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范文
朵氏家族寻找本姓
汉族中的朵姓,取自祖名首音。如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自西域入中国贡狮,后留居京师(北京)的朵思麻,其后裔便取朵姓。清代居北京的回族占卜家朵世麟便是其后。(《北京牛街志书——=朵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另一个来源: 新华网宁夏频道 11月15日电 :7年前在西安寻访到西夏皇裔及西夏皇族家谱的我区西夏学泰斗李范文,日前又在昆明寻访到了西夏国相斡道冲后裔及斡氏家谱,西夏这段神秘历史的一些细节由此清晰起来。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李范文便听人提及云南昆明市有西夏国相斡道冲的后裔和家谱。今年10月,李范文教授赴昆明参加第34届国际汉藏语学会时,与斡道冲的第十九世后裔、原云南省保密局副局长、离休干部朵舜年取得联系。28日李范文来到朵家,查阅了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咸丰乙卯年(1855年)撰修的两种翰氏族谱。据朵舜年介绍,斡道冲生于西夏“国史世家”,精通西夏和汉两种文字,曾将汉文《论语法》译为西夏文,著有《论语小议》20卷和《周易卜筮断》等书,被任命为“番汉教授,”朝庭文臣均尊其为师“。斡氏家谱记载斡道冲为相10年,为政清廉,弘扬中原文化,倡导儒学,去时”家无私蓄,仅有书籍数床而已“。仁宗仁孝令国人将其遗像画于郡县学宫,尊为楷模,世代与孔子从祀。后元朝赐斡氏家族为朵姓。斡道冲曾孙朵儿赤曾宦游于川、滇、噪鄂等地,晚年定居昆明。斡氏后裔据朵舜年所知有数千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的昆明、禄劝、武定、大理、丽江、昭通、东川、云溪、个旧及北京、上海、四川等地,民族成分在元朝之后多改为汉族、有的改为蒙古族。昨天李范文教授兴奋地对记者说,寻访到斡道冲后裔及翰氏家谱,对研究一代西夏名相斡道冲的生平政绩,研究西夏遗民如何与其他民族融合大有裨益,说明了中国历史虽战争不断,但民族的大融合、文化大的融合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脉。朵英贤中国工程院院士,甘肃永靖县扶河村人.
宁夏当代最著名的西夏学专家是谁?
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李范文,是著名的西夏学专家,复旦大学史地所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9年出生于陕西省西乡县,1959年中 央民族学院研究生毕业。曾被错划为“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 反。
李范文从20世纪60年代起从事西夏文字研究,并为此从北京来到 宁夏。 他满怀理想和激情,踏上了探秘西夏的漫漫长路。
李范文在西夏文字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中国,乃至 世界上精通西夏文字为数不多的几名专家之一。
他编著了《西夏陵墓 出土残碑粹编》《西夏研究论集》《夏汉字典》《同音研究》《西夏语比较 研究》《西夏通史》等诸多著作。 尤其是他撰写的《同音研究》和编纂的 《夏汉字典》,是帮助人们找到破译“天书”西夏文字、识读西夏文字的 金钥匙。
西夏文字很像汉字之形,但与汉字根本不同,“乍视,字皆可识;熟 视,无一字可识”。中国西夏王朝创制并使用的这种西夏文字,随着王朝 的覆灭而一度在历史上消失。
19世纪、20世纪之交,西夏文字被重新发 现后,几乎无人识读,已成为“死文字”。近一个世纪来,在中外西夏学学 者的共同努力下,西夏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但由于西夏文字识 读困难,影响了西夏学的研究和发展。
为此,李范文苦心研究了 25年西 夏文字。 终于按照自己独特的构思与编排体系,编纂成大型辞书《夏汉 字典》——世界上第一部西夏文字典。
这部字典共有150多万字,集古 今中外西夏文字研究之成果,从语音、语义、语法、字形等各方面,对6000 个西夏字辨形、解义、注音、例句,采用科学检索方法,为西夏历史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 他是西夏学领域内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正如荷兰汉学家 杨虎嫩教授给其评价:“李范文著作的《夏汉字典》凝聚了他的一生心血, 也是他的又一部代表作。
毋庸置疑,《夏汉字典》堪称一项具有里程碑式 的学术成就。”李范文还撰写了一批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著。
比如,《试论西 夏党项族的来源与变迁》,揭开了西夏遗民消失之谜;《西夏皇帝称号 考》,揭开了西夏皇帝称号、封号、谥号之谜;《西夏宫印汇考》,揭开了西 夏宫印之谜;《〈掌中珠〉复字注音考释》,揭开了西夏文复字注音之谜; 《西夏皇奇今何在》,揭开了西夏皇胄后裔之谜……李范文用与宋并存 的西夏人骨勒茂才公元1190年所著的西夏语与汉语对照词汇集《番汉 合时掌中珠》,对宋代的西北方音进行了研究,出版了 50万字的《宋代西北方音》,弥补了汉语音研究和西夏语研究的空白。 而今,年逾古稀的李 范文,仍笔耕不缀,史海钩沉。
他主编的另一部辉煌巨著《西夏学大辞 典》的编写工作也在进行中。
“朵”加哪些偏旁可以组成字?
躲 、剁 、跺 、垛 、哚 、挆 、趓
朵(duǒ)
释义:①花朵;②量词;③姓。
组词:躲藏、剁手、跺步、哚哚
扩展:
朵姓起源:1.汉族中的朵姓,取自祖名首音。如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自西域入中国贡狮,后留居京师(北京)的朵思麻,其后裔便取朵姓。清代居北京的回族占卜家朵世麟便是其后。(《北京牛街志书--=朵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另一个来源: 新华网宁夏频道 11月15日电 :7年前在西安寻访到西夏皇裔及西夏皇族家谱的我区西夏学泰斗李范文,日前又在昆明寻访到了西夏国相斡道冲后裔及斡氏家谱,西夏这段神秘历史的一些细节由此清晰起来
党项族首领是在哪一年被赐姓李氏的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
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
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
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 一 党项历史 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
牧养牦牛、羊、猎以供食,不知稼墙"。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天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
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
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
党项诸姓部落中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离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称为党项八部。其中拓跋氏先世本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后成为党项诸部中的一部,在党项诸部中最为强盛。
隋开皇四年(584)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朝。次年,党项首领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
开皇十六年(596)党项首领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兵败纷纷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谢罪,向隋朝贡。 唐初武德中(618~626)党项相率归属唐朝。
太宗贞观三年(629)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招谕党项归附,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在其他设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唐朝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原来各部酋长分别担任各州刺史。
贞观九年(635),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16州,党项内附者34万口 。当时曾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亦辞,也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
唐就其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受松州都督府节制。 唐初崛兴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
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被迫请求内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唐中叶"安史之乱"后,由于发生了吐蕃、党项、吐谷浑等族联合对唐的进攻,唐延采纳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建议,把散居在灵、盐和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以东地区。从此,迁居在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东山部落;迁居在夏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平夏部落。
其时还有部分党项羌人一度东进到石州(今山西离石县)。内迁后的党项羌由于其定居的陕北、河套一带,秦汉以来已是汉族封建文明发展的地区,党项羌人民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发生密切的交往,生产力发展很快。
党项羌从这时起,进入阶级社会。 唐朝末年,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
唐朝以夏州为定难军,以拓跋思恭为节度使,封爵夏国公,再赐李姓。从此党项族便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四州,无静州)。
历经五代,党项拓跋部利用藩镇争战、朝代更替的机会,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到后周末年,已经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
宋朝初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对北汉作战。宋朝亦对夏州李氏政权衽羁縻统治。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传至李继棒,发生了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
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二 党项人去向 西夏亡国后,党项人失去了其共同生活的地域,不得不与其他民族间错杂居,从而渐渐为汉、藏、蒙古等族所同化。本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西夏亡国后的党项遗裔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从中可以看到这个民族是怎样经历民族融合而最终走向消亡的。
(一)西夏故地的党项遗民 蒙、元时期,在西夏故地仍生活着大批党项遗民,元代曾多次从河西陇右签征为数可观的党项兵士,元朝的宿卫军和镇戍军中都有专由党项人组成的“唐兀军”。1976年,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的白滨、史金波在甘肃酒泉发现一通汉文、回鹘文合璧的《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他们的研究结论是:此碑完整记录了一个唐兀家族自西夏亡国至元朝末年的130多年间,历六世十三人的世系及其职官世袭情。
党项人后来去哪里了?
西夏灭亡后,党项的一部分统治者向元朝投降,元朝重用他们,将他们列“色目人”;一部分投金,现在已经融入汉族;还有一部分东迁至今河北保定地区,当地有记录和遗留下来的遗迹,现在也已经同化,但至少在明代时还是保有着党项的习俗;一部分留居,遭到蒙古屠杀后隐姓埋名,融入到当地其他民族。
还有一部分南徙,今四川木雅地区为西夏遗民,“木雅”一词由“弭药”音转而来,而“弭药“为吐蕃称呼党项人的称呼。从语言上分析和藏文文献记载,道孚人即古代之弭药遗民,而木雅人即西夏遗民。
基本的几本参考书籍:吴天樨《西夏史稿》钟侃、吴峰云、李范文《西夏简史》周伟洲《唐代党项》、《早期党项史研究》李范文《西夏研究论集》这几本书把党项的来龙去脉以及西夏遗民的去向介绍的挺清楚的~。
朵氏家族寻找本姓
汉族中的朵姓,取自祖名首音。
如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自西域入中国贡狮,后留居京师(北京)的朵思麻,其后裔便取朵姓。清代居北京的回族占卜家朵世麟便是其后。
(《北京牛街志书——=朵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另一个来源: 新华网宁夏频道 11月15日电 :7年前在西安寻访到西夏皇裔及西夏皇族家谱的我区西夏学泰斗李范文,日前又在昆明寻访到了西夏国相斡道冲后裔及斡氏家谱,西夏这段神秘历史的一些细节由此清晰起来。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李范文便听人提及云南昆明市有西夏国相斡道冲的后裔和家谱。今年10月,李范文教授赴昆明参加第34届国际汉藏语学会时,与斡道冲的第十九世后裔、原云南省保密局副局长、离休干部朵舜年取得联系。
28日李范文来到朵家,查阅了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咸丰乙卯年(1855年)撰修的两种翰氏族谱。据朵舜年介绍,斡道冲生于西夏“国史世家”,精通西夏和汉两种文字,曾将汉文《论语法》译为西夏文,著有《论语小议》20卷和《周易卜筮断》等书,被任命为“番汉教授,”朝庭文臣均尊其为师“。
斡氏家谱记载斡道冲为相10年,为政清廉,弘扬中原文化,倡导儒学,去时”家无私蓄,仅有书籍数床而已“。仁宗仁孝令国人将其遗像画于郡县学宫,尊为楷模,世代与孔子从祀。
后元朝赐斡氏家族为朵姓。斡道冲曾孙朵儿赤曾宦游于川、滇、噪鄂等地,晚年定居昆明。
斡氏后裔据朵舜年所知有数千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的昆明、禄劝、武定、大理、丽江、昭通、东川、云溪、个旧及北京、上海、四川等地,民族成分在元朝之后多改为汉族、有的改为蒙古族。昨天李范文教授兴奋地对记者说,寻访到斡道冲后裔及翰氏家谱,对研究一代西夏名相斡道冲的生平政绩,研究西夏遗民如何与其他民族融合大有裨益,说明了中国历史虽战争不断,但民族的大融合、文化大的融合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脉。
朵英贤中国工程院院士,甘肃永靖县扶河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