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2017申论策论范文

    申论范文格式

    申论,取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即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

    它既有别于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论文的策论形式,也有别于以往公务员考试中的作文形式。但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要达到的测评功能,实际涵盖了策论和作文这两种考试形式的基本方面。

    申论考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要求考生摒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同时又保证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真才实学。

    申论考试的特点 首先,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具有普遍性。公务员录用考试比较注重对应试者实际能力的考查,而且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均有涉及。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形式,又刚刚开始实践,考试试题一般较为规范,不会出现偏差。这主要表现在试题的表述明确,涉及的内容和观点都不偏颇,没有争议,每个考生应该都能有论而发。

    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尤其是争论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是不会考的。这样,考生在准备时就不必面面俱到,涉及过多。

    其次,申论的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申论考试题目的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但是重点突出。

    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中两个基本要求,认识和抓住了这两点,才算真正领会了申论考试的精髓,找准了答题的突破口,从而能够高屋建瓴、鞭辟入理地建构思路和完成论证。因此,考生应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不要匆忙提笔作答和写作,在把握资料本质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使回答和论证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否则,只能是四处出击,尽管洋洋洒洒,长篇论道,但却不得要领,事倍功半。 申论的考试内容 申论考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清晰明确,首先给定一篇(或一组)1500字左右的资料,要求应试者在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理解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或案例、或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本质,然后按要求作题。

    其答题形式具体言之,就是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可行性方案,在完成上述两项程序的基础上,紧紧扣住给定资料及其反映的主要问题,申明、阐述、论证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申论考试的解题环节和方法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的环节。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是申论考试最基础的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能用文字直接在答卷上反映出来,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位在首要,不容滞后。

    申论考试的时间应该说是比较充足的,考生应该也完全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来仔细阅读给定资料,以求真正理解和掌握资料的叙述思路和内容实质。只有读懂读通全部给定资料,才能把握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完成第二环节的要求。

    切不可匆匆忙忙浏览一遍,不求甚解。 概括主题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对前面阅读资料环节的一个小结,另一方面,又使提出的对策或可行性方案以及论证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是其据以立论和展开的基础。

    若是主题概括不准确或是不够全面,下面的程序也就很难进行了。 提出对策是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考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必须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

    进行论证是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前面的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来说,还都只是积极有益的铺垫,此处的论证过程则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书写。这不仅因为它的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

    论证部分的写作应该在深入思考、运筹帷幄的基础上进行,最好事先列一个扼要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行文流畅,并要注意论题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这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参加申论考试的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

    考试时要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分配时间,不要盲目求快。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也就是说,审题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抓住一个复杂事件的主要问题。然后,要把握住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抓准了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有了针对性;搞清给定资料所。

    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作文格式,我可以写成政论和策论结合的结构吗

    由于申论的来源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因此申论的作文格式可以分为五段,具体如下:

    第一段:背景引述(古文式概括)+议题说明+观点表达

    范式:三个层次“背景—议题—观点”,并用“因此。”的方式来表达观点。

    第二段:概述分论点+缘由说明+措施论证。

    范式:开头填充文章的议题或核心观点,再加“需要内练其心”。

    接着从宣传教育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宣传的缘由,第二、阐述贯彻宣传措施。

    第三段:概述分论点+缘由说明+措施论证

    范式:开头填充文章的议题或核心观点,再加“需要外塑其形”。

    接着从方法机制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机制的缘由,第二、阐述如何完善机制。

    第四段:概述分论点+缘由说明+措施论证

    范式:开头填充文章的议题或核心观点,再加“需要兼修其法”。

    接着从法制建设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法制的缘由,第二、阐述立法执法措施。

    最后的总结段:议题性质归纳+意义

    审论的例文有吗

    申论写作:涨价节水约束谁? 北京是个缺水的大城市,节水是北京的一个很大也是很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课题。

    从日前举行的北京市第七次关于调整水价的听证会上传来消息:北京的水又要涨价了,居民用水每吨拟涨0.8元。京城的市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节水的紧迫性,正如一位参加听证会的代表所言———“救水如救火。

    ” 的确,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对我们谋求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其中水资源的充分保护和节约利用尤为迫切,通过价格杠杆调节水资源利用,当是一项有效举措。对此,笔者举双手赞成。

    但叫好之余,根据平时的观察,笔者认为,要用价格杠杆达到节水的目的,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例如,我们应当作出更加细化的定量分析:究竟是什么人、什么单位用水用量最大?涨价对哪些人、哪些浪费水的行为约束大?对哪些行业、部门的用水行为约束不大?等等。

    搞清楚这些问题,价格杠杆的使用才会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据笔者观察,普通居民家中虽然存在浪费水的现象,但并不算严重,水费涨价的约束效果明显;而一些耗水量大的公共事业单位如环卫、消防及政府机关、学校等,用起水来倒是很“大方”,对这些用水大户,水费涨了,损失可能落不到他们每一个人,每一种浪费水的行为上,解决这些单位、部门的用水行为,恐怕还要有与涨价同行的更多辅助措施。

    就从城市洒水除尘、绿化浇灌来说,笔者凌晨时分常在路上碰到洒水车,他们在给公路隔离带里的灌木浇水时采用漫灌方式,有时刚下完雨仍照浇不误,淤出来的水横贯整个路面。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不知为什么不能采取更加科学经济的浇灌和除尘方式?如果仅仅涨了水费,仍然没有手段让他们改变用水方式,怎么办呢?这是要事先考虑到的。

    公共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是系统的,不是只用一种手段就能达到最佳目的。在解决节水这个公共管理课题上,我们应当把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到,出台的政策才会更有实效。

    好政策的实施一定要细化并具有广泛约束力。通过价格杠杆刺激节水无疑是很好的,只是工作应当做得再细些,调查再深入些;否则,节水的“板子”打得不到位,只怕是水价一涨再涨,即使居民们看着表精打细算地用水,可仍有大量的水从那些没管好的“水龙头”里流走…… 公务员考试:申论的考试内容和应试方法 申论,取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即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

    它既有别于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论文的策论形式,也有别于以往公务员考试中的作文形式。但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要达到的测评功能,实际涵盖了策论和作文这两种考试形式的基本方面。

    申论考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要求考生摒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同时又保证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真才实学。

    申论考试的特点 首先,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具有普遍性。公务员录用考试比较注重对应试者实际能力的考查,而且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均有涉及。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形式,又刚刚开始实践,考试试题一般较为规范,不会出现偏差。这主要表现在试题的表述明确,涉及的内容和观点都不偏颇,没有争议,每个考生应该都能有论而发。

    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尤其是争论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是不会考的。 这样,考生在准备时就不必面面俱到,涉及过多。

    其次,申论的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申论考试题目的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但是重点突出。

    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中两个基本要求,认识和抓住了这两点,才算真正领会了申论考试的精髓,找准了答题的突破口,从而能够高屋建瓴、鞭辟入理地建构思路和完成论证。 因此,考生应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不要匆忙提笔作答和写作,在把握资料本质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使回答和论证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否则,只能是四处出击,尽管洋洋洒洒,长篇论道,但却不得要领,事倍功半。 申论的考试内容 申论考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清晰明确,首先给定一篇(或一组)1500字左右的资料,要求应试者在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理解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或案例、或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本质,然后按要求作题。

    其答题形式具体言之,就是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可行性方案,在完成上述两项程序的基础上,紧紧扣住给定资料及其反映的主要问题,申明、阐述、论证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申论考试的解题环节和方法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的环节。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是申论考试最基础的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能用文字直接在答卷上反映出来,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位在首要,不容滞后。

    什么是“策论型文章”

    答:在现行公务员申论科目的用语环境里,策论型文章基本等同于以对策为主、兼有论述的文章。

    从考试史和文章史上看,严格意义上的策论,是古代官吏选拔考试中的一个科目,正规名称是“策问”,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预先拟制好书面问题,向通过会试等前几道考试程序的知识分子提出,出题叫做“问策”,考生作答叫做“对策”。其题目多为最高统治集团比较关心的治民、治官、治国方面的现实问题,如需要什么样的官员,官员怎样效忠帝王、修身为官、治理国家等。典型的试题如万历五年殿试策问,试题为“习先王之术,于古今治理讲之预矣”,即要求考生阐述古今治理——治国治民的原则和方法;下一次殿试万历八年的试题为“用思追古帝王之治,悉心敷对”,即阐述古人的治国方法。考生的答案名为“对策”,但与现代汉语中的“对策”意义完全不同,是对应“问策”的意思。

    可以看出,古代策问考试的内容偏重伦理、理念的导向,不涉及时政,不提具体问题,没有诸如“黄河水灾应当怎样治理,赈灾资金如何防止被贪污挪用”的问题,也不要求回答具体可行的措施,即制定现代意义上的“对策”,这与当代申论考试通过具体问题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根本的不同。策问考试的答案名为对策,内容实际以论为主,如万历八年张懋修的对策卷开篇写道:“臣闻帝王之道,天道也。故必有合天之心法,以端化理之原;亦必有宪天之治法,以妙化裁之用。”随后的答卷主体为阐释理论,阐明考生对“古帝王之治”的理解,没有结合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建议,考试也不要求提出措施,而现行申论考试却要求以作答对策措施为主。策问考的是考生的理论、道德修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申论考试除上述项目之外还有拟定对策、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且重点是实际工作能力;策问的试题包括字数较多的“材料”,内含出题者代表皇帝表达的关于待解问题的意见,对作答有一定的指向和提示作用,这与申论的给定资料有一定相似性,但策问的试题内容完全是理论性的,与申论给定资料的理论与事实混杂有本质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古代策问考试指导思想是儒家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出题者和作答者都不能违反儒家思想,不能脱离这一思想体系,这与申论考试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现代科学精神命题根本不同。

    根据以上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古代曾有过的策问考试与当前通行的申论考试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两者有一定的渊源,也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但不宜将申论中的策论型文章与历史上的策问考试及其答卷等同起来。

    策论文章在古代官员选拔考试中也有相对应的名词,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层次的科举考试科目——制科考试的两种作答文章体裁,“策”与“论”是分开的,以对策措施为主的文章叫“策”,以论述阐发事理为主的文章叫“论”。宋代嘉祐六年,仁宗皇帝举行不定期的制科考试,苏轼应试,作“进策”25篇,《教战守》是其中一篇“策”;作“进论”25篇,包括《留侯论》、《晁错论》。这里的对策,同现行汉语中的同名词语基本是同义的。

    对策与论述内容在文章中可以统一起来,但古代考试或文章写作的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策论文章”或“策论型文章”这一名称,现代申论考试作答要求中的“策论型文章”是从其字面本义来定义的,笼统地说,就是把对策与论述内容统一起来、融为一体的文章。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申论所称的“策论型文章”接近于古代政论文体中的“策”,这是以皇帝为对象的,就国家政治事务中的某一实际问题陈述见解、提出谋略和对策性建议的文章体裁。其基本套路是篇首提出问题,如“当今生民不知安危,如何使百姓居安思危”;然后就问题的各个方面展开分析,如不知安危的危害何在,居安思危的意义何在,采取措施促使百姓居安思危的必要性;主体部分是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一般比较具体,如开展国防教育、组织民众参加民兵训练、对优秀典型给予表彰奖励等。我们可以看出,由论述引入对策的“策”这种政论文体,是从古代绵延至今、一直都在使用的,其撰述内容、基本结构与当今的“对策建议”、“策论型文章”本质上是相通的,形式上也有近似性。可以认为,符合兼有问题分析、理论阐述与对策措施条件的文章,即为策论型文章。借鉴古代的“策论文章”,像历代名臣就时政问题进献给皇帝的奏议,参考其中的安排结构、组织材料、阐述论点的方法,乃至一些至今仍有价值的观点,摘引一些名言警句,作为一种知识积累和参考范例,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申论作答者,理解“策论型文章”一词,最实用的还是头脑中要牢牢记住文章必须有对策内容,并以对策为主。有多种方式可以提高对策提炼、形成和表述能力,阅读学习古代的“策论型文章”就是可行途径之一。

    申论与策论的区别

    申论与策论的区别:指代不同、侧重点不同、性质不同 一、指代不同 1、申论:指申述论证,提出见解,并加以论证。

    2、策论:指议论当前的问题或文章,以论点作为写作的中心。 二、侧重点不同 1、申论:重点考察应试者搜集与处理各种日常信息的能力。

    2、策论:重点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性质不同 1、申论: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2、策论:分条析理,解纷排难,于立谈之间树声望。一事一议,一篇文章只表达一个观点,简洁而有力,犀利而练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申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策论。

    什么是“策论型文章”

    答:在现行公务员申论科目的用语环境里,策论型文章基本等同于以对策为主、兼有论述的文章。

    从考试史和文章史上看,严格意义上的策论,是古代官吏选拔考试中的一个科目,正规名称是“策问”,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预先拟制好书面问题,向通过会试等前几道考试程序的知识分子提出,出题叫做“问策”,考生作答叫做“对策”。其题目多为最高统治集团比较关心的治民、治官、治国方面的现实问题,如需要什么样的官员,官员怎样效忠帝王、修身为官、治理国家等。

    典型的试题如万历五年殿试策问,试题为“习先王之术,于古今治理讲之预矣”,即要求考生阐述古今治理——治国治民的原则和方法;下一次殿试万历八年的试题为“用思追古帝王之治,悉心敷对”,即阐述古人的治国方法。考生的答案名为“对策”,但与现代汉语中的“对策”意义完全不同,是对应“问策”的意思。

    可以看出,古代策问考试的内容偏重伦理、理念的导向,不涉及时政,不提具体问题,没有诸如“黄河水灾应当怎样治理,赈灾资金如何防止被贪污挪用”的问题,也不要求回答具体可行的措施,即制定现代意义上的“对策”,这与当代申论考试通过具体问题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根本的不同。策问考试的答案名为对策,内容实际以论为主,如万历八年张懋修的对策卷开篇写道:“臣闻帝王之道,天道也。

    故必有合天之心法,以端化理之原;亦必有宪天之治法,以妙化裁之用。”随后的答卷主体为阐释理论,阐明考生对“古帝王之治”的理解,没有结合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建议,考试也不要求提出措施,而现行申论考试却要求以作答对策措施为主。

    策问考的是考生的理论、道德修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申论考试除上述项目之外还有拟定对策、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且重点是实际工作能力;策问的试题包括字数较多的“材料”,内含出题者代表皇帝表达的关于待解问题的意见,对作答有一定的指向和提示作用,这与申论的给定资料有一定相似性,但策问的试题内容完全是理论性的,与申论给定资料的理论与事实混杂有本质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古代策问考试指导思想是儒家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出题者和作答者都不能违反儒家思想,不能脱离这一思想体系,这与申论考试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现代科学精神命题根本不同。 根据以上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古代曾有过的策问考试与当前通行的申论考试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两者有一定的渊源,也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但不宜将申论中的策论型文章与历史上的策问考试及其答卷等同起来。

    策论文章在古代官员选拔考试中也有相对应的名词,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层次的科举考试科目——制科考试的两种作答文章体裁,“策”与“论”是分开的,以对策措施为主的文章叫“策”,以论述阐发事理为主的文章叫“论”。宋代嘉祐六年,仁宗皇帝举行不定期的制科考试,苏轼应试,作“进策”25篇,《教战守》是其中一篇“策”;作“进论”25篇,包括《留侯论》、《晁错论》。

    这里的对策,同现行汉语中的同名词语基本是同义的。 对策与论述内容在文章中可以统一起来,但古代考试或文章写作的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策论文章”或“策论型文章”这一名称,现代申论考试作答要求中的“策论型文章”是从其字面本义来定义的,笼统地说,就是把对策与论述内容统一起来、融为一体的文章。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申论所称的“策论型文章”接近于古代政论文体中的“策”,这是以皇帝为对象的,就国家政治事务中的某一实际问题陈述见解、提出谋略和对策性建议的文章体裁。其基本套路是篇首提出问题,如“当今生民不知安危,如何使百姓居安思危”;然后就问题的各个方面展开分析,如不知安危的危害何在,居安思危的意义何在,采取措施促使百姓居安思危的必要性;主体部分是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一般比较具体,如开展国防教育、组织民众参加民兵训练、对优秀典型给予表彰奖励等。

    我们可以看出,由论述引入对策的“策”这种政论文体,是从古代绵延至今、一直都在使用的,其撰述内容、基本结构与当今的“对策建议”、“策论型文章”本质上是相通的,形式上也有近似性。可以认为,符合兼有问题分析、理论阐述与对策措施条件的文章,即为策论型文章。

    借鉴古代的“策论文章”,像历代名臣就时政问题进献给皇帝的奏议,参考其中的安排结构、组织材料、阐述论点的方法,乃至一些至今仍有价值的观点,摘引一些名言警句,作为一种知识积累和参考范例,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申论作答者,理解“策论型文章”一词,最实用的还是头脑中要牢牢记住文章必须有对策内容,并以对策为主。

    有多种方式可以提高对策提炼、形成和表述能力,阅读学习古代的“策论型文章”就是可行途径之一。

    什么是策论策论写作概述申论与策论的关系

    申论与策论的区别如下:申论指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考生根据指定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并加以论证。

    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考试。策论的意思如下为:策是策问,论是议论文。

    宋金科举制度。曾用以取士。

    《宋史·冯拯传》:“拯与王旦论选举帝前。拯请兼考策论,不专以诗赋为进退。”

    《金史·章宗纪三》:“会试,取策论、词赋、经义,不得过六百人。”清康熙年间取士,曾改试策论,不久废;到光绪季年,凡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废八股文,改试策论,不久亦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