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范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文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
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
(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
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
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你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
如, (1) 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
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
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
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
一篇800字跨文化交际论文
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
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
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笔者所知,我国学者对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的研究甚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本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尝试。
一、哲学观念与广告语言 曹志耘(1992:130)认为,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运用,当然也影响着广告语言的应用。
例如,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哲学观念。在我国的一些广告中,天人合一观念对语言表达和接受的影响显而易见。
如长虹牌电视机广告词“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通过天上彩虹对人间“长虹”的映衬、比喻,给人一种天上人间一体,彩虹“长虹”一物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广告宣传,“长虹”彩电的美好形象栩栩如生地长驻于人们的脑际。
“长虹”彩电驰名全国,颇受青睐,销售量跃居国产彩电之首,这固然与其质量息息相关,但无疑也与其广告词所创造的美好形象不无联系。 扬子电气的电视广告则由人群在大地上组合成多姿多彩的扬子电气商标图案和“扬子电气”四个大字,在此场景里,人和文字融为一体。
同时,该广告仅有的两句话“扬子天地,扬子电气”将商品与天地相提并论。这样,整个广告形成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气氛,非常引人入胜。
再举数例: ①与书为友,天地长久。(某丛书广告) ②皮革天地,迷人世界。
(皮货商场) ③得之于莺飞草长的天时,得之于土厚天高的地利!(房地产) 以上广告词都含有天地一体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都能引起我国受众特有的感受和共鸣,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欲。 强调群体、贬抑个体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另一重要特征。
如汉语包括广告语言从大到小的表达顺序正是这一哲学观念的体现。又如我国的大多广告词十分精辟,往往以寥寥数语勾画商品或服务的特征、特点和优势,注重创造其总体形象,一般不很注重产品或服务的特点、优点的重墨细腻的描述。
我国广告存在不突出个性的现象,这似乎也与中华文化中追求群体一致性,反对个体特殊性的传统思想有所联系。 与此相反,突出个体和个性是西方哲学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语包括广告英语从小到大的表达顺序则是这一哲学观念的具体反映。如,英语广告特别注重对产品或服务的特性、特征进行缜密入微的重墨描述,特别突出其个性与众的不同之处。
广告语篇,与形象优美的插图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把商品的个性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巧妙而自然地将商品的价值转移到商品购买者身上,着力创造美满理想的生活氛围,把受众诱入引人入胜的境界,让消费的念头油然而生。这样的广告在西方处处可见,在我国则较为罕见。
这种差异同中西各自的哲学观念和物质文明程度紧密相联。 整齐、对称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形成的一个哲学观念。
我们知道,许多客观事物都具有整齐对称特征。人类各门学科包括建筑、美术都反映出这一特征。
语言,包括广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当然也表现出这个特征。中文广告中应用频繁的对偶式四字句就是整齐、对称的范例。
如“质量第一,信誉至上”这样的四字句构成的对偶句非常整齐对称,符合中国人的表达和欣赏习惯。此外,中文广告中的许多广告词都是文字工整、结构匀称、琅琅上口的广告金句。
如: ④甜甜大白兔,宝宝心爱物!(白兔糖); ⑤追逐美丽画面,留下永恒回忆!(照像机) 英语广告篇章也讲究整齐、对称。为数不少的广告标题和广告口号都是整齐、对称的句子。
试看一例: ⑥A business in millons,a profit in pennies. 众所周知,英语广告篇章中的排比句俯拾即是,其中有些音节大约相等、结构颇为工整。如: ⑦Earth is a person to be cared for Earth is a home to be managed… 另外,英语各类广告中时尔可见短语排列式语篇。
英国语言学家G.N.Leech(1966:95)称之为block language(块式语言)。短语排列式广告篇章文字整齐,结构匀称,意思清楚,一目了然,给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短语排列式语篇在中文广告中也屡见不鲜,可能是受西方广告的影响吧。 整齐、对称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正确认识,它反映在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
整齐、对称也是广告修辞特点之一。中文广告最讲究整齐对称,很少运用参差、错落、残缺等艺术手法,这大概是因为我国人民对整齐、对称的偏爱吧。
西方广告既采用整齐对称的结构,又好用参。
跨文化交际案列怎么写
飞利浦照明公司某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美国人)与一位被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员工交谈。
想听听这位员工对自己今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期望达到的位置。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开始谈论起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的晋升体系,以及目前他本人在组织中的位置等等。
将了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副总裁的问题。副总有些大惑不解,没等他说完已经有写不耐烦了,因为同样的事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好几次。
“我不过是想知道这位员工对于自己未来五年发展的打算,想要在飞利浦做到什么样的职位罢了,可为何就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呢?”谈话结束后,副总忍不住想人力资源总监甲抱怨道。 “这位老外总裁怎么这样咄咄逼人?”谈话中受到压力的员工也想甲谈苦。
作为人力资源总监,甲明白双方之间不同的沟通方式引起了隔阂,虽然他极力想双方解释,但要完全消除已经产生的问题并不容易。以上便是整个案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跨文化焦急的例子。
首先,我们看到这位副总裁是美国籍人,而那位员工则是中国籍。既然出生于两个不同的过度,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北京、教育程度、文化差异等众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才使得双方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障碍。其次,“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位中国员工没有正面回答问题的原因。
比如说由于语言障碍、没有理解透彻美国副总裁所说话语的原意;或者说副总的文化方式让中国员工产生了误解;亦或是中国员工有意回避从正面回答„„。以上原因都知识我们的推测而已。
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假设。假设这位中国员工从正面直接回答了副总的问题。
比如,中国员工回答:“„„想在五年之内作到营销部经理的职位。 ”很显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心理,这样的回答违反了中国人一向谦虚、委婉的心理习惯。
太直接反而暴露出自己很有野心,高傲自大的缺陷。谦虚也可以给自己留有后路,万一做不到那个理想的位子,也不至于丢面子,被人耻笑。
恰恰相反,美国人一向简单明了,很直接,这也是他们一贯的思维方式。
急求原创跨文化交际论文,100分
Cultural Stereotyp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Cultural stereotypes are inflexible statements about a category of people. It usually oversimplified, overgeneralized and exaggerated.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full of different groups, each of which has its own custom and features. Stereotyping is a easier way to generalize culture characters of a certain group. To some extent, it is real and reasonable. 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y cultural stereotype forms. However, the oversimplified stereotypes have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If treated wrongly, they will become obvious barriers to such communication. This essay focuses on not only on the reasons that arising cultural stereotype, but also on how to turn the negative effects into communicating edges. Key Words: cultural stereotyp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ffect; attitude 1. Introduc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distinct cultures. Each culture has its own custom and features, which make it different from others. The word “stereotype” is an industry jargon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world of printing. A stereotype is an inflexible mold used to print the same image over and over again. However, he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word refers to inflexible statements about a category of people. Stereotypical statements,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are applied to all members of a group without regard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rough stereotyping, we can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by categorizing and classifying people and situations we encounter. 2. The co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stereotype 2.1 How do cultural stereotype form? As the definition suggests, stereotypes do not develop suddenly but are formed over a period of time. They are made up of bits and pieces of information that we store and use to make sense of what goes on around us. They are connected with social custom and rules. As we grow up, we absorb the statements of differences among cultures from our parents, teachers and friends, which become our own stereotypes. The mess medium, such as TV, magazines, newspaper, books and Interne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preading and consolidating the stereotype. For example, by reading Travels of Marco Polo, westerners got the idea that China is extremely prosperous that gold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13th century. once established, stereotypes become relatively steady. 2.2 How do cultural stereotype develop? The stereotypes are relatively steady, which can be right for a long time. Nevertheless, they can be influenced by some historic events like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lations. A good example is how we think of Japanese. We Chinese first thought they were wise, diligent and initiative. But after their invasion, the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on this nation turned into totally opposite—aggressive and extremely ethnocentric. The established stereotypes which were true might also change little by little with time goes by. For example, the stereotype that Chinese people tend to refuse praise from other people in order to show their humility was true in past thousands years. However,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culture, the situation has changed a bit now. It is common to see Chinese people say “thank you” when you compliment them. 3.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stereotyp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1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cultural stereotype If the stereotypes are in coincidence with the truth, the benefits are apparent. They can be the first step toward learning more about another people or culture. When talking with a person from another culture, we may feel anxious that we have little idea of his likes and dislikes. At this moment, the stereotypes can help us know another individual or group that we are not familiar with easier and faster. As a result, their possible reactions and behaviors can be predicted before we communicate with them. For example, never will we ask the privacy—age, salary or marriages—of a westerner we first meet, because we have stereotyped that they might feel offended by such questions. Thus the possible unpleasantness or even conflict can be avoided. As Thiederman(1991: 16) said, the primary reason that people stereotype in workplace is to relieve anxiety, for it is human nature to feel anxious when situations are ambiguous or behavior is unpredictable. He believes that by stereotyping or by constructing categories which human beings can be placed, this anxiety is relieved, and we regain a sense of control and predictability. Whats more, stereotypes can 。
跨文化沟通-有关跨文化沟通的
(1)感知 感知与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对外部环境的倾向性、接受的优先次序,是由文化决定的;另一方面,当感知形成后(指感知过程的结果——知觉),它又会对文化的发展以及跨文化的沟通产生影响。 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研究感知或知觉对沟通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们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差异,主要是由感知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必须了解来自异文化环境中人们感知世界的不同方式。
(2)成见 当我们突然进入一种有着很少我们所熟悉的符号和行为的情境的时候,我们就会经历一种其势很强的令人烦恼不安的情境——文化冲击。 我们会因此而感到焦虑不安,甚至茫然不知所措。
在这种情况下,成见常常就油然而生了。成见不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常比悬而未决或模棱两可的状态容易接受得多。
由于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怠惰,不愿意发展了解不同境遇中其他人的必要的能力,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根据错误的信息来减少悬念状态带来的不安和痛苦。 然而,问题是:成见作为我们头脑中的图象,常常是僵化的,难以改变的,以其作为防卫的机制则是不妥当的,而且常常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凡此种种的成见,对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沟通是全然无益的。
(3)种族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中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 它是一种以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标准去解释和判断其他文化环境中的群体——他们的环境,他们的沟通的一种趋向。
所有的人都经历了促使民族中心主义心态发展的社会过程。人们通过受教育知道了“如何行事”的准则,通过观察知道了周围人的行为方式,对某一特定的制度和体系也越来越熟悉。
从一种文化的角度看,假定另一种文化能选择“最好的方式”去行事似乎是不合理的。因而,我们对文化差异很大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在早期是抱着否定态度的。
(4)缺乏共感 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他人的立场上理解、认识和评价事物的。 缺乏共感也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首先.在正常情况下,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象他人的境地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文化的因素加入之后,这个过程就更加复杂了。
其次,显示优越感的沟通态度.也阻碍了共感的产生。如果一个人总是强调自己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固执己见,那么我们就很难与之产生共感。
第三,缺乏先前对于某个群体、阶级或个人的了解也会阻碍共感的发展。如果从来没有在国外的 企业 工作过或从过管理,也就没有机会了解他人的文化,我们就很容易误解他人的行为。
这种知识的缺乏,可能致使我们从某些不完全跟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相联系的行为中得出结论。 最后,我们头脑中所具有的跟人种和文化相关的成见也是达到共感的潜在的抑制因素。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这个问题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来解释。
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也就是说话的时候言语交流相对较少。
语境可以传达的信息,大都认为没有必要再用嘴讲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夫妇之间较少听到“我爱你”!丈夫下班回家了,桌上一碗热腾腾的饭就能传达这个信息。
关系较近的朋友之间往往也不直接说“对不起”来道歉,尤其是男性之间。用行动来表达歉意的较多。
说简略一点就是中国人不喜欢过于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观点等。 而美国文化是低语境文化,也就是交际时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
一部美国电影里面听到10次以上“我爱你”是常事。包括父母在孩子睡觉前到他们房间去,亲一下,说声晚安,关灯再离开。
这都是比较直接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在英汉互译的时候,常有经验之谈说汉语一般时间地点在前,而英语是主谓结构在前,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那么这和此案例有什么关系呢? 这种文化差异就导致有些情况下中国人所说的话,并不是内心真实所想。“薄酒”保不齐定睛一看都是茅台也说不定。
中国人初到到美国的时候,到他们家庭去做客。往往主人问:“想喝茶吗?” 中国人肯定是“不必麻烦了。”
问题是美国人不会再去问第二遍,第三遍。他们会相信你所说的第一遍,这样好多客人就口渴着度过这段时光。
而美国人往往是: i mean what i say.我所说的,即是我所想的。 所以在这个案例里,美国人不理解中国文化中客套话的做法,认为这个中国人真的认为该餐厅的饭不好,所以老板生气。
美国客人看着桌上的佳肴,听到的却是“这饭不好,即便是请你们吃饭,也不请好的” 自然会感到诧异。 有一组德国人做的图,能很好的表达这个道理。
左边是西方人,右边是中国人: 参考: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pK8WMleTgl89Afg_bMtU87ejs5RmBTYe8rR1uxMHMDPigibbeY-0wNS_1Wej0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