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中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的综合应用,巩固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灵活解题.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x09能抓住关键句,准确地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x09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准备 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一:结合学生实际训练引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计时一分钟口算. (4分钟)交换订正.计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正确率为100%的举手,没举手同学说一说你的正确率.全班的正确率应该怎样算呢? 同学们,数学知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我们学好它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今天我们一块上一节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分析:(从口算引入,一方面能够加强口算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应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1分钟)解答 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分析:(开门见山,给学生明确地分析应用题的过程和思路,为解答应用题做好必要的准备.)二、练习:(一)热热身:我们解答百分数应用题都是抓住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 进行分析的,先让我们一块分析几个关键句: (5分钟)读句子,找出标准量 ①白兔只数比黑兔多30%.2、现在产品的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 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0%;4、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86%小结:标准量* 分率=比较量 分析:(分析好关键句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训练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关键句获得了信息,就能够解答应用题了.在(3)中安排了对比的一组练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两类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又进行了最基本的训练).(二)小试身手:李良子小学有男生16人,女生28人, ?(5分钟)口答,补充条件并列式.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5)男生是男女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6)男生是男女生差的百分之几?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一种,学生有时容易找不好除数,通过这组发散练习,即对比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深刻性、解题技巧多样性的表现.)(三)初步展示(5分):师:老师想向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你们愿意提供吗?你的体重是多少?2、设问:你知道自己体内大约有多少血液在流动吗?3、提供资料:人体中血液的质量约占体重的7%.试算自己体内的血液.4、反馈:我的体重是 千克,体内大约有血液 千克.你是怎样计算的?分析:(掌握画图方法,对于解答应用题,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大有帮助.但画图也使学生的不易掌握的一项技能,通过这种快速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分析,掌握好分析思路,经常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这样做也是避免学生磨磨蹭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四)亲临“沙场”:(只列式不 (6分钟 分析:(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析,通过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通过选择正确答案,即复习了个人所得税问题和成熟问题的解答方法,使练习不显单调,又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分析能力.)只列式不 (1)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2)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3)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4)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1、生画示意图2、分小组合作讨论说说相同点,不同点()分析:(这使学生真刀真枪的展示,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的对比练习,通过这种专门对比训练,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添加音乐是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投入到思维当中来.)(六)思如泉涌:看图编百分数应用题 (6分钟)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这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对解题多样性的训练,在难度上有所增加,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对应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对好同学能力的提高,又是对学困生的引导和帮助).(七)学以致用:(6分钟)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钱到家电市场买电器,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TCL彩电2000元,比音箱的价钱贵60%. DVD的价钱是彩电的8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 分析:这道题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举例的方法,通过计算答案进行比较,也是较易理解的一种方法,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掌握.另一种方法是从意义去考虑, (2)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再次应用,巩固学生的分析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够合理应用所学知识. 分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对百分数理解的一种检验,学生要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正确解答,对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帮助很大.三、总结收获.(2分钟)说说这节课可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

    初中数学讲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7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课时,对于本节课我想做以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要求学生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2.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但是学生已经知道数已经扩大到有理数,,出现了负数,并且学习了数轴和绝对值,这些基础是学习新课的必备条件。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反馈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并能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能力目标

    ①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深刻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②学生通过动手、发现、分类、比较类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实际自主探究、自主观察、分类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符号的确定。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1.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一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计算方式是不够的,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类比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学法引导

    学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讨发现.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得.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中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设计理念

    《大纲》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加法知识基础上,创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特点、类比归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前提诊测,复习提问: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所诊测的绝对值意义和数轴与新的内容有关。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从实际问题引入,提出表示数量关系仅用正数表示是不够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提出研究有理数加法的问题。

    尝试指导,实施目标: 从实例出发,利用输赢球得分原理和在数轴上运动方向符号的特点,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加法法则。

    变式训练,巩固目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4个由浅入深的例题.(1)是整数的异号两数相加;(2)是整数的同号两数相加;(3)(4)是小数和分数的异号两数相加。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练习,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2.3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 第3节 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同位角 ∠1 ∠5角的度数数量关系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3.性质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活动:评价,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 因为a‖b所以∠1=∠2 所以∠1=∠2又 ∠1=∠3 又 ∠1+∠4=180°所以∠2=∠3 所以∠2+∠4=180°语言叙述: 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1.(抢答)(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①若∠1 = 110°,则∠2 = °。理由: 。

    ②若∠1 = 110°,则∠3 = °。理由: 。

    ③若∠1 = 110°,则∠4 = °。理由: 。

    (2)如图,由AB‖CD,可得( ) (A)∠1=∠2 (B)∠2=∠3 (C)∠1=∠4 (D)∠3=∠4(3)如图,AB‖CD‖EF, 那么∠BAC+∠ACE+∠CEF=( )(A) 180°(B)270° (C)360° (D)540°(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如:∠1=54°时,∠2= .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2.(讨论解答)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五)概括存储(小结)1.平行线的性质1、2、3;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 第69页 2、4、7.八、教学反思: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2.3 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 第3节 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数 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3.性质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活动:评价,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 因为a‖b 所以∠1=∠2 所以∠1=∠2 又 ∠1=∠3 又 ∠1+∠4=180° 所以∠2=∠3 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 = 110°,则∠2 = °。理由: 。

    ②若∠1 = 110°,则∠3 = °。理由: 。

    ③若∠1 = 110°,则∠4 = °。理由: 。

    (2)如图,由AB‖CD,可得( ) (A)∠1=∠2 (B)∠2=∠3 (C)∠1=∠4 (D)∠3=∠4 (3)如图,AB‖CD‖EF, 那么∠BAC+∠ACE+∠CEF=( ) (A) 180°(B)270° (C)360° (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如:∠1=54°时,∠2= .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五)概括存储(小结)1.平行线的性质1、2、3;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 第69页 2、4、7.八、教学反思: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关于<< >>的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是初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

    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 是重点, 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 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策略(说教法):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讨论法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即: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1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知识障碍上: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教学程序:(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探究活动、点拨提高、课堂练习、反思小结、布置作业等6个部分。(二):教学简要过程:1:温故知新:(3-5)2:小组活动(10)3、合作达标:(10)4:牛刀小试:5:反思小结:6:作业布置;五:板书设计及时间安排。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案例怎么写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案例写作 “只有亲自编写案例,才能真正掌握案例。

    “教师撰写案例,是对教师的新要求,也是教师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的重要途径。在撰写案例之初,教师首先应明了案例的一般格式。

    案例总是把事件涉及到的材料,按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等部分排列起来的,其模型大致如下。 一般地说,从开始的段落可以透视出案例的大概情形。

    它会提供给读者学校、班级或教师的名字和地理位置,告诉读者谁是决策者,作出了什么样的决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这种情景是何时出现的。如果一个案例的开始的段落写得较为得当的话,那么在初步准备中所讲的那些关键性问题,都会得到回答,所以对篇首的段落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案例在篇首之后接下去的部分一般是对事件背景的描述,涉及到事件发生的地点、组织机构、人员等等。背景材料的容量可能较大,有些并不一定与在篇首确定的问题或决策直接相关。

    这部分内容提供的是问题产生的场景,因而对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对于作出一项决策,可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备择方案,那么较为适宜的方案,就是与特定的场景密切相关的那一个。

    如果有着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的存在也就没什么必要了。这就如同医学界医生的行为一样,虽然病人都是头痛,但不能用同一种药来医,要根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年龄、收入、社会家庭因素等来开出药方。

    在谈到关于背景方面的材料多少才较为合适时,劳伦斯提出了这样的看法,颇值得注意: “无论如何,有几条简单的原则应予以注意。大多数案例描述了它所关心的一个或几个当前发生的事件。

    大多数案例也还提供了关于人物、问题的一些背景情况。在完成的案例中列入关于当前关键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第一手资料,是一种明智的作法。

    这些资料包括那些关于人们怎么做,怎么说和怎么想的记录。较之描述当前情景的事实,背景资料的使用应当更有节制。

    最有用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案例事件参与者的想法。案例中很少需要列举有关人物以往的职业,正规的教育程度和其它档案材料。

    案例作者必须决定需要多少背景材料来说清环境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但与此同时又不至于因资料太多而妨碍学生深入地把握当前事件所提出的问题。” 交代了一般的背景之后,对于学校或教师的某些方面(即上图中所说的“感兴趣的特殊领域”)要作更为详细的描述。

    因此,如果案例的事件发生在一所学校的一位语文教师身上,可能就要在该校的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教研组或年级组等方面花费更多的笔墨,为读者提供更详尽的信息。在这部分内容中,也会在教师或学校管理者的位置、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及担负的责任,甚至是一些个人资料上提供更多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这部分内容仍属背景信息。在所有这些背景材料之后,一般会进一步提供在开始段落所提到的论题。

    你在写作这些内容时,要仔细品味,因为对于你要处理的问题来说,它们是最为重要的,并且相关程度也最高。 “有时案例作者可能会在案例中披露案例问题的解决办法或有关单位实际所作的决策。

    对于这样做是否一个好方法,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大多数案例作者把案例终止在临要作出决策之前,而把分析和决策的任务留给学生。”

    如果案例中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备择方法,它们也往往放在后面,这部分内容也需要仔细地斟酌。 在案例的最后,常常有一或两段结束语,它可能强调一下案例中人物完成某项活动的时间限制,或者再次申明要完成的任务。

    从本质上来讲,案例的结尾部分是使读者重新回到在篇首所提到的内容中去,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典型的结束语是这样的: “张老师知道他的下次课是在周五上午,他必须要在此之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区领导为学校的搬迁设定了两个月的期限。” “教师的课程计划一般要在学校正式开学前完成。”

    “孩子的家长说,他一个小时后再来找教师。” 如此等等。

    这样的结束语对于你确定哪个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供教学用的案例中,还会有一些建议要讨论的问题,也就是给出教师希望学生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时要思考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案例都可以使用这样一组标准思考题。 作为案例中的主要决策人 1)你对这一情景作何分析? 2)你能考虑哪些可选择的方案? 3)你最倾向于哪一方案,为什么? 4)你的实施计划是什么? 5)为了回答第1至4个问题,你都作了哪些假设,这些假设对问题的答案有什么影响? 讨论题应该是教学用案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不同的讨论题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课前准备和随后的课堂讨论。

    假如思考题是这样:“作为案例中的关键决策人,在你作决策之前,你还希望得到哪些附加信息?这些信息容易得到吗?如果这些信息不容易得到,需要多大成本和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得到?”那它将与上述罗列几个问题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教师尤其是教师群体在撰写案例时,可以遵循下列阶段。

    1.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这样的案例如果国内还没有的话,可以选择西方国家的一些案例。

    对这些案例的分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