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我的家族史范文

    我的家族史作文怎样写作文哦1000字左右

    我的家族史

    在我的记忆里只有爸爸给我说的咱的家族有很多为祖国献身的,是姓张的。有我虽然没见过的我家族人士,但她的精神会感染我,是我奶奶的二姐,她英勇献身,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祖国,后来被埋在了南京的雨花台,她是被敌人开枪打死的啊,我怎能不管这尽管重要的事呢,她年轻的时候他是一名军人骑在高头大马身上,有着一身凌然正气,她仅仅十几岁就参军了,而且还当了团长是共产党的人,他最讨厌国民党因为那些国民党简直不知道自己是最贱的,当日本人打中国的时候,他们帮助的不是自己国家,而是自相残杀,国民党用金钱来买外国的武器打我们自己,真是连畜生都不如。

    我的爷爷曾经是国民党的人,我从出生就没见过他,也不知道他的名字,这使我困惑,我爸很少提他,只记得他经常对我说他爸爱打他,在淮海战役中就有我爷爷,我现在最唯一不想记忆的就是爷爷那落荒而逃的狼狈样了,他曾经在国民党投降的时候,有一次共产党来清扫战场,唯独我爷爷没被抓着,因为他用死人做了掩体,就他一人还算万幸。他的一生都是什么也没有只能在街头要饭,在无数人的排斥中生存。我的奶奶是活着的时候是最疼我的,现在奶奶早已离开了人世,我现在对奶奶还有一丝丝怀念;那是抹不掉的痕迹,她的一生很平凡,就在奶奶活着的时候也是没有多大的幸福,她不渴盼自己多有钱,只希望自己的五个孩子能够成长起来,将来做祖国的栋梁,她小时候在今是中学上学,有一件事,是最令我们感触深刻的,在一次下着小雨的晚上,是星期日,已经十点多了,夜很静,没有灯,刚走到路上的时候奶奶总是不住的心惊肉跳,她想在这个幽暗的月光下下着小雨回家,没有一个人,心里不禁有些害怕恐惧,在脚下掠过的泥丸不住的响,奶奶双腿打颤,她每走一阵都觉得身边有无数的黑色身影在瞧着她,止住脚停住,她时时想保持冷静,但是夜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他只能摸索着前进,刷刷刷~~~好像有几只红色的的眼睛在不停的闪动,奶奶停住不动了她额头上噙满了汗珠,在目光叮视着奶奶飘来飘去的红色的眼睛,奶奶看清楚了,是三只野狗在咀嚼死去的人肉,血腥味儿在空气中弥漫,那味道很骚臭,可是不大一会儿狗就把死人肉吃完了,但是那些狗好像还没吃饱好像还想吃,那三只狗慢慢的朝奶奶移过来了,奶奶好像觉得有危险,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砍下树枝与狗搏斗,那狗很是凶悍,朝奶奶扑过来,奶奶吓了一下,拿树枝朝狗身上戳,奶奶不小心打了个趔趄,那狗没反应过来,奶奶又扫平了那些狗,那狗觉得奶奶不好欺负张皇逃走了。

    时代在改变一切,但是不要忘记你家族的人曾经受的苦,我们要把历史性的东西永远记忆在我们心里。

    500字家史范文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尉氏县南曹乡,我的爷爷.奶奶出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今年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爷爷是1946年出生的,奶奶比爷爷晚两年出生。他们都是淳朴.善良.勤劳的劳动人民。两人是经人介绍才认识的,两人结婚组成了家庭,后来养育了两个孩子。

    我的爸爸出生于1973年,妈妈比爸爸大。爸爸他们小时候,买什么都需要票,如粮票,布票等,做饭要用“地火”。当时家里也比较困难,很难吃到肉,花生,瓜子也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新衣服也要到过节时才能穿。但是,他们很懂事,从不乱花家里一分钱,常常帮家里做家务活。学习也很好从不让家里人操心,爸爸上学时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中学毕业,爸爸妈妈先后都考上了同一所大学。在那里他们相识相恋。

    1998年随着一声哭声我出生了。出生时,我的体重是七斤,身高是59厘米。1岁两个月时我学会了说话,1岁四个月我会走路了。零五年.零六年我先后有了弟弟妹妹。我今年十岁了,已经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了!我和伯伯.姨姨家的孩子互相比赛,看谁读的书多,学习好。十年来,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抚育下一点点长大,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懂事了。现在我乐于助人,懂得节约,认真努力······爸爸妈妈说:“这些优点都是咱家的人。”看来,在我身上真显现出前辈们的影子呢!

    我家的家史800字作文

    周末,爸爸站在我对面,而我坐在椅子上,像即将被审讯的犯人,但我的膝头上却放着一本泛黄的相册,嘿,这可是我家的“历史册”。还没等我翻开,爸爸就一改表情,叽里呱啦地讲开啦!我拿着笔,快速地记在纸上。

    就在1969年7月26日,爸爸出生了,降临在了爷爷奶奶的怀抱里。可是那时,爷爷奶奶并不富裕,而且家里还有爸爸的三个弟弟要抚养,因此,爸爸尽管能去上学,但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回家时,都要下田帮爷爷种菜,或者煮饭、做家务、去喂养牲畜,当时的艰苦程度,从连橡皮擦都买不起就可以看出。

    1969年8月15日,妈妈在另一个家庭中出生了。比起爸爸来说,妈妈的生活可是幸福得多啦!外公外婆只养育了两个孩子,家庭也比较宽裕。

    时间像流水般逝去了,爸爸妈妈相知相爱。在1993年他们一起伴着去领了结婚证。

    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的12月14日,爸爸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我的姐姐从妈妈的肚子里蹦了出来,以一声响亮的哭号开始了她的人生。

    1999年9月7日,在华侨医院里,随着“哇………”的一大声,我也从住了10个月的妈妈肚子里出来啦!“飞”到了妈妈的怀里,在泪光中睡着了……就这样,我踏上了这生命的旅程。

    时间就在我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中过去了。

    我8岁的时候,爸爸在从前工作的公司辞职了,和妈妈租了两间店面,开起了一家小超市。刚开始,生意很不好,因为只是一家小超市,货品会有些不全,而且在那个地方有许多超市,竞争很大。但爸爸和妈妈对客人都和蔼可亲的,在价钱上做了一些调整,也尽力补全商品。就这样,客人逐渐变多了。到现在,已经换了一个更大的店面,货物也全了。

    该说说我啦,现在,我已是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大学生“了,成绩?还好,个子?还好,习惯?还好,就是个“还好生”。

    就在这时,一张崭新的照片从相册里掉了出来,哦!奶奶外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舅舅舅妈七大姑八大姨……坐的坐,站的站,“咔嚓——”一声,嘻,笑脸都留在了相片上啦!

    给找两篇家史范文看看

    平凡人笔下的家史我的家乡,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小村庄——水南桥。

    它离镇上大概步行只需30分钟,站在我们村的桥头可以遥望见镇上所有较高层的建筑物,尤其在晚上可以看见镇上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的景象。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走过这里,童年的点点滴滴便开始在脑海中回荡,思绪的潮水便开始蔓延。

    我们村可谓山清水秀,山环水绕。家乡的空气永远都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

    横跨在我们村前面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河——蒙河,它发源于当地最高的山——蒙山。流经附近十几个村庄,在我的记忆 里,那河里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站在桥上,河底的一切水草,石头、贝壳,都一览无余,它曾经是我们小孩子游泳、嬉戏、拾贝壳、捞水草的好地方,也是大人们洗菜,洗衣服,灌溉的好场所。

    这条河修于70年代,几十年来,它默默地养育着沿河的无数村民们,别无所求,而如今,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休啊!当我再次临近那许久未见的河水时,我却发现,它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么清澈了,它已被人们严重污染了。村民们为了赚钱,便在河里捞中沙,把河底搞得一坑一洼的,而且还往河里排污水, 哎,可怜的河再也没有从前的活力了。

    听父辈们讲,70年代以前,村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洪涝发生时,沿岸许多村民的房子便被浸在水里,水涨得极高,人们便匆匆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二楼,这样只要洪水不退,人们就得在楼上呆10天半个月。而且,每当此时,许多人家牛啊、猪啊、都会被活生生地被洪水冲走,这对人们的损失是惨重的,对整个村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70年代以后,乡政府筹集资金,决定在我们村前修一条河——蒙河,此后,洪涝便不再那么放肆地侵蚀我们村了,虽然,春天依然会有很小的洪水袭来,曾经我人那流行一首民歌:“水南桥,水浸楼,婆婆打得媳妇跳。”这应该是对我们村严重洪涝的直接反映吧!卒落在我们村后面的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虽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多,而且山上的树木十分茂盛,树木主要有两种——杉树和茶树,这两种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每年秋天我们村都会组织砍掉一批较大的杉树,每户人家至少得出一个劳动力,砍了后,再每家每户按人口分。

    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建房子或是卖了,那些被砍掉的枝条,人们可以托回家来烧,尤其是买不起煤的老人们,便靠这些枝条生火。过去,人们都不用煤,就是靠后面的山,每天都得去砍柴生火,茶树是那种春天开很白的花,秋天结那种圆圆的果实的树,这种果子可以榨油,称为茶油,这种油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能让人红光满面,还能驱除疾病,每当果子成熟时,全村人一起挑着箩筐上山去采摘,然后按人口平分我们村有31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在当地应该算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在当地也是挺有名气和威望的,当地人一提到水北镇,后面便不自觉地会加上水南桥。

    我们村300多户人口都姓黎,在当地可是个大姓哦。村民们大都靠种地谋生,春天人们都种量的菜,每次赶集,也就是每日的2、5、8。

    他们便天还没亮,就借着月光,挑着一担菜到镇上去卖,等到秋天稻子丰收时,他们便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剩余的全部都卖到镇上的仓库里,只要不发生什么大的洪旱,人们便足以养家糊口,日子应该说还过得殷实。从90年代起,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许多年轻人都放弃读书而跑到如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去了,近些年来,又有大批中年人到市区较发达的地方开黄包车,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钱。

    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寄住在市区的一些贫民区,那里的住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每天他们都踏着黄包车载人,夫妻俩轮着载,你上午载,他下午载,你还别说,他们这样赚得还挺多的。年青人在外地打工,中年夫妻又到市区里开黄包车,村里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了,整个村庄显得空荡荡的,田里全是荒芜一片,一切都是那么寂寥 ,许多房子都是长累月地关着,没有了人气,整个村庄显得暗无生机,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

    人们一旦在外面赚了钱,便会回来建房子,由于中间全是那些用木块,土砖做成的老房子,所以他们的新房子便往四周扩散。于是那些老房子便形成了空心窟。

    中间全都集中了那种古屋,散发出一种深沉的阴气,没有了人气,显得特别可怕。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是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迁移现象。

    至于人物嘛,相传有一位先生36岁中了状元,后来便去了台湾。50多岁时回乡抚养双亲,也没有给家乡做什么贡献。

    据说村里有一块状元匾,但不知为何,后来被人砸了。总的来说,我们村其实也没出现过什么很有名望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度过了十九个春秋,度过了自己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人生阶段,在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至于我的家族嘛,我的祖父一辈都是从事竹木制造业的,他们那一辈都特别擅长于制造竹、木用器,比如箩筐、晒具、锅盖、房柱、楼板等。那个年代人们都大规模地从事农业,种大量农作物。

    这就需要装农作物的用具了,生逢春冬比较空闲的时候,村民们便把各家的破了的竹木用器拿出来,请祖父他们来修理一下。

    范文《我的家史》200字

    我叫。。。。,20世纪80年代末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听说过吧,就是那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天堂。也许我的名字谈不上如雷贯耳,但大名鼎鼎还是算得上的。我很喜欢这个名字,还是挺有诗意的。

    我的家族不大也不小,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族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和海外都有。我的祖先是哪个朝代诞生的,没有听我的父辈提到过。我的外公是一个老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就离开家乡,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在艰难困苦岁月里,我外公信念坚定,坚决抗战到底不动摇,他坚决贯彻游击战思想,同时又在敌占区展开地雷战、地道战等多样化的战争模式,消灭了多股游荡在各个村庄的鬼子兵。老爷子的游击队战绩显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到八路军的连长,老爷子打仗那个叫猛啊,冲锋号刚响,就如猛虎下山冲了出去,那股气势令敌人胆寒。

    建国后,老爷子根据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工作,从副县长、县长再到市粮食局长,最后从监狱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老爷子戎马一生,立下战功无数,生了2个儿子,3个女儿,全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勤奋工作着。

    当然啦,我爷爷也不甘落后,怎么说也是一知识分子来着。他出生于上海浦东的一个贫苦人家,上世纪60年代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援内地建设,来到安徽合肥南部的一个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爷爷这一辈子虽然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但是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真可谓桃李满天下,生了2个儿子,1个女儿,2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总算也是美满幸福。

    纵观我的家族史,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与经历,爷爷与外公则是我最敬佩的。家史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啊。

    家史例文

    平凡人笔下的家史我的家乡,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小村庄——水南桥。

    它离镇上大概步行只需30分钟,站在我们村的桥头可以遥望见镇上所有较高层的建筑物,尤其在晚上可以看见镇上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的景象。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走过这里,童年的点点滴滴便开始在脑海中回荡,思绪的潮水便开始蔓延。

    我们村可谓山清水秀,山环水绕。家乡的空气永远都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

    横跨在我们村前面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河——蒙河,它发源于当地最高的山——蒙山。流经附近十几个村庄,在我的记忆 里,那河里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站在桥上,河底的一切水草,石头、贝壳,都一览无余,它曾经是我们小孩子游泳、嬉戏、拾贝壳、捞水草的好地方,也是大人们洗菜,洗衣服,灌溉的好场所。

    这条河修于70年代,几十年来,它默默地养育着沿河的无数村民们,别无所求,而如今,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休啊!当我再次临近那许久未见的河水时,我却发现,它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么清澈了,它已被人们严重污染了。村民们为了赚钱,便在河里捞中沙,把河底搞得一坑一洼的,而且还往河里排污水, 哎,可怜的河再也没有从前的活力了。

    听父辈们讲,70年代以前,村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洪涝发生时,沿岸许多村民的房子便被浸在水里,水涨得极高,人们便匆匆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二楼,这样只要洪水不退,人们就得在楼上呆10天半个月。而且,每当此时,许多人家牛啊、猪啊、都会被活生生地被洪水冲走,这对人们的损失是惨重的,对整个村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70年代以后,乡政府筹集资金,决定在我们村前修一条河——蒙河,此后,洪涝便不再那么放肆地侵蚀我们村了,虽然,春天依然会有很小的洪水袭来,曾经我人那流行一首民歌:“水南桥,水浸楼,婆婆打得媳妇跳。”这应该是对我们村严重洪涝的直接反映吧!卒落在我们村后面的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虽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多,而且山上的树木十分茂盛,树木主要有两种——杉树和茶树,这两种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每年秋天我们村都会组织砍掉一批较大的杉树,每户人家至少得出一个劳动力,砍了后,再每家每户按人口分。

    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建房子或是卖了,那些被砍掉的枝条,人们可以托回家来烧,尤其是买不起煤的老人们,便靠这些枝条生火。过去,人们都不用煤,就是靠后面的山,每天都得去砍柴生火,茶树是那种春天开很白的花,秋天结那种圆圆的果实的树,这种果子可以榨油,称为茶油,这种油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能让人红光满面,还能驱除疾病,每当果子成熟时,全村人一起挑着箩筐上山去采摘,然后按人口平分我们村有31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在当地应该算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在当地也是挺有名气和威望的,当地人一提到水北镇,后面便不自觉地会加上水南桥。

    我们村300多户人口都姓黎,在当地可是个大姓哦。村民们大都靠种地谋生,春天人们都种量的菜,每次赶集,也就是每日的2、5、8。

    他们便天还没亮,就借着月光,挑着一担菜到镇上去卖,等到秋天稻子丰收时,他们便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剩余的全部都卖到镇上的仓库里,只要不发生什么大的洪旱,人们便足以养家糊口,日子应该说还过得殷实。从90年代起,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许多年轻人都放弃读书而跑到如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去了,近些年来,又有大批中年人到市区较发达的地方开黄包车,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钱。

    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寄住在市区的一些贫民区,那里的住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每天他们都踏着黄包车载人,夫妻俩轮着载,你上午载,他下午载,你还别说,他们这样赚得还挺多的。年青人在外地打工,中年夫妻又到市区里开黄包车,村里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了,整个村庄显得空荡荡的,田里全是荒芜一片,一切都是那么寂寥 ,许多房子都是长累月地关着,没有了人气,整个村庄显得暗无生机,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

    人们一旦在外面赚了钱,便会回来建房子,由于中间全是那些用木块,土砖做成的老房子,所以他们的新房子便往四周扩散。于是那些老房子便形成了空心窟。

    中间全都集中了那种古屋,散发出一种深沉的阴气,没有了人气,显得特别可怕。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是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迁移现象。

    至于人物嘛,相传有一位先生36岁中了状元,后来便去了台湾。50多岁时回乡抚养双亲,也没有给家乡做什么贡献。

    据说村里有一块状元匾,但不知为何,后来被人砸了。总的来说,我们村其实也没出现过什么很有名望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度过了十九个春秋,度过了自己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人生阶段,在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至于我的家族嘛,我的祖父一辈都是从事竹木制造业的,他们那一辈都特别擅长于制造竹、木用器,比如箩筐、晒具、锅盖、房柱、楼板等。那个年代人们都大规模地从事农业,种大量农作物。

    这就需要装农作物的用具了,生逢春冬比较空闲的时候,村民们便把各家的破了的竹木用器拿出来,请祖父他们。

    《我家族的历史》作文600

    我的家族 今天的作业是写《家族故事》。

    我想,我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家庭中,我的祖先也一定有十分辉煌的故事吧!我迫不及待地问爸爸:“我们家族的家谱在哪里?哪一位老人最伟大?”爸爸只淡淡地回答:“没有”。爸爸告诉我他只知道他的兄弟姊妹和我的爷爷奶奶,对我的曾祖父略知一二,再往上溯,一切都是空白了。

    我忙问:“曾祖父是干啥的?伟大吗?”爸爸又只是淡淡地回答:“农民,什么伟大。” 我的曾祖父是农民,朴实,勤劳,默默无闻。

    他有三个儿子,大爷爷、二爷爷都是面朝河水背朝天的纤夫;我爷爷不甘贫穷,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学得一手雕刻、修配的手艺,靠小手艺度日,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此时此刻,我真为我的家族没有家谱,没有伟人而自卑。

    此时此刻,我茫茫然然,真不知这篇作文怎么下笔。但是,我突然想到,在我的家族里面,或许真没出过什么伟人,但在那些和我同姓的伟人里面,几百年前他们或许真的和我沾亲带故,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如果是这样,我可能就是悬壶济世的孙思邈的后代;我可能就是古今中外被喻为军事圣人的孙武的后裔;我可能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传人;我可能就是…… 是呀!孙思邈、孙武、孙中山确确实实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我们的家族中岂止是他们!还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张衡、李时珍、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我心潮澎湃,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风流人物,他们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 我又平静地想起了朱自清笔下《背影》中躬着背的父亲;想起了孟郊《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父亲母亲。这千千万万平淡无奇的父亲、母亲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是的,他们都是我们家族的一员。

    是他们———这些英雄豪杰、庶民百姓用他们的丰功伟绩、平凡琐事谱写着我们中华大家族的家谱,谱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口述家史:爷爷奶奶的故事1000字(采访稿+后记)

    一直以为家史是一个极其神秘和严肃的存在,只有那些香火绵延几百年的名门望族才会编纂家史,因为他们有辉煌和自豪的过去。

    直到我看了老师的范文才明白,原来普通人的家史也可以这么精彩。 为了简述这份家史,我向爸爸妈妈了解了许多我从未了解的过去。

    爷爷的爷爷,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就叫做祖爷爷吧。 祖爷爷生活在清朝末期,曾经是地主。

    家族地处河南小乡村,或许没有太大地受到战火的摧残,亦或许当初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还没有入侵,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那时候的地主家族也许不是家财万贯,但至少衣食无忧。

    有田、有地、有家仆,在森严又腐朽的传统封建等级制度下各司其职,家中兄弟姐妹过着清朝少爷小姐般纸醉金迷的生活。 但是平静的生活终究抵不过时代车轮的碾压,大环境的带动也使得这个已经腐朽的大家族摇摇欲坠。

    满清后期,国家政治制度腐朽,英国为了资本积累向中国非法走私鸦片,多少中国人民受此荼毒,迷醉在吸食鸦片带来的一时快感中无法自拔,可以想象一群国人放任自己颓废,或趟、或卧、或站在乌烟瘴气的屋子中沉迷……但不幸的是,族中三位前辈是这群堕落国人中的成员,爸爸说由于时代太过久远,具体是哪几位前辈吸食鸦片已经无法考证。三位前辈挥霍家产去吸食鸦片,架空家族财产,直到脆弱的家族驱壳再也无法支撑,于是他们就变卖家产:卖物件,卖家仆,卖房产,卖土地……家中的积蓄如洪水般的速度流失,很快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封建家族便轰然倒塌。

    毒品这种东西真的是毁人毁家毁前途,满清后期,一个吸食鸦片的人就足以毁灭整个家族,何况我们出现了三个!曾经衣食无忧的一家就此拉开了苦难的序幕。 祖爷爷的后人经历了战争年代,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8年的侵华战争让这个已经支零破碎的家族更加雪上加霜,在战争的夹缝中生存,时刻提防着日本人的侵袭。

    听爷爷说,当年日本人占领了我们的村子,抢、掠,几乎丧尽天良,但是万幸的是他们没有做那些禽兽不如的事情——比如屠杀。因此家族一脉得以延续。

    爷爷出生于19世纪40年代,熬过了战争年月中最艰苦的那几年,有幸在新中国长大。他年轻时候当过兵,正赶上饥荒那几年,穷、饿,种种生活的压力让那时候的爷爷拼命干活,只求能吃上一顿饱饭。

    爷爷说:最饿的时候连树皮都吃过…… “树皮是苦的吗?”我问。 “只要能填饱肚子,又有谁在乎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爷爷已经迎娶了奶奶,有了我的大伯。为了家中几口人,爷爷拼命在生产队工作,趁着年轻力壮,做最累的活、干最苦的差事,做了生产队的队长。

    然而拼了命的干活并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衣服破了补补了破,吃黑面馒头,水煮菜,没有肉,没有油,长时间吃不饱饭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有时候干活干到双眼发黑,走路全是靠意识在支撑,仿佛挥舞锄头的下一秒就会昏迷过去,然而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爷爷的父亲好歹是地主的后人,肚子里有点油墨,所以即使再穷,爷爷也从小也接受了教育。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时候报纸夸大其词,不切实际地描述着生产成果,爷爷说他深深地自责过,他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虚报成果,老老实实不好吗?可是镇长、书记的命令,为了生活下去他不得不听从。

    奶奶家一直属于社会底层,极其贫穷。 “我们那时候啊,根本就不能叫上学。

    去学校做什么?去菜地里拔草,锄地,喂猪,学不到什么知识的。晚上回家还得帮助家里人干农活,累得要死要活的,当时要生活啊,可真是不容易。”

    奶奶如是说。 爷爷在生产队的时候,奶奶在家边干农活边带孩子。

    和太奶奶分家之后由于太贫穷没有房子住,曾经住过生产队的“炕楼”(就是加工烟草的房子)。这里除了加工烟草还烧制砖头,他们称为“窑厂”。

    长时间的烟熏,墙壁都已经成为黑色;窗纸已经不能遮风挡雨,土堆起来的墙仿佛一场大雨冲刷就会倒塌。奶奶白天在“窑厂”干活,半夜就着昏黄的灯给爷爷补衣服,岁月艰辛,但一家也算是和乐。

    由于表现优异,所以爷爷退役后能够分配在舞钢钢铁厂工作,那时候应该算是一个铁饭碗了吧!土地改革后又分配到了土地,紧跟国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生活渐渐宽裕了起来,有了积蓄,盖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所房子——两间大瓦房。直到今天我们老家的院落都是在这两间大瓦房的基础上扩建而来的。

    多年后爷爷调到舞阳公路局做会计已是后话。 暂且说说妈妈这边一族。

    太姥姥(即妈妈的姥姥)是地主家小姐。16岁出嫁,一生受尽磨难。

    我很小的时候见过太姥姥,那时候太姥姥的双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双真正的三寸金莲。

    一双脚还没有我的巴掌大,脚型呈三角形细长,脚趾畸形贴在脚掌心,脚背高高拱起,难以想象这双脚的骨骼成了什么模样。妈妈告诉我说这是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荼毒。

    想想年轻时候的太姥姥在多少个日夜因为这双被束缚的双脚流泪,多少深夜之时因为极度的疼痛无法入眠。还记得妈妈和姥姥去给太姥姥买鞋子穿,逛的都是童鞋区……儿时我还十分不明白为什么给老人买鞋子要来童鞋区,原来这双脚只能穿的上童鞋啊!三寸金莲不是。

    急求1500-3000的家史范文

    我的家乡,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小村庄——水南桥。

    它离镇上大概步行只需30分钟,站在我们村的桥头可以遥望见镇上所有较高层的建筑物,尤其在晚上可以看见镇上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的景象。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走过这里,童年的点点滴滴便开始在脑海中回荡,思绪的潮水便开始蔓延。

    我们村可谓山清水秀,山环水绕。家乡的空气永远都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

    横跨在我们村前面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河——蒙河,它发源于当地最高的山——蒙山。流经附近十几个村庄,在我的记忆 里,那河里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站在桥上,河底的一切水草,石头、贝壳,都一览无余,它曾经是我们小孩子游泳、嬉戏、拾贝壳、捞水草的好地方,也是大人们洗菜,洗衣服,灌溉的好场所。

    这条河修于70年代,几十年来,它默默地养育着沿河的无数村民们,别无所求,而如今,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休啊!当我再次临近那许久未见的河水时,我却发现,它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么清澈了,它已被人们严重污染了。村民们为了赚钱,便在河里捞中沙,把河底搞得一坑一洼的,而且还往河里排污水, 哎,可怜的河再也没有从前的活力了。

    听父辈们讲,70年代以前,村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洪涝发生时,沿岸许多村民的房子便被浸在水里,水涨得极高,人们便匆匆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二楼,这样只要洪水不退,人们就得在楼上呆10天半个月。而且,每当此时,许多人家牛啊、猪啊、都会被活生生地被洪水冲走,这对人们的损失是惨重的,对整个村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70年代以后,乡政府筹集资金,决定在我们村前修一条河——蒙河,此后,洪涝便不再那么放肆地侵蚀我们村了,虽然,春天依然会有很小的洪水袭来,曾经我人那流行一首民歌:“水南桥,水浸楼,婆婆打得媳妇跳。”这应该是对我们村严重洪涝的直接反映吧! 卒落在我们村后面的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虽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多,而且山上的树木十分茂盛,树木主要有两种——杉树和茶树,这两种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每年秋天我们村都会组织砍掉一批较大的杉树,每户人家至少得出一个劳动力,砍了后,再每家每户按人口分。

    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建房子或是卖了,那些被砍掉的枝条,人们可以托回家来烧,尤其是买不起煤的老人们,便靠这些枝条生火。 过去,人们都不用煤,就是靠后面的山,每天都得去砍柴生火,茶树是那种春天开很白的花,秋天结那种圆圆的果实的树,这种果子可以榨油,称为茶油,这种油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能让人红光满面,还能驱除疾病,每当果子成熟时,全村人一起挑着箩筐上山去采摘,然后按人口平分 我们村有31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在当地应该算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在当地也是挺有名气和威望的,当地人一提到水北镇,后面便不自觉地会加上水南桥。

    我们村300多户人口都姓黎,在当地可是个大姓哦。 村民们大都靠种地谋生,春天人们都种量的菜,每次赶集,也就是每日的2、5、8。

    他们便天还没亮,就借着月光,挑着一担菜到镇上去卖,等到秋天稻子丰收时,他们便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剩余的全部都卖到镇上的仓库里,只要不发生什么大的洪旱,人们便足以养家糊口,日子应该说还过得殷实。 从90年代起,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许多年轻人都放弃读书而跑到如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去了,近些年来,又有大批中年人到市区较发达的地方开黄包车,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钱。

    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寄住在市区的一些贫民区,那里的住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每天他们都踏着黄包车载人,夫妻俩轮着载,你上午载,他下午载,你还别说,他们这样赚得还挺多的。 年青人在外地打工,中年夫妻又到市区里开黄包车,村里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了,整个村庄显得空荡荡的,田里全是荒芜一片,一切都是那么寂寥 ,许多房子都是长累月地关着,没有了人气,整个村庄显得暗无生机,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

    人们一旦在外面赚了钱,便会回来建房子,由于中间全是那些用木块,土砖做成的老房子,所以他们的新房子便往四周扩散。于是那些老房子便形成了空心窟。

    中间全都集中了那种古屋,散发出一种深沉的阴气,没有了人气,显得特别可怕。 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是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迁移现象。

    至于人物嘛,相传有一位先生36岁中了状元,后来便去了台湾。50多岁时回乡抚养双亲,也没有给家乡做什么贡献。

    据说村里有一块状元匾,但不知为何,后来被人砸了。 总的来说,我们村其实也没出现过什么很有名望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度过了十九个春秋,度过了自己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人生阶段,在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至于我的家族嘛,我的祖父一辈都是从事竹木制造业的,他们那一辈都特别擅长于制造竹、木用器,比如箩筐、晒具、锅盖、房柱、楼板等。那个年代人们都大规模地从事农业,种大量农作物。

    这就需要装农作物的用具了,生逢春冬比较空闲的时候,村民们便把各家的破了的竹木用器拿出来,请祖父他们来修理一下,以准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