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民情调研报告范文

    民情民意调查报告

    首先,民情日记弥补了工作日志的不足,它不是工作日志的简单罗列,不是事件的堆砌,也不同于个人日记;民情日记来源于日常工作而又超越于日常工作之上,它是在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以下派干部在工作中的感受和经验为主,结合实际去分析和研究下派工作中的问题,是下派工作中的现象和问题的升华,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可读性。

    一篇好的民情日记对下派干部个人的思想和工作都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民情日记直接取材于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和丰富的群众生活,这一特性,使其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活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民情日记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话套话,翻开民情日记,循着下派干部们探索奋斗的思路和足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篇体现干群关系鱼水情深的生动素材。“灾情查看的感想、引水架电的困惑、脱贫致富的思索、矛盾纠纷的调和……”,在这些反映着下派干部真情实感和良言佳策的民情日记中,无一不凝结着他们对群众的牵挂、对工作的思考…… 其次,民情日记在紧扣下派工作这一主题的基础上,培养了下派干部积极思索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下派干部的自我约束力。

    记好民情日记,不但要不间断地完成规定的篇数,更要对所记载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筛选使之得以升华,记民情日记的过程,对下派干部而言,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加压和自我约束的过程。我们对民情日记的要求是:要记一些对工作、对个人的思想进步有积极意义的典型的人和事、对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和感想以及对指导农村工作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工作经验和方法。

    这样,就能够达到培养下派干部积极思索、勇于创新的目的。由于在这一过程中,下派干部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因而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能从不同角度去进行分析,非常有利于问题和矛盾的解决。

    再次,民情日记对于研究分析下派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以及考核考察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民情日记不但反映了下派干部的工作状况,而且反映了下派干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反映出了一个下派干部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是否一心为公、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师开展,各团场党委给机关和连队干部统一印发了“民情日记”,目的是督促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开展民情调研活动。这是一个深入联系职工群众的好做法,它不仅记录下为民办实事的点点滴滴,诠释执政为民的深刻内涵,而且还畅通了一条知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的通道,受到职工群众的普遍欢迎。

    但是,一些干部在发挥民情日记的作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认识不到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有的走家入户少,了解民意不够;有的只记反映的问题,不管解决问题;有的已把“民情日记”变成了工作日记或作了他用。 笔者以为:开展“民情日记”活动,是为了团连两级干部能更接近基层和职工群众,能更能直接听到和了解民声、民怨,能更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开展“民情日记”活动,就是为了干部走访、记录、汇报、反馈、督办、协办基层和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更好的解决问题。 开展“民情日记”活动,就是为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把上级的意图传达下去,把基层的意见和民情收集上来,以利上级党委以科学方法有效解决问题。

    “民情日记”要把功夫下在解民忧上。对于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时解决的就不要拖,当时不能解决的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民情日记”反映的基层无法解决的问题,党委要认真办理,排出解决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民情日记”反映的重大、突出问题要有专人负责专项督办,确保落实。

    只有将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困难作为开展好“民情日记”活动唯一标准,才能使“民情日记”真正成为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只有做到信息到一线去采集,职工群众的呼声到一线去倾听,问题到一线去发现,干部的工作推进到一线去检验,干群关系才能融洽。

    只有干部沉下去,民情记上来,调研的效果才能得到体现。只有“民情日记”真正让职工群众得到实惠,党员干部受到教育,职工群众才会更加拥护科学发展、主动投身科学发展,我们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才能有不尽的动力。

    怎样写社情民意调查报告,要考核的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

    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一篇关于乡情民情的调查报告!~

    文化坪乡情的调查报告 雷 家 炳县委、县政府: 我于去年7月抗旱和年终整党两次去湘河区的文化坪乡,所看到的一些情况是远非过去能想象得到的,有些严重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我认为有必要引起我们各级党政的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

    现将情况报告于后: 文化坪乡位于丹江与滔河之间的新开岭之巅,属老解放区,现在是我县唯一不通公路的最穷的特困乡;共辖6个自然村41个居民组,750户3598人,耕地4960亩。解放以来,在上级党政的领导下,经过文化坪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文化、经济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群众生活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1986年底亩产达到128公斤,人均收入97元; 总之,各级党政对领导建设文化坪的功绩和正在作出的努力,是不可否定的。

    但是由于历史的和人为的原因,在我们党执政将近40年的今天,商品经济发展到现在,文化坪仍然处在极原始的经济状态,现况现貌没得到应有的改观,一些群众还处在饥寒交迫的困难之中,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我走访的6个村31个居民组171户的情况看,给人的印象是: 一是自然环境差。该乡南面沿湘河垴而上的和平、腰岭、岩屋坪3个条件较好的村,也属只长玉米不长小麦的高寒山区;而北面顺冷水河而上的勒马崖、文化坪、高峰3个村,则酷似横断山脉,山高、坡陡、谷深,环境十分恶劣;乡政府所在地的文化坪,被人贬称为“红薯窖”,冬天房顶日照不到4个小时,有些住在死北坡山坳里根本就晒不到太阳。

    高峰村10个居民组分别分布在高峰的各个山坳山凹里;似乎与世隔绝着在;这里山上遍布悬崖碎石,少有浮土,石缝中生长出一些铁匠树、冬青及遍野的黄柏刺,下雨时连河水都不混。怪不得前任书记临走时留下了“高山黑石头,出门碰着头,走路翻跟头,工作没奔头,发展没前头”的顺口溜;有些干部对我说:“到这里来下趟乡还满有意思的,犹如探险、旅游一样,一旦调到这里工作就真叫人发愁!” 二是交通条件差。

    由于地形恶劣,艰难险阻,交通十分不便;路经大白布幢、小白布幢、三到幢、金线台、千丈崖、阎王碥、上天梯、转身殿……听到地名就令人脚底发软,走到跟前更让人头晕眼花腿打颤;运输全靠背扛肩挑,去年冬为了组织生产自救度荒年,开口子,让群众开发利用再生杂木烧些木炭卖钱换粮吃,可是到窑上盘才0.035元一斤,翻山越岭担到七、八十里的和平供销社,收购价才是0.065元一斤;出门难、回家难,连走个亲戚都难,不说有好多人没进过县城,就是没出过乡境也大有人在。去县上尤其是到区里开会,是乡干部最头痛的一件事,往往开一天会,来回就得走两三天;如果想坐车,就需翻过陡峭的三到岗,徒步10多公里,再上到高庙岭、松树垭,赶由赵川至县城经过这里的唯一的一趟班车,可是能幸运坐上车的概率极小;有时气喘吁吁地将近赶到,却眼睁睁的看到车过去了,就是气的干瞪眼赶不上;有时赶早等半天,可车到跟前不是不停就是满了上不去;急得无奈,还得摸黑赶路。

    三是居住条件差。群众住房简陋,相当一部分都是茅草屋,很破烂,还有住茅庵和石洞的。

    勒马崖村共有79户居民,就有40户住草房89间;住房大都四面透风,冬天烤火烧的是树疙瘩篼子,大家围在火炉边,真叫作“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啊!做饭是没烟囱的老土灶锅台,不但费柴,而且是满屋的烟尘,熏的大多数老人都得“红烂眼”。 人畜用水困难,到处是“干沟”,象勒马崖村共7个组,就有5个组没水吃,近的跑三五里,远的要到10里开外的水沟乡境内担水吃;沿途可常见用扁担打杵担水的青壮年和老人,有用背篓塑料桶、袋背水的妇女儿童,极其艰难费力气。

    一位老人说:“我们这里一缺水,二缺土,三缺钱!”多数人都没进过县城,似乎与世隔绝在。 四是生产条件差。

    资源贫乏,交通不便,极大地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农为本,以粮为纲和数千年形成的旧观念,迫使人们一年又一年的简单重复着,祖祖辈辈的循环着;这里山高土薄地瘦,耕作方法陈旧、粗放、落后,绝大多数还是老籽种、老做法,习惯于广种薄收;农家肥少且难背上山,,化肥买不到也多买不起,基本还是以烧火粪为主。象石墙组共3户人家,每户20多亩地,因人力、畜力、肥力不足,再加上老籽种、旧方法,亩产很低,且受到病、虫、鼠、兽害与旱、雨、风、雹灾的威胁,野猪都经常拱到道场边上了,有些整块地颗粒无收。

    何旺国家6口人,人均3亩多地,种的庄稼不交公购粮还不够吃。 由于信息闭塞,屡受挫折;前年政府号召大种桔梗、白术,群众热情很高,结果卖不出去,致使一些户贷款数百、上千元,“板的连响都不响一声”。

    五是生活条件差。由于资源贫乏,交通阻隔,商品经济不发达,这里的群众仍然受着自然的奴役与贫困的折磨。

    同时也磨练出了他们憨厚的性格和无限的承受力与忍耐心;不少群众仍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到处是让人目不忍睹和令人心酸的场面,不说是几代同室,全家同床亦不乏其见。窑岭村公所傍,69岁的杨章氏和46岁的老实儿子杨毛娃两人过日子,住着一间烂草屋,家里只有一个独落地锅台和一个用树竿支的床,有4只粗碗,。

    求一篇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调查报告

    “关注民生,破解七难”民情民意调查报告 居民对我区就业形势的乐观程度 乐观程度 人比例 乐观 19.43% 比较乐观 36.62% 一般 39.16% 不乐观 4.78% 3、居民群众最期待社区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主动性,多关心困难家庭 社区是政府与群众沟通联系的基础,社区工作人员更是与困难群众联系最多的群体,做好社区工作有利于保证政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困难群众遇到的生活就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的重要途径。

    因此,调查中当问及“您对与困难、失业群众直接接触的社区工作人员有何期望”时,大家最希望社区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主动性,多关心困难家庭”,占60.84%;其次,希望社区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为失业群众介绍工作岗位”和“熟悉困难群众就业生活政策,为困难群众就业生活提供政策指导”的比例也分别占到59.04%和54.56%;另外,我们了解到,除了物质生活和就业上的帮助,困难群众同样需要受到精神方面的关怀,有25.56%的居民希望社区工作人员能“对困难群众提供文化生活上的帮助”。 居民对与困难、失业群众直接接触的社区工作人员的期望 期望 人比例 提高工作主动性,多关心困难家庭 60.84% 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为失业群众介绍工作岗位 59.04% 熟悉困难群众就业生活政策,提供政策指导 54.56% 对困难群众提供文化生活上的帮助 25.56% 4、群众对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问题,居民群众认为政府的确做了不少工作,从“春风行动”到就业援助、再就业培训,再到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创业扶持政策等,社区工作人员服务也越来越热情细致周到,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

    同时,居民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一是促进困难群众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有居民认为:在帮助困难家庭和救助困难家庭的同时,希望在改善他们的心理下功夫,努力帮助他们走出生活困难的阴影,加入社会的大家庭,不要让他们觉得政府救助他们是理所当然,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微薄的力量回报社会。

    有居民认为:就业机遇和自身具备的各种能力直接相关,岗位都需要人员,所以面临找不到工作的人,应该先解决自身问题,提高自身技能,而不是消极等待。 二是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

    有居民认为:许多失业人员再就业愿望很强,但是受到年龄和技能的限制无法达到岗位要求,政府应多举办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素质。 三是加强沟通,充分发挥社区作为政府和群众的桥梁作用。

    有居民认为:政府要多督促社区等基层组织多为民办实事,如多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等,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和服务意识培训,使社区真正能起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四是将“春风行动”等援助政策落到实处。

    有居民认为:许多特困户受补贴和援助的标准定得不够符合实际,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受到最高用电量等指标的限制,不能得到补助,反而被有些钻政策空子的人得了便宜,希望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尤其是有关部门要加大调查审核力度,对困难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要核准核实,既让真正困难的群众得到帮助和实惠,又让试图钻空子的人没有空子好钻。 二、关于看病难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看病难”是“七难”中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目前主要症结在“看病贵”。调查显示,随着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日益建立健全,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目前的医疗水平看,近七成的居民肯定地认为“小病不出社区”的目标基本实现。

    1、看病难,难在看病贵 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目前‘看病难’问题中最主要是什么”时,有52.77%的居民认为最主要的是看病贵,有21.97%的居民认为是看病程序繁琐,有15.1%的居民认为是医院人多拥挤,还有10.16%的居民认为是专家挂号难。 居民认为目前“看病难”最主要的问题 主要问题 人比例 看病贵 52.77% 看病程序繁琐 21.97% 医院人多拥挤 15.10% 专家挂号难 10.16% 2、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便捷性”凸显,但医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日益建立健全,在被调查的居民中,有近七成的被访者或其家人去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看病,其中占84.93%的居民认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看病方便,占44.1%的居民认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看病费用低。

    在三成没有去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看病的被访者中,有45.02%的居民是由于没有生病、不需要去,另外有34.6%的居民是由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门诊种类少,有28.91%的居民认为其医疗水平低,不放心。 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评价 人比例 去/不去的原因 人比例 去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8.46% 看病方便 84.93% 费用低 44.10% 医疗水平可以信任 21.18% 没有去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1.54% 没病,不需要去 45.02% 门诊种类不全 34.60% 医疗水平低,不放心 28.91% 卫生不放心 9.00% 费用高 3.32% 药品不放心 1.42% 3、医疗收费透明度增强,但职工基本医保满意度有待提高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各项药品价格、检查和服务费用日益透明,调查中当问及“您对目前医疗收费的透明。

    社情民意调查报告

    写这类报告那可不是一般的材料,它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

    我不知这位领导是哪个方面的代表,所以我只能说一下在写这类材料时要注意的方法。

    首先,要认识到政协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一个政治组织,它是凝聚一个地方各方面意见和智慧的场所。

    第二,每年年底或年初要开一次例会,各位委员要向大会提出提案,或反映社情民意。这是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必需。

    第三,提案或社情民意在写法上:

    1、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来写。否则,就不会有高质量。

    2、要有明确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3、要有通过调查得来的真实情况,少说大道理,对事实绝不能胡编乱造,最好能用数字来说话。

    4、文字要精练,少而精,逻辑要清楚,不能颠三倒四。

    以上仅供参考,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给我留言。

    民情、民俗、民风的调查报告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山东人淳厚朴实、豪爽大方、热情好客的性格,“山东大汉”成为山东人性格及体魄的代名词。山东民情风俗浓郁,人注重乡情、友情、亲情,每逢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各地都举办灯会、山会、庙会、赏月会、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活动,表演耍龙灯、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等民间风俗。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地域区别、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最为突出。而渔村以日照、荣成、蓬莱、长岛等地最具典型性。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古代文化发祥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较多地保留着传统的民俗事象。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特色。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如聊城、潍坊一带的布老虎、泥娃娃、木版年画、风筝等,享誉国内外。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山东地域文化极具个性和包容性。具有悠久历史的风筝、木版年画、剪纸、布玩具、内画壶、鲁绣、鲁锦、鲁砚等传统工艺品,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武术、杂技等深受游客喜爱。鲁菜为中国本大菜系之首,是北方菜的基础和代表,其中济南菜、胶东菜和孔府菜三大舂支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