1824 年,伦敦 大学生理学的主考官piter . maker 出版了《通过运动的物体 可以产生连续的画面》一书。他在书中解释说:“人眼的视网 膜在物体被移动前,可有一秒钟左右时间的停留。”
如果这个 形象的动作又足够的速度,观众看静止的画面就仍然会有运 动的感觉。 早在1825 年,英国物理学家制造了西洋境(也就是一个 转动的圆盘,当盘子转动的时候,人的视觉中就出现了连续活 动的影像了)。
1832 年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夫发明了视觉玩具这个装置, 它是有一个转轴和一个圆盘组成,在圆盘的边缘有运动状态 的连续画面,当圆盘转动的时候人的视觉就产生了又连续画 面运动的错觉,可以说这就是最早期的动画作品了。 1895 年,有人研究的是色彩和声音,事实上巨大的进步 是在一秒钟连续拍摄16 到20 张画面的摄影发明。
(《现代动 画设计》孙立军p3) (三)国内动画发展状况 翻开一面面还未发黄的历史书页,我们可以从一行行铅 字中读出这样一些文字:《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 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我们捧回几十个国际 艺术大奖,国际动画艺术界称誉我们民族动画片为“中国动画 学派”⋯⋯中国动漫艺术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如动画片、水墨 动画片、剪纸片、拉毛动画片、贴纸动画片、木偶片、泥塑木偶 片⋯⋯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不仅在国内外引起 广泛影响,而且发行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区,打响 了中国动画片对外输出的第一炮。这些是已故的一道绚丽风 景,是中国动漫人对于往昔峥嵘岁月的朝拜,但这已经成为我 们记忆中封存。
因为中国的动画片发展到现在陷入了沉寂, 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已经更多地抢走了中国观众的眼球。当 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2》、《X 战警2》尚未兵临城下,它们的 动画版已经排山倒海般呼啸而来。
当加菲猫、史努比等外来 卡通形象占据人们周围的生活用品、印刷品时,而中国自己的 卡通形象却一直杳无音信、姗姗来迟。我们的国产动画面临 着巨大的挑战。
(摘自中漫网2004-4-5 [17]) 二、手绘制作动画和电脑制作动画的关系 (一)手绘动画的制作 后来的一。
二维动画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动画的概念问题
摘要:动画已被人广泛熟知,但其仍然属于一个新兴的待开发的领域,这不仅源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性,更在于其广阔、新颖、奇特、大胆、丰富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动画;概念;艺术
现在我嗜好用动画世界这个词来概括动画艺术的理解。因为当人们开始从真正意义上来领会、深入认识“动画”的时候,往往脸上会呈现一片茫然,其实他所以为的“动画”,并不是那么简单空洞的。
动画不仅仅是“视听”,更应该是“立体”的。
如果从平面或立体的概念来区分理解,问题或许会变得更简单。
我们很容易区分什么是平面的和什么是立体的,因为我们知道,有长和宽的就是平面的东西,有长宽高的就是立体的东西(虽然这样理解过于简单,但也充分到位),动画是平面的,动画起初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在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的平面上(幕布),或者某一门白墙。如果追溯到电影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动画片的发展是紧随其后的,并且它们之间有着必然、密切的联系,动画和电影、电视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人类眼睛“视觉残留”的特性。资料记载,早在1831年,法国人Joseph Antoine Plateu把画好的的图片按照顺序放在一部机器的圆盘上,圆盘可以在机器的带动下转动。在机器的带动下,圆盘低速旋转,圆盘上的图片也随着圆盘旋转。从观察窗看过去,图片似乎动了起来,形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原始动画的雏形。从这个原始动画的原理来看,动画仍然是平面的,只限于一个”圆形“的平面。我们知道,任何动画片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传递,我们看到的画面是某种介质作用的结果。现在普遍为观众接收的媒介是电视机、电脑、放映机、投影仪等,随着高端技术的开发,动画可以呈现在更多的媒介上,比如手机、Iphone、商务通、掌上电脑等等。
参考信息
Q->1666014178
有关于世界动漫发展史的论文,4000字,急需!资料文就可以 问
世界动画电影简史
动画的发展历史很长,远古人类各种形式图象的记录,以显示出人类潜意识中表现物体动作过程的欲望。
法国考古学家普度欧马在1962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二万五千年前石器时代洞穴画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土,这是人类试图用笔(或石块)来扑捉动作的尝试。其他如埃及墓画、希腊古瓶上的连续动作分解图画,也是同类性的例子。达•芬奇有名的黄金比例人体几何图上的四只胳膊,就边式双手上下摆动的动作。16实际西方还首次出现了手翻书的雏形,这和动化的概念也有相通之处。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艺术家一向有赋予静态绘画以生命的传统,如《六法论》中主张的气韵生动,《聊斋》的《画中仙》中任务走出卷轴与人交往等,但这些大体上是以想象力来弥补实际操作的。真正使图画动起来的点睛工夫,还是从西方世界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由于篇幅较长,请到参考资料查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25541.html
求“中国动画的发展前景”论文{短小精悍那种,要求1000字左右}
动画这门综合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动画”的概念经历了无数次分离与融合,但动画始终是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质,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它是一种没有国界的世界通用的语言,是世界文化的缩影。 中国动画曾经无比辉煌,但是经过70多年的大起大落,现在已远不如世界其他的动画强国。
党的十五大之后国家开始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先后建立杭州、常州、深圳、吉林、长沙等国家动漫基地,生产大量动画片。发展到今天,中国动画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网络联系着世界,当今中国的动画片受众大多还是依靠网络接受日本和欧美动画强国的洗脑,中国动画片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依旧甚微。
创新是创作的灵魂 中国的动画创作从创始初期就积极开拓,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寓教于乐。但这样却形成了一个误区:动画片大多都针对低龄儿童,缺乏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喜爱的动画作品,留下了市场空缺。
而相比之下的美国、日本动画片在创作上思维活跃,题材丰富,并且老少皆宜,日本更是“全民动画”,每个年龄阶层的人都有合适的动画作品。这些中高年龄层的作品就全数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占领了空白。
美国动画电影不论是迪斯尼还是PIXAR、梦工厂都善于吸收世界文化,过去经典传颂的埃及题材的《埃及王子》、希腊题材的《大力神》、阿拉伯题材的《阿拉丁》、中国题材的《花木兰》暂且不表,就说2008年暑假轰动的梦工厂三维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就足以吸引全球人的眼光。 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的国宝,二者的结合无疑是典型的中国风。
片中宏大的中国风背景音乐配上宏伟精彩流畅的武打场面、诙谐幽默的故事设计、各具特点的造型,虽然是绝对的喜剧,却看得不少人潸然泪下。是感动吗?是在感叹,为什么如此好片,竟然不是国人自己创作的!而在感叹的同时反省、修正自身创作的不足,对中国动画的复兴大有裨益。
突破思维定势,转化观念。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失去了动画娱乐的前提。
教化思想下动画片大多一副严肃的面孔,大人不看,小孩更加不喜欢。而日本动画片实行市场分级制度,有适合各个年龄和阶层的作品,同时还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包含其中,观众在看故事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画片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的发展和创造。
《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从电影、电视到动画,这一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就连《宝莲灯》里都免不了要把这一形象搬出来。中国动画学会的徽标也是这只“国民猴”。
但这么多年来关于孙悟空并未有过任何造型和故事上的突破,永远是那身黄色的衣服、红黄两色的金箍棒,千年下来,从熟悉到腻味。日本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的漫画《最游记》因其疯狂的颠覆、吸引人的剧情、曲折的情感和深刻的生活哲理,瞬间就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迷恋,甚至有不少人因为《最游记》这部漫画才去阅读《西游记》原著。
在世界风靡中国风的当今,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更把中国推向了世界,我们动画创作人在继承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时候,更应该对过去进行颠覆和再造,这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得动画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随着CG技术的不断进步,神奇的电脑科技给动画艺术带来令人咋舌的感官表现,强烈震撼了人们的视觉神经。在一些关于中国动画发展方向的讨论上,总是会有人问到“我们应该保留艺术的发展,还是要完善技术支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技术和艺术缺一不可,齐头并进。
只有先进的技术才能丰富艺术表现,更高的艺术需要更高超的技术来完成。现在世界动画逐渐跨越传统动画的一些障碍,迈向无纸动画的领域,不仅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使得二维动画也摆脱了纸张的限制,在CG的世界中畅游。
但我们必须避免两个误区:一是技术运用不要超过动画艺术表现本身,为炫技而技术;二是避免对迪斯尼和日本动画的过度模仿。《宝莲灯》里的小猴子明显带有迪斯尼的幽默,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围棋少年》则带有日本动画片《棋魂》的影子。
期望有一天,中国的动画片就是“中国”的。 发掘市场是当务之急 在世界动画发展史上,动画更多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的。
美国动画在创始初期就很快进入产业化操作,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而日本的动画与漫画结合的产业文化还被称为“伟大的发明”,成为日本一大经济命脉。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很强,但市场意识却十分薄弱。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
中国动画的市场是巨大的,其路径在于艺术创作和市场相结合,艺术与商业相结合,完善中国动画的产业链,建立完整的产业运作,形成由中国特色的动画领域。 市场化操作。
首先,改变制作体系。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聚集一批“热血”创作者,小作坊制作,不盈利靠国家支助。
动画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流程,因此必须细。
中国动画的现状与发展与前景论文怎么写
有大批量投入,但是发展不全面,普遍是儿童动画,低龄幼稚化,没有能够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看的动画~~ 相较于国外动画,中国动画缺少创新,在技术上落后,在剧情和人设上也有很大差距。
在人设上,中国动画习惯用低龄的儿童,3头身的大头宝宝或动物与人混杂,普遍低龄幼稚i化,缺少多样的画风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动物不是人类,即使拟人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儿童却少成熟的思想与处世能力,人设缺少吸引人眼的要素。 在剧情上,中国动画千篇一律:1、某正义的使者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战胜了邪恶的化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思想的成长,我们知道这世上 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邪恶,所有事情都是相对存在的,这种动画只能够教幼儿。
2、 某某小朋友的校园经历,末了,还来句“小朋友们不能干什么什么哦~”儿童教育篇~3、模仿日本某知名动画的“顶尖之作”,却也是模仿日本最幼稚的儿童教育动画再加以退化。就算有模仿《棋魂》之类的名作,水平退化不说,还一度因发色太鲜艳,教导小孩染发或男女主角对望有不良倾向等原因禁止播放,过了几年后在挖出来放映,可见中国动画的制作者对动漫的误解之深。
我认为,中国的动画制作人以及大多中国的人当动画是儿童的教育片,看动画就是幼稚,其实不然,中国人的误解源于中国没有适合于全年龄的动画,中国动画永远处于教导孩子的阶段,当然无法发展。 最后关于画质画风,中国动画做不到日本的细致与欧美国家动画的连贯,人物动作僵硬,面部表情不自然,背景不逼真都是问题所在,中国在动画上的投入还是太少,尽管漫画业已经有较大发展,但动画的制作却不是几个人就能办到的。
中国应首先重视动漫业,改变动画就是儿童看的这一误解,招揽动漫人才,不盲目学习国外,有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所改变。 当然,凡事不可能一步登天,中国动画还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
同时,我很高兴的看到中国动漫人的逐步重视发展与漫画的巨大进步。 最后,祝中国动漫业蒸蒸日上。
关于日本动漫的论文 在2000 -3000字左右 谢谢啦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 随着动漫的引进,尤其是日本动漫,与我们青少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客观了解青少年学习生活受日本动漫的影响,我们拟此课题,希望为社会提供一份引导青少年的参考。
日本动漫业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对我们的青少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日本动漫在中国身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我们针对这一现状拟此课题,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能在众多日本的动漫中有选择性地从它们的身上有所借鉴。 我们通过了解电脑、日本动漫发展的概况;并通过制作调查表、调查问卷等了解青少年对日本动漫的态度和心理,获取资料;初步整理,请教老师专家,分析典型事例;查阅社会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分析青少年在对于日本动漫的心理状况;成果汇总,根据调查表、调查问卷及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得出了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的成果。
我们的结果表明: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日本动漫有利于我们了解各国文化,它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科学、历史等 ,它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调剂了我们在学业中的重负;但同时有些同学沉迷于动漫,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动漫上,以至于荒废学业,使得学习成绩退步。
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最优化的方案在于引导,这样才能长久的健康的发展中国的动漫业,使青少年从动漫中受益。 绪论: 从《樱桃小丸子》,到以后的《美少女战士》、《圣斗士星矢》,再到后来逐渐引进的《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魔卡少女樱》等这些日本动漫大片,让在国内的中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动漫。
所以,现今青少年中喜爱动漫的学生越来越多。逐渐,在全国各地盗版漫画店遍地开花;各地各种形势的动漫画展也越来越多;在网上有关动漫的网站和论坛更是随处可见。
显然,动漫文化的席卷而来是许多人都始料未及的,于是,针对动漫文化的席卷而来,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从1980年代末开始,随着动、漫画的进入,中国的青少年开始介入一个动漫时代。
同时,在视觉文化的逐步强势过程中间,“读图时代”开始主宰平民化的阅读领域。随着这个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日本动漫画可以说已经登上了中国动漫市场的首席。
长期以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左右着中国不同年龄动漫迷们的视线。回首中国动漫辉煌的时光,我们不禁感叹,为什么中国的动漫不但没有抢占国外市场反而自己的市场却被日本动漫占领. 我国的动漫也曾辉煌过,1986年之前,曾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被国际评论认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
但1991年以来,中国动画已经十余年与国际奖项无缘。从1984年开始,连环画艺术系纷纷从大专院校里销声匿迹,美术出版社里原本红火的连环画创作部也人去楼空。
上海零点调查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合作的这次调查显示,日本的动漫作品最受欢迎。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可以说,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精神面貌,我们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而现在的青少年接受的都是日本动漫,都是日式的教育色彩和教育方式, 日式的人物形象、日式的思维方式、日式的文化背景……在这种浓烈的日本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以后还能有中国的味道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日本动漫席卷中国,早在当年的《铁臂阿童木》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我们还有《孙悟空》之类的动画片可以一争高低。到了今天,打开傍晚的电视,举目皆是日本动画片,多到数不过来,《机器猫》、《忍者乱太郎》、《天空战记》、《灌篮高手》、《足球小子》、《家有贱狗》……连我们的名著《西游记》也有了日本版。
漫画就更别提了,沦陷得更彻底。 在动漫迷大军中,青少年的阵容最强大。
青少年自然就是漫画读物最忠实也最基础的消费群。那么,赶潮流的青少年喜欢哪些漫画呢?据一次随机调查显示,男生喜欢看战斗科幻类漫画,女生则钟爱少女漫画。
对此,我们也做了一个随机调查,我们随机的从学校内找了85个男生85个女生,问其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结果是,喜欢《蜡笔小新》者居多,达65.48%。
《灌篮高手》次之,达60.85%。另外《百变小樱》,《四驱兄弟》,《足球小子》的受欢迎程度大概在34%~47%之间。
与此同时,现在流行的《犬夜叉》,《浪客剑心》,《游戏王》也颇受青少年青睐。由此可见,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大部分青少年以轻松搞笑,具有幽默感的动漫画(如《蜡笔小新》)和有积极向上意义的动漫画(如《足球小子》)作为调节剂。
大部分日本动漫画营造的正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能使人放松心神,调节身心。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请这170位随机抽取的青少年学生谈谈他们喜欢日本动漫画的原因。
其中,49.47%和55.16%的学生被片中人物酷酷的造型和连贯的情节所吸引。最为普遍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动漫画的搞笑、幽默、轻松吸引了青少年的视线。
调查显示,平均每5个学生中便有3个超级日本动漫fans.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片中人物的叛逆性格吸引了他们,这一选项的点击率为25.2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青。
求一论文,关于动漫的发展
国家开始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对于身为一个普通的漫迷的笔者来说听到这个消息本来应该非常开心,但我第一反应却是在心里冷笑了一声“你们连真正的动漫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发展?”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动漫产业很发达。
但那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日本,动漫并不是只有幼稚的小孩才看。日本有一个地方叫秋叶原,被誉为漫迷们的圣地。
但是在那里你看到的决不会只是小学生们,相反的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男女们,都是和在中国迷超女迷的在床上打滚的青少年男女们一样年纪的人。中国人普遍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东西,长大了还看动画片是很幼稚的事情。”
可是这样的想法真的对么?答案是错,大错特错。日本的动漫,是1-100岁都可以看的动漫,日本无论老人小孩,都是喜欢看动漫的。
没有人会觉得一个大叔整天捧着漫画是很幼稚的事情;而在中国,只有1-10岁的适龄动漫,如果有一个成年的中国人,不,是10岁以上的中国人捧着漫画书看,那么,周围的人至少会这样想:都多大了,怎么还看那种小人书。这就是日本的动漫产业发达,而中国的动漫产业落后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发展动漫产业,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国人认为动漫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的错误观念纠正过来! 除此之外,动画片和配音员是密不可分的。要想使自己的动画片更好看,那么配音员的水平也要很好才行。
可是看看国内这些配音员,真是让我们很伤心。你去听一听日本原声的动画,再听一听他们配的日本引进的动画,或者国产动画。
我保证你一定会发现他们有着天壤之别,情节严重者让人听了还会有想要呕吐的感觉。这是为什么?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日本的配音员叫做声优,而在日本有声优的专门学校,声优也有自己的公司,就和我们的明星一样。
日本每每有新番动漫出炉的时候,声优是最大的看点之一,声优有的时候决定了一个动画片的人气,甚至有些动画把钱全部用到请大牌声优上去了,但是动画本身情节并不怎么样,即便是这样依然有很高的人气。因为漫迷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恋声辟”。
这就和前两年中国某部大导演张XX的电影《英x》是一样的道理。即使剧情苍白的要命,但依然有很多人会冲着李连X,张曼X,章子X等大牌明星们而排队买电影票。
而在中国呢?配音员算什么啊,你配个东西能给你点钱,给你打个名字已经很不错了,还指望要大钱?做梦! 那么,既然配音员根本首不到重视,水平自然也就跟人家没法比,于是也就出现了一般我们在卖日本动画的时候,会先问一下售货员这是不是日文配音的。如果不小心买到中文配音的,会因为实在忍不住想呕而静音看。
试问这样水平的配音员怎么能使国产动画火起来? 每年国内都会有许多的漫展,但是,这些漫展的主办商你们真的懂什么叫做动漫么?来到漫展的人们你们是真心喜欢动漫么?主办商说:“我不懂啊,反正每次漫展都会有很多人来,我们每次都会有很多钱赚,有钱赚就好了,还管什么懂不懂的。” 伪漫迷们说:“不知道唉,反正我看很多人来,那我也来凑凑热闹喽。”
(其实笔者很想把这些伪漫迷们全部痛打一顿,因为我认为这些人的存在是对我所喜爱的东西的侮辱。)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漫展的普遍情况:华而不实,多而不精。
这实在是很痛心的事,如果全部是这样的漫展,又怎样能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 接下来要说的,我想广大的漫迷们也都会跟我说同样的话。 我们都知道,中日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有些历史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两国之间的敌意自然是很深的。笔者身边的很多人——尤其是年长的人,都对日本有着很深的偏见,说起来一套一套的。
我们姑且先不讨论这个东西到底如何,我只问一个问题:如果红的不是日本的东西,你们还会有这么大的抵触,这么强的危机感么?因为历史的种种事实,因为历史留下的敌意和偏见,因为红的是日本的东西。于是国家才有了如此强烈的危机感,于是国家才开始想要发展动漫产业,于是国人们把这叫做“文化侵略”。
只不过是因为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是曾经的敌国的东西。你们说那个不好,你们说那个是文化侵略,可是你们真的仔细的,认真的看过“那种东西”么?没有吧!那些对日本动漫叫骂的人,那些家长们,你们究竟看过多少动漫?你们究竟对动漫了解多少?你们自认为很有经验,看到了少年漫画中打架的场面,于是你们说那是暴力。
但是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以及很多的古装剧中打架的场面有的是,你们为什么不说那是暴力?反而很多人认为那些场面很经典。你们卖弄你们的经验,但是那些经验是真材实料呢,还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呢?就拿我听说最近国内骂声一片的《死神》来说,亲爱的家长们,你们有没有看完整部作品?你们看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看到那里有种东西叫做热血,你们有没有看到那里真正被颂扬的东西,比如珍惜友情,比如为伙伴奋不顾身,你们看到了么?没有吧,因为敌意和偏见蒙蔽了你们的眼睛,你们看到的只是“暴力”的战斗场面。
我只拜托你们,你们用公正的眼光去把武侠小说和“暴力”漫画比较一下,你看看那个真的是你们所认为的“暴力”么。
动画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迪斯尼动画影片中的“幽默” 孙艳秋 幽默可以说是动画影片不可缺少的要素,尤其对于迪斯尼动画影片而言,幽默感更是与生俱来的。
聂欣如教授在《动画概论》一书中把迪斯尼动画定义为“主流动画片”,并指出这一类动画影片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1。这里,想要进行讨论的是关于动画片中“幽默”的形成模式。
具体来说,可以从声画两个方面分析迪斯尼动画影片幽默的形成。画——形象的夸张 在默片时代,电影主要依靠人物的形象、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制造笑料,动画片也是如此,动画片因其特殊性——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的差别就在于其拍摄对象本身不是生命体,而是用造型艺术手段制作的假定性形象,即“以画在平面上的图画或者立体的‘偶’以及物品作为拍摄对象的电影”2,因此,在形象、动作、表情等夸张变形上,动画片更具变化的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声音出现后,表演上的夸张仍然是动画片制造笑料的首选的原因。 比如说迪斯尼经典动画中那个头戴海军帽,身着蓝色水手装、系着红色领结,不穿裤子唐老鸭,它总在捣蛋、爱发脾气,扭动着有些肥胖的翘翘的屁股,乐此不疲地张着大大扁扁的嘴巴,用它的大嗓门嘎嘎地叫不停,这样的角色形象本身就是极具幽默感的。
从外在形象设计入手,制造具有幽默感的动画角色,应该是在《白雪公主》诞生之前更为普遍,因为,那个时候的动画短片是以搞笑作为目的的,而“当第一部长片《白雪公主》问世时,整个电影的结构起了变化,不再将搞笑作为主要的目的,因此,搞笑人物在影片中退居次要地位”3,虽然迪斯尼动画的主要角色的形象开始向真人靠拢,但是,影片的配角中仍然不缺少幽默的形象,而这些形象成为影片中幽默的爆发因子。 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有专门的丑角,进行插科打诨,而存在于迪斯尼的动画片中的配角也同样,起着调节气氛,营造轻松氛围的作用。
比如像《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花木兰》中的木须、《小美人鱼》中的寄居蟹、《狮子王》中的蓬蓬、《星银岛》中的墨里、《海底总动员》中的健忘鱼等等,他们偶尔装个傻,耍个小聪明、扮个滑稽样,出个小洋相,以次博得笑声。 与唐老鸭这类的早期动画形象相比,《白雪公主》之后的迪斯尼动画已不再在形象上凸现滑稽,而是更加凸现动作行为的滑稽性,通过对一些日常行为的夸张变形来营造气氛,比如《唐老鸭当兵》中,套在唐老鸭身上的大军装被水一浇,瞬间缩小,有些衣服会缩水,这是生活中的常识,而在这里,对它的夸张就成为了营造幽默的噱头。
这种行为上的夸张在迪斯尼的动画影片中屡见不鲜,比如表现奔跑迅速时,腿会变成滚动的轮胎;被压扁的人会变成一张纸在空中飘荡……等等。利用画面营造幽默很有效果,因此它不仅是迪斯尼动画的惯用方式,也是世界各国动画影片的主要手法。
声——音乐的烘托 前面我们谈到,在声音进入动画影片之前,动画片的幽默感主要是依靠人物夸张的表演营造,而当声音进入电影的时候,他也更多的被用来烘托气氛,配合动作营造幽默感。 1928年11月,米老鼠系列动画短片之一《蒸汽船威利号》(Steamboat Willie)在纽约城的殖民(colony)大戏院播映,它首次采用同步发声技术,加入了与动作同步的音乐,让这个被称为米老鼠的角色“声”动的跃然屏幕之上。
这个短篇动画来源于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独立制作的一部无声电影《蒸汽船小比尔号》(Steamboat Bill, Jr.)。基顿是无声电影时期的喜剧天才,他最大的特点是表演动作夸张而滑稽。
而这种特点突出的反映在《蒸汽船小比尔号》这部影片当中。而迪斯尼以米老鼠为主人公的动画影片《蒸汽船威利号》是真人影片《蒸汽船小比尔号》的嘲讽版,它很好的利用音乐来支持了角色动作的夸张性和滑稽性。
比如说:在影片中,蒸汽船上的一头牛把掉在地上的乐谱《稻草堆里的火鸡》(Turkey in the Straw)吃进了肚子里,米老鼠发现后没有办法取出,想出了另一个办法:他用双手把牛嘴打开,明妮(Minnie)(米老鼠的女朋友)将牛尾巴折成摇把儿的形状,摇动起来,把牛当成了留声机。同时,配合这个画面,牛嘴里发出了民歌《稻草堆里的火鸡》的曲调。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音乐,这样的幽默效果将完全无法表现。虽然现在看来这个作品有些可笑粗燥,但是在当时来讲确实是一个轰动性的举动。
在《蒸汽船威利号》(Steamboat Willie)中,仅有极少的几句对白,绝大多数声音都是来自音乐,这些音乐所带来的夸张和幽默的效果,足以使刚刚接触到有声动画片的观众们感到惊讶和兴奋。由于影响力颇大,这部动画影片成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动画影片。
“早期‘米老鼠’的笑剧时常建立在一些音乐噱头上,如配合动物动作的钢琴声,发出叮当钟声的锅,由众多人物演出的芭蕾舞,以及当作木琴来敲打的牛的颚骨等等。”4这时候的动画音乐就是作为一种产生滑稽效果的手段。
那么,迪斯尼如何利用音乐的呢?聂欣如教授指出利用音乐到达戏谑的效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音色和音程排列的非常规化创造一种奇怪的音乐效果,从而达到戏谑的目的。”如影片《淘气小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