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中学生书法论文范文

    选修课书法鉴赏论文3000字

    书法作为中华名族的传统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极其构成运动为形式,来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通过书法课程的学习,我对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历代的名家、代表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于书法的欣赏,我有了更深的体会。下面我将对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规律、如何欣赏书法以及学习书法的体会作进一步的论述。 一、 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规律 中国书法艺术肇始于汉字产生阶段,中华名族是最早使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名族,文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而不是图画。 对于书法的发展,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商代大批甲骨文与金文出土,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建立,在这五百年里,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文化最大的一个时期,相继出现了大篆、小篆、摹印、隶书等丰富的文字形式,商周至秦汉,书法完成了从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书体的演变以及书法风格的变异。随之书法的繁荣

    是从东汉开始的,在这期间,纸的发明、佛教的传入等特殊现象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到汉末魏晋是书法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三国时楷书出现,代表性的书家有钟繇,为楷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知名书家如林、群星璀璨的空前盛景,王氏家族、谢氏家族等的出现,使书法艺术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尚“韵”书风形成,而且书家们在行书、草书的书写方面也达到了变幻无穷的境界,同时,王羲之的诞生使得书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审美观点由古拙转变为妍美。到了隋代,楷书风行,留下了大量的造像记、墓志和塔铭,随之而来的唐代,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代表性的书家有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其中颜真卿的楷书是以前年来影响华人大众生活最广大普遍的视觉艺术,颜体传达了大气、宽阔、厚重与包容的风格。接着是“宋四家”的出现,使书法成熟。后来的元、明、清时代,书法风格基本有了一定的趋向,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对于近现代的书法,具有代表性的书家有吴昌硕、林散之、高二适等人,以篆书、行书和草书为主。 二、 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 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感知。即通过反复观察,透过作品形式,感受、领会作品的形象、气韵、风格、情趣等。 这一点我们基本都能做到。 第二、描述。即概括、归纳作品的艺术特征、艺术手法 、精神内涵及自己的感受等。 第三、解释。申明所以然,即说明、论证自己的所见所感。实即

    逐一分析作品在艺术特征、艺术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的成因。 第四、评价。 即审美判断,古人谓之“批评”。主要是针对作品的艺术价值、重要影响、历史意义、艺术上的得失、给人的启示等,予以评述,其中包括对已有批评的批评。我认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只有懂得如何评价一份作品,才能取其长处,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能力。 一般的直观性欣赏,大多止于第一步,因此专门的欣赏,一般含感知、描述、解释、评价四项完整的内容,需要调动书法创作、书法史论等多方面的综合修养,这四项内容相互渗透、彼此包涵,而不是各自独立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书法学习中应该尽量学会用这种方式来欣赏书法,进一步认识到书法作品之美。 三、书法学习的心得

    学习书法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一学 期的书法学习,我对书法及书法欣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所以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教育论文

    一、让学生喜欢迷恋书法艺术。

    要引导学生了解“写字”和“书法”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可以说,汉字人人都会写,只要掌握每个字的形、音、义,不少撇少捺,不缺边旁部首,字的结构正确就算过关;而书法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是大学问、高修养、纯技术、真性情的综合素养积淀,讲究用笔用墨的多彩变化,追求情感个性的表达。大文豪鲁迅先生就非常喜欢书法,他说过:“书法是东方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只有中国的方块文字,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的艺术。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喜欢、珍爱这门书法艺术,立志学好书法,每天定时定量,坚持不懈,磨炼意志,修炼品格。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兴趣引导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二、营造幽雅的书法学习氛围。书法学习要求学书者要心静,教师可在课前播放舒缓的古筝曲、钢琴曲,以优美的乐曲陶冶学生的写字情趣;也可在学生练习疲惫时播放一段轻音乐,从而使学生浮躁的心宁静下来,倾情投入到书法的练习中,心无旁骛,潜心练字。

    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和书法艺术融为一体,营造幽雅的学习书法的外部环境,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可开辟书画苑,围廊挂名人字画、师生优秀书画作品及书法发展史,校园花坛的花岗岩、风景石上刻上各种书体书写的名言警句。

    此外,办公室、教室、楼道等都悬挂有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书法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学书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探究汉字结构、演变史。

    首先,了解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都有独特的意念。

    以象形字为例,它属于独体造字法,如“月”字像一轮明月的形状,“鱼”字就是一条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这些象形字依靠线条或笔画具体地勾画出所要表述的物体的外部特征。

    其次,要了解汉字演变史。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书体形式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的演变。

    让学生了解汉字书体演变发展的历史,了解同一汉字不同的书体形式,不仅可以了解到汉字的造字原理,还能体验不同书体的书写技巧和方法。掌握了汉字形体特征,提高了学习书法的兴趣,也就避免了书写一种字体的枯燥感。

    四、掌握汉字书写的多变形式。中国的书法充满了哲学色彩,一个汉字,读音和意义也许是唯一的,写法却可以丰富多彩。

    如“寿”字的篆体,多达百种,民间称百寿图。这样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交际性,不仅可作为工艺品进行装饰,还可作为礼物送给朋友。

    多变的汉字,可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文字上进行书写训练,在反复的提按和行笔过程中体会书体特点、提高书写兴趣。五、借助彩色变化,增强视觉效果。

    为了增强书法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老师可对传统的书法学习方法进行创新。传统的书法主要是指用墨汁在白色宣纸上书写,也可考虑使用多种颜色进行书法学习和练习。

    如练习“花”的写法,我们就可以用各种颜色写出五彩缤纷的“花”字,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彩色颜料,根据自己对汉字形、音、义的理解进行书写和创作,以增强惊艳的视觉感受力,提高多元审美情趣。六、艺术融合法。

    书法本身有很大的包容性,一个书法家就是一个综合素养极高的文化人,他们可填词,可赋诗,可绘画,可写联,可舞剑,可打拳,是生活的多面手。因此,可以将书法艺术跟音乐、剪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名作欣赏。在中国书法的海洋中涌现出众多书法家作品,老师带领学生欣赏、品味名家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发现书法的整体韵味,体会其中的笔墨情趣及篇章结构。

    在感受、欣赏名家名作的同时,老师还可以讲述书法家的奇闻趣事。名作的欣赏不仅可以在课内进行,同时可在课外进行,如参观博物馆、参观书法展览,在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体验书法魅力,增强学习者对书法作品的鉴别能力。

    八、因地制宜法。书法作品不仅是笔和纸的艺术,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自然环境学习书法。

    如:用水在黑板上、地面上或在纸上书写,甚至利用工具在沙滩上、雪地里书写。这样的书法学习不但重复性强、成本低,而且贴近生活、亲近自然,对学生们来说更容易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历史悠久的书法文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三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培养学生们对书法的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求书法鉴赏论文一篇!

    关于书法和美术赏析的论文 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个基础,其实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二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了作品创作主体的书法意识的把握,在艺术思想上有了重要飞跃。从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

    于是,书法欣赏也就成为了一个高要求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主体)和欣赏者(客体)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如何使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而要做到这一点,书法教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 一、书法欣赏差异之思考 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

    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不同的人情趣不同,爱好不同,加之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

    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有人看来可能是草率杂乱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书作品,在他看来却是端庄俏丽的,至如已脱离实用的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欣赏的草书作品,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有人说,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此话千真万确,这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从何而来,就是从一千个读者各自的想象感受而来,各自修养的不同,加上审美观的差异,就产生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

    其实在其它艺术门类的审美上,都存在这种欣赏上的差异,只不过在书法欣赏中这种差异更大。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

    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就书法欣赏来讲,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这种欣赏差异就小得多,因为其本身的创作实践,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

    然而就书法欣赏的群体而言, 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广大的欣赏者,是非从事书法创作的广大群众。他们才是书法欣赏的主体。

    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都是给人看的,凡受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引起共鸣的艺术作品,最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亦最能闪耀其艺术价值的光华,书法作品当然不例外。要使书法创作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使这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光彩,提高创作者自身的水平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提高全民的欣赏水平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书法艺术需要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这点完全建筑在全民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上。书法的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必须同步前进,否则,只注意创作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全民的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将会使书法艺术逐渐失去应有的观众,实际上也缩小了自身可施展的天地。

    目前这种现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真正欣赏书法的还只在书法界搞书法创作的专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非从事书法创作的能欣赏的人还不多,大量的观众还只是一般看看而已。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瞧出门道,就必须懂得入此门道的方法,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而大量的非搞书法的广大群众,他们显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书法的欣赏只停留在“好”与“差”的感觉的层次上,且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能从美学的角度对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看来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在当今书法创作日益高涨的今天,已到了首要的地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书法教学是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之关键 就书法创作者自身而言,不断的创作实践,加上不断的书法理论研究,其自身的欣赏水平亦随之提高,一般地说是较为同步的,就象一句哲言所讲的那样:“心中没有太阳,也就看不见太阳”。自身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习,就是一个受书法教学的过程,而对广大的群众来讲,唯一的手段只有通过书法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问题是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既通俗易懂为他们所接受,又起到提高欣赏水平的作用,这对广大的非从事书法创作的欣赏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面很大,书法教学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有侧重面。有一点必须提一下,即书法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帮助人“会欣赏”上,要避免那种书法教学就是教人学会书法的方法,而要通过书法教育使广大群众逐步掌握欣赏的方法和内容,真正。

    关于书法欣赏的论文

    浅论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代写论文方面入手: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势是否自然;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关键词]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

    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

    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

    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

    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

    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

    “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

    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

    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

    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

    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

    我求一篇关于书法的鉴赏论文 帮忙

    书法鉴赏论文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一)书法展现传统精神 《兰亭阁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从小就认识的并被灌输为最伟大的书法家,而《兰亭阁序》也成了行书的绝品。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从《晋书》这段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隐逸以后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欢愉。这也正是数千年文人所推崇的。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钢筋有力。。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书法的工巧,若汉隶《曹全碑》;书法的天真,若苏轼《丰乐亭记》;书法的自然,若《兰亭阁序》;书法的方正`丰润`紧接`宽博`雄浑。。。书法的那种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让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种东西他们抓住了,我以为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二)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打开一部部中国书法史书和一卷卷前贤法帖珍品,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特殊人物的影子。然而这些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的作用却绝不像影子一样无足轻重,他们的力量和影响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就是那些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书法是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课,它甚至关乎着一国之君的脸面和尊严。长期的笔墨研习,增长了帝王的书写能力和欣赏能力。即使是那些金戈铁马打下江山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他们也必须学习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唐太宗`乾隆都是对书法极度的喜爱。而书法一直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最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无一没为官进爵的。王羲之,右将军。苏轼,丞相。。。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闻名的大奸臣的书法也是同样受人称赞的,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是想借助书法的手段来达到不轨的目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不断地改朝换代,中国书法艺术仍然能够沿着自己的艺术轨迹继续发展。帝王和王宫大臣们对于书法的兴趣或轻或重,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也许他们有的人是珍爱艺术,有的人是附庸风雅,有的人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有的人是出于装点门面。但是作为书法本体来说,帝王的重视与否确是非常重要的。

    (三)书法的物质价值中国子民素来有收集的嗜好,而书法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1000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兰亭阁》,并最终将其带入自己的帝王墓。除却有特殊层次含义的书法作品,如帝王的作品(其价值含有帝王特色,故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其他的名品在现在的价值应该也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物质价值。有四个字来形容就一字千金。单就这一点启示就足以说明书法在传统文化的地位。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千年书法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

    关于练字的议论文范文

    暑假里,老师布置的作业,每个人都要练字,于是,认真练正楷。

    听老师说,正楷是基础。一想到自己连基础都没打好,也难怪写出的字对不住观众了。

    这样一想,练字的思想端正了许多,劲头也更足了。每天摹一页临一页,那枯燥的一笔一划,也就变成了踏上“书法家”宝座的一级一级的台阶了。

    从小到大,我这人做事就毛躁,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这热情一过,就提不起劲儿来了。这不,听爸说法院对过有个书法班,声称“中宫格五天练好字”,我刚刚下定的决心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来到书法班,看了看教材,蓦然发现这种字体不适合自己。捷径,谁不想走?可我这种执拗的人却偏偏要赌一把,我要凭自己的耐性和毅力,练出自己喜欢的,令别人赏心悦目的字。

    再想,这汉字可真有意思,无论多么复杂,都是由这部首和几个笔划组成,无一例外。所以,练好了部首和这基本的笔划,也就大功告成了吧?可事实却给了我一个严重打击!自己很用心地用练好的部首和笔划写出了一个字,可这个字怎么看都不好看,再和字帖上的字一比较,根本不是一个妈生的!气愤至极,抓过来一把撕烂。

    再细看字帖,发现除了笔划规范外,间架结构也是非常漂亮的!恍然大悟,原来,这跟做房子一样,不是有了好的砖瓦就都能盖出房子,要搭起好的架子才行!做人难道不是这样吗?你的气质、内涵、学识、修养等等,不就是你的框架吗?搭好了,人往那儿一站,别人看着也舒服,不是吗?而气质修养等等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呢?不就是一笔一划慢慢积累的知识、道德吗?越是这么想,我就越发认真地去写一笔一划,去揣摩间架结构。嘿!别说,倒还真有几分像了! 练字成功的秘诀关键在于“恒”。

    有恒心者,事竞成。不光练字要认真,其他长期的事情也是要认真的对待。

    一定要坚持!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进步!。

    求书法毕业论文题目

    六.

    论康熙、乾隆对清初书风的影响

    七.

    论当代中国书法教育的特点、贡献与不足

    一.

    书法中“尚奇”研究

    二.

    唐法笼罩下的馆阁隶书

    三.

    清代篆隶兴盛探源

    四.

    中国古代书法史研究方法略论

    五.

    唐代品级和阶级结构再编制

    引出的书画话题

    六.

    禅境的清凉与书法的韵味

    七.

    从苏轼《书黄子思诗后集》看书论对文论的作用

    八.

    魏晋书法家族与家族书法

    九.

    书法中的质感描写

    十.

    隶书在印章中的应用

    十一.

    《文艺研究》与中国书法研究的进程——三十年来《文艺研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