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经济未来发展范文

    经济未来发展范文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0分分配人力资源布局,建立新的调动机构。

    强化物资流动国家宏观调控的另外一种方式会出现。现在的市场经济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可是,当发展一定程度时,还得由国家进行另类的计划经济模式发展。

    说不清以后怎么发展,不过,如果中国的社会目前的就业和其它竟争形式还是很激烈的话,就不能说明中国的市场很安全。看看南方的打工潮你就会明白啦,中国的就业和劳动教育培训和相关法制仍然是中国的一个很大的软肋。

    这里不解决的很流畅,中国以后的形式发展的再好也不保险。另外,就是城市的容纳性的问题,当今中国的各大中小城市,它的容纳性怎么样?也是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性的问题。

    。还有。

    。还是别说啦。

    中国的经济未来发展是怎样的

    中国经济一向有三架马车拉动,消费、建筑类设施的投资和净出口!其中我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国,净出口占全球的10%以上,简言之就是出口的上升已不大!而投资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拉动途径,其中房地产业和相关的设施是中国增长的主力军,但这也违背了正常国家经济的发展之路!所以未来是消费年!中国正出于转型期,不仅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也是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中国将大力加速城镇化进城,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导向,以投资带动消费,提高高薪职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国制造”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创造”!。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是什么样的?

    【经济专家对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做出展望】

    10月1日,新中国迎来六十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新华网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 中国银行(行情 股吧)业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全过程。

    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未来

    十九大报告对未来发展作了整体部署,十九大报告提到: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在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经济增速开始出现放缓,经济增速已经从前三十年年均10%以上放缓至2016年的6.7%。未来经济增速继续放缓是必然,但增速放缓的幅度和程度就取决于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和鼓励创新等措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经济潜力释放的情况。分基准、积极及消极三种情景来模拟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基准情况下,我国经济改革稳步推进,全要素生产率逐渐释放,使增速稳中趋缓,经济增速达到亚洲发达经济体在同样人均收入水平时的平均水平。只要我国经济改革到位,增长潜力得以顺利释放,经济将完全具备保持平稳增长的能力,经济增速下降过程较为平缓,有望实现目前全球先进国家进入中上等收入之后的增长状况。这种情景出现的概率很高,大约为50%左右。在基准情况下,预计2016-2020年均经济增速为6.5%;2021-2035年均经济增速为5%。

    在积极情况下,意味着我国经济改革取得全面成功,使全要素生产率达到改革开放之初的较高水平,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经济增长状况将好于基准情况,继续书写全球经济增长奇迹。积极情况出现的前期条件是期间在传统动能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恢复到改革开放之初的高水平,而且不能发生任何内外部的风险冲击。预计这种情景出现的概率大约在40%左右。这种情景下,预计2016-2020年均经济增速为6.7%;2021-2035年均经济增速为5.5%。

    在消极情况下,如果各项改革措施难以推进,社会问题逐渐爆发,外部或内部爆发金融风险等冲击,则会带来经济失速的风险,此时经济增速可能出现持续较快下滑,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预计这种情景发生的概率极低,大约只有10%左右。在这种情景下,预计2016-2020年均经济增速跌至6.3%;2021-2035年均经济增速为3.5%;2035-2050年经济增长可能停滞不前,中间可能会出现阶段性负增长。

    由于经济增速是剔除物价波

    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国会不会称霸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将来

    中国不是会不会称霸,而是一定要有能力称霸。

    我们要和平发展,需要右能够称霸的能力来捍卫发展成果; 没有称霸的能力,别人随时来欺,好好的果实毁于一旦;右称霸的能力即使别人来犯,我们也可以将战火烧在别人的家里,保卫自己,教训别人; 有称霸的能力是保民族万世和平的根本。 我们要有称霸的能力,但是我们不称霸。

    我们不要称霸,称霸没有好处,而只能树敌于天下,可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敌”天下呀!可是我们会成为霸主,因为我们要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别人向往的天堂,心悦诚服难道不会有四方来朝吗?即使政治家不愿意别人的人民也会来的。 不是吗?原来中国穷困时多少中华饱学之士向往海外发达、流落海外;现在中国刚刚有了起色就回来不少志士,甚至国外来客!其实美国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届时,我们不称霸也会成为实质上的霸主,可以不树敌于天下而成霸业,我们何乐而不为之呢? 当然,中国现在连领土都还没有完整,现在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最伟大和神圣的使命就是:统一全国,稳定国家。 因为这是我们后世发展的基础啊!这个使命是我们当代人的,我们不可推脱,而应当推进!!!。

    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如何?

    胡 锦 涛就未来经济形式走向对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提出六点要求,通过这六点要求就能清楚的看到中国经济发展走向了.

    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同时保持对国外贸易稳定增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增长。要努力增加煤油电的供给量,支持中小型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引导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稳定对发展的预期。

    二、有效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要继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在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上下工夫。要扩大市场供给,特别是要努力增加粮肉油菜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强化市场监督。

    三、切实抓好农业生产。要努力实现粮食总量稳定增长,注意搞好品种结构平衡。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力度,采取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四、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全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五、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要根据条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进展。要加快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

    六、精心做好保障民生工作。要切实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完善对口支援机制。尤其是要抓紧把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好。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就业、搞笑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帮助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要切实关注物价上涨对于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的影响,加大财政对保障民生的支持力度,努力帮正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

    将来经济的发展趋势

    对中国经济的基本判断。

    我对中国经济有如下几个基本的判断。一是中国经济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受到政治周期的明显影响,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业的依赖过大;二是经济是投资推动型,不管以前是短缺经济时代还是过剩经济时代,投资占GDP的比重过大,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而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在下降,未来也看不到消费提高希望,加上近几年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突出;三是国有经济逐步收缩,从全面开花逐步过渡到控制关键行业、基础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国有经济以垄断型大企业为主,存在明显的利益集团特征,利益取向经常与国家和老百姓想反;四是外资白白享用各级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迅速壮大,逐步控制了中国主要行业;五是民营经济逐步活力渐显,在充分竞争市场和低准入门槛市场表现突出,但受到外资和国有经济的压制和各级政府歧视;六是市场经济这座大厦的许多基础比较薄弱,例如所有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独立公平公正的司法、审慎严格的会计制度、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先金融监管、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等等;七是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行政干预问题突出,政府表现出明显的寻求短期利益倾向,经济腐败问题突出,出现了权贵经济的苗头;八是国内重要资源缺乏,经济发展对外的依赖程度过高;九是经济发展分配不公,未富先老问题突出,未来存在严重的养老压力;十是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中国正在逼近环境承受力的极限。

    论文中国经济之我见怎么写~

    相关范文: 危机后的全球再平衡与中国经济增长之路 失衡的本质就是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运行常态和基本规律之一,不同时期的失衡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不平衡积累到十分严重化的程度时,就会以危机的形式释放出来。

    因此近20多年来,全球失衡就与金融危机如影随形。例如,上世纪80年代日美的贸易失衡,导致的日元升值、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就触发了日本经济危机和日本10多年的经济停滞,当然那一次失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失衡。

    而此次全球范围内的失衡与上次失衡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日益广泛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体系的不断深化。 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分裂成三类国家: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资本和消费型国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以中东、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型国家,也有人将这三类国家形象的比喻成“知识生产的头脑国家、物资生产的躯干国家、资源供应的手脚国家” 。

    因此,在这个日益密切的全球分工体系中,一方面使全球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促进了全球持续20多年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这也使全球化的 “盈余”分配结果更为悬殊。比方说,美国和亚洲的消费-储蓄失衡,美国双赤字、净负债,以及亚洲主要新兴国家和中东、俄罗斯等石油输出国贸易盈余所产生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等等,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表象,表象的背后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由于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不断深化下的全球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

    这样美国、亚洲新兴国家、石油国家就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三极,后两类国家靠输出廉价商品、劳务和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形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的三角关系,使全球供需和分工体系维系在“脆弱的均衡”上。 可以说,十多年来全球都在用这种高成本的“透支经济”(美国是金融扩张、中国等新兴市场是产能扩张)来熨平全球经济增长的周期,但是膨胀不是无限度的,当美国“金融泡沫”和“债务泡沫”膨胀破裂导致其实体经济剧减,消费收缩和资本流失的时候,全球这个“脆弱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危机的爆发是就是对全球分工体系中的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严重失衡的一次总调整。 现在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是 “以美国为代表的资产膨胀型过度消费模式”和“以中国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从更深层面,全球分工体系的结构上去考察了。事实上,在过去的20多年中,全球产业分工深化,金融的大发展,要素和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以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霸权地位的巩固,使得全球分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经济进入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这是当今全球经济金融失衡的核心问题和根源。

    从失衡到再平衡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次危机都是对失衡的一次纠正,所有的危机都是这样的。未来全球经济将进入艰难结构调整期,因此只有有效缓和乃至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的痛苦局面,全球经济金融才能真正从危机中走出。

    然而全球经济格局和全球货币体系的更迭注定是缓慢和渐进的,中国必须做好长期准备。美国金融泡沫的破裂,全球通缩将是必然。

    经济数据显示,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6月份的16%回落到11.4%,为2002年4月份以来最低。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下降了1.2个百分点。

    经济加速下滑的趋势明显。根据我的判断,由于考虑到金融危机传导的时滞和周期,未来6个月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时间窗口。

    现在珠三角、长三角的许多代工企业出现停产、半定产状态,铝业、钢铁、铜冶炼行业的产能相对过剩,一旦12月份进入大幅减产的浪潮,那么明年3、4月份将是中国实体经济比较艰难的时期,因此保增长是眼下十万火急的事情。近日国家及时出台了更加有力的刺激国内需求十项措施,主要是通过国家投资,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重拳出击,启动内需。

    从中长期看,保增长,还要促转型,必须将反周期的政策和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将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双平衡的发展战略。 首先,促进实体经济的调整:依靠国家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几点思路。

    从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规律看,真正决定经济周期的是新兴技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特征、资源结构特征以及区域经济模式等根本性因素。如果说过去几十年中国的高速成长得益于全球分工背景下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那么未来必须树立中国经济的主体意识,依靠中国本土战略性产业或资源性大产业的内生经济成长,才是中国实现强国崛起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区域轮动和产业轮动可能是启动中国新一轮增长的两条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重点是工业化、城市化释放出巨大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生产力能量。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各异,各地在经济规模、发展水平上的互补性发展是其它国家所不具备的比较优。

    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十年,从总需求结构看,消费率将继续快速上升,由目前50%左右上升到60%以上;投资率将不断下降至35%左右。

    从产出结构看,服务业占比将快速提高,由目前的48%左右上升至2024年的60%左右。从供给侧看,技术进步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望从目前30%左右到2024年上升至40%左右。

    影响因素: 一是中国以PPP衡量的GDP已经超过美国。根据IMF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按照现价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测算的GDP已经超过美国,相当于美国GDP的101.2%。

    无论是采用PPP方法折算,还是直接采用现价美元汇率,单独的比较都存在一定缺陷。但这些比较和报道折射出,无论中国是否真实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国际社会都认为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远超以前。

    也正是如此,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发展空间拓展的难度也将前所未有;大国逐渐成为中国难以回避的身份特征,在全球治理中中国将被期许承担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责任。 二是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与其背后隐含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

    此轮油价大幅下跌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未来走势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传统的石油出口国可能面临国际收支和财政收入滑坡的双重挑战,货币贬值压力大,并有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净进口国而言,油价下跌总体上利大于弊。一方面,贸易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能源价格和税收改革迎来机会窗口;另一方面对新能源发展和资源型地区的发展会造成一定冲击。

    另外,此轮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长期因素,即新旧技术碰撞,也就是以沙特为首的传统原油开采技术,与以美国为首的页岩油等新开采技术背后的利益冲突。应该说这只是近些年正在孕育的增材制造(3D打印)、物联网、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冲击一个典型而已。

    能否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掌握主动权,将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态势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是人口政策调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新时期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

    虽然“单独两孩”政策本身对未来十年影响低于预期,但这一政策的出台却预示着我国生育政策新的调整方向和全社会对于人口问题的重新认识,这可能才是真正影响未来人口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是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

    前面提到的人口政策调整也属于改革的一项内容。2014年可以称为新时期的改革元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全年共确定的80项重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

    另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项改革任务。这些改革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司法、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既有利于提高市场经济的配置效率,也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秩序,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

    例如,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将1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充分激发了市场的活力。2014年1至11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158.6万户。

    其中,3至11月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86.62万户,增长53.99%,注册资本(金)增长92.61%。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1.04万户。

    回顾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每一轮经济繁荣都或多或少地与改革的推进相关。可以预期,目前这些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各项改革,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潜力的又一重要因素。

    趋势分析: 一、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处于经济增速转换阶段。与去年的预期一致,2015至2024年将继续处于经济增速转换的阶段,十年平均增速预期将达到6.2%。

    这一增速略低于去年的预期。增速下调主要源自于我们对近两年增速调整。

    到2024年人均GDP将由目前的接近5万人民币左右上升至12万元左右,按现价美元折算,大致从7500美元左右上升至2.2万美元左右,按购买力平价折算(1990年G-K国际元)则从1万国际元左右上升至1.7万国际元左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届时将与韩国本世纪初以及日本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发展水平相当。

    二、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将不断调整。分析结果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将不断调整。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十年消费率将继续快速上升,将由目前的50%左右上升至2024年的60%以上,相应投资率将不断下滑,到2024年将下滑至37%左右。

    二是服务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十年服务业占比将快速提高,由目前的48%左右上升至2024年的60%左右,相应农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将有所下滑。三是技术进步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尽管与过去相比未来十年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将有所下滑,但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高,将由过去平均30%左右上升至2024年40%左右。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增长动力转变的关键是如何更大程度促进科技创新和提升技术效率。

    随着中国与前沿国家的不断逼近,技术模仿和追赶的空间越来越小,未来前沿创新的作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