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范文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吴岗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 树”。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
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 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
“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
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
写报告文学要注意些什么?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1。及时性2。
纪实性3。文学性 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 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
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 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我国从晚清开始出现报告文学. 【基本特征】 及时性 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纪实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文学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 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标题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概括力和气魄.例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国农民大趋势》、《神圣忧思录》、《亚州大陆的新崛起》、《亚细亚怪圈》、 《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谁是最可爱的人》、《大海雄性的舞台》等.另外两种报告文学模式的标题有着同样的要求.。
报告文学范文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吴岗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 树”。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
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 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
“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
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
求几篇报告文学的范例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 树”。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
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 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
“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
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
报告文学和散文的关系
您好,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我国从晚清开始出现报告文学.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它们都是通过抒情,论证,记叙,表达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