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婚书帖范文

    婚书帖范文

    结婚男方给女方的娶帖怎么写

    娶帖

    送日子 又称“看日子”、“迎日”、“送好”、“下娶帖”。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均行此俗。送日子是男方查定结婚的日期,请女方同意的一种形式。一般先由男家选定举行婚礼的吉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女家则书之红纸条,交与媒人带回男家。男家据此请人择定结婚的吉月吉日,谓之“看好”。“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在上半月,一在下半月,由女方家选择后再确定。男方向女家送婚书的同时,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饽饽、肉、鱼等礼品,莱西还要做大烧饼送往女家,女家则要回敬大寿桃。送日子后,女方便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迎娶。建国后,此俗渐少!

    送呈XX台启

    谨订于2010年 X月X日(星期X)

    为XX先生 XX女士举行结婚典礼敬备喜筵

    恭请

    光临

    席设: XX酒店

    时间:X月X日X时 敬邀

    请问潮汕嫁娶婚书贴中的“三书六礼”怎么写

    “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八字”拟定的。

    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男家将婚期择定之后,要选吉日送到女家,俗叫“送好日子”。过去都是以,“换帖”形式进行的,表示双方首肯,再无异议,就可以分头准备,如期嫁娶了。

    这种形式早已废止,后来只是口头告知女方,同意即可。 现在,当地民间婚嫁“看日子”的习俗仍然传承,但迷信复杂的清规戒律多已被破除。

    许多人都在“五一”、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里完婚。

    你见过最早的婚书(帖)是哪一年的

    中国最早的结婚证书产生于20世纪初,那时统称婚书或婚帖,男女结婚时书写婚书为凭证是旧中国的一项民俗。

    收藏这类婚书也和收藏字画一样,收藏名人的价位高,一些大户人家非常讲究,还有订婚证书,订婚证书和结婚证书装在特制的纸筒内,并配有结婚玉照和婚礼全过程的照片册,非常难得。婚书作为票证收藏品在国内没有拍卖记录,在各地古玩市场、旧货市场时能见到。

    早期一件全品相婚书(婚帖)市场价位在200元左右;两张一套的婚书(婚帖)价位在500元左右;民国中后期的全套订婚证书和结婚证书市场价位在150元至300元不等。

    古代婚书的格式和内容是怎么样的

    古代婚书的格式和内容范例一 谨遵坤命,选择嫁娶期 1、行嫁利月兹择于 20XX年XX月XX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 X相,大吉 3、上下车轿,面向X方 迎喜神,大吉。 4、安庐坐帐,宜用X屋X间。

    5、冠戴面向X方迎贵神,大吉。 坐帐面向X方迎福神,大吉。

    6、路逢井、石、庙宇,用花红遮之,大吉。 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20X年XX月XX日“送好”不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一般包括红衫、蓝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

    临清称为“查日子”,新郎确定好迎娶日期后应该正式通知新娘家,附上“迎亲帖”(俗又称“上头帖”),上书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时辰等事项。 古代婚书的格式和内容范例二 第一面:婚礼 或谨遵婚礼。

    第二面:谨占吉期,择定于20XX年XX月XX日(农历XX月XX日)命几子某某某亲迎。 特达贵府 论新人上轿宜面向X方,迎喜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下轿宜面向X方,背本命大吉大利。 论新人梳妆上头宜面向X方,迎福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娶送客忌妨XXX三相避之大吉大利。 论新人拜天地宜X点到X点之内XX吉神值时辰大吉大利。

    第三面: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 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

    第四面:风雨附会。 第五面:金玉满堂。

    第六面:长命富贵。 第七面:大德望X翁王老先生亲家大人之禧 阁下。

    姻眷弟某某某熏沐顿首叩拜。 第八面:龙凤呈祥 永结良缘。

    扩展资料: 五年不娶,婚书无效 交换婚书,并不代表婚姻完成。古人讲究仪式感,必须在吉时迎娶,完成婚礼,并广而告之,才算真正结婚。

    而从定婚到结婚的过程,尽管有婚书作保障,还是会出现一些幺蛾子。 元至元七年(1270),一位名叫刘泉的老汉拿着定帖,跑到太原府衙告状。

    刘老汉告诉知府,自己的女儿伴姨,在十一年前经媒人说合后,与元凯的儿子交换了婚书,定了婚。 但是,过了这么多年,元凯家始终没有来迎亲!当年写婚书时,伴姨还是一位年仅13岁的少女,等到现在,她已经整整24岁了。

    婚书是定婚过程中“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讫”的书信往来,它与今天结婚证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证明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合法地位。所以,和元凯家交换了婚书,伴姨就是法定意义上元凯家的儿媳妇了。

    即使过了十一年都还没有举行婚礼,伴姨也不能另嫁他人。刘老汉又气又恨:“我女儿因为一纸婚书,守了十一年活寡,耽误了大好青春。

    求青天大老爷还她一个公道!” 这个案子着实棘手。太原知府也没想到,世间还有如此心大的人、不靠谱的事儿!最后知府决定,把案子上报中央,让主管全国民生的户部官员们来处理。

    户部开会研究之后,有了结论:限元凯家在三十天内,将伴姨迎娶过门;否则,婚书无效,伴姨另行改嫁。这样的判决是不是轻了点?“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户部只能这么判。

    按照当时法律规定,元家一味拖延,没来迎娶,不算悔婚,也就不违法。所以,户部只能依据婚书,催促两家完婚,却无法处罚元家,补偿伴姨这十多年来的精神损失。

    后来,太原府又接到一桩奇葩案子:至元五年(1268)时,石虎虎与宋德荣的侄女宋小梅立婚书定婚,但至元七年时,石虎虎却突然逃婚,不知所踪了。宋德荣没办法,只能向太原府告状。

    石虎虎钻的也是法律空子,他逍遥自在了,可苦了宋小梅。太原府这次找到了大都、卫辉等地的相似案例,经过比对,宣告双方的婚书作废。

    伴姨和宋小梅的遭遇,给元朝政府上了一课。至治三年(1323),《大元通制》颁布,里面有这样一条法规:五年无故不娶,即宣布婚书无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婚书。

    女方庚帖的书写格式怎么写

    庚帖用词非常讲究,抬头、结尾部分通常都有“百世芝兰”、“天作之合”等吉祥祝福用语。对促成男女双方婚姻的媒人,用语也很文雅,称之为“冰人”、“大月老”,显得很文明。其格式一般为: 天作之合

    男(女)命庚帖

    谨将小儿(女)三代年庚开列于后:

    曾祖***,祖父***,父亲***,儿(女)名***,行*,*属相,*年*月*日生。

    今凭大老月翁***先生作线,与***阁下令爱(郎)结为婚姻,永偕伉俪之好。

    姻眷弟***顿首

    冰人***

    同押

    *年*月*日庚书大吉大利

    有时为了制造喜庆气氛,男方除填写生辰八字外,还故意在庚帖上出上联,送到女方家让对下联。这种对联都是老对联,大家都很熟悉,马上就能对出,若是男方即兴编的上联,女方接到庚帖后,还得搜肠刮肚对下联,不免怨嗔未婚夫多此一举。

    庚帖是互相送的,俗称“换龙凤帖”,洛阳民间也称为换书、换启。有的人迷信,收到庚帖后,会将其压在灶神龛香炉下放三天三夜,其间未见不祥之兆,方可认同此桩婚姻。

    结婚用的对月贴怎么写

    对月贴也叫婚书,古代结婚契约,相当于现代有结婚证,在结婚良辰吉日前一个月同一天,由男方向女方送的婚约文书,一般以男方父亲名义书写,上面内容包括结婚日、接送伴客忌用属相、新娘梳洗打扮及上下轿面向喜神方位、交拜大典时辰、洞房方位等,由新郎带上贴子及岁岁喜钱(新娘多少岁多少元或多少拾元、百元不定)送到女方,如女方留下,就算定好了完婚日期,如女方不留下,就是表示不同意该完婚,何时完婚,再另行择日。

    上世纪50年代后,此风谷渐止,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此风又盛行不衰。(摘自《百度百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