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型申论范文
评论型结构的申论文章写作要点
这得看题目要求,要求写评论型,就写评论。
评价型问答题的解题步骤大概是:
(1)提炼观点。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判断表态。这又分四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
(3)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4)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偏见、态度倾向、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
求一篇·申论·述评·范文
以创新促和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钟 君 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
这表明在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的背景下,以创新求和谐,不断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创建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体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
党中央和国务院不失时机地提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目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其次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推动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只有不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当前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的现实情况,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给为重要的是,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是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不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综合的庞大的创新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为推动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开拓思路、多策并举,有重点、有步骤的逐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一重大历史性任务。
其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内容,是要努力建立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舒缓社会紧张,平和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这些也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着力点。
工作要做实,重心要下移,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步做到了,才能为进一步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整体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完备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浩大而艰巨的社会建设和改造工程,需要从长计议,稳步推进。 其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加大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这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最实在的表现。而评价政府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用于政府本身的管理成本与用于受益对象的资金的比例。
在国际上,一般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标志是60%以上的财政预算要用于社会发展,中国当前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可喜的是,最近几年,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都在大力推进之中,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开始有所转变。
这是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也是全国老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的福祉。 其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是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分工。
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又非常复杂,再庞大的政府也不可能包揽全部社会事务。在目前我国社会自治能力较弱、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将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制度化、法制化,真正维护和确保公众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权。
要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听证、质询、公示、论证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减少公共决策的随意性,做到公平管理、透明管理。 其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难点在于新的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创造。
在经济领域成功地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后,社会管理是否可以市场化?经验证明,市场机制在社会领域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在某些社会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正面的;而在另一些领域则是负面的,无节制地在社会领域尤其是公益事业领域实行“市场化”、“产业化”,难免走偏方向。
社会生活比经济生活复杂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不仅有市场机制,还有法律的、伦理的、心理的、文化的机制,让这些机制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而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就必须创造综合的机制系统。 总之,社会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进。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评论型综合分析怎么做
综合分析都是国考申论的必考题型,本题型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其实只要掌握了评论型综合分析的本质,解答将变得轻而易举。【例题】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要求: (1)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 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解析】1.审题干得解题思路。
根据提问方式“看法”可判断题型为评论型综合分析,这种题型的特点是题中存在问题和争议,需要考生通过分析得出观点,通过阅读题中语句可以得出争议主要为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由此可得出作答思路:第一步亮明观点:能还是不能。
第二步论证说明,能或不能的理由。第三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审要求得评分标准,观点明确要求考生的观点要有倾向性,一目了然;要求考生论证部分有说服力;论述全面要求考生不能遗漏文章要点;语言简明要求考生不啰嗦,答关键词,字数要求包括标点符号在内。3.找点加工:(1)进行全篇材料的梳理,第二段:“认为新技术可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第三段“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第七八九三段“信息技术给农民求职、拓展视野、畅通表达渠道、建立维权组织等”表达的是新技术理论上或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结构的屏障;第四段“新技术使城乡之间显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第五段“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比如普通人和彻底掌握信息的垄断者之间的某种鸿沟,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第十段“也不可因此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因为线上线下一定要结合起来才会有作用”、第十一段“从长远来看,两者之间的受益差距实际上拉大了”等表达的是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
(2)按照评论型综合分析题型的逻辑进行加工:全篇材料的大意可分为两个部分,“能”与“不能”,通过分析可得出作者的观点:理论上能,但现实中还未完全突破,这就做到了观点明确并且不带有主观想法。第二部分分别论证能与不能的理由,做到要点分类且全面。
第三部分没有对策则书写结论性的语句回扣观点即可。【参考答案】新技术目前无法从根本上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
一方面,新技术给社会底层的农民带来了一些改变。一是给他们的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带来便利;二是使他们拓宽视野,转变意识,拥有表达渠道;三是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媒体维权。
所以从理论上说,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但另一方面,新技术会产生“马太效应”,强势群体更容易从新技术的使用中获益,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受益差距,而且新技术要发挥作用必须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因此,不可过度夸大新技术的作用,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
申论范文举例 -
.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到目前,全国近岸和近海海域水质劣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区域的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劣于四类水质的严重污染区面积达2.9万平方公里,陆源污染仍是近岸和近海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去年,我国海洋灾害损失较为严重,全年共发生较大风暴潮灾害4次,赤潮28次等,总经济损失约120.8亿元,受灾人口1003多万人。
去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升高了51毫米。除渤海基本于往年持平外,南海、台湾海峡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
去年,尽管各级主管部门对围海造田、密集养殖、海洋排污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到目前为止,上述因素带来的海洋灾害仍然干扰着我国海洋经济。国家海洋局有关管理部门认为;问题已经形成,靠短时间治理效果不会明显。
专家认为,在未来若干年内,海洋环境质量方面的原因还将继续影响我国海洋经济。 一周前,国家海洋局向外界发布去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表明:2000年我国海洋环境总体质量状况与上年基本一致,全国近岸和近海海域水质劣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区域的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劣于四类水质的严重污染区面积达2.9万平方公里。大中城市附近和河口海域污染仍最严重。
陆源排污仍然是近岸、近海海域污染的主要因素,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 调查结果表明,劣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20。
6万平方公里,其中,二、三、四类和劣于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5.4万、2.1万和2.9万平方公里。上海、浙江、辽宁、天津、江苏的近海海域、辽东湾、渤围海造田、密集养殖、海洋排污进行了严格控制海湾西部海域、莱州湾南部海域以及珠江口海域是污染较重的海域。
去年,我国近岸和近海海域继续受到营养盐的严重污染,海水中无机氮含量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16.4万平方公里,劣于四类水质区2.7万平方公里。磷酸盐含量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17.8万平方公里,劣于四类水质区1.4万平方公里。
渤海约22%的海域遭受无机氮污染,约20%的海域遭受磷酸盐污染,上海、浙江、天津、江苏、辽宁近岸和近海遭受昏养盐污染较重。我国海水中油类含量超过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
河北、天津、福建、浙江和上海近岸的油污染较重。我国大部分河口、海湾的海水铅含量超过一类水质标准;部分重点海域汞含量较高;个别重点海域的镉含量偏高;海水中其他重金属含量基本正常。
去年对全国沿海50个地点近10中经济贝类进行抽样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某些地点的贝类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仍然偏高。 去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28起,累计赤潮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赤潮发生次数多在浙江、辽宁、广东、河北、福建附近海域,浙江中部近海、辽东湾、渤海湾、杭州湾、珠江口、厦门近岸、黄海北部近岸是赤潮多发区。
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污染物排海量近期内不会有明显减少,特别是新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入海量将呈增加趋势,因此,我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依旧不容乐观,必须保持高度重视。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表明:2000年我国海洋灾害损失较为严重。
全年共发生较大风暴潮灾害4次,赤潮28次,海难事故13起,海上溢油10起,死亡人数共计79人,总经济损失约120.8亿元,受灾人口1003多万人。 去年我国沿海共发生8次风暴潮,其中4次造成严重的灾害。
在灾害性风暴潮发生期间,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和海南省沿海增水均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其中,江苏省经济损失约56亿元;浙江省经济损失约43亿元;福建省经济损失约12亿元;海南省经济损失近3亿元;上海市经济损失约1.4亿元。
去年在我国近海发现赤潮28次。其中,渤海7次,累计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黄海4次;累计面积800平方公里;东海11次,累计面积7删平方公里;南海6次,累计面积近50平方公里。
赤潮灾害严重威胁我国海域生态环境,并给海洋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仅辽宁、浙江两次较大赤潮造成的渔业损失就近3亿元。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指出:2000年我国海洋灾害与往年相比仍是较严重的一年,风暴潮灾害损失严重;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在东海发生次数和面积明显增加;灾害性海浪天数较多;冰情是近9年以来最重的一年。
《公报》建议:长江口以北海域应加强防潮设施建设;退耕还海,保护海洋环境;加强赤潮的预防。 《中国海平面公报》表明:我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来呈上升趋势,平均以每年1.0毫米至3.0毫米的速率上升;特别是近三年来,上升速率有所加快,每年达2.5毫米。
去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升高了51毫米。除渤海基本与往年持平外,南海、台湾海峡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92毫米和68毫米;黄海、东海、北部湾海平面升幅在40毫米至60毫米之间。
国考申论文章怎么写
申论做题技巧和方法 申论主要考察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考人员能够从公务员的角度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概括材料的相关内容,提炼材料的主旨,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并准确流畅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很多考生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复习,但最终成绩还是很不理想,以青年人网公务员专家多年经验分析原因主要体现: 1、做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当,尤其是站在政府立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
2、对资料读得不精、不透,对资料总结、概括不准,对新出现的题型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机应变,对议论文、评论文、应用文格式掌握不够,答题内容空洞,分析、论证、解决问题没有说服力等问题。 青年人网公务员资深专家以多年教学研究总结以下申论答题技巧和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明确申论考试的性质 申论考试与传统材料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这句话强调了申论考试与传统材料作文是不同的,广大考生一定要认识到不能用传统材料作文的写作思维来应对申论考试。传统材料作文主要包括寓言型、漫画型、对比型、评论型和联想型等几种形式,作文侧重材料所具有的含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要求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自主立意,自拟标题。
2、明确阅读材料的时间 与其他给定材料的写作不同,申论写作明确要求阅读材料的时间是40分钟,作答时间110分钟。 3、明确作答的顺序要求 申论考试由于试卷和答题纸是分离的,所以作答要求只能写在答题纸上,申论阅卷采用电子扫描式方式,这样就要求应试者答题时,要依次作答,不能颠倒顺序,答案书写于指定位置。
如果不按顺序答题,答题位置出现差错,就会导致出现异常卷,必然影响成绩。 对于阅读理解材料的作答主要有五大原则性: 一、保证时间原则 申论阅读的时间要求是40分钟。
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限制的:1.材料内容的专业性。2.材料内容的丰富性。
3.材料形式的无序性。 二、把握整体原则 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把握给定资料的主题和层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印象,化零为整,这样作答起来才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否则,只能是答非所问,偏离主题。
三、强调重点原则 2008年的申论给定资料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重点强调是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如何坚持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的问题。强调重点原则,既指整个给定的资料,也包括给出的每一个段落,只要都照顾到了才能体现强调重点原则。
四、 过滤原则 给定资料中某些段落与材料的主题关联性不大或多是一些铺垫性的资料,或是给定资料中出现的是过多描述性的语言,考生必须学会对材料的筛选和过滤。 五、强调普遍原则 阅读理解材料必须根据整体印象突出普遍原则,即一般人的理解和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原则就是要求考生不能偏离材料提供的基本倾向和基调,否则,就与提供的参考答案相去甚远,分数不理想。
2018国考申论评论型综合分析题怎么做
考生们关于这类题型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不会运用“综合-分析-综合”的宏观答题思路;二是不了解具体的分析语境;三是不能准确的把握写作要素和综合分析题型的作答技巧;四是材料的运用不够熟练,把握材料的内容过于套路化,没有真正的答出综合分析的实质内容;五是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的不够具体,所下结论不够准确;六是对于基本综合分析题型区别不开。
综合分析能力是指,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者二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具体的大纲解析如下:我们常说,综合分析的本质是归纳概括,也就是说,综合分析的题型中,部分答案直接来源于给定资料的原词原话。当然,综合分析属于拔高题型,拔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答案材料中没有原话,需要我们推理得出;二是结尾结论和对策要准确有针对性。所以考生在学习这一部分之前对于这个题型要有一个正确的心理预期,在练习过程中也要更加下功夫。
举例说明:
例题: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当前国内“洋地名泛滥”这一现象的看法(20分)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 (3)不超过300字。
解析:首先,我们要读题干,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我们可以看到关键词“看法”,以及核心的作答对象“洋地名泛滥”这句话,也就是说,本题是让我们谈谈对“洋地名泛滥”这句话的观点看法;其次,我们还要看一下要求环节,要求中提到三点,一是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意思是说答题中要注意材料的观点指向性,是能突破,还是不能突破,或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能突破,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突破等等都要说清楚,有理有据是说,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要论述充分;二是论述全面,语言简明,重复的意思不要反复的说,同意思阐释一遍即可,简单明了;三是书写不超过300个字。然后按照“总分总”“综合-分析-综合”的答题思路进行作答,细化到评价型分析的答题思路,我们应当按照“亮明观点-展开分析-结论对策”的思路进行答题。
申论评价型综合分析题如何作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题型分析】1、启示型分析题。
针对某一问题论述启示,这类试题在12年与13年这两年都出现在国考申论(副省级)考卷中。题目中往往会有“启示”之类的关键词。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型,一种是复合式。单一型启示分析题中,题目会告诉启示分析的具体问题,要求应试者单一的分析启示。
复合式启示分析题,首先总结相关的问题(经验),然后再分析启示。2、评论型分析题。
针对题目给定的某一现象、问题或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并得出自己结论。根据材料所给定的方向来把握问题的现象、原因以及本质等。
提问方式中,就会出现有诸如“评论”、“评价”等之类的关键词。3、阐释型分析题。
对于题目给定“特定部分”进行引申分析。在进行“引申分析”时,即要揭示“特定部分”的表象信息,也要挖掘其深层意义。
关键词主要有“看法”、“观点”、“理解”。4、比较型分析题。
对某些观点进行比较与分析,出题方式的重点在于考查考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题目关键词有“比较分析”等。
需要明确把握题目给出观点内容的争议,然后再客观比较不同观点内容间的异同。5、关系型分析题。
主要是分析题目给出的主体之间的关系。首先明确关系主体之间的内在逻辑,然后结合材料方向客观论述如何去协调关系主体。
在题目的关键词中,主要是有“分析……关系”等。【给定材料】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
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
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是0.2元。
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 . 92 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 . 2 元。
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 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
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
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 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 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 %计,为11541 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 . 2 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 . 6 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 亿元,远远低于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
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 元,也仅需支出200 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应补贴低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
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作答要求】给定资料”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材料提到的观点是不对的。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
粮价上涨势必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从而给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压力。此观点仅仅考虑到粮食价格与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关系。
实际上,粮价上涨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最受益的是农资、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而包括种粮农民在内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却要承受相关支出的增加。这当然也会带来民政部门对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这种片面孤立考虑粮食价格的思路,以损害一些人的利益来解决我国目前粮食面临的问题,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要靠支农惠农政策、靠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靠切实作好耕地保护工作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
对于粮食这种特殊商品,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单纯依靠市场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缺位”,是孤立、片面的解决问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申论高分范文怎么写好开头
您好,您的问题是很多公务员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希望以下这些建议对您有帮助。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精彩的开头,而好的开头写法有很多。这里为您提供一种范例——开篇点题。
这样的方式这既能够吸引眼球,也能体现出作答者对时事的高度关注,无疑会让阅卷者刮目相看。这里给看一下例子: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发扬革命传统相违背的声音和现象:如无知大学生猥亵抗日女英雄,戏说恶搞雷锋,“大手笔”复建顺义古城,这些事件无不表明革命传统教育的缺失,民族精神的迷失已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因此,深化革命传统教育刻不容缓。 这样的开头就直接联系社会背景,叙述了革命传统教育缺失的表现,进而直接引出了“深化革命传统教育刻不容缓。”
这一论点,够直接明白。 中政申论在线备考辅导专家会给您最成功的经验参考,最耐心的解答,只要您跟我们一起努力,相信考试的成绩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