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志范文

怎样写墓碑碑序,能提供一篇优秀的范文吗?
碑文
--------------------------------------------------------------------------------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一个是唐朝的韩愈。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碑说:"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因为只有《郭泰碑》是颂当其人的,其它的碑文则都颂非其人,可见他作墓碑大多是对人溢美过誉的。韩愈撰《柳子厚墓志铭》,转弯抹角地批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一事。这批评虽然全是出于韩愈保守的个人偏见,很不持平,但是,作为碑文,他采用褒贬兼用的方法,打破只称人之善、不称人缺点的传统做法,却是值得提倡的。总之,不管褒也罢,贬也罢,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古人的墓碑、墓志都有定制。碑多是长方形,螭首龟趺。碑头用篆体书写某朝某官某人墓碑,叫做"篆额"。墓志较小,多为方形,刻石加盖,上写某官某人墓志,叫做"书盖"。有了"篆额"和"书盖",碑文、志文的前面就不必再刻题目了。
墓碑文的题目。称墓碑铭并序的,是先序,次碑,后铭;称墓志铭并序的,先序,次志,后铭;称墓志或墓碑的,有志或有碑而无铭;称墓铭的,有铭而无志;也有虽只名志或碑,却各项都具备的。
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墓碑、墓志所包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
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前守秘书省校书郎 裴 敬
李翰林名白,字太白,以诗著名,召入翰林。世称才名,占得翰林,他人不复争先。其后以协从得罪,既免,遂放浪江南,死宣城,葬当涂青山下。李阳冰序诗集,粗具行止。敬尝游江表,过其墓下,爱其才,壮其气,味其嗜酒,知其取适,作碑于墓。且曰:先生得天地耶!不然,何异于常之人耶!或曰:太白之精下降,故字太白,故贺监号为谪仙,不其然乎!故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去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视尘中屑屑米粒,虫睫纷扰,菌蠢羁绊蹂躏之比。又尝有知鉴,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又常以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其文高,其气雄。世稀其本,惧失其传,故序传之。大和初,文宗皇帝命翰林学士为三绝赞,公之诗歌与将军剑舞洎张旭长史草书为三绝。夫天付上才,必同灵气。贤杰相投,龙虎两合,可为知者言,非常人所知也。夫古以名德称,占其官 谥者甚希。前以诗称者,若谢吏部、何水部、陶彭泽、鲍参军之类。唐朝以诗称,若王江宁、宋考苏、韦苏州、王右丞、杜员外之类。以文称者,若陈拾遗、苏司业、元容州、萧苏曹、韩吏部之类。以德行称者,元鲁山、阳道州。以直称者,魏文贞、狄梁公。以忠烈称者,颜鲁公、段太尉。以武称者,李卫公、英公。以学行文翰俱称者,虞秘监。唐之得人,于斯为盛。翰林其以诗称之一也。予尝过当涂,访翰林旧宅,又于浮图寺化城之僧得翰林自写《访贺监不遇》诗云:“贡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味之不足,重之为宝,用献知者。又于历阳郡得翰林《与刘尊师书》一纸,思高笔逸。又尝游上元蒋山寺,见翰林赞志公云:水中之月,了不可取,刀齐尺量,扇迷陈语。文简事备,诚为作者,附于此云。会昌三年二月中,敬自淠水草堂南游江左,过公墓下,四过青山,两发涂口,徘徊不忍去,与前濮州鄄城县尉李劭同以公服拜其墓,问其墓左人毕元宥,实备洒扫留县帛具酒馔祭公。知公无孙,有孙女二人,一娶刘劝,皆农夫也。且曰二孙女不拜墓已五六年矣,因告邑宰李君都杰,请免毕元宥力役,俾专洒扫事。嘻!享名甚高,后事何薄?谢公旧井,新墓角落。青山白云,共为萧索。巨竹拱木,如公卓荦。天长地久,其名不朽。此为祭文,写授元宥。又为碑曰:贵尽皆然,名存则难。故予重名不重官,作李翰林碑十五字而已。
查重修祖坟碑记范文
重修陈氏祖坟碑记
我陈氏始祖瑄公与兄瓒公唐宪宗间(806-820)同登进士,官永嘉教谕,致仕迁钱库柘园。
宣公,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累官至云南布政司左参(从三品),清正廉明,致仕居平阳坡南凤凰山。
献学公,约明隆庆间(1567-1572)迁灵溪坑口。传六世天儒公(1692-1756)迁峰底。八世志济公生六子。其三子延瑟(1800-1852)、四子延琴(1802-1877)、五子延分(1804—1863)三公及妣清光绪八年(1882)安葬此吉地。
原墓简陋,年久失修,无人问津。十四世裔孙若幸考证倡议,族亲响应,修缮一新,勒石铭记,永传后世!
二0一二年春立
墓碑墓志铭范文典倒?
多年教导,音容笑貌永铭心下,教子耕读成大器
一朝诀别,言谈举止化为儿行,嘱孙文武继良风
寿越八秩,惠言惠行炳后世 含辛茹苦,独当风雨四十载
仙游九天,仁爱仁心传千秋 呕心沥血,力践耕读一百年
节俭律己,抱儿育女,恩情难忘 严父荣归,想念惟流伤感泪
勤力持家,养子扶孙,功德圆满 子孙哀悼,惭愧未报养育恩
完来大璞眼天地
留得和风惠子孙
著作等身身不老
子孙维业业长存
慎终不忘父母志
追远常存孝子心
正气一身昭日月
仁德两字传子孙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养子女功德比山重 敬父母不忘养育恩
墓碑墓志铭范文典倒?
多年教导,音容笑貌永铭心下,教子耕读成大器一朝诀别,言谈举止化为儿行,嘱孙文武继良风寿越八秩,惠言惠行炳后世 含辛茹苦,独当风雨四十载仙游九天,仁爱仁心传千秋 呕心沥血,力践耕读一百年节俭律己,抱儿育女,恩情难忘 严父荣归,想念惟流伤感泪勤力持家,养子扶孙,功德圆满 子孙哀悼,惭愧未报养育恩完来大璞眼天地留得和风惠子孙著作等身身不老子孙维业业长存慎终不忘父母志追远常存孝子心正气一身昭日月仁德两字传子孙养育千恩,海阔天长。
铭记于斯,喻嗣不忘!养子女功德比山重 敬父母不忘养育恩。
如何写碑文 范文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碑文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墓碑、墓志所包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 。
碑文自古以来,在形式上可以说不拘一格,下面仅就格式相对稳定的几种常用碑文的写作作一简单介绍。
墓碑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
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功德碑
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修路捐款碑范文
功德碑
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 标题
2.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3. 2.正文
4.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5. 3.落款
6.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盘龙吾乡,人杰地灵。庚寅岁次,虎啸龙吟。吾乡贤明者,胜利、训告诸公,顺时应势,倡修村路。院内叔侄,深明大义,踊跃捐资。夫头亲友,热心诚意,慷慨解囊。更有客乡游子,忠贤、志云诸位,心系故乡,鼎力相帮。众志成城,吾村之路美矣。行于途,途坦心畅;思其惠,惠及子孙;论其功,功在千秋。饮水思源,倡导者、资助者、言赞者,其懿行善举,令人敬仰。故录其芳名,立碑记之者也。铭其功,彰其德,显其志,扬其名,以期百世流芳。亦冀昭示后人,弘扬善德,共建家乡,再创辉煌。
查重修祖坟碑记范文
重修陈氏祖坟碑记 我陈氏始祖瑄公与兄瓒公唐宪宗间(806-820)同登进士,官永嘉教谕,致仕迁钱库柘园。
宣公,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累官至云南布政司左参(从三品),清正廉明,致仕居平阳坡南凤凰山。 献学公,约明隆庆间(1567-1572)迁灵溪坑口。
传六世天儒公(1692-1756)迁峰底。八世志济公生六子。
其三子延瑟(1800-1852)、四子延琴(1802-1877)、五子延分(1804—1863)三公及妣清光绪八年(1882)安葬此吉地。 原墓简陋,年久失修,无人问津。
十四世裔孙若幸考证倡议,族亲响应,修缮一新,勒石铭记,永传后世! 二0一二年春立。
《柳子厚墓志铭》文章综括了谁的生平? -
《柳子厚墓志铭》是韩愈碑志文中的名篇。
文章综括柳宗元的生平事迹, 称颂其才学之外,着重叙述柳宗元的政治、德行、文学诸方面。首先称颂柳 宗元的政治才能,肯定其在柳州的政绩,并对他长期遭受贬谪、备受排挤打 击的惨苦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
其次着重表彰柳宗元重友谊、有气节的人 品。表明柳宗元在韩愈心中的地位。
最后。对柳宗元在文学上取得的不朽业 绩,给予应有的评价,并指出取得成就的原因,在于“斥久”、“穷极”。
韩愈 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悼念好友柳宗元的同时,也指责了官僚士大夫社会的虚伪 与冷酷无情:“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 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 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 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